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影美颜

德兰Y

首页 >> 侠影美颜 >> 侠影美颜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逆天狐宝:神医娘亲又掉马了 扎纸成兵,我当几年反派就转正 虎夫 空间修仙:重生逆袭小孤女 大奉打更人 御心香帅 东域游侠传 不死仙帝 圣师魔命 凡人世界里的大师兄 
侠影美颜 德兰Y - 侠影美颜全文阅读 - 侠影美颜txt下载 - 侠影美颜最新章节 - 好看的武侠修真小说

第16章 李陵传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李陵传

作者:【汉】班固

陵字少卿[1],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2],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馀里,过居延[3]视地形,不见虏,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4]以备胡。数年,汉遣贰师将军伐大宛[5],使陵将五校[6]兵随后。行至塞,会贰师还。上赐陵书,陵留吏士,与轻骑五百出敦煌[7],至盐水[8],迎贰师还,复留屯张掖。

天汉二年[9],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10]。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11]。陵召见武台[12],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13]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14]兵,毋令专乡[15]贰师军。”上曰:“将[16]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17]。”陵对:“无所事骑[18],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19],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20],可必禽[21]也。”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今虏入西河[22],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鄣[23],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24]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25]休士,因骑置[26]以闻。所与博德言者云何[27]?具以书对。”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28]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29],上甚说[30],拜步乐为郎。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31],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32],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33],闻金[34]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35]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36]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37]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馀级[38]。引兵东南,循故龙城[39]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40]。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41]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当户[42]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馀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43]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成安侯者,颍川人,父韩千秋,故济南相,奋击南越战死,武帝封子延年为侯,以校尉随陵。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44]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45],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馀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46]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47]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48]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49]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50],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糒[51],一半[52]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馀人。

陵败处去塞百馀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53]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54]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55]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鉡56]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57],冒白刃,北首争死敌[58],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59]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60]。”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财[61]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62]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63]。

久之,上悔陵无救[64],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65]。”乃遣使劳赐陵馀军得脱者。

陵在匈奴岁馀,上遣因杅[66]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67],言李陵教单于为兵[68]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69]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70],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71]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72]。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73],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昭帝立[74],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75]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76],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博[77]饮,两人皆胡服椎结[78]。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79],霍子孟、上官少叔[80]用事。”以此言微动之。陵墨[81]不应,孰视[82]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83],律起更衣[84],立政曰:“咄[85],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86]女。”陵曰:“霍与上官无恙乎?”立政曰:“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陵字立政曰:“少公[87],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馀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88]。范蠡[89]遍游天下,由余[90]去戎入秦,今何语之亲也!”因罢去。立政随谓[91]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陵在匈奴二十馀年,元平元年[92]病死。

注释:

[1]李陵本传原载《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李广传》后附《李陵传》,《苏建传》后附《苏武传》。《李广传》云:“广三子,曰当户、椒、敢。”又云:“而当户有遗腹子陵。”[2]下士:屈身以尊敬士人。[3]居延:即居延泽,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弱水(额济纳河)自张掖北来,分流汇聚于此,为一湖泊。[4]酒泉:汉郡名,今属甘肃。张掖:汉郡名,在今甘肃张掖西北。[5]贰师将军:李广利。大宛(yuān冤):西域国名,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6]校:《汉书·卫青传》唐颜师古注(以下简称颜注):“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7]敦煌:汉郡名,在今甘肃敦煌西。[8]盐水: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为一咸水湖。[9]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天汉为汉武帝年号。[10]右贤王:匈奴官名。是单于之下最高官职。匈奴以单于子弟任左、右贤王,分领匈奴左、右二部。天山:即祁连山。匈奴称“天”为“祁连”。在今甘肃西部和青海东北部边境。[11]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总称。辎,有帷盖的车,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12]武台:汉长安未央宫的武台殿。[13]荆楚:指古代楚国之地,今湖北、湖南一带。[14]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称号。全称“撑犁(天)孤涂(子)单于(广大)”。[15]乡:通“向”。[16]将:抑或,恐怕是。[17]女:同“汝”,你。[18]无所事骑:不用骑兵。[19]后距:后援。[20]浚稽:古山名,即浚稽山。约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21]禽:同“擒”。[22]西河:汉郡名,治所在平定(今陕西府谷西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山西吕梁山、芦芽山以西、石楼以北及陕西延安宜川以北黄河沿岸地带。[23]遮虏鄣:地名,即居延城。故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颜注:“鄣者,塞上险要之处,往往修筑,别置候望之人,所以自鄣蔽而伺敌也。遮虏,鄣名也。”鄣,同“障”。[24]龙勒水:古水名,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脉南,已干涸。[25]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东阴山北。汉太初元年(前104)为接受匈奴投降,武帝令将军公孙敖所筑。[26]骑置:驿骑,乘马传送公文的人。[27]“所与”句:你与路博德谈了些什么?这是汉武帝怀疑李陵的话。据上文,武帝怀疑李陵使路博德来请求拖延出兵。[28]举图:全部绘出地图。[29]将率:统率。死力:拼死出力。[30]说:同“悦”,喜悦。[31]相直:相遇。直,同“值”。[32]为陈:列阵。陈,同“阵”。[33]纵:出击。[34]金:指钲,行军作战用的金属乐器。[35]左右地兵:匈奴左右贤王所领东西二部之兵。匈奴自冒顿单于,分为三部,单于自领中部。[36]鼓不起:击鼓进兵而士气不振起。[37]大:多。[38]级:战争中斩下的人头。[39]龙城:匈奴祭天,大会诸部处。其地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西岸和硕柴达木湖附近。[40]纵火以自救:颜注:“预自烧其旁草木,令虏火不得延及也。”[41]连弩:装有机关,可以连续发射的弓。[42]当户:匈奴官名。《汉书·匈奴传上》:“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43]军候:维持军纪的军官。汉制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校尉:西汉时掌管特种军队的将领。[44]趣:快,从速。[45]鞮(di低)汗山:山名,在今蒙古国南部边境内,位于居延泽正北。[46]昏:黄昏。[47]一:单独,一个人。[48]大息:即太息,叹息。[49]道径:途径、办法。这是指投降匈奴后再想办法,回到汉朝。[50]“如浞野侯”二句:《汉书》卷五五:“赵破奴,太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票骑将军司马。”后击匈奴,“破奴为虏所得,遂没其军。居匈奴中十岁,复与其太子安国亡入汉”。[51]糒(bèi备):干粮。[52]半(pàn盼):大片。[53]相者:相面的人。[54]畜积:涵养。畜,同“蓄”。[55]媒糵(niè聂):媒,酒母;糵,酒曲。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56]悖和“蹂”,践踏。[57]拳:颜注:“拳字与絭同。”絭(quàn劝),弦。[58]北首:北向。死敌:拼死杀敌。[59]暴:彰显,明白。[60]宜欲得当以报汉:该是想得到机会立功报汉。当,抵当,指立功抵罪的机会。[61]财:通“才”,仅仅。[62]沮:谗毁。[63]腐刑:残害男子生殖器的刑罚。当时用于惩罚谋反、叛逆等罪。[64]无救:没有救兵。[65]生奸诈:指路博德不肯出塞救援李陵。[66]因杅(yu于):胡地名,用作将军称号。[67]生口:指活捉的俘虏,可以提供情报。[68]为兵:练兵。[69]陇西:汉郡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部。李陵祖籍是陇西成纪县(今甘肃秦安北)。[70]奚侯城:古城名,其址不详。[71]大阏氏(yān zhi烟支):单于之母。阏氏,单于之妻的称号。[72]用事:掌权。[73]家收:因罪逮捕全家。[74]昭帝:汉昭帝刘弗陵。后元二年(前87)即位。[75]目视:颜注:“以目相视而感动之,今俗所谓眼语者也。”[76]循:抚摸。摸刀环喻还归。环:谐音“还”。[77]博:博戏,共十二棋,六黑六白,两人相搏,每人六棋。[78]椎结:匈奴发饰。头发一撮为髻,其形如椎,故名。结,通“髻”。[79]富于春秋:年轻。意谓主上不昏聩。[80]子孟:霍光的字。少叔:上官桀的字。[81]墨:通“默”。[82]孰视:凝视。孰,通“熟”。[83]有顷:一会儿。[84]更衣:上厕所。[85]咄:感叹词。[86]谢:问候。[87]字:以字称呼。古人称字,是表示恭敬。少公:任立政的字。[88]不独居一国:这是讽刺语,谓李陵降匈奴。[89]范蠡: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游齐国,到陶,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90]由余:春秋时人。祖先是晋人,逃亡入戎。初在戎任职,转入秦,为秦穆公上卿,助秦伐西戎,灭国十二,称霸西戎。[91]随谓:随其后而告诉他。[92]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元平为汉昭帝年号。

赏析:

《汉书·李陵传》这篇传记含有深刻的意义,关系到人生立世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历史的主体是人。《汉书·李陵传》的意义,正体现于传中所记载的人。

论传主李陵的为人,勇猛善战是其所长,而道义素养薄弱,则是其致命的缺点。李陵曾经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天汉二年(前99),李陵自告奋勇,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与单于八万骑兵浴血奋战,转战千里,杀敌万人,确有乃祖飞将军李广的遗风。但是,李陵终于兵败投降匈奴。

李陵由汉朝的一员猛将变为一降将,这可以找出好多主客观原因,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李陵自己在最后关头的贪生怕死。本传记载:“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李陵所谓无面目报陛下,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话。兵败回国,固然无面目见人;但是,变节投降,又有何面目见人?又如何面对自己的良心?李陵决不是不懂这些。《汉书·苏武传》记载,李陵后来对苏武自述:“陵初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可见他本心并不甘愿作背叛汉朝的人,忠于汉朝与背叛汉朝、道义与不义的大是大非,他完全明白。然而,李陵毕竟还是投降了。事实很清楚。校尉韩延年战死,而李陵投降。韩李二人面对生与死所作出的抉择,形成鲜明的对比。韩延年宁死不屈,真正不怕死,而李陵投降敌人,是贪生怕死。千古艰难唯一死。李陵本来是猛将,可是到了生死关头,过不了生死这一关。这应该发人深省。不能说李陵的勇气是不真实的,否则他就不敢带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与八万匈奴骑兵奋战。但是,也不能说李陵的勇气是完全真实的,他究竟过不了生死考验这一关。如实地说,李陵的勇气是无根柢的,只是血气之勇。这种血气之勇,并不能成为他生命的主宰。在终极关头,主宰他生命的是个人的欲望,是终极关头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欲望。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的中国传统美德,与李陵的精神生命不相干。道义与不义,对于他来说,只是一种知识,并没有深入他的内心。在李陵内心,道义感是无根的。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的一些基本价值。人一旦背叛了这些价值,就是葬送了自己生命。这样活着,不过是活着一副躯壳。也许李陵的本心,存有过找机会立功归汉的侥幸念头,可是一旦投降敌人,事情就由不得这种本心了。后来李广利率领汉军征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馀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到这个时候,李陵便成了汉朝的凶恶敌人。李陵走到这一步,其实是一个背叛祖国的人的必然结局。李陵变节后,也曾“忽忽如狂,自痛负汉”;也曾面对汉使,默默无言,而说出“吾已胡服矣”这样沉痛的话。看他的本心与结局,看他投降前后判然而为两人,实在是令人感到悲哀和惋惜。活着,要作为一个人活着,而不能失掉人之所以为人,自己之所以为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汉书·李陵传》的基本意义。这个意义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汉武帝刘彻是《汉书·李陵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透过班固的史笔,可以看出武帝的一些性格特征。武帝为人,多疑而又轻信。他听了路博德请求推迟出兵的话,就怀疑且认定这是李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路博德是老将,以自己作李陵的后援为耻,如何可能为李陵来游说?然而武帝不察。这是多疑。后来李陵奋战直至兵败,路博德竟然按兵不动,见死不救。用路博德这样的人作李陵的后援,便是武帝的轻信和战略失误。可见武帝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将领。知己知彼,是用兵的前提。武帝作为汉朝的最高统帅,多疑而又轻信,并不能知己,这是导致李陵兵败的一个决定因素。武帝为人又刚愎暴戾。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讲了同情的话,希望朝廷给时间让李陵立功抵罪,武帝竟然把司马迁当作叛逆来治罪,施以腐刑。武帝听公孙敖说,李陵教匈奴练兵对付汉军,在并未查明情况的条件下,便族灭李陵全家人,而他们都是无辜者。从这两件事,已足见武帝的刚愎暴戾。客观地说,武帝为人,也还有能够一定程度地反省、补过的长处。“久之,上悔陵无救”,说出“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的话,并“遣使劳赐陵馀军得脱者”,又派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都是能够反省、补过的表现。然而,有些事不是靠补过就能挽回的。杀了那么多无辜者,他们的生命就已无法挽回。多疑、轻信、粗暴,这些缺点,存在于一个普通人身上,还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当这些缺点存在于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人主身上,就是危害无穷,而不可容忍的。多疑、轻信、刚愎暴戾,这是由专制制度及无限权力所造成的专制君主的通常的恶劣品格。正是在揭露武帝阴暗面的这些地方,体现出班固作为优秀史家所具有的正义感。班史这种揭露专制君主黑暗、对历史真实负责的正义感,是直接地继承于司马迁的。

司马迁亦是《汉书·李陵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李陵兵败投降,“朝中群臣皆罪陵”,司马迁毅然站出来为李陵讲话,希望朝廷体念李陵的战功,给李陵以找机会立功抵罪的时间。这是合情合理的建议,亦体现出司马迁富于同情心的性格。李陵投降敌人,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己贪生怕死,而司马迁决没有说李陵投降是应当的。李陵兵败,客观原因在于汉武帝用人不当,后援路博德见死不救,武帝自不能辞其咎。因此,司马迁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是可以接受的。当然,司马迁在奏议中也有不尽妥当的话。李陵不能宁死不屈,便谈不上道义涵养有素,因此,便不好说他“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三《汉武帝》篇中尖锐地指出:“迁之为陵文过,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馀无可浣也。”其语很激烈,当是有所寄托。王夫之生当明末清初,痛恨当时的许多变节者,但此语还是很痛切李陵的。总起来说,司马迁为李陵所讲的话,纵有个别不当之处,但基本上是合情合理的。退一万步说,即使司马迁的建议不能接受,也决不能视之为叛逆,治之以重罪。显然,汉武帝是把由李陵兵败投降所引起的怒火,转向司马迁身上发泄,并借此逃避自己对战略失误所应负的责任。这是极为恶劣的作风。在李陵案中,司马迁是第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千古同情太史公,而决不同情汉武帝,可见公道自在人心。透过李陵案的前前后后,班固揭示出复杂的历史真实。

从艺术上讲,《汉书·李陵传》有几点特色值得称道。第一是史笔的客观性。全传对李陵前半生的勇猛善战与后半生的变节,能够同样地直书而不隐。既不因李陵前半生的功绩而掩饰其后半生的可耻,也不因其后半生的可耻而抹煞其前半生的功绩。对武帝的多疑、轻信、暴戾,乃至李陵案的始末,也都能够直书而不隐。由于有了这种直书而不隐的客观性,才能够呈现真实、复杂、丰富多彩的历史。而这种史笔的客观性,是以史家的道义感为根基的,决不是什么超越的客观性。没有深厚的道义感,即无从发生揭示历史真实的客观性。

第二,善于从重大事件和有意义的细节,刻画历史人物的性格。传文前半幅,主要写李陵战匈奴,突出了李陵的勇猛善战。后半幅,主要写李陵见汉使,则深刻表现出李陵变节后的心态:既自痛负汉,问心有愧;又与汉为敌,顽固到底。其中描写李陵在汉使面前语默的动作,细节都很传神。这些地方,便是艺术氛围特为浓厚的所在。传文记载武帝命李陵出兵的诏书,特为记下最后两句:“所与博德言者云何?具以书对!”这一细节,刻画武帝多疑而固执的性格,真是如在目前。

第三,善于通过特定的细节描写,来增强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如写李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一节,以及“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一节,其中细节,或系夸张之辞,但既是汉代生活中所存有之事,自不妨书出。而这些细节,显然增添了生活气息和传奇色彩。

第四,《汉书》以李陵、苏武合为一传,实别具匠心,意在通过客观的比较,进一步彰显苏、李二人不同的品格。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第五章《略论中国史学(二)》,有一段论述足资参读,录之用作结束:“班书有李广、苏建传,实为李陵、苏武合传,上承马迁魏其、武安侯等诸合传来。同一时同一事,而参加之人不同,人与人之相比,是非高下,最易从此等处显。李陵以五千步卒当匈奴八万骑,可谓不世出之将才矣。苏武北海牧羊,事若平易。孔门以回、赐相比,又以赐、商相比。彼人也,我亦人也,彼能是,我何为不能是!以事论,则海上牧羊与两军抗衡难易不能相比。以人论,则李陵之与苏武,一相比确见其为两人。中国史学伟大,亦正在此等处。”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明1937 末世巨贾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大叔宠娇妻 刚遇退婚,就被偷听了心声 玄鉴仙族 鬼帝守护三世的小娇妻又逃跑了 雁鸣长空 重生之不再做女生 忠犬神探 穿越贞观之大唐第一赌神 在炮灰游戏里极限逃生 重生之傻妻狠狠宠 绑架总裁作嫁妆 间者 一品邪凰三小姐 你擦肩而过 盛宠之嫡女医妃 宠婚之法医俏夫人 你是初见的美好 
经典收藏赝太子 我在大虞长生 猎艳江湖 原来我就是大魔头 枪平天下 这个猴子超强却过分谨慎 李易陆璃小说阅读免费 大秦开局震惊诸子百家黑的蚂蚁 女侠叶沛 登仙传 仙途闲修 谪仙为聘 大奉打更人 山下有雷 剑神侠侣传 烽火寄平安 情千千劫 虐完病娇反派后,他哭着求我别走 混沌大至尊 天行缘记 
最近更新新玉箫英雄传 武侠反派:开局洗白救乔峰,女侠全沦陷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夜斩仙 三年后必死?模拟修仙,启动! 贫道鹿清笃,自神雕开始剑荡诸天! 剑来:开局截胡宁姚,我成了魔道巨擘 八号当铺:从天龙八部开始! 史上最弱男主角 刚入截教,听到截教气运在抱怨 穿越自带唐刀的我纵横世界 无名剑主 剑魄沉星录 玄武:从零开始 剑荡江湖快意恩仇 无妄仙君 从天龙活到现代的武林神话 系统带我闯武侠 穿越宋青书创最强大明 仙帝 
侠影美颜 德兰Y - 侠影美颜txt下载 - 侠影美颜最新章节 - 侠影美颜全文阅读 - 好看的武侠修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