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血狸奴

首页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 谍影凌云 红色帝国1924 谍影无声 调教太平洋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猎天争锋 秦时之血衣侯传奇 重生之铁血战将 封侯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血狸奴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全文阅读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txt下载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57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上,赵绾、王臧二人所掀起的建元新政,无疑是轰轰烈烈、浩浩荡荡;

先后长达三年的建元新政,也确曾一度让长安朝堂内外上下焕然一新,迸发出些许朝气。

但在这个时间线,明显是‘痛快’大于‘使用’,或者说是只图一时痛快,却根本没考虑到后果的建元新政,却随着天子胜如拨浪鼓般勐摇的脑袋,便好似秋风扫落叶般悄然退散。

——建元新政,被窦太皇太后、天子胜祖孙二人合力,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一同被扼杀的,还有赵绾、王臧这两位‘儒家当代俊杰’的生命——或是生理生命,亦或是政治生命。

顺带着,就连儒家这个命运多舛,又实在让人生不出多少情感的学派,也被刘胜当着全天下人的面弹了勾勾。

不得不承认:凭借着仅有的一丝优越性——有教无类,儒家得以在如今的汉家学术界,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刘胜曾大致估算过,截止先孝景皇帝刘启六年,汉家三千余万人口当中,可以满足‘能写会读’的要求,并且可以做一些记录类工作的文化人,大约在六万人左右。

换而言之,如今的汉家,平均每五百个人当中,才能找出一个认字儿的知识分子,其余四百九十九个,几乎都是纯文盲。

对于这样的状况,作为后世人的刘胜当然感到震惊;

调研过后,又深深为后世的义务教育感到憧憬、怀念,并对义务教育在如今这个时代的推行成本之高,而感到无比的绝望。

刘胜算过一笔账;

如果按照后世新时代的标准,保证每一个适龄孩童,在七岁到十五岁期间进行义务教育,那长安朝堂要在每一个汉家孩童身上,花费近七千钱。

甚至就连这七千钱,都还是已经考虑到书写用纸、凋版印刷等技术成熟之后,可以将教材成本压低的预算。

如果不考虑这些,那别说义务教育了——连给孩子们启蒙,刘胜都得动员全天下的官员手抄竹简,抄上个三五十年。

另外,适龄孩童因脱产接受教育,而对脆弱的小农家庭所造成的打击,也同样是刘胜不得不考虑到的因素。

即便抛开其他一切因素,如社会影响、对农户家庭的影响等不计,单就是那平均每人七千钱的教育经费,就能让刘胜对这个时代的义务教育望而却步。

——如今汉家民五百余万户、三千多万口!

即便是按照‘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来计算:五百万个孩子,每个孩子七千钱,这就是三百五十万万钱!

什么概念?

汉家去年一整年的农税折合成钱,也才二十五万万钱!

每丁四十钱的口赋,也就十万钱出头!

税赋加在一起,汉家去年一整年的财政收入,总共也才三十五万万钱,刚好就是那‘三百五十万万’的十分之一。

即便按照每个孩子每年八百钱来算,汉家一整年的财政收入,都不够天下的孩子读一年书。

更何况这每年八百钱、九年总共七千钱,还是刘胜最最保守的估计,‘每户人家只有一个孩子’,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通过另外一个参照,其实也能更直观的判断出在这个时代,三百五十万万钱大概是什么概念。

——刘胜的祖父汉太宗孝文皇帝,以及刘胜的父亲汉孝景皇帝二人在位期间,被后来的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在原本的历史上,除了民生民计的大幅改善,文景之治最璀璨,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成果,便是这两位皇帝先后接力、生吃借用,为汉家府库积攒下了极为庞大的财富,以作为同匈奴决战的军费。

那么这笔钱,究竟有多少呢?

前段时间,开封侯陶青‘病退’,少府刘舍被刘胜拜为丞相;

既然是从少府直接升任丞相,而不是按照内史-御史大夫-丞相这样的默认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刘舍做了丞相之后,为了让朝野内外服气,当然就难免要显摆显摆自己的政绩。

那刘舍的政绩——其少府任上的政绩,究竟是什么呢?

——自太宗孝文皇帝元年,一直到先孝景皇帝九年,这长达三十三年事件当中,于少府内帑积攒下的二百三十万万钱,以及遍布天下各地官仓,根本数不清楚有多少的粮食储备。

在后世所留存的史料中,文景之治的少府内帑,是被史官这样记载的。

串钱的绳子都已经腐烂,铜钱散落一地,却捡都捡不完,只能胡乱的堆起一座钱山;

粮仓里的陈米发黑、腐烂,但还没等有人发现,新米就又被送进了仓库之中。

直到仓库装不下粮食,仓吏才发现了那些已经存了几十年的陈米;

请奏朝堂,得到诏允,将腐烂的陈米都倾入河流之中,居然直接把河流都给截断了······

为了不截断河流,就只能一点一点倒入河中,一忙就是好几个月·········

明白了这些——明白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先后接力,所创下的‘文景之治’,也只攒下了二百三十万万钱和足够战争所用的粮食,就不难发现先前那‘三百五十万万钱’,究竟是个什么概念了。

——整个文景之治积攒下来的财富,都不够一代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仅仅只是一代人,却也远远不够······

明白这一点,结论自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封建时代搞义务教育,和在奴隶制时代搞蘑孤蛋,根本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在扯澹。

于是,刘胜接受了现实。

如今的汉家,三千多万人口,却只有六万多名勉强合格的知识分子;

五百分之一的比例,刘胜很不愿意承认,但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而儒家在如今汉室天下学术界,之所以会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便同这六万人息息相关。

——这六万人当中,至少至少有三万人,是实打实的儒生!

所谓实打实,便是张口‘子曰’‘者也’的坚定拥护者。

而在剩下的三万人当中,除去一万出头的墨、法、黄老、纵横、阴阳、小说等诸家的铁杆,剩下的一万多近两万人,也都对儒家‘不排斥’。

换而言之,这一万多人,理论上都属于儒家可以尝试招揽的人选;

只要有一位足够出名、足够有威望的大儒,说出某一句戳中他们姬点的道理,这些人就很可能会迅速成为孔丘的徒子徒孙。

这,也正是刘胜对儒家百般嫌弃,却也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

因为在如今的汉家,儒家在学术界绝不止是‘占据半壁江山’,而是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或许在如今的长安朝堂看来,儒家有教无类,也不过是找了一堆农人子弟读读仓颉,启启蒙、认认字;

但刘胜已经愈发敏锐的感觉到:儒家的势力,已经从民间诸部侵入朝堂,并开始逐渐扩大影响力。

便说太祖高皇帝之时,满朝文武百官,除去一个灵活应变的奉常叔孙通,可能找出第二个儒生?

吕太后在位,满朝公卿大臣,可有人敢说一句‘我觉得孔丘这人还行’?

甚至即便是到了太宗孝文皇帝一朝,又有那个有志于建功立业、位列庙堂的青年俊杰,敢直言不讳的喊上一句‘鄙人仲尼之徒孙’?

没有。

太祖高皇帝刘邦一朝,唯一一个没有被刘邦捉弄,并以所学混迹于朝堂的儒生,唯独只有一个叔孙通;

吕太后掌权十五年,朝野内外,压根儿就没人敢说儒家一个‘好’字;

太宗孝文皇帝一朝,贾谊横空出世,顶着‘北平侯张苍门徒’的背景入仕,最终却也被整个朝堂排挤,最终抑郁而终。

但在太宗皇帝末年,事情开始出现转机。

儒家,不再人人喊打了;

‘焚书坑儒’喊了几十年,终于变成了大部分人所默认是的史实;

甚至就连忌讳自己法家出身的晁错,都能光明正大的披上一层儒皮,以《尚书》博士的身份做太子储君的老师了!

虽然晁错这个‘儒生’最终让整个儒家大失所望,但也还是让儒家逐渐意识到了什么。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org】

到孝景皇帝年间,本该大行其道的法家,却因为晁错的偏执而止步不前;

黄老故步自封,法家势单力薄,儒家,正在没人关注的角落开枝散叶。

朝堂之上,儒生风范的重臣越来越多,甚至就连窦婴这个外戚,也不可避免的被儒家所‘侵蚀’。

朝堂颁布的布告、诏书上,在引经据典的部分,儒家典故也越来越高频率的被提及;

再到如今,放眼朝堂内外,似乎已经找不到几个人,对儒家报以鄙视了。

而这一切,都是儒家凭借那句‘有教无类’,通过人海战术,为自己赢得的。

——全天下就六万个知识分子,三万个儒生,一万多近两万个可能成为儒生的墙头草,总能出几个能拿出手的才俊。

量变引起质变,不外如是······

“有教无类啊······”

“诶,汲卿;”

“怎么儒家能有教无类,你们黄老,就不多收些弟子呢?”

“尤其是农户子弟,未必就出不了治世之才?”

“——孟轲曾在《孟子》中说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虽然孟轲也是儒生,这番话有为‘有教无类’叫卖的嫌疑,但道理还是没错的。”

“你们黄老啊~”

“就是太过傲气了些······”

安坐于驶往卫绾府邸的御辇之上,看着跪坐于自己斜对侧的汲暗,刘胜闲来无事,自便起了同汲暗攀谈的性质。

只是刘胜这随口一问,却让汲暗顿时面色古怪的低下头去,哼哼唧唧许久,才总算是勉强给出了一个答复。

“陛下所言,也不无道理。”

“但臣认为,我黄老之所以日渐式微,也并不全是因为陛下所说的缘故······”

···

“有教无类,是儒家所提倡的理念,而我黄老也不是法家,对于儒家的学问,也并没有太大排斥。”

“但陛下想来也知道:黄老之学,实在是太过晦涩,所包、所含实在太广;”

“不知有多少人治了黄老,究其一生,却都无法摸到门槛。”

“发虚斑白的花甲老者,被黄老巨擘称为‘稚儿’的例子,那更是不胜枚举。”

“至于臣,也就只有陛下认为:汲暗是黄老出身,是‘黄老士子’。”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见到族亲长辈,亦或是学师的友人,臣都从不敢自诩为黄老之士、说自己‘治黄老’。”

“因为在臣这个年纪,别说是‘治’黄老了,就连‘知’黄老,都是相当匪夷所思的事······”

对于黄老为什么不广收门徒,刘胜本只是闲来无事,随口一问;

但看到汲暗作答时的严峻面容,以及近乎纂刻入眉宇间的苦涩和无奈,刘胜也不由一阵安然。

从治国的角度来讲,黄老,其实是相当不错的治政思想。

如果能刨除‘懒政’‘怠政’的基因,黄老学本该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希望突出重围,留存至后世的思想结晶。

甚至退一步说:就算没法刨除‘懒政’‘怠政’的基因,黄老学在治政、治国方面的优越性,也远非儒、法、墨等诸家学说所可以比拟。

毕竟治大国,如烹小鲜;

相比起乱作为,不作为,也未必不是‘相对更能让人接受’的状况。

但黄老学说的没落,却是历史的必然。

至于原因,汲暗没明说;

或许,是没脸明说······

“仗着一家独大,就目中无人;”

“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执政学派,就看不上其他任何学派、任何学说。”

“甚至为了标榜自己‘不与在野学派为伍’,还要反其道而行之——凡儒、法、墨诸子百家所提倡的,都一概不采纳、不听取。”

“无论有没有道理,只要是其他学派提倡的,就都要摆出一副老大哥的姿态,说教一句‘你当你是谁,你懂个什么’······”

“如果这样,黄老都不落没的话······”

“嘿;”

“嘿嘿······”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明1937 天官赐福 僵尸男友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鬼帝守护三世的小娇妻又逃跑了 Seven日记 悍女斗中校 重生九零我绑定了搞钱系统 忠犬神探 超级电力强国 带着外挂重生,成为天选者 重生之萌妻嫁到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间者 携手战神 重生之傻妻狠狠宠 狼行三国 盛宠之嫡女医妃 陛下为我神魂颠倒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特战雇佣兵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在下潘凤,字无双 纨绔小侯爷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亮剑之烽火悍匪 无情江湖路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官路旖旎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冰临谷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 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 大唐躺平王 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 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 玉符传奇 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 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 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 清宫秘史十二章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血狸奴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txt下载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节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