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萧蓝衣

首页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武神主宰 炮灰"攻"养成系统 红楼之我不是贾政 谍影无声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抗日之战将无敌 秦时之血衣侯传奇 封侯 东晋北府一丘八 亮剑之独立大队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萧蓝衣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全文阅读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txt下载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47章 大明有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能力,为什么要停止开拓?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大明人口超过五百万的城市,北京、武汉、南京、上海、苏州、扬州、常州、广州、深圳、香港十个。”

“人口过二百万的城市,沈阳、天津、真定(石家庄)、保定、开封、南阳、济南、青岛、太原、大同、潞州、安邑(运城)、长安、延安、凤翔、南郑、兰州、成都、重庆、长沙、桂林、南宁、驩州、交州、新益、珠海、潮州、厦门、绍兴、湖州、镇江、合肥、江宁、凤阳三十四个城市。”

“像哈尔滨、长春、承德、福州等地,都逼近两百万人口,人口不受控制地向城市移动。”

朱祁钰道:“朕也头疼,人口高度集中一个城市,弊端极大。”

“不说其他,就是粪便处理,负担都是极大的,像南方诸多城市,下雨之后内涝,每年都会淹死很多人。”

“但城市里的人实在太多了,怎么也赶不走。”

“以前叫城池,以防御为主,所以叫城池。”

“现在城池以坊市为主,只能叫城市了。”

“还诞生了市民阶级,他们不从事农业劳动,依靠工厂、经商为生。”

“可供应城市的米粮,可是从印度买回来的,中枢又严格控制价格,导致很多粮商罢工,不愿意做粮食生意。”

“户部、财部都派人了解过,做粮商确实不赚钱。”

“若是米粮价格提高,城市人口压力变大。”

“而人口高度向城市集中,导致民间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像江南竟出现土地撂荒的罕见情况。”

“中枢费劲巴力的去买粮食,国内有土地却不种粮食。”

“朕有什么办法?”

朱祁钰深表无奈:“南方不比北方,粮食储存极难,成本自然是高的。”

“阁部重臣竟想引入外来人口去种植粮食。”

“被朕驳斥了,大明军将流血流汗,不是给外人创造美好生活的!”

听见皇帝抱怨的话,陈嘉猷觉得头大。

好日子才过几年啊,百姓竟堕落成这样了?

主要原因是放开奴隶。

普通百姓家里都养着一到两个男奴,用来种地,小地主家里都有十几个,女奴恨不得凑出一个万国拼盘。

朱祁钰都担心,国内爆发农奴造反,然后反客为主,变成五胡乱华。

国内看似三亿人,估计有一亿奴隶在民间生存,其实是四亿人刨食,汉人比例被稀释降低。

甚至民间还出现了一种情况,偷偷让奴隶生子,然后让奴隶的儿子替代自己的儿子去服兵役。

陈嘉猷咀嚼皇帝的话,这是考校。

回答结果,决定着他的仕途。

“陛下,种地是天大的大事。”

“微臣以为有三个原因,让百姓不愿意种地了。”

“其一,是奴隶的使用,人皆有惰性,过度依赖农奴,不愿意劳动,贪图享乐,自然人口往城市移动。”

“其二,因为大明日子安逸,人皆是短时动物,很少人居安思危,中枢强压米价,导致民间不珍惜米粮。”

“其三,陛下对百姓太好了,所以百姓认为可以欺辱中枢,打着歪算盘琢磨着怎么占朝廷便宜,心思用歪了。”

他的见解倒是独特。

朱祁钰面无表情,听他说下去。

“微臣有四策,请陛下细听。”

“其一,中枢提升粮价和房价,用房价控制人口,逼人口倒流,粮价、油价、肉价也提升,让百姓生出城市居住不易的念头。”

“其二,加强移民,中枢对土地数量严格划分,数量不够的,全部移去新地。”

“其三,中枢对农业进行补贴,增收城市居住税,这笔税补贴给农户,让农户收入,略高于商贩、工人收入。”

“其四,严格控制民间奴隶数量,开始向民间征奴隶为役,把奴隶累死在民间,快速减少奴隶数量,并提高奴隶售价,让普通人家用不起奴隶。”

这个陈嘉猷,本事没落下啊。

朱祁钰脸上露出满意之色:“接着说。”

“微臣以为,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有大坏处,但也有小益处。”

“人多力量大,人口集中,就会诞生高度发达的商业,手工业、制造业等密集型工厂,也会降低人力成本。”

“而中枢对工厂是大力扶持,您也希望用机械替代人力,进而解决土地撂荒等问题。”

“所以,能否找到一个支撑两者的节点?两全其美?”

“中枢能否回购一批土地,然后成立垦殖公司,雇佣一批城市劳动力,农忙的时候,就雇佣一批人去皇庄垦殖,农闲的时候也不用开工资,这样一来,一年能节省两到三个月的工资。”

“而这些人还是城市人口,城市闲置人口能赚到钱,也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

朱祁钰愈发欣赏他:“你在印度这些年,没浪费时间啊。”

“微臣一分一秒不忍浪费,这些年虽看不到大明书籍,却将印度书籍基本看完,是以有些粗浅见解,请陛下勿怪。”陈嘉猷笑道。

“你这个办法很好。”

“但是,皇庄这个口子不能开。”

“而收购撂荒土地,难免会形成大地主,土地兼并的问题,终究是要考虑的。”

“垦殖公司可以试试,让阁部去商议吧。”

朱祁钰笑道:“以你的功劳,可去地方当一任知府,历练几年,再调回中枢。”

大明高官,必须是进士,必须在基层历练,当一任督抚,才能回到中枢进入阁部。

进士的标准从未降低过,虽然开恩科,但恩科卷面更难,录取率更低,对进士这一关是绝对严格把控。

升迁之路是螺旋型的,从地方到中枢,再从中枢派去地方,反复几次,才能当督抚,才能进入内阁七部六寺。

陈嘉猷却跪在地上:“微臣自知不是良臣益辅,也非旷世之才,中枢有李姚之伟才,地方有马韩之雄才,臣不过米粒之珠,唯愿一生在路上,为陛下出使各国。”

朱祁钰凝眉:“使臣这辈子没什么出息。”

“虽然伱在印度十二年,为大明鞠躬尽瘁,你却无法凭出使之功,跃居阁部。”

“陈嘉猷,你要想清楚啊,要一辈子窝在鸿胪寺吗?”

陈嘉猷咬牙道:“煌煌盛明,怎能没有使臣出使万国?臣愿意终生走在路上,为大明出使,为陛下扬威!”

朱祁钰有几分感动,华夏为何屹立不倒,就是每一代人都会有些傻子,他们为了这个国家,鞠躬尽瘁;为了这个国家,死而后已。

每一个时代都有,会前赴后继的为这个国家,不辞辛劳的付出,甚至会为这片土地而死。

这种赤诚的热爱,才塑造了华夏之魂。

陈嘉猷明明有更好的仕途,凭出使印度十二年之功,可以去地方当四年知府,回到中枢再担任侍郎几年,再派去地方,七十岁之前一定能入阁部为重臣,执掌天下,流芳青史。

可他却选择了一条最没出息的路。

在鸿胪寺一辈子,也当不上寺卿的,因为寺卿是不能出使的,要在朝中效力的。

朱祁钰将他扶起来:“陈卿,你为大明、为朕做的,朕不会忘记。”

“朕会让人把你的事迹写下来,在你走过的路上树碑立传,让后人永远铭记你的功业。”

“你虽在鸿胪寺,你虽是使臣,却对大明有着重大功绩。”

“朕不会忘记,明人不会忘记,后人也不会忘记!”

“你是大明英雄!是朕的张骞!”

陈嘉猷感动地哽咽。

他也有私心。

大明根本不缺官员,看看俞经就知道,一个小小的县丞,精通多门语言,精通医术,对大明政策了如指掌。

官员已经不是十二年前的官员了,而他在印度呆了十二年,和大明已经脱轨了,去地方当知府,怕是也会被上下糊弄,当个糊涂知府,半世英明葬送,沦落成笑柄。

而大明却稀缺使臣,边永、潘本愚回国后,执掌鸿胪寺,出使列国已经鲜有机会了。

像他这样有大声望傍身的使臣,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他要做皇帝的张骞,一生走在路上,最后凭此功列入文庙,这是他的私心。

皇帝大加赏赐后,便让他回去和家人团聚去了。

“把边永宣来。”

很快,边永进来。

大明开海之后,尤其打崩了东南联军之后,真正做到了万国来朝,大唐洋沿途各国,都跑来给大明进贡。

鸿胪寺的工作是极为繁忙的,边永有丰富的外交经验,留在京师处理这些杂务。

皇帝对万国来朝这等虚名不看重,甚至还不要脸的四处勒索,根本就不要天朝上国的帽子。

就要好处,只要好处。

这就让鸿胪寺变得更忙了,以前鸿胪寺就是一个礼节部门,现在变成了勒索部门,皇帝开出的条件,他们极尽脑汁的去要。

然后还要写成成绩单,公布天下,让天下人看到皇帝多么无耻。

皇帝沾沾自喜的说:勒索万国,才让朕有当万国大皇帝的感觉。

“边永,那些印度人你是怎么安置的?”

“陛下,微臣还想问您呢。”

边永苦笑:“那些印度人甚是不懂礼仪,微臣让他们在学礼仪,还有人仗着会医术,跟臣索要女人,真是一群野蛮人啊。”

“找些印度女奴赏给他们,不许汉女和他们接触。”

大明不是十二年前的大明了。

景泰二十三年,哪怕在犄角旮旯见到一个外国人,百姓都不觉得奇怪了,因为太平常了,哪家富户没个西洋姬。

西洋奴隶也多,很多人家都有。

之前皇帝还想引进世界精英入大明,所以陈嘉猷极力招揽印度精英来大明,但现在嘛,大明不缺这些人才了。

尤其耿九畴等人从三亚回京后,上疏皇帝,务必严控西洋番人在大明生根发芽的风险,谨防他们鸠占鹊巢。

陈嘉猷也提出这个担忧。

了解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的统治者从来都是外族。

如今大明涌入大量外夷,大明极有可能为人做嫁衣,盛唐不就是大量吸收外夷,才爆发了安史之乱?

就算不爆发安史之乱,盛唐也得爆发其他动乱。

所以,朱祁钰一直在强制汉化,并小心翼翼吸引外族并入大明,对兵权更是谨慎又谨慎。

这也是朱祁钰做事绝的原因,不杀光了,他不放心。

也是竭力推进大明是单一民族国家的原因,就是不许产生丁点分裂之心。

“若是有让人悄无声息绝育的办法就好了。”朱祁钰喃喃自语。

边永翻个白眼:“陛下,就算有,人家早晚会知道的,还不怨恨大明?”

“你说他们生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明人吗?”朱祁钰问。

“微臣也不敢说。”

边永表示无奈,人都是慕强的,大明强盛被世界周知之后,就吸引了很多外夷进入大明定居。

说是贸易,其实就是来享受大明福利来了。

谁都想当天国子民,人都是慕强动物啊。

“邢郡王昨日入宫,跟朕说了血统论。”

朱祁钰站起来,背着手走:“如今民间很多混血儿长大了,他们长相和明人确实有区别。”

“不知道要几代之后,才能完全变成明人。”

“以前是闭关锁国,几百年都等得。”

“但现在是完全开海,越来越多外夷进入大明,于谦就担心,他们壮大之后,会诞生新的族群,进而侵吞大明的果实。”

“朕苦心造诣做的一切,却给外族做嫁衣,听得朕一身冷汗。”

朱祁钰面露狠色:“边永,你说杀了他们怎么样?”

“陛下,此事微臣考虑过,但您说这些年咱们从国外买了多少奴隶呀,人家也没亡国呀。”

边永表示无奈:“杀一批再来一批,杀得完吗?”

“尤其世界这么多族群,最好分辨的就是非洲、印度、东南夷,这些人最好分辨,凭多黑就知道了。”

“而欧罗巴诸族,咱们根本无法分辨出来他们是哪个民族,只是统一的用西洋代替,其实是非常不准确的。”

“甚至,在葱岭以西的诸族,也和咱们长得不一样,但和西洋人长得还不一样。”

“咱们杀了这么多年,您就说说,安南人真的杀光了吗?”

“老挝?柬埔寨?暹罗?哪个杀光了呀!”

边永叹息:“微臣甚至在想,若是不杀,全都融合并入大明呢?”

“可永乐朝就这样做过了,安南不也照样吐出来了吗?”

“如今,大明屠了安南、老挝、柬埔寨,反而占据了这些地盘。”

“说来也可笑,大明信奉的儒道,竟无法让大明扩张。”

边永长叹一声。

儒家思想是高度集权,高度集权就不允许扩张。

没有儒家,华夏大地就不会永远打不散,同样的有了儒家,就不会快速扩张。

“既然没法杀。”

“朕就在想,能否在民间散布恐西的流言。”

“让民间和西夷对立,进而阻止他们鸠占鹊巢,摘取大明的胜利果实?”

“甚至出台排西法案,让西夷在大明寸步难行。”

根据景泰二十二年的统计,大明有三百万外夷定居。

而民间有上亿奴隶在活动。

这就是社会最不安定的因素。

朝廷能管束明人,因为能用移民、诛杀威胁他们,但对奴隶却无效,我们都是奴隶了,还怕个屁啊。

这些年,奴隶反杀主人的案件屡见不鲜,被处死的奴隶也多。

甚至有大规模屠奴的现象,并对蓄奴进行全方面限制。

民间铁匠铺最火的就是锁链,给奴隶烙上锁链,一辈子也那不下去的锁链。

这只会加剧奴隶和明人的仇恨。

“陛下,您这担忧是不是太远了吧?”边永觉得没必要吧。

因为混血儿刚成年,正是婚配的时候,若是这条法案现在公布,就会剥离混血儿和明人的血缘关系。

这些年,中枢是很保护混血儿的,极力宣传称他们就是汉人。

也正因此这些混血儿是承认自己是汉人的,对皇帝也是很拥护的,民间很多爱国诗歌,都出自他们的口中。

如果排西法案一公布,那么脆弱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杂种这等污蔑性的词汇又会出现在混血儿身上。

这是皇帝决不允许的。

只要父母一方是汉人,那么孩子一定是汉人。

别忘了,明人和蒙瑶壮回彝苗维各族都是不停通婚的,一旦把血统论公之于众,那么这些人会不会立刻反叛?

中枢决不许任何分裂言论出现,防的是外夷,不是自己人!

朱祁钰沉吟:“那些外夷不回自己国家,定居大明干什么?”

“边永,你没想过这个问题吗?”

“有家不回,在大明当二等人,图什么呢?”

边永一愣:“可能是母国有战乱,来到大明躲避战乱吧?”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他们的母国早就灭亡了?”朱祁钰道。

犹.钛人:你就直接报我身份证得了。

边永却道:“那不更好?直接并入大明了。”

“想得美,朕的大明是明人的乐土,而非野狗的去处!”

朱祁钰可太知道了,大漂亮国就被某钛族控制了,别看人家没国家,却控制世界。

这些人流亡一千多年了,还能完整保存民族。

他们跑来大明,绝对是要在经济方面控制大明,进而实现他们的狗屁复国梦。

他们极善经商,自然会成为很多贵族的座上宾,自然而然的就定居大明了。

但他们为了维护血统,是不和外族通婚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来。

边永笑道:“陛下,其实行使排西法案没必要,不就三百万人嘛。”

“微臣有一法子。”

“中枢可发布法案,不许二等人婚配,不许生子,一旦发现立刻处死,包庇者阉割。”

卧槽!够绝!

朱祁钰竟然乐了:“你这个办法好,在我华夏疆土上,明人是一等人,奴隶、外夷、没有户籍的全是二等人,不许婚配,就不许生子。”

“他们不管抱有什么目的,要么离开大明,要么在大明当绝户。”

“可他们来容易,想走就不行了。”

“再加一条,二等人离岸,每人缴纳一百万离岸税。”

这样就能保证血统的纯粹性了。

“陛下,可单独成立一个部门,专门收二等人的离岸税。”边永更坏。

“允!”

朱祁钰心情大好:“太子也到了该婚配的年纪了,朕让地方遴选些秀女进来。”

“朕打算从苗瑶彝壮臓蒙回朝索各族都挑一个美人出来,还有一个混血儿,一起嫁给太子。”

“皇子这么多,都挑一个,封侧妃。”

“你觉得如何?”

边永翻个白眼,我就担心太子的腰子。

“哈哈哈,各有风情,太子有福了。”

老爹受的罪,儿子们也别想逃。

皇帝都喜欢他们的女孩,权贵自然会跟风,民间自然也会求娶他们的女孩。

时间一常,就很自然的通婚了,通婚几代之后,就彻底融入成为汉人了。

边永很清楚,皇子们的正妃是从重臣当中挑的,其中有耿裕的女儿、刘健的女儿、王越的女儿、李瑾的女儿等等。

太子妃主要从这四家当中挑。

似乎皇后看上耿裕的女儿,而耿裕的女儿有点看不上太子,觉得太子太笨,她似乎看上了四皇子朱见漭。

最让边永苦恼的是,他的小女儿也在皇子选妃的序列之中,也早早被接入宫中养着去了。

皇帝似乎更看重年轻人的意见,强扭的瓜不甜,人家不看对眼,爹妈咋撮合都没用,貌合神离的过日子,都不舒坦。

听说后宫嫔妃都和皇帝怄气呢,各宫嫔妃都有儿媳妇人选,而皇帝却让他们自己看,而且主要听从女方的意见。

嫔妃们都疯了,到底谁才是你的亲儿子啊!

正说着呢,王华进来禀报:“陛下,内阁此事不决,请您决断。”

边永立刻退下。

朱祁钰拿起奏疏,微微皱眉,这是范广的上疏,他认为帖木儿汗国正是虚弱的时候,应该趁机进入费尔干纳盆地,撕咬一口肥肉下来。

杨信也认为,现在是好机会。

“李贤怎么认为的?”朱祁钰见上面没有内阁的批复,皱眉问。

“回陛下,首辅难以决策,是以来问您。”王华回禀。

王华和谢迁,是一榜进士,同榜双壁。

内阁更看好王华的试卷,想点他为状元,但皇帝却认为谢迁的试卷更务实,就点了谢迁为状元,王华为榜眼。

谢迁和王华是好基友,历史上王华的状元,是谢迁点的状元,因为王华倒霉,就是考不上,最后走了好友的后门才当上状元。

而王华有个大名鼎鼎的超级牛人儿子,王守仁。

王华不是没才华,单纯的倒霉。

他以秀才身份,在交趾任官三年,得以多考一次举人,是在交趾考的,交趾行的百越卷,所以就考上了。

又在新益州任职三年,就考中了恩科,和谢迁同榜。

如今,都在军机处侍从皇帝身边。

“西域太远了,中枢鞭长莫及,让范广和杨信,根据西域情况,自己决策吧。”

朱祁钰放下奏疏:“可是李贤觉得不妥?”

王华跪在地上:“什么都瞒不住陛下,首辅担心伊国公、建昌侯常年掌兵在外,会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主要是西域太远了,没有水路沟通。

所以中枢出现了,不要西扩的声音,扩多少以后吐出来多少,徒费银钱。

民间这股舆论的声音更大,都认为停止扩张,经营好现在的土地就好了。

“杨信的女儿和小二十同龄,朕想和杨信做个亲家。”

“范昇的女儿和老十五同龄,嫁给老十五吧,做正妃吧。”

朱祁钰明白李贤的意思,就是用皇子联姻,捆绑功勋。

虽然太祖皇帝多次反对,但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不能不用。

他挑的两个儿子,都是皇后的儿子,都是嫡子,这样足够安抚两位了吧?

“陛下圣明。”王华恭维。

“少来。”

朱祁钰笑道:“你和谢迁在一部效力,有没有私下吵嘴的时候?”

王华翻个白眼,您可太八卦了。

不过,在皇帝身边久了,了解皇帝的脾性,皇帝平时是很宽容的。

“微臣不如于乔远矣。”王华谦逊道。

“朕还头一次看见你王德辉这么怂的时候。”

朱祁钰笑道:“你可知,你的殿试试卷,比谢迁更优秀,阁部重臣都更看好你,是朕强点谢迁当状元,你心里作何想法?”

想死!

王华气恼道:“这等家国大事,陛下怎能用来玩笑?”

“哈哈哈!”

朱祁钰大笑:“不逗你了,说正事,你对西域怎么看?”

王华正色道:“微臣以为,西域可开发,但不能完全开发。”

就是说,要做好随时丢掉的准备。

把西域作为战略缓冲之地,想法高明。

“西域确实贫瘠。”

朱祁钰陷入沉思,他是想把疆域推到里海去的,因为里海沿线,全是能源。

而且,里海南面是波斯,毗邻中东,能源近在咫尺。

哪怕有一天大明丢了百越之地,也能靠中东能源存活,仍是天朝上国。

可是,西边的地形、气候恶劣,又距离中枢太远了。

就像在西域省,放两个将军,内阁都不放心,担心他们关闭西域要道,起兵叛乱。

若继续往西,凭现在的生产力是做不到的。

沙俄能控制远东,那是因为控制的地方都是严寒烂地,华夏根本就不要的烂地,后来才知道那地方有能源。

而且,有些能源,以技术划分,也得需要两三百年后才能开采。

沙俄确实有几百年国运,运气是真的爆棚。

现在,大明看重的疆域可不一样,都是富饶地区,这些地方一定会引起各方觊觎,常年叛乱,统治几百年再开发,那得用多少钱才够用啊。

以他朱祁钰的强权,尚且无法说服内阁,后世之君呢?

“王华,你说巴克尔喀什湖就是大明的西疆了吗?朕还想拿到西海呢。”朱祁钰幽幽问。

王华略微沉吟:“微臣对西域地形了解不多,但西域的贫瘠无法支撑一场动用百万大军的大仗。”

“而大明占据西域,必然小仗不断,不停从内地增兵,只会让西域更穷,越穷越乱,周而复始,陷入死循环。”

“微臣倒是觉得,走一步看一步,若能一口吞掉费尔干纳盆地,那么大明在西部就有了一块根据地,再行图谋便是。”

“倘若吃不下,就请皇子分封出去,占据费尔干纳盆地。”

分封容易,大明实控难啊。

朱祁钰斟酌:“分封出去的皇子,会不会侵吞大明疆土呢?”

这得看后世之君的水平了,水平差,那肯定会被肢解的。

朱祁钰打下再多疆土,后世之君不行,也守不住的。

好在肉是烂在锅里的,都是大明的。

成吉思汗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蒙古互相打了几百年,最后还有很多国家。

“罢了,不想太多了。”

朱祁钰笑道:“云南进献来的茶叶,尝尝。”

“谢陛下。”王华喝了一口,味道和内地产的一般无二。

“十年前朱英就说过,老挝是种茶的好地方。”

朱祁钰也喝一口,口感甘甜:“十几年过去了,老挝的茶园全都可以采摘了,今年的茶价怕是要下降了。”

“微臣觉得比云南茶味道更好。”王华道。

“重点是便宜。”

朱祁钰站起来:“老挝那群山环绕之地,遍地是种植园,去年就进入了盛产期,只是运输难而已。”

“去年修了很多沥青路,解决了运输难题。”

“今年就能把国内的茶价打下来,让全国百姓都能喝上茶。”

王华却道:“陛下,谷贱伤农,茶树要精心养护十年,才能进入盛产期,里面的心血别人不知道。”

“正因为茶价高昂,所以茶农赚钱。”

“今年茶价下降,茶农是要赔钱的,明年岂不把茶树给砍掉了?”

这是基本经济规律。

朱祁钰笑道:“王华,价格打下来,大明三亿人全都喝茶,会怎么样?”

“产量增加一倍,也不够喝。”王华眼睛一亮。

“而且,茶叶是分等级的,越好的越贵,好茶有权贵人家喝,普通茶则进入百姓人家,中端茶叶出口。”

“这东西是喝得人越多,越赚钱。”

“别忘了,大明的原茶是不出口的。”

“出口的是品牌茶。”

“中端茶叶,包装成高档品,卖去国外,给国外人喝。”

“别说云南、交趾、新益州等地全都种上了茶树,就是整个南洋也种上,照样卖得出去。”

“大明人口增长,喝茶的人就越多。”

朱祁钰打算推出茶饮料,收割富户一笔。

王华有些明白了,百越之地的种植园,很多都是皇帝开始种的,后来赏给了有功之臣,中枢很多官员,在百越之地都有茶园。

但皇帝手中还有,这些年也一直在往外赏。

“老挝之地,在老挝人手里,是贫瘠不堪的土地。”

“到了大明手里,就是富庶的种植园,漫山遍野的茶园。”

“原因是什么?是老挝人懒吗?还是他们笨?”

朱祁钰问王华。

王华道:“是老挝人不掌握灌溉技术,在天灾面前,没有抵抗能力,所以造成了春天旱夏天涝的情况。”

“没错,就是技术!”

朱祁钰道:“老挝统治的时候,就算把茶树送给他们,他们也种植不出来!”

“在大明手里,就是漫山遍野的种植园,什么都能种出来!”

“土地,还是那块土地,气候,还是那个气候!”

“因为明人掌握着灌溉技术、种植技术、土壤栽培技术、化肥技术,甚至还掌握着防虫防害的抗灾技术!”

“这是华夏人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所以,老挝到了朕的手里,变成了几十万亩茶园,变成了王霸之基!”

“十几年时间,大明把漫山遍野的森林全部推平,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种植园,变成了一块块药田,把生地养熟,把天灾人害不断的恶劣之地,变成了宜居乐土。”

“所以朕说,西域在胡人手里,那是一块烂地,可到了大明手里,就可能变成了富饶之都。”

“寇深在吐鲁番种了葡萄园,变成葡萄酒基地,吐鲁番葡萄酒,畅销全球!”

“范广搞圆葱种植,供应内地人吃圆葱。”

“户部官员说西域气候适合种棉花,如果大明在西域种满了棉花,北边边疆省份,还犯愁没有棉衣服穿吗?”

朱祁钰道:“这天下没有什么是贫瘠之土,只是本地人会不会挖掘,会不会开发而已!”

“那吉林、黑龙江,十年前是什么乐土吗?”

“洪武朝、永乐朝占着都不用,宣德朝直接放弃了,但到了朕的手里,吉林、黑龙江变成了粮食之都。”

“上百万亩良田,支撑了整个北方的粮食供应。”

“朕为什么能征伐西域,为什么能往里面投入一个亿,就是有黑吉两省给朕兜底。”

“朝鲜穷不穷?现在不照样被黑吉供养得白白胖胖,人口超过了千万?”

朱祁钰笑道:“所以内阁想让朕放弃开拓,朕是不同意的。”

“哪怕是万里沙漠又如何?只要大明肯经营,那么这块沙漠之地,也能变成宝地。”

王华拜服在地,明白皇帝的开拓之心不会停止。

他也回内阁复命。

李贤叹息一声,他今年也六十五岁了,不再年轻了。

若非皇帝给他配一个庞大的医疗团队,六年前那场重病,他都熬不过去了。

“德辉,可知老夫为何要放弃西域?”李贤对王华极好,甚至有将他收为关门弟子的念头。

“回首辅,下官以为,若完全占据西域,必须完全控制朵思,而朵思贫穷至极,又是半高原地带,实控的话太亏,分封给土司,陛下又不愿意。”

“西域投入一个亿,那么朵思就需要两个亿。”

“而这么多钱,用在内地,内地会更加繁荣。”

王华了解李贤。

李贤也是一颗公心,他主要是在算算数,觉得哪里合适,就把钱往哪里投入。

“知老夫者德辉也。”

李贤叹了口气:“朵思都司实在太烂了,连一心做唐宗宋祖的太宗皇帝,都不想要那个破地方。”

“这些年,阁部进行多次推演,都想不到朵思那地方怎么发展起来。”

“朵思都司估计有一百多万人口啊。”

“这么多人,怎么养活?又地广人稀,怎么去汉化啊!”

李贤苦笑:“这么一个贫瘠的破地,却需要两个亿啊,如今户部也不宽裕,就连陛下,都对这块地视而不见,你就知道该有多差了。”

没错。

朱祁钰都不想要,真的不想要,太烂了。

不止这块不想要,兴安岭以北的两省,蒙古都司和捕鱼儿海,宁夏以北都不想要的。

真的太穷了。

可这些地方不要,上面就有一把悬在头上的剑,要吧,每年又得往里面砸钱。

中枢富裕的时候,投入一些可以,可终究有一天,大明会走向衰落的,上哪拿钱送给他们呀?

这些地方叛乱起来,绝对够大明喝一壶的。

不是满朝文武是蠢货,而是从秦朝开始就知道,这些地方是烂地,压根就没有王朝要。

后面的鞑清,也只是画地图而已,从来没实控过。

不是没这个能力,而是亏,太亏了。

永乐朝身体力行的做了一把,从那之后就没有王朝干这赔本买卖了。

往南扩张,起码能得到收益,起码能看见回头钱,往这些地方投,就是无底洞,永远是个赔。

下午,常德入宫探望孙太后。

两宫太后近来身体都不好,常德和固安,都时常入宫陪伴两宫太后。

从仁寿宫出来,常德牵着两个孩子来拜见皇帝。

她和郭登成亲后,和郭登生了两个孩子,高龄产子,十分凶险,孙太后甚至下了懿旨,若常德有个三长两短,就让郭登陪葬。

幸好,母子平安,从未过宫的孙太后,亲自去探望常德,据说郭登全程跪着,孙太后压根没给他一点好脸色。

“常德来了?皇太后身体如何?”朱祁钰埋头在看奏疏。

两个孩子有模有样的行礼。

“回陛下,母后身体不见好转。”

朱祁钰放下奏疏,抬起眼眸:“你近来入宫侍疾吧。”

“臣妾遵旨。”常德情绪不高,显然孙太后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

阳武侯薛厦娶了方家女,薛娴则嫁给了欧信的儿子欧镗做续弦,成婚前,还被封了郡主。

“陛下,添儿和十公主玩得很好,臣妾看他俩倒像是一对。”常德很没有安全感。

虽然嫁给了郭登,一双儿女都有了好归宿,这就有操心起了郭登的长子郭添的头上。

“他俩今年才多大呀?”

朱祁钰皱眉:“添儿是朕的亲外甥,你是朕的亲姐姐,郭登是朕的爱将,他的儿子是要继承爵位的,操这么多闲心干什么?”

常德眼泪止不住流。

她很担心,母后死后,她就没用了,皇帝会疏远她,别看皇帝这几年对她不错,那不是亲情,只是利用罢了。

看见她哭,朱祁钰有点心烦,放下笔,走过来拍拍她的头:“多大人了?跑朕这来哭鼻子?让孩子们笑话。”

拉扯着她起来:“入宫好好侍疾,别想太多了。”

“姐姐跟弟弟哭鼻子,别人笑话什么?”

常德顺杆上爬,拉住皇帝的胳膊:“陛下,您要西征三缅,夫君想为国效力。”

这才是她的目的,赚个国公回来,她也就安稳了。

朱祁钰并未责怪她干政,而是斟酌道:“南边有王越,这一仗用不着郭登。”

“但吕宋的扩张需要一员干将,功劳不大,郭登能看上吗?”

常德面色一苦,显然是看不上的。

郭登是极有能力的,也想单独领兵打一场大仗,凭大功荣封国公。

“楚王要去就藩了。”

“郭登娶了你,算是他的亲姑父。”

“楚王就藩地并不好打,你要是舍得几年分离之苦,朕可让郭登统兵去非洲,为楚王开疆拓土。”

一听非洲,常德又不开心了。

这一去就是几年,她闺阁寂寞啊。

“北边也没有大仗打,几个小将就能解决了,还有宋杰压阵。”

“郭登去了也没有用武之地。”

“吕宋的小仗,你还看不上。”

“非洲还嫌弃太远。”

“你说朕怎么安慰你?”

朱祁钰抽开她的胳膊,坐在椅子上,常德立刻给他倒了杯茶,送到嘴边:“陛下,何时征倭?”

“没钱打仗。”朱祁钰表示无奈。

“那就去非洲!”常德咬咬牙:“不挣个国公之位,就不回来!”

“你可真舍得啊。”朱祁钰表示无语。

常德竖眉瞪他,朱祁钰大笑。

郭登要去辅佐楚王就藩的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固安就入宫来,为她夫君求官来了。

固安生了四个孩子,夭折一个,保住了三个,两子一女。

“你那公公近来可还胡闹?”朱祁钰问她。

“父皇,公公不敢了。”

固安想笑,又不敢笑。

方瑛回朝后,举办了一场宴会,号称交国公盛宴,在京城闹得很大,结果把自己搞晕了,丢丑丢大发了,事后被皇帝吊起来抽十鞭子。

最近几年老实了,可能是那次晕厥之后,某些功能废了,不得不消停了。

“他再不老实,朕给你鞭子,你去抽他。”

固安翻个白眼,让她去打公爹,以后日子过不过了?

“方涵想去立功,也是好的。”

朱祁钰道:“让他去找郭登吧,随郭登一起出征。”

一听得去求常德,固安面露恨意。

“还恨常德呢?”

朱祁钰笑道:“当年,你姑姑跟你开玩笑呢,就你当真了。”

“你这些年也没少和你弟弟们开玩笑,朕说你了吗?”

固安挺不像话的,皇子都在她手上吃过亏。

皇帝确实不管。

这一点上,皇帝是真的一碗水端平,固安怨恨的心理才找到了一丢丢平衡。

“郭登是有真本事的,他不像方瑛,宁愿把真本事带去棺材里,也不教两个亲儿子。”

朱祁钰点拨她:“让方涵拜师郭登,跟着他好好学,日后也有成为一代名将的机会。”

“谢父皇指点。”固安立刻去找常德。

朱祁钰看着她的背影,幽幽一叹,现在大明能打仗的人不少,但后继无人啊,希望方涵能抓住机会,不说变成名将,也变成一个将才吧。

还没好……

(本章完)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拯救男配计划 生活系游戏 在霍格沃茨读书的日子 玄鉴仙族 法宝修复专家 不负卿莫别离 夫君,来种田 肆虐韩娱 李世民魂穿刘阿斗 近距离爱恋 贵女多娇 极品太子爷 福艳之都市后宫 雁鸣长空 护花状元在现代 超级电力强国 容少的下堂妻 叱咤风云 三界棺 宠婚之法医俏夫人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一个人的抗日2 秦时小说家 抗战之英雄血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在下潘凤,字无双 纨绔小侯爷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韩娱之梦幻少时 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 
最近更新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岂独无故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 大楚武信君 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 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衣冠谋冢 英烈传奇 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 笔架叉将军 万浪孤舟,沧海一粟 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 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 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 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 穿越古代异界争霸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萧蓝衣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txt下载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