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首页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武神主宰 民国之谍影风云 百炼飞升录 谍影凌云 三国军神 猎天争锋 德意志崛起之路 明末逐鹿天下 重生之铁血战将 朕,君临天下! 
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 朕真的不务正业全文阅读 - 朕真的不务正业txt下载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九百九十五章 失败是日常,成功才是偶然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朱翊钧应对天变,还有最后一招,均田,不是还田,是均田。

还田是朝廷有代价的将田产收归公有,而后或者授田或者租赁,任百姓自耕,不是白白抄没;

而均田,则是杀士绅,均田地,性质是完全不同,是抄没家产,这是最后手段,如果连均田都解决不了,那朱翊钧只能和大明同生共死了。

朱翊钧把容城县袭杀钦差徐成楚,兵发容城之事,讲于王国光听,表明了自己还留了一手。

在朱翊钧看来,现在的迁民政策,只是为了缩减可能的民乱规模,他的兜底手段,和王国光的兜底手段不同。

王国光十分耐心的听完了皇帝的想法,想了许久才说道:“陛下,心里真的有百姓,臣等诚不如也。”

容城县青马桥案,皇帝一说,王国光才想起来自己看过,对于袭击钦差,无论什么原因,都要和陛下一样,兵发容城!

钦差被刺杀,无论多么激烈的反应,都不为过,哪怕容城知县孙奇逢被倍之了,非主观故意,都要这么做。

汉文帝时候,有个国舅叫薄昭,薄昭的亲姐姐,是汉文帝的母亲,诸吕之乱后,长安城里杀的血流成河,最终决定拥立汉文帝。

汉文帝对这一结果,心存疑虑,派遣了自己国舅薄昭,前往长安谈判,确定了登基的种种事宜。

薄昭有拥立从龙之功,也是定策元勋,汉文帝对其多有放纵。

汉文帝十年,薄昭擅杀汉廷使者,汉文帝派大臣前往,劝薄昭自我了断,给所有人体面,薄昭不肯体面,汉文帝就下令让百官去薄昭家中哭丧,逼薄昭自杀。

母亲的亲弟弟、拥立从龙大功、定策元勋,即便如此,汉文帝依旧做到了这个地步。

最终,脸皮厚如城墙的薄昭,只能自杀了,再不自杀,汉文帝就要亲自登门哭丧了。

杀皇帝钦差使节,无论什么原因,都要视为刺王杀驾,陛下发兵容城的举动,理所当然,甚至可以说非常仁慈了。

陛下也就把容城县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都处死了,把家眷流放到了金池总督府,把田均了,又没有诛九族,谁敢说陛下不仁慈?

陛下说容城均田事,就是告诉王国光,他作为皇帝,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有手段可以对天变进行兜底。

王国光是糊涂了,不是失去了思考能力。

这两种兜底手段最大的不同,一个壮士断腕,一个均田,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皇帝心里真的有百姓,即便是爆发大

规模民乱,也不肯放弃这些‘刁民’。

在陛下心里,也从不把这些被迫揭竿而起,不得不反的百姓看作是刁民,历朝历代去看,陛下能这么想,真的真的非常特别。

大臣们所思所虑,他们的立场,思不出位,虽然大家都高喊着民为邦本,但在决策的时候,还是不由自主的以维护朝廷、国朝的存续为主要目的。

壮士断腕,将民乱堵死在潼关之内,任由天变、民乱,杀死百姓,让人口在战乱中,降低到土地承载范围之内,不顾陕甘绥百姓死活,这绝不是顾全大局。

真的顾全不了一点,因为国失大信,人心启疑,在陕甘绥地方的百姓被牺牲掉后,百姓们一定会想,我会不会是下一个被抛弃的那个。

把叛军堵在潼关之内,不让叛军出关,只是大明王朝的最后苟延残喘罢了。

面前的陛下,则完全不同,皇帝的决策完全是遵循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想法,并且付诸于行动之中。

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皇帝真的在陕甘绥搞均田,就必须要在大明全境搞均田。

否则,腹地乡贤缙绅会因为担忧政策扩大,和皇帝离心离德,而陕甘绥也陷于民乱的泥潭,皇帝的统治根基会彻底动摇。

只要均田、均富贵类似的政策,大规模发动,要么不做,要么就席卷整个大明,而陛下这么多年,似乎都在为这些事儿做准备。

甚至说,在陛下心里,对大明亡不亡,都不是特别在意,陛下所求,不过是中国不亡、文明不灭。

王国光能够清楚的感受到皇帝陛下坚定的意志,直面问题的勇气、一往无前的毅力、打算玉石俱焚的决绝。

“陛下,臣老了,老糊涂了。”王国光收回了自己那本奏疏,戚继光迁民疏里远迁的问题,恐怕不是戚继光不知道。

戚继光不懂,帮戚继光写奏疏的张居正还能不懂?

张居正、戚继光和皇帝的目的完全一致,大不了就军管均田!

朱翊钧和王国光聊了很久,才离开了王国光的府邸,真的要说,王国光的奏疏,凌云翼的意见,才是绝对理性的考虑,既维护国朝存续,又保证民乱不扩大到腹地,是理性选择。

皇帝和戚继光所想、所做,更加决绝罢了,连大明朝廷都可以作为代价。

“上报天子,下救黔首,从来不是一句空话。”王国光坐在自己的躺椅上,看着面前的朴树,思虑了很久,彻底理解了皇帝陛下这么做的底气。

万夫一力,天下

无敌,军魂不灭,对于大明而言,就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

王国光靠在躺椅上,用一只脚晃着躺椅,优哉游哉,他现在心情极好,颇为轻松,如果这个军魂能一直存续下去,不敢说其他,至少能够保住大明内部一直安定。

能安居乐业,有太平日子可以过,街头巷尾、茶摊树下,对国事指指点点,对百姓而言,就是最美好的时光。

作出抉择,就是做出选择,自己还是万民,陛下又一次选择了万民,而不是自己,一如驰道,一如丁亥学制。

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内,反思了万历十九年八月的政策,发现了两件事。

大明制度的不稳定性;天变带来的困扰,比想象的更难。

叶向高所问,其实是在说大明制度的不稳定。

文华殿廷议共决的制度,有太多的巧合,才能保持稳定,环环相扣,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制度,就像多米骨牌崩塌一样,很容易就全面崩盘了。

就比如现在,张居正致仕,皇帝和首辅之间,不再亲密无间,这个制度,看起来就无法有效运行了。

这个问题,朱翊钧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增加公议制度的稳定性。

朱翊钧认为,文华殿廷议要比张居正、叶向高他们认为的更加稳固,而非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一碰就碎。

因为文华殿廷议,是大明在长期实践中诞生的制度,看起来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其实拥有一定的必然,根据朱翊钧的经验而言,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制度,往往拥有更加强大的韧性。

文华殿廷议会随着关键人物的离开产生剧烈的变动,这种变动也是适应,自修正,去适应改变、适应新环境,不会和张居正、叶向高设想的那样,彻底瓦解。

这第二件事,自然是天变。

天变,水旱不调,朝廷应该更加慎重的对待,朝廷有些低估了天变可能的危害,王国光想到的壮士断腕,不是危言耸听。

粮力不足、略有欠缺的陕甘绥,会因为天变的缘故变成高度欠缺粮力,如何解决,就需要朝廷慎之又慎了。

“陛下,德王殿下求见。”一个小黄门走了进来,俯首说道。

“宣。”

朱载堉俯首说道:“臣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

“免礼。”朱翊钧笑着说道:“坐,皇叔向来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知皇叔这次来朕这红尘之地,所为何事?”

朱翊钧这通和宫也是红尘之地

??格物院超然物外,不在五行之中。

“臣这次来是有三件事,这第一件,自从度数旁通以来,我大明培养了数以万计算学人才,也有李开芳、李之藻、徐光启等算学天才,可是时日尚浅,泰西算学仍有独到之处,臣请圣恩,允方外山人开普勒入格物院,为算学博士。”朱载堉奏闻了第一件事,开普勒入格物院。

这是特别恩典,因为开普勒没有纳投名状,伽利略考入格物院之前,还当了一年的医生,为大明万民接种了牛痘,开普勒没有纳投名状。

但是,开普勒是和爱人一起来到了大明,追寻真理之路,而且开普勒因为天花的折磨,眼睛和双手,都有些问题,朱载堉认为,可以给一些信任和宽待。

“朕听闻此人颇有才学,就依皇叔所言。”朱翊钧同意了朱载堉所请,开普勒和传教士利玛窦不同,利玛窦到大明是传教的,开普勒是来大明搞科研,研究天文之事。

“臣这第二件事,则是献祥瑞来了。”朱载堉示意小黄门,将他带来的升平十号蒸汽机模型呈送御前。

朱载堉详细的解释了升平十号对升平九号的提升,中间马力仍然是四百五十匹,但是重量从一万斤降低到了四千七百斤,算是改进型。

重量降低小型化,让这台蒸汽机有了更多的可能,减少一半重量的同时,可以用更少的煤炭、更少的水。

更大马力,更小体积是格物院孜孜不倦的追求,按照朱载堉的设计规划,不久的将来,五十万斤重,8000匹马力的铁马,足够将驰道带入黄金时代。

“很好,很好。”朱翊钧摆弄着蒸汽机的模型,加上水,点燃酒精灯,蒸汽机爆发出短促的汽笛声开始转动,朱翊钧详细询问了一些工艺改良上的问题,大明挖了十九年的气缸,气密性越来越好。

“第三件事,则是臣之前弄的滑翔机,有了一点进展,但臣放弃了让铁马上滑翔机的打算。”朱载堉第三件事,则是承认了自己探索失败,多年研究,证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里。

煤炭、水、蒸汽机,加起来,实在是太重了,就是蒸汽机改良的再小,也上不了天,煤炭的热值,实在是太低了,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想飞上天,根本不可能。

朱翊钧笑着说道:“能成自然最好,不能成,也是探索万物无穷之理,这升平十号减重,不也是研究滑翔机弄出来的吗?探索之路,失败也是成功。”

朱翊钧直接送上了好大一碗鸡汤,让朱载堉不要灰心丧气,短暂的失败,是为了日后更加

辉煌的成功。

“谢陛下宽慰。”朱载堉有些面色难堪的说道:“浪费了内帑一百万银,还请陛下恕罪。”

拿了皇帝的银子,却没拿出对应的成果来,这就是罪过了。

“多大点事,一百万银而已。”朱翊钧示意朱载堉不必在意,小钱而已,和格物院辉煌成果相比,不值一提。

光是研究天文学,牵星过洋术,让海船顺利回航,就是功在千秋的大功劳了。

“谢陛下。”朱载堉这才松了口气,陛下不怪他浪费了内帑一百万银就行。

“皇叔捣鼓的蒸汽轮机如何了?”朱翊钧还挂念着当初能转起来,但是不能用的蒸汽轮机,这东西,劲儿大。

朱载堉摇头说道:“没什么进展,不稳定、不可靠,材料不抗造,当下很难更进一步了。”

研究项目,不是每一个都能成功,相反,失败是日常,成功才是偶然。

蒸汽轮机的进度,和当初皇帝看到的几乎没什么差别,但这个研发过程中,大明对高压高温的蒸汽控制,累积了足够多的经验。

朱翊钧问了好几个项目,得到的答案都是类似,有进展的项目,不是很多,但只要还在钻研,这些高山一样的困难,都会一点点被克服。

“格物院缺钱吗?朕内帑还有二百一十万银。”朱翊钧想了想,还是自己主动提起比较好,朱载堉很少主动索要经费,格物院建立至今,一共从皇帝这儿要了两百万银。

“格物院还有钱,有八十多万银,还足够用。”朱载堉摇头,他这次入宫来,是汇报成果,不是要钱的。

朱翊钧和朱载堉又聊了聊关于丁亥学制的事情,格物院会对丁亥学制的人才培养,鼎力支持。

“臣告退。”朱载堉奏闻了格物院近期情况后,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

万历维新的成功,就是这么一块又一块的拼图,一点一点拼凑出来的,背后并没有什么鬼神之力,只有同志同行同乐者的奋斗罢了。

“山西监察御史刘玉山弹劾松江知府王谦。”冯保找了找,将一本奏疏翻了出来,俯首说道。

“臣愚钝,看不出问题来。”冯保低声说道:“按照刘御史的说法,现在都江堰济民渠每收一千石粮,朝廷都要亏三分银。”

一本很怪的账,一种很奇怪的算法。

朱翊钧看完了奏疏说道:“精算遗毒罢了,让百姓占点便宜,就跟要了他的命一样。”

朱翊钧见过这种奏疏,而且不止一次,被

他称之精算遗毒,风格十分类似,不看整体,只看片面事实。

王谦去四川办戥头案的时候,用自家银子重新修缮了都江堰,并且修了三百里济民渠,浇灌关中土地。

水利设施不是修好了,就能用到天长地久,需要年年修缮,这三百里济民渠的维护费用就落在了地方衙门身上。

刘玉山的算法,就很鸡贼,把三百里济民渠维护成本减掉新垦田亩所增田赋,摊到新垦土地上,得出结论,百姓欠朝廷的!每一千石粮就欠三分银!

“刘玉山的意思是,让这三百里济民渠的百姓交银子,不多,一亩地十文。”朱翊钧活动了下肩膀说道:“百姓从来不欠朝廷的,也不欠衙门的。”

地方衙门维护济民渠,多出来的田税赋不足填平支出,这个亏损,主要是朝廷为了应对天变,对田赋进行了大规模的减免。

这里面矛盾很有意思,朝廷不可能补这个亏空,地方衙门不想认这个亏空,最终,就想到了能不能问百姓要沟渠维护费。

冯保斟酌了一番,才回答道:“臣觉得不能开这个口子,臣不会垦荒,也不会种地,更不会勾稽,这账臣算不明白。”

“但,臣知道咱大明朝的官吏士绅是什么东西,只要这御书房里一朱批,这三百里济民渠的垦荒土地就跟百姓没任何瓜葛了。”

冯保不是不明白问题的关键,他就是给文官上眼药!说文官的坏话!

文官的坏话,每天都要说,不能不说,要时时刻刻对这些人精保持足够的警醒!

“你说的对。”朱翊钧对冯保的看法很认同,衙门亏的再多,那都是公家的钱,但,土地兼并,兼并到手,就是私门之利了。

一亩十文,看似不多,但只要皇帝一准奏加赋,那各种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就会扑面而来,这一道朱笔批下去,就是私掠许可证,就是准许兼并的圣旨。

朱翊钧又把奏疏看了一遍,才说道:“这里面有个重要的问题,这条三百里通和济民渠真的亏吗?衙门是做买卖的吗?只计较盈亏,不计较安土牧民之重?”

“三分银能多打一千石粮食,多大一件美事,真闹出民乱来,就知道改悔了。”

“哪怕只看精算,冯大伴你说,地方衙门真的没收这笔疏浚沟渠疏浚之费吗?”

“陛下圣明,这地方衙门,巧立名目,不合理的银子都要收,这合理的银子,怕是早就收到一百年后了!”冯保赶忙说道。

皇帝真的不好糊弄,对地方衙门什么样子,

皇帝心里有数。

“这奏疏其实是一次试探,咱大明,有些个衙门,有点入不敷出了。”朱翊钧看着奏疏,面色有些凝重。

这本一看就有问题的奏疏,朱翊钧之所以愿意肯消耗精力去处置,而不是简单盖一章处置,不是这本奏疏说的多么有道理,而是这本奏疏折射出了一个问题。

天变之下,朝廷连年减免田赋的特殊背景下,大明地方以田赋为财税主体的衙门,利益分配出现了问题。

简单而言,狼还是那么多,肉不够吃了。

肉食者还是那么多,肉少了,可不就得想方设法的从百姓身上搜刮?小农经济下,不把手伸到百姓米缸里,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官吏士绅连骂名都不想背负,让皇帝来挨这个骂,担负这个骂名。

冯保想明白了陛下说的话,眉头紧蹙,这个问题确实有些棘手,大明地方衙门,可不都是松江府那么富,松江府银子多到可以给陛下修行宫。

“陛下,这该如何是好?”冯保想不到好办法。

“不管。”朱翊钧想了想,说了他的处置办法。

“不管?”冯保这下真不明白了,看起来很严重的问题,陛下的处置居然是不管。

朱翊钧解释道:“冯大伴,官吏在试探朕,之所以要试探,就是他们不敢胡来,所以才要请朕圣旨。”

“为何不敢胡来?怕朕威罚,偷偷摸摸的干,被巡按、巡抚弹劾了,就是丢官帽,这官帽比他们命都重要。”

“其次就是怕民乱,这减田赋是昭告天下万民知晓的国策,不敢在田赋上做文章,只好想别的办法,没圣旨,出了民乱,地方官吏要掉脑袋的。”

朱翊钧给的办法是不管,但凡是能没有圣旨的情况下,就收到银子,这帮虫豸不会把奏疏写到皇帝面前。

大明百姓可是会武装抗税的,每年衙役下乡收田赋,那是‘千人奋梃出,万人夹道看’,若是胡来,那就是‘斩尔木,揭尔竿,随我来,杀税官’,大明百姓,绝对不是不知反抗的羔羊。

瑞金、宁化三县的田兵之乱,连县衙都攻破了。

狼多肉少,从百姓手里又搜刮不到,皇帝又不肯借大义的名分,那就只能狼群内讧了。

“刘玉山去工部料估所,他不是擅长精算吗?去工料稽核之所精算,最是合适。”朱翊钧朱批了刘玉山的奏疏,把他派去了料估所。

料估所,是工部新成立的衙门,权力丁点没有,每天忙到天昏地暗,对着账目穷

尽皓首,因为新成立,正是缺人的时候。

权力没有多少,忙的昏天暗地,才是大多数衙门的真实写照,只有不断往上爬,才能在忙碌的同时,掌控权力。

权力,最是动人心,高启愚贵为礼部堂上官,回到家里,还愿意熬夜写奏疏,自愿加班,是因为他真的获得了足够的权力和回报。

“陛下,徐成楚带着反腐司查了顺天府六房的账。”冯保将徐成楚反腐的初步结果,呈送了御前。

“结果如何?”朱翊钧拿起了奏疏,先把浮票看完,询问冯保情况。

冯保想了想说道:“小吏巨贪。”

顺天府的六房反贪风暴,刚刚开始,徐成楚的奏疏,完全是个初步调查的结果,更大规模的反贪风暴还在酝酿。

小吏巨贪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小吏贪的比大臣还多,初步稽查,六房贪腐规模就超过了150万银,更多的情况,需要缇骑进一步侦查。

这个规模和驰道贪腐窝案不相上下了,可驰道是投入巨大的大工鼎建,六房书吏的贪腐,锱铢必较尽取自于民,所以显得更加可恨。

“不是,这徐成楚的意思是,咱还要谢谢他们贪腐不成?简直是天下奇闻!”朱翊钧看着看着,感到了无比惊讶。

因为这六房书吏贪了银子,居然要倒反天罡的补贴顺天府的亏空!

开天辟地头一遭,不是六房书吏掏空府库,而是吏员们贪腐,补贴府库亏空!

朱翊钧无论如何都没想到,查了半天,皇帝还要谢谢这些贪官污吏,维护了衙门的正常运转。

顺天府留存田赋商税,是完全可以支持顺天府衙门运转,但是因为京师的权贵实在是太多了,今天侯府到衙门打招呼,明天大臣写条子,这亏空就越来越多。

大臣写条子让人行方便,很常见,比如北宋明相富弼让人给儿子,行方便,按理说书帖应该烧毁,但帮忙的人喜欢富弼的墨宝,就保留了下来,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儿子帖》。

这还是富弼要求烧掉却没有烧掉,保留下来的书帖,烧掉的书帖,又该有多少?

顺天府丞杨俊民,被科道言官攻讦唯重稽税,并非诬告,也非虚言,杨俊民确实有政以贿成的嫌疑,六房书吏,谁能完税,谁就能通过吏举法获得官身。

所以杨俊民是求了圣眷,才得了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顺天府有顺天府的难处,不能屁大点小事,都要问皇帝的爪牙稽税院帮忙。

所以顺天府衙门

的账目,就非常奇怪,明明税基在萎缩,但年年都能如期完成税赋征收。

六房书吏们贪腐规模确实庞大,甚至可以补贴衙门。

“不取于上,必取之于下,皆是民脂民膏。”冯保可不觉得这六房书吏是什么好东西,因为他们填顺天府衙门的窟窿,肯定要先填满自己的胃口。

“而且顺天府衙门的亏空,本身就是他们造成的,这六房书吏、衙役,大半都是势要豪右的爪牙。”冯保补充了自己的观点。

损百姓补势豪造成的亏空,才是此次贪腐案的根本逻辑,损公门之利以足私门,就是在损害天下万民。

公私论定义公私,公是相对于私更大的集体,要满足私门之利,必然损害更大的集体。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明1937 天官赐福 末世巨贾 夫君,来种田 大叔宠娇妻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玄鉴仙族 鬼帝守护三世的小娇妻又逃跑了 近距离爱恋 雁鸣长空 重生之不再做女生 忠犬神探 一品呆萌妻 大宋游侠 间者 一品邪凰三小姐 你擦肩而过 盛宠之嫡女医妃 宠婚之法医俏夫人 你是初见的美好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战地军医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亮剑之烽火悍匪 无情江湖路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官路旖旎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 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 大乾风云起苍穹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唐代秘史 明朝的名义 穿越之原始之路 靖康前夜:帝业重光 大明辽国公 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 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 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 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 巨宋 我,秦王世子,用盒饭暴出百万兵 
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 朕真的不务正业txt下载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 朕真的不务正业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