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首页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花豹突击队 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 我的公公叫康熙 三国之至尊系统 红色帝国1924 红楼之我不是贾政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抗日之战将无敌 灵剑尊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全文阅读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txt下载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04章 损种!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皇帝甫离,西苑深处,锦衣卫如潮水般涌出,迅速将谏臣们团团围住,一句“南海子搬砖之行,即刻启程”,掷地有声。

刀光剑影之下,寒光凛冽,直教人胆寒欲裂,几欲失禁。

毕自严见状,急中生智,率众避其锋芒,心中暗自喟叹:“死罪虽免,活罪难逃,更兼东厂监临,局势堪忧。”

目睹同僚被押,步步回望,毕自严心中五味杂陈:“陛下对党争之患,杀伐决断,可见一斑。”

遂与徐光启并肩,感慨万分:“陛下偏爱实干之才,厌恶空谈之士,此情此景,团结朝纲之愿,恐难实现。”

徐光启捻须沉吟,未直接回应,却道:“陛下之意,非欲因党争而滥杀,实则厌恶至极,乃借魏忠贤之手,明察秋毫,以示警戒。”

其言下之意,皇帝以行动宣告:党争之恶,朕已知之,然不欲以此杀人,但若再犯,东厂必严惩不贷,罪名之下,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皆难逃一死。

“时局动荡,风雨飘摇。”

毕自严闻言,摇头叹息。

徐光启却言:“幸而京外调兵遣将,新官已至,或可稍缓局势。”

此时,周应秋以师爷之姿,适时插话:“空谈误国,实干方兴,此等庸才,死不足惜。”

毕自严闻言,怒目而视:“若陛下今日怒杀言官,民心何安?科道无人,朝政何以为继?此举乃陷陛下于不义!”

周应秋不甘示弱,反驳道:“彼等庸碌之辈,空谈误国,若依其言,大明何日安宁?昔日熊廷弼之例,杀一儆百,定国威于乱世,有何不可?”

言罢,拱手向西苑,态度坚决。

一番唇枪舌剑,毕自严直指要害:“才不配位,必有灾殃。尔等不可因私废公,陷陛下于不仁不义之境。”

周应秋一甩袖袍。

陛下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兼具仁德与决断,实乃万民之福。

\"吾辈臣子,唯以忠诚侍君,勤勉治事为责,岂能为罪人开脱,悖逆天理乎!\"

\"你——\"

毕自严闻言,几欲气结,周应秋却以皇命为由,巧妙封其口。

\"嗤!\"

毕自严深知再言无益,遂拂袖而去,留下一抹愤懑在西苑门前。

\"周尚书,您忠君体国,日后定能青史留名,光耀门楣。\"

徐光启临别之际,对周应秋笑靥如花,言辞间尽显圆滑。

\"工部人才匮乏,恰逢外官入京,还望周尚书不吝援手,共襄盛举。\"

徐光启深知回旋之道,以工部之需为饵,巧妙周旋于权臣之间。

\"为国分忧,乃臣子本分,何谈劳烦。\"

周应秋见徐光启态度谦和,自是不愿树敌,拱手应承。

二人相视一笑,泯恩仇于无形,笑声回荡于西苑之中。

步入主殿,魏忠贤已受杖刑,恭谨跪于阶下。朱由校冷眼相待,径入大殿,未予一词。

\"陛下,请饮此茶,消消心中之火。\"

徐婉儿温婉上前,以茶解君忧。

朱由校接过茶盏,一饮而尽,却难掩心中愤慨:\"满口仁义,满腹奸诈,朕恐为尔等所累!\"

言罢,揽徐婉儿入怀,共坐静思。

朱由校心中盘算,魏忠贤虽忠,然政治智慧匮乏,行事张扬,实乃隐患。

立生祠之举,更是愚不可及,前车之鉴,岂可忘却?

\"着他起身,继续效力,但切记,勿伤人性命。\"

朱由校在徐婉儿怀中寻得片刻安宁,终发一语,既是对魏忠贤的警示,也是对未来的筹谋。

\"再传朕旨意,赐魏忠贤之干子,令其亲询魏忠贤,何以受责?\"

“遵旨。”

刘时敏目光紧随皇命,躬身退却,悄然引众人步出殿外,心中暗自揣测:陛下这是要动真格了?

南海之行,魏忠贤赤身横卧软榻,宛如待宰羔羊,任由义子细心敷药。

“哎哟,轻点!”

虽未遭陛下诛心,但那锦衣卫的铁棒滋味,却也非人所能轻易承受。

二十棍下,他几欲寸步难行,伤口如火炙烤,敷药则寒意侵骨,真乃冰火交加,痛彻心扉,仿佛化作人形制冷机,寒气直往外冒。

“区区结党之疑,何至于此重罚?”

魏忠贤缓过劲来,枕上沉思,心绪难平。

皇帝对朝堂风云,岂会不明?

齐楚浙宣昆,东林党盛,皇帝皆了然于胸。何故他言及此,反遭严惩?

心中困惑,如同迷雾重重。

反观那些被押往南海子的文臣,满面愁云,较之百姓围观更觉精神受虐。

四十里徒步,锦衣卫马背监行,对久居庙堂、少历风霜的他们而言,无异于一场生死考验。

路途漫漫,轿马成空,双腿承重,苦不堪言。

魏忠贤一路颠簸,思绪万千,却始终未解皇帝深意。

直至南海子畔,锦衣卫已对众文官作出安排:搬砖两万,功成方返。

“恳请稍事休憩。”

周宗建作为领头,面对丁修,不得不低头相求。

丁修淡然一笑,挥手间,一干人等被引向临时栖身之所,与军营新兵共挤一室,权当小憩。

闻听此言,卢剑星略显笨拙地一揖手,旋即匆匆部署去了。

“周大人,且听在下细说这搬砖之琐事。”

丁修嬉皮笑脸地踱至周宗建身旁,言归正传道。

“此程路途,颇为遥远。所搬之砖,尚存砖窑,因烟火呛鼻且需水润,故皇恩浩荡,特设于清水河东畔,毗邻东红门。”

“南海子内,地面已平,铺设之地,尽在西隅。换言之,诸位需横穿南海子,方能将砖送达。”

“本欲以车代步,然皇命未及,吾亦不敢擅专,只得劳烦诸位以肩扛手抬矣。”

此言一出,周遭文官面面相觑,神色骤变,更有甚者,惊惧之下,当场昏厥。

明朝之砖,非后世小巧之物,大明制式,小砖十五厘米见方,大者三十厘米,重逾五六十斤,至于紫禁城之金砖,更是沉甸甸,一砖竟有五十九公斤之重。

“敢问,砖窑所出之砖,每块几何?”

周宗建拭去额间冷汗,颤声问询丁修。

“不过五十余斤耳,以诸君脚力,日搬十块不在话下。”

丁修故作沉思后,轻描淡写地答道。

“两万之数,满打满算,亦不过两千余日,转瞬即逝。”

丁修此言一出,周宗建两眼一翻,晕厥于地。

“周大人!”

“周大人!”

众官员惊呼连连,掐人中、唤医者,乱作一团。

“速请太医前来!”

丁修对侧旁锦衣卫吩咐道,嘴角挂着一丝玩味,心中暗忖:这等心理素质,区区搬砖之劳,何以至此?

此时,魏忠贤于马车中探出头来,臀部裹着纱布,由两名魁梧太监搀扶。他环视四周混乱,眉头紧锁。

“禀督公,周宗建大人不堪劳苦,已晕厥,正施救中。”

有人上前禀报。

“区区路程,便如此不济?”

魏忠贤嗤之以鼻,他自恃身体强健,虽年过半百,犹胜壮年,朱长祚《玉镜新谭》中赞其“形质丰伟”,诚非虚言。

魏忠贤,昔日街巷混迹之徒,深知江湖路险,非体魄强健者难以立足。

“孩……孩儿拜见义父大人。”

正当魏忠贤对文官嗤之以鼻之际,身后忽现一阵颤抖之音,言辞间尽显怯懦。

“嗯?”

魏忠贤眉头微蹙,不悦之色溢于言表,旋即转身欲查探何人如此失礼。

心中暗忖:规矩何在?工作时间,当称督公!

“哦,原是汪儿啊。”

待看清来人乃颤抖不已的汪文言,魏忠贤嘴角勾起一抹玩味,轻挑眉梢问道:“何故至此南海子?”

“回……回义父,乃皇上之命,遣孩儿前来。”

汪文言语带颤音,结巴回应,尽显其惶恐之态。

“既如此,便随杂家同行吧。”

魏忠贤轻咂嘴唇,对这皇帝所赐的“干儿子”并无好感,言语间透露着不耐。

“遵……遵命。”

汪文言唯唯诺诺,不敢有丝毫异议,只得战战兢兢地跟在魏忠贤身后。

昔日京城官场中叱咤风云的汪文言,何以至此?胆怯若鼠,言语不畅?

此中缘由,皆因魏忠贤手段之狠辣,令人胆寒。

较之皇帝之严苛,魏忠贤有过之而无不及。

汪文言所受之苦,非阉割之痛所能概括。

其受刑之惨,竟至体无完肤,毛发尽失,唯余发眉,真乃“一毛不拔”之极致。

更甚者,汪文言初时对成为魏忠贤义子之事心怀抵触。

魏忠贤岂能容此?

遂施雷霆手段,令汪文言月余间便俯首帖耳。

其中一招,便是集十数太监之力,将其周身毛发逐一拔除,直至光洁如镜。

然,此等酷刑之下,汪文言虽驯服,却落下了结巴之症,令人唏嘘不已。

…………

\"有失体统,委实大失颜面!\"

王永光立于一旁,目睹文臣们搬砖之景,不禁喟然长叹。

官场风云,素来崇尚颜面之道,体面二字,即便是贬谪离朝,亦需镀上荣耀之光。

譬如内阁首辅,即便是卷入泰昌红丸案风波的方从哲,退隐之际亦得中极殿大学士之衔,银币蟒衣相赠,更有护送之荣。

反观大明史上,仅三辅臣落得个不体面的下场,嘉靖夏言为始,崇祯年间薛国观、周延儒继之。

而今,皇上重拾太祖搬砖之罚,亦是颜面扫地之举,无异于文官圈中的另类“团练”——廷杖虽痛,却为速战速决;而这搬砖之刑,则成了漫长煎熬,两万砖砌,岁月难熬。

“大人,您看那,可是内阁中书汪文言?”

王永光沉思间,被身后工部文书赵柳轻声打断。

王永光闻言,眉头紧锁,“何处?”

顺着赵柳所指,只见一宦官身后,蓝帽醒目,按宫中新规,此乃东厂之标。

“汪文言竟成宦官,还隶属东厂?”

王永光心中疑云密布,却只能摇头苦笑,驱散杂念,转问正事:“人选可齐备?”

“已足,一营三千,分属三营。”

赵柳答道。

“速带人离去,此地不宜久留,以免祸及。”

“遵命!”

正当王永光欲离,魏忠贤身后的汪文言被众罚官认出,惊呼四起:“汪文言乎?”

翰林院缪昌期与御史袁化中面面相觑,确认无疑。

“他非已被锦衣卫拘?怎又变身宦官?”

目睹汪文言一袭红衣,缪昌期面露骇然之色。

此刻,众目睽睽之下,汪文言竟以手遮颜,犹如羞花闭月,实则内心痛楚难当——身为阉伶,何以颜面示人?

“小汪子啊,你身为咱家义子,在外便是咱家的门面,须得昂首挺胸,方能彰显咱家威严。”

“遵命,遵命。”

汪文言连忙应声,身躯挺直,然双手犹似千斤重,迟迟不敢放下。

“手放下来吧,遮遮掩掩成何体统!”

……

最终,汪文言无奈释手,任由众人审视,其状犹如待宰羔羊,暴露无遗。

“果真是汪文言!”

惊呼声四起,而他对此置若罔闻。

魏忠贤随即发号施令,东厂番役们开始驱使众人搬砖劳役,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咋舌,昔日官场掮客,今朝却成了俯首帖耳的卑微之徒。

至于汪文言如何为魏忠贤出谋划策,朱由校既未知晓,亦无兴趣深究。

他深知,阉党与东林党之争,犹如双刃剑,伤敌亦自损,唯有保持冷静,方能掌控大局。

此刻,他手执新历,眉头紧锁,面露尴尬之色:“此物,朕实难解其意。”

历法之道,对他而言,无异于天书一卷,唯知有阴历、阳历、阴阳历之分,其余则一概茫然。

“此历,钦天监可曾验证?”

朱由校放下奏折与新历,询问李之藻。

“回陛下,历法验证,非朝夕之功,需耗时一年乃至更久。《大统历》昔日便是历经三年验证,方得推行。”

李之藻恭敬回禀,心中暗笑皇帝之问略显外行。

“臣所学乃西夷历法,而邢云路则精通《大统历》与《回回历》。此新历,乃我等融合中西之精华所创,理应无误。”

朱由校闻言,手指轻点奏折,犹豫不决。

大明旧历虽不完美,却尚能维持。

贸然推行未经验证之新历,恐生变故,动摇国本。

“先验证一年再说。”

“臣等遵旨。”李之藻早有预料,应声而退。

“另有一事需禀……”

朱由校轻置奏章于案,目光转向李之藻,悠然问道:“朕虽不解历法之奥,却闻钦天监诸位,算术精湛,可有此事?”

“陛下圣明,确有此誉。”李之藻虽感疑惑,仍恭敬应答。

数学,乃科学之基石。大明欲振科学之翼,必先立科学之分类体系,方能纲举目张。

“朕近观《算经十书》等典籍,深感其驳杂,历术算术交织难辨。朕意,钦天监可担此重任,将其中精华分门别类,历术归历术,算术归算术,如何?”

“臣遵旨,感激皇恩浩荡。”李之藻躬身领命,心中暗自揣摩,此乃皇上求学心切,非难事也。

朱由校挥手遣退李之藻,手捻须髯,沉吟道:“国教教材,亟待编纂。然大明各科尚缺系统归纳,尤以算术为甚,诸如《周髀》、《九章》等经典,虽为瑰宝,却混杂天文,难以直接为教材所用。”

理工之治,贵在条理分明,各司其责。朱由校心中已有定计,清除冗员后,又一难题浮现——左都御史张问达,其位可替。言官既已赴劳役,科道两衙几近清空,监察体系亟待重建。

指尖轻敲桌面,朱由校深思:“都察院、六科、内阁,三者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大明旧例,非翰林不入阁,此乃英宗后遗风,意在制衡。然时移世易,朕意破此陈规,不拘一格。”

科举殿试,一甲进士入翰林,再图内阁之路,此潜规则束缚人才,非大明长远之计。

土木堡之变后,皇权与相权之博弈,留下深刻烙印。

然今朝非昔比,皇权稳固,何须再循旧制?

在朱由校心中,朝政新局已初具轮廓,打破常规。

行政、财务、监察三足鼎立,内阁则须扮演平衡枢纽之要角。

如此重责大任,岂是翰林院那些埋首故纸堆的庶吉士所能轻易肩负?

显而易见,他们力有不逮。翰林院能孕育出张居正这样的奇才,已是百年难遇之幸,后继者难再续辉煌。

再看翰林院后来之辈,未免令人唏嘘。皇帝朱由校轻启朱唇:“速将各地巡抚名录呈上。”

言罢,倚椅沉思,意欲于群英中再觅良才。

正当帝王筹谋治国之道,应天府魏国公府后,小工坊内暗流涌动。

皇帝推行银币新政,金银之禁重启,然监管森严,私铸者必死无疑。

然应天府配额有限,即便有宦官监工,徐弘基仍心生邪念,意图火耗中饱私囊。

四成火耗,无异于剜肉补疮。徐弘基与其子徐文爵,焦急守候银匠之作,眼巴巴望着铁钎倾注银液入模。

冷却破模,只见几枚黯淡无光的银币,满布黑斑,令人大失所望。

“此斑何以难除?”

徐弘基蹙眉问道,心中暗叹与顺天府银币之天壤之别。

匠人无奈,唯以退火试之,终得数枚暗黄银币,麦穗模糊,与官版银币之精细麦穗、九十六道内陷花棱相比,云泥之别,一眼可辨其伪。

“何不雕琢一番以求近似?”

徐文爵提议,却遭徐弘基摇头否决:“耗时耗力,成本高昂,得不偿失。”

言罢,徐弘基试以吹气验银,却无声无息,弹跳沉闷,显然成色不佳。

“此币可流通否?”

徐文爵疑惑。徐弘基瞪目以对,半晌道:“或可一试,毕竟银质无假。”

身为世袭魏国公,徐文爵行事不羁,法纪观念淡薄,可见一斑。

\"岂有此理!这等劣迹斑斑、一望便知的假银币,一旦流通,怕是从京城来的官宦们会如饿犬扑食般蜂拥而上。\"

\"京城之中,三位显赫伯爷因私铸铜币之罪,已被圣上严惩,头颅落地,家族流放琼州,凄凉至极。\"

\"试想,届时家族是否也难逃械送京城之厄?\"

\"至于如此严重?\"

徐文爵面带疑惑,半信半疑。

\"陛下新纳堂妹为后,怎会轻易对我们动手?\"

他心存侥幸。

徐弘基望着这不争气的儿子,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九代传承,你怎以为皇后会因一‘徐’字而偏袒我魏国公府,或是那定国公府?昔日老祖辉祖公未能保全徐增寿,情分早已烟消云散。\"

言罢,他手指前院,语气沉重:\"到时与令堂或许只能远赴琼州,以捕鱼为生。\"

\"盗铸者,死路一条!圣上之旨,岂是儿戏?\"

徐弘基严厉告诫,随即下令:\"销毁,不留丝毫痕迹。\"

他手握几枚银币,与真品细细比对,心中疑惑重重:\"皇上的铸造之术,究竟是何等神奇,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诚然,皇帝所采之法,名虽为铸,实则乃压。

即便知晓其成分比例,若无先进技艺,大规模复制亦是天方夜谭。

此理犹如某些落后国度,连简单打火机亦无法自制。

宝泉局对铸币之术严守机密,实施标准化作业,工匠仅知其局部,不知其全貌。

退火、砂洗、轧边、冷压,每一环节皆不可小觑。

若无皇上指点,宝泉局亦需时日方能洞悉其中奥秘。

更有一物,至关重要,却为我等所无——辊压机,本是兵仗局制甲之利器,而今却成铸造银币之关键。

然,就此放弃,徐弘基心有不甘。

铸币之利,历朝历代皆视为肥缺,铜钱尚能获利五成,何况银币之火耗高达四成,其利之丰,可见一斑。

望着已妥善处理的儿子,徐弘基沉声道:\"速遣心腹至顺天,探访定国公府,看能否觅得精通此道之人才。\"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拯救男配计划 生活系游戏 在霍格沃茨读书的日子 三千世界漫谈 法宝修复专家 快穿玩转逆袭 不负卿莫别离 地下城的一千万种活法 夫君,来种田 肆虐韩娱 他又被季小姐迷住了 李世民魂穿刘阿斗 近距离爱恋 贵女多娇 福艳之都市后宫 雁鸣长空 容少的下堂妻 叱咤风云 洪荒之孔宣传 暖床王爷丑颜妃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战地军医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北宋大丈夫 在下潘凤,字无双 纨绔小侯爷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官路旖旎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 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 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 铜镜约 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 史上最强县令 北宋第一狠人 万浪孤舟,沧海一粟 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 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 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 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 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txt下载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节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