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寒梅惊雪

首页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花豹突击队 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 我的公公叫康熙 三国之至尊系统 三国军神 红楼之我不是贾政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逍遥太子爷 抗日之战将无敌 灵剑尊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寒梅惊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全文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下载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六百八十二章 领土意识,山河篇章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帖木儿的事还有些远,朱允炆就算是想动作,也不会先发制人,硬骨头还是交给帖木儿去收拾的好,等他杀完一批不听话的,大明伸手接管比什么都省事。

至于对决帖木儿,朱允炆并不介意,为了那一片土地,实在不行就让朱棣和帖木儿打一场,看看到底是中原战法厉害还是西方战阵厉害,想必历史也期待一场中西对决吧。

接下来的日子是有些枯燥的,朱允炆在处理朝政之外,几乎全部时间都放在了社学教材、中华字典等编纂中,一众先生也深知教材与字典事关大明国运,废寝忘食,日以继夜,甚至于有三位老先生硬生生累死在了编纂过程中。

朱允炆很是痛惜,一次次下令不准他们过于疲惫,可圣旨也没了作用,杨士奇奏禀,每一夜先生房里都点着灯,夜半子时成为常态,时常到黎明。

明代儒士对教育问题的担当远远不是后世画插画与让插话流行的人可以想象的,恐怕也只有叶老那一辈才会有感触。

一句话:

事关子孙后代,事关国家根本,谁敢懈怠,谁敢马虎,谁就是历史的罪人,谁就是大明的罪人!

没有人想当罪人,被钉死在耻辱柱上,除非是背叛国家的人!

王坦骂了朱允炆没有被处理,于是高傲的他再一次上书要求朱允炆放弃安南,这一次还没轮到朱允炆动手,兵部侍郎刘儁先找人弹劾王坦,理由是朝会的时候打了个哈欠,有失礼仪。

这是大事,需要处理,朱允炆点了头,王坦先生拿着自己的文书,背着自己的行李,去云南为土司教育工作做贡献去了。

王坦是一个不开窍的官员,可偏偏大明官员里不开窍的还多,地方官中也有不少腐朽之人,希望朱允炆放弃安南,以求仁义,以正宗藩,对于这部分奏折,朱允炆就一个处理办法:

调任。

别管是知府,还是知县,哪怕是布政使,能说出这样的话,那就说明政治眼光也就那样,别混政治,调到府学、县学当训导去吧,正说缺先生缺的厉害。

处理了十八名官员之后,朱允炆意识到儒家出身的官员往往有一个极大的缺陷,他们的思想中缺乏冒险,缺乏开拓精神,或者说,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都倾向于内敛,所谓的“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平天下”在这里不是动词,而是一个状态,所谓的和谐,天下太平,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的结果。

在儒家教育中,缺乏对领土的主张,别看嚷嚷着什么“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这句话是出自《北山》,内容是埋怨王分配的活太多了,干都干不完,是底层对王的控诉与呐喊。

它的宗旨不是宣传领土扩张,是说,这土地都是王的,跑哪里都需种地啊,逃都逃不掉,四海都是他的,我能跑哪里去啊?

这句话根本不足以成为教育学子领土意识的话,至于汉代的“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话,那是用来夸耀功绩的,是表明态度的,不是用来主张领土的。

朱允炆有些明白被后世史学家夸赞的朱瞻基为什么放弃辽阔的奴儿干都司了,除了那些史学家嚷嚷的节省军资,天气寒冷,不好防守,人口稀少,价值不高等等之外,最核心的他们都没有说,因为朱瞻基没有领土意识,没有作为大一统国家的版图意识!

一寸江山一寸血,守得住要守,守不住也得守!

天冷可以穿衣,不好防守可以建城,人口稀少可以迁移,军资不够可以运输,钱不够,成本过高?

拿成本来衡量领土?

这如果在后世有人说沙漠或大海或森林或高山没用,管也管不过来,也不适宜人居住,还不好防守,成本很高,还经常有自然灾害,应该放弃这一片领土,信不信会被所有国人的口水淹死!

朱瞻基丢掉了奴儿干都司,也可以说他亲手扎破了大明的肾脏,日后的大明朝就如同被卖了一颗肾一样,没多少气力地活着,坐着的时候看不出来虚弱,也能活动下,就是虚得很。

如果不是有一些命硬的家伙当了梁柱,大厦早就倾倒了。

丢一片领土,不是朱瞻基一个人的耻辱,回顾历史总可以发现相似之处,像是汉唐,巅峰时期的领土是多广袤,可坚持不了几年,就萎缩了许多,这其中大部分是被动丢掉领土的。

儒家的领土意识是不够强的,官员与军士的领土意识也是不够鲜明的,他们接受更多的是使命,是职责。“人在城在”是始于职责,而不是始于领土意识。

想到这些,朱允炆传召了内阁大臣、杨士奇、李-志刚、孙-文举、邹缉、程济一等人。

在众人行礼之后,朱允炆直言:“大明山河是将士们用命打下来的,江山之下,寸寸白骨,若后人守不住这些领土,那将士的亡魂是不会安息的,朕思虑再三,想在社学、县学、府学与国子监教材中,添加山河篇章,以告诉所有学子,大明的山河到哪里,大明的日月能照亮在哪里,你们意下如何?”

“山河篇章!”

杨士奇、解缙、邹缉等人心头一震,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对于教导学子而言是极好的。

解缙深深看着朱允炆,没想到他反击王坦等人的方式,竟是立足千秋,植根文教!

“臣等没有意见。”

杨士奇等人商议了下,纷纷表态。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众人,说:“所以,日后谁丢了大明山河一寸土地,都是耻辱的罪人!谁为大明山河开疆拓土,谁守护大明江山不为外敌入侵,谁就是大明的功臣!这个立意,你们明白吧?”

解缙的喉结鼓动了下,脸色有些不好看。

杨士奇等人一时之间也沉默下来。

山河篇章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加一句“开疆拓土”是功臣,这样的话会不会带来问题?若是后人凭借着这句话频频对外发动战争,攻略其他国家,乱占领土,大明还有什么礼教,还有什么宗藩吗?

这样的话写入教材,多少有些咄咄逼人的态势,若其他国家的使臣看到了,或这些话传入其他国家耳中,他们会怎么想?

大明的邻国不少啊,那些原本修好大明的国家会不会因此而畏惧,继而在沉默中选择对抗?

一旦陷入几线作战,大明也是吃不消的。

解缙衡量再三,开口:“皇上,写山河篇章,臣极是支持,然若将开疆拓土写入其中,不免有侵略他国之意,不妨以守护大明山河为主旨拟写教材。”

杨士奇见解缙如此说,也劝道:“开疆拓土自是国之功臣,或可将其隐在事件之中,而不直接提到,也好免去不少麻烦。”

2k

其他儒士也不赞同直接写“开疆拓土”。

朱允炆思忖一番,最终接受了众人的意见,宣传大明山河,宣扬保家卫国,将开疆拓土,马革裹尸隐入故事之中,不直接提及。

在处理好这件事之后,朱允炆召见了户部尚书夏元吉与工部尚书郑赐,询问吴淞江疏浚与会通河疏浚之事。

郑赐拿出宋礼之前送来的文书,难掩欣喜:“皇上,宋礼在山东发来消息,言说会通河疏浚日期应会缩短半年以上。”

朱允炆看着一脸笑意的郑赐,道;“宋礼治河还是颇有能力的,他能将疏浚河流与移民结合在一起,调移民之力参与其中,倒是用了心思,加快了不少进度。”

郑赐连连点头:“多少也算是为移民做点实事了。”

这倒是真的。

移民在收拾好庄稼之后,冬天里也没多少事干,与其闲着,还不如去挖河赚点-零花钱。会通河专款专用,每个月定期发放,从不赊欠,用的还是中央钱庄的招牌,没有人会坑了百姓。

往年服徭役都是免费苦力,现在是拿工钱,你不干有人抢着干,移民是看不起赖人的,哪怕是家里只剩下一个妇人,也会千方百计找活做,绝不会一直靠人接济,那样是抬不起头的。

走了几个月的路,离别了故土,不是为了休闲享受的,而是为了奔好日子去的,不努力,不勤快,好日子永远都不会到来。

眼下不同以往,再怎么勤劳也扛不住官府一年到头的税,现在朝廷就收两茬税,官府要是敢摊派其他的税目,百姓是不答应的。

大明人不怕辛苦,不怕疲累,他们怕的只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绝望之后的美好。有奔头的日子,自然有勤劳与付出的身影。

朱允炆带着几分憧憬与感叹,道:“会通河疏浚乃是大工程,远比吴淞江要大得多,朕也想去亲自看看。”

郑赐笑了笑,没有在意。

这不过是一句感叹的玩笑话罢了,不用放在心上。

“吴淞江疏浚已经在收尾,三月份可以完工。”

夏元吉禀告。

吴淞江疏浚总共也就二百来里,而且还借助了现有河道,为了避免今年夏日再出现涝灾,朝廷征用十万民力疏浚,历时八个月,算算进度也差不多该收尾了。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拯救男配计划 生活系游戏 在霍格沃茨读书的日子 三千世界漫谈 法宝修复专家 快穿玩转逆袭 不负卿莫别离 地下城的一千万种活法 夫君,来种田 家园 他又被季小姐迷住了 李世民魂穿刘阿斗 近距离爱恋 福艳之都市后宫 空间之农家真命皇后 雁鸣长空 容少的下堂妻 叱咤风云 洪荒之孔宣传 暖床王爷丑颜妃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战地军医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禁地猎人 大时代1958 左明天下 王牌佣兵 北朝帝业 玛雅之小兵传奇 九鼎问道 大明:我这就一步登天了? 大唐第一状元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 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 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 铜镜约 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 史上最强县令 北宋第一狠人 万浪孤舟,沧海一粟 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 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 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 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 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寒梅惊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下载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