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星星们都在

首页 >> 明朝那些事儿 >>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康熙大帝 武炼巅峰 一个人的抗日2 古代美食生存手札 奥特格斗传说 秦时之血衣侯传奇 德意志崛起之路 皇朝夜行 倾汉 女帝的极品太监 
明朝那些事儿 星星们都在 - 明朝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明朝那些事儿txt下载 -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章 冬来剿匪重实务,兵马钱粮点滴珠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高起潜,司礼监中罕见的军事通才,因而常被皇命加身,执掌监军之权,其身影频繁穿梭于军营之间。

然而,此人于军中行事,跋扈之气尽显,每每战功赫赫,却总爱独揽其功,仿佛那烽火连天的战场,不过是他彰显权势的舞台。

正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言:“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及至真刀真枪,需其挺身而出之时,他却比狡兔脱兔更快三分,江湖人送其诨名——“疾风遁影”。

“明之童贯也”,崇祯皇帝朱由检一针见血,将这等奸佞之辈的本质揭露无遗,言语间透露出对高起潜深深的厌恶与不屑。

更甚者,当国家面临战与和的艰难抉择,高起潜非但未能挺身而出,反而察言观色,一味迎合崇祯帝的消极避战之心,间接导致了忠勇将领卢象升的悲壮陨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数万精锐之师,亦随之化为沙场之上的累累白骨,国之哀歌,响彻云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化淳闻言,面色骤变,眸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轻声问道:“皇爷之意,莫非是要弃高起潜于不顾?”

朱由检目光如炬,冷冽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决:“成祖当年设立东厂,初衷在于明察秋毫,肃清文武百官中的贪腐奸邪。尤其是监军一职,本应身先士卒,在军中树立典范,既监察武官之言行,又需倾力辅佐将领,共谋大明江山之稳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一场场胜利,理应由我辈将士用血与汗铸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言罢,殿内气氛凝重,仿佛连时间都为之停滞,只留下朱由检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在空旷的殿堂中回响,激励着每一个在场之人,对过往之错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未来之路满怀希望与决心。

夜色如墨,宫廷深处,烛光摇曳,映照出帝王朱由检坚毅而深邃的轮廓。

他的话语,低沉而有力,仿佛能穿透夜色,直达人心最幽暗的角落:“现今这些军中蛀虫,所作所为,你比朕更为了如指掌,其劣迹斑斑,实乃国之大患。”

提及明朝监军,那是一个时代特有的阴霾,其权力之广,犹如后世国党派驻军中的利刃,却又多了几分不可一世的嚣张。这二字,轻描淡写间,却重如千钧,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曹化淳闻言,面色愈发凝重,他深知这不仅仅是询问,更是信任与重托的考验。他小心翼翼地试探道:“陛下之意,欲择何人取而代之?此任非比寻常,需智勇双全,方能服众。”

朱由检的目光如炬,直视曹化淳,语气不容置疑:“此事,非你莫属!朕欲遣你亲赴前线,与各路大军并肩作战,更要与卢象升将军紧密协作,共谋破敌之策。凡有所需,务必即刻上奏,朕自当全力支持!”

此言一出,曹化淳与王承恩不禁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心中惊涛骇浪。皇爷此举,无疑是向天下宣告,与建奴之战,势在必行,且誓要一雪前耻,重振大明雄风!

“东厂之责,重于泰山,曹卿当知。至于那高起潜,既已沦为敌寇之鹰犬,便交由骆养性处置,以儆效尤。”朱由检的话语,简洁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不容违抗的威严。

夜色依旧,但宫内的气氛却因这一番对话而悄然生变。

曹化淳与王承恩心中明了,这不仅仅是对他们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大明的考验。他们深知,前路虽艰,但唯有勇往直前,方能不负皇恩,不负苍生。

朱由检的眸光微沉,再度轻启薄唇,语中带着几分历史的沉重与对未来的期许。

回溯往昔,东厂初立之时,其标榜为监察百官之利刃,职责单纯而明晰,唯监察与缉捕二事耳。

所擒之人,依例需移交锦衣卫,以行审讯之责,二者相辅相成,一明一暗,共筑大明之稳固基石。

然时过境迁,至明末乱世,权力之网悄然织变。

锦衣卫,昔日之威严象征,竟渐渐沦为东厂之影,其审讯之权,亦被悄然侵蚀。

东厂之手,已能越俎代庖,自行审讯,更甚者,私设牢狱,将法度玩弄于股掌之间。

而那北镇抚司,曾经的铁面无私之地,如今却形同虚设,成为了一段历史的尘埃。

朱由检之心,意在拨乱反正,重振朝纲。

他渴望东厂与锦衣卫能回归其本真,各司其职,明暗交织,共筑大明之铜墙铁壁。

一者于暗处窥视,一者于明面执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尔等当铭记此心,勿使权柄旁落,法度废弛。”朱由检的话语,虽轻却重,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

曹化淳闻言,身形微颤,心中暗自凛然。

他小心翼翼地颔首应承,言辞间满是恭谨与决心:“奴婢谨遵圣谕,定当竭力以赴,不负陛下厚望。”

言罢,又是一番告退之礼,待得朱由检轻轻颔首,方敢缓缓退出房门,心中却已翻江倒海,誓要整顿乾坤,以报君恩。

曹化淳悄然离去的背影后,一缕似有若无的幽怨之音悄然响起,如同晨风中夹杂的一抹未散的夜色:“皇爷,晨光已破晓,早朝之期,近在咫尺矣。”

朱由检闻言,方从沉思中抽离,目光温柔地落在了依旧跪伏于地的王承恩身上。

那胖墩墩的身影,腹部圆润得仿佛藏着世间所有的宽厚与忠诚,此刻却因姿势而显得有些局促,平添了几分令人忍俊不禁的憨态。

捕捉到话语间不经意间流露的委屈,朱由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轻轻踢了踢那圆滚滚的身躯,笑骂中带着几分宠溺:“你这惫懒的家伙,早朝将至,怎还赖在地上不起?莫非是想让朕亲自扶你一把?”

自嘉靖帝以降,大明王朝的早朝制度,犹如被遗忘的明珠,渐渐蒙尘。

然至崇祯帝时,这古老的传统却如枯木逢春,重新焕发生机。

但此早朝,非彼早朝。它并非后世荧幕上那般,皇帝与群臣于金碧辉煌的宫殿内,正襟危坐,共商国是。

实则,除却那些庄严的节气庆典、登基大典、册封仪式等,需于太和殿隆重举行外,日常的早朝,更多了一份简约与务实。

如此,既保留了皇权的威严与庄重,又不失灵活与效率,恰似大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仍努力维持着那份不屈与坚韧。

晨光初破黎明纱,大明皇城的轮廓在薄雾中渐渐清晰,太和门,这座巍峨的皇宫正门,如同沉睡的巨龙,静静守候着即将唤醒它的庄严时刻。

此处,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国家脉搏跳动的起点。

寅时未至,天际尚染着几分夜色的幽蓝,文武百官已如潮水般汇聚于太和门外,他们的身影在微弱的烛光与即将破晓的天光中交错,形成一幅幅忠诚与期待的画卷。

他们身着朝服,头戴官帽,神色凝重而庄重,各自按照品阶井然有序地排列两侧,静候那至高无上的君主降临,共同开启这一日的国事商讨。

随着远处钟鼓楼悠扬而深沉的钟鼓声穿透薄雾,缓缓响起,宛如天地间最古老的呼唤,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也预告着新一日朝政的序幕即将拉开。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的喧嚣与杂念都在这庄重的气氛中消散无踪,只剩下群臣们轻微的呼吸与衣袂摩挲的细响,交织成一首无声的序曲。

太和门内,龙椅之上,年轻的皇帝朱由检端坐于御驾之中,眉宇间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睿智。

他凝视着门外即将展开的景象,心中暗自思量着今日朝会的要点与策略,如何以智慧与决断引领这个庞大帝国稳步前行。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一声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如同晨钟暮鼓,打破了门外的宁静,也唤回了朱由检的思绪。

这声音中蕴含着臣子的忠诚与急切,预示着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讨论即将在太和门下拉开帷幕。

于是,在这古老而神圣的太和门前,一场关于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朝会,伴随着第一缕阳光的洒落,缓缓拉开了序幕。

他目光骤凝,眼前之人,竟是内阁之首、权倾一时的杨嗣昌。

此公于崇祯末年,在众多辅弼之中,犹显其非凡才干,尤其在平息四海烽烟、镇压农民起义的征途上,更是运筹帷幄,提出了诸多独到且成效显着的方略。

其“四正六隅,十面埋伏”之剿匪奇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实乃一绝。

此策精妙之处在于,四正之地,陕西、河南、凤阳、湖广,乃叛军活跃之心脏,杨嗣昌以攻为主,防为辅,巧妙布局,犹如织就一张无形天网,静待时机。而六隅之域,则反其道而行之,以守为攻,相辅相成,共筑铜墙铁壁。

夏日炎炎,秋风瑟瑟,四正之地,农军或隐或现,杨嗣昌便在此等时节,密织防御之网,静待猎物入彀。

及至冬日严寒,春寒料峭之时,则调集重兵,犹如猛虎下山,对叛军进行雷霆万钧之围剿,其势不可挡,战绩斐然。

此番景象,恍若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于读者眼前,让人不禁对这位智勇双全的内阁首辅心生敬意,同时也为那段风起云涌的时代感慨万千。

在那烽火连天的历史长河中,张献忠被逼至绝境,无奈选择了招安之途,而李自成更是英雄末路,麾下仅余孤勇十八骑,在苍茫大地上艰难喘息。

这一切的背后,是朝廷“攘外必先安内”的沉重抉择,是对北方强敌——建奴,一次次无奈的妥协与退让。

时光流转至崇祯十年的深秋,寒风瑟瑟,正是杨嗣昌精心布下的剿匪大网即将收紧之际。面对满清铁骑又一次叩关而入,他心中权衡再三,终是倾向于议和之策。

在他看来,建奴之患,犹如草原上的狼群,虽凶猛却难久留,一番劫掠后自会退去;而农民起义的烈火,却如燎原之势,直欲焚毁大明的根基,其威胁远胜外患。

然而,杨嗣昌的深谋远虑中,却遗漏了一抹不容忽视的阴影。

大明帝国,此刻已如风中残烛,内忧外患交织,农民军如同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非一朝一夕所能根除。

至于建奴,虽暂时满足于掠夺的战果,但其野心如狼似虎,岂会满足于一时的口腹之欲?

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杨嗣昌的选择,既是无奈也是悲壮。

他试图以一时的妥协换取片刻的安宁,却不知,这安宁之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而大明的命运,也在这一次次的抉择与牺牲中,悄然滑向了不可逆转的深渊。

然而年年这般,连河北、山东皆遭建奴所祸,大明何来钱粮以剿匪?江南?远水难解近渴。

况且,建奴已然至眼皮底下为祸,岂能成乎?老虎不发威,汝等莫当我为病猫,决然不成!

“杨阁老,汝莫非又欲劝朕议和乎?”

门廊内朱由检之声平淡,喜怒难辨。

杨嗣昌肃然道:“陛下,建奴至此,无非欲求些钱粮,我等不若予之,当务之急,乃是乘冬日乱民流动不便之机,将其彻底剿灭!”

“欲攘外必先安内,中原群盗不平,国家根基则不稳,与建奴议和,不过权宜之策。”

“荒谬之论!”

黄道周,那位翰林侍讲,言辞如锋,瞬间划破朝堂的宁静,他怒目圆睁,斥道,“莫非你欲让那皇太极在我大明疆土上横行无忌,乃至拱手让出关外、锦州之地?如此行径,岂非自甘背负卖国之骂名,遗臭万年?”

言者,黄道周,骨子里流淌着不屈的主战热血,每一字一句皆掷地有声。

面对这疾风骤雨般的质问,杨嗣昌神色不改,沉稳如山,他缓缓言道:“即便是强盛如汉唐,亦有和亲之策,以缓兵之计保国祚安宁。

只要不屈膝称臣,不纳贡求和,我大明之天威,自当屹立不倒,震慑四方。”

他目光深邃,仿佛已窥见未来:“待国内匪患肃清,朝野安定,那区区建奴,不过蚍蜉撼树,何足挂齿?”

黄道周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陛下已集天下精兵八路,誓守京师,若此刻轻易应允建奴之无理要求,岂不是让天下百姓寒心,让后世史书留笑柄?”

“战争之道,非空谈所能定胜负,需实打实的兵马钱粮。而今,冬日将至,剿匪之战迫在眉睫,每一粒粮、每一名兵士皆需珍惜,方为上策。”

杨嗣昌的话语,字字珠玑,既显其战略眼光,又不失为臣之道,令在场众人皆陷入沉思。

杨嗣昌心中暗自盘算,不愿在此无谓争执中过多纠缠,毕竟,于大是大非之间,他的立场本就难以稳固如磐石。

于是,他转而以军事家的冷静与精准,剖析局势:“即便战端再起,亦不可倾尽举国之力,兵贵精不贵多。

臣之意,仍是那番陈词,唯有应允建奴所求,方能解此后顾之忧,使我等能专心致志,全力对付那四起的烽烟,护我大明江山无虞。”

细思之下,杨嗣昌之言亦非全无道理。从他那双洞悉时局的眼中望去,农民起义的烈火,远比那北疆建奴的侵扰更为猛烈,它直烧向大明的心脏地带,动摇着皇权的根基。

世间之事,总有轻重之分,缓急之别。在他看来,建奴之患,不过是边疆的一时风浪,相较于内乱的汹涌澎湃,自是显得缓和了许多。

这番考量,既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一位身负重任之臣,在乱世中力求平衡各方力量的智慧体现。

杨嗣昌的话语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每一字每一句都透着对时局的深刻剖析,令一旁的黄道周瞠目结舌,唇瓣微启,却终究未能吐露半句反驳。

非是他不愿,实乃军事之道,于他而言,犹如天书难解,无从置喙。

而朱由检,这位身负后世智慧之魂的帝王,其心中自有丘壑,洞悉世事。

在他眼中,眼前的农民起义,犹如春日里泛滥的洪水,虽可一时围堵,却难逃反复之虞,单凭武力镇压,无异于与泥潭共舞,愈陷愈深。

他轻步自御驾而下,步伐沉稳,每一步都似踏在历史的脉络之上,直至杨嗣昌面前。

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光芒,语气中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坚决:“朕可允此和议,然,须得那皇太极亲启其口,方显诚意。”

此言一出,空气似乎都为之一凝,尽显帝王之霸气与智谋。

如此一番言语,不仅是对当前局势的精准拿捏,更是对大明尊严的一次有力扞卫,让在场众人无不心生敬畏,暗自叹服。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官场之财色诱人 天官赐福 肆虐韩娱 艳海风波 情满四合院之彪悍人生 重生之千金媚祸 暖妻成瘾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凤求凰之医妃难求 福艳之都市后宫 在仙侠世界拍电影 天之炽之神圣帝国 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集 清除毁灭者 争雪 把弟弟养歪了肿么破 潇湘书名 我的纯情女上司 大唐一品 流浪的英雄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明末钢铁大亨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抗战双子星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抗战之英雄血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红楼:绝世悍将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亮剑之烽火悍匪 水浒之柴进为王 官路旖旎 世子无双 旅明 
最近更新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冰临谷 大唐躺平王 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 寒门状元路 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 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英烈传奇 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 穿越之原始之路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 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 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 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 水浒之往事随风 清宫秘史十二章 巨宋 三国:魂穿刘禅,工业经贸兴汉室 
明朝那些事儿 星星们都在 - 明朝那些事儿txt下载 -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明朝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