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首页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花豹突击队 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 我的公公叫康熙 三国之至尊系统 红色帝国1924 红楼之我不是贾政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抗日之战将无敌 灵剑尊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全文阅读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txt下载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47章 盐业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京城因新政风云变幻之际,

天津府衙内,袁可立仍沉浸书海。

身为铁面无私的父母官,袁可立履新天津后,日夜奔波,未曾停歇。

新政推行,废除卫所,府县新设,官吏招募,民心安抚,流民归乡,城池修缮,荒地开垦,新舟打造,事务繁多。

此外,他还得统筹天津、登莱两地粮草,供辽东转运使杨嗣昌海运至娘娘宫。更有一桩大事,乃是先帝五子朱由检,在其门下求学。

时光荏苒,袁可立肩负重担,个中艰辛,难以言表。夜已深沉,他仍无眠意。

天津三卫转制州府,诸多变革需他亲手推动。卫所之初,开荒屯田,成效显着;然时过境迁,弊端渐显。

他手捧皇恩小册,审视产业分类,依皇上之策,剖析天津现状。如今,天津之基,非农业之第一产业,非工业之第二产业,而在航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

皇上因地制宜,视天津为京师屏障,宜并重二、三产业,双管齐下。袁可立心中暗自思量:“此策非孙承宗所授。”孙承宗师承房守仕,深谙儒学,无此远见。

“陛下身旁,必有高人。”袁可立摇头感叹。

“士农工商,国之栋梁。”他喃喃自语,又捧起《管子》研读。赋闲十数载,他不仅寄情山水,更博览群书,深知皇上思想受管仲影响深远。

“招民筑港。”袁可立放下小册,提笔撰写规划。天津亟需三到四港,军用、民用、海港、河港,各司其职。

“长芦盐场,能否再解燃眉之急?”他喃喃自语,放下笔,面露愁容。天津地狭人稠,赋税难支。长芦盐场,成了他的钱袋子,时常拆借。

虽有皇命在身,他仍感愧疚。朝廷窘迫,向商人借贷,实属无奈。

次日清晨,袁可立的借条已至长芦盐场,送信者乃熟人——信王朱由检身边的大伴王承恩。王承恩忠心耿耿,袁可立深知其为人,心中稍感宽慰。

卫,面临站队抉择。

陆文昭之所以胆敢启用新人,全因他在萨尔浒之战后,提着敌酋首级凯旋,凭借战功荣升锦衣卫。虽资历尚浅,却敢于行事。

而朱由检的近侍王承恩,自幼陪伴其左右,若调离,万一五皇子心生异念,王承恩立场难测。

如今宫中,除父皇留下的几个稚嫩孩童,朱由校已无旁系血亲。

朱由校不愿冒险,宁愿在内书堂挑选新入宫的小太监,也不愿从他人身边挖人。

然而,王承恩颇具才干,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他平日里负责天津知府衙门与长芦盐场的联络。

“袁知府又来索银了。”

望着王承恩递来的条子,长芦盐场场务太监王力眉头紧锁。

半年间,他已为袁可立筹集二十万两银子,足以支撑四千户京城人家一年的开销。

为了这笔钱,长芦盐场已竭尽全力。

“袁知府欲修缮大直沽码头,故有此需。”

袁可立已与王承恩商议,提出备选方案。

“若银钱不足,出人相助亦可。”

“出人?”

王力闻言,拿起建设条陈细看。

工业化,犹如洪水猛兽。

长芦盐场得皇帝御批,扩建晒场,对小作坊打击沉重。

晒盐需巨额投入,如场地清理、晒场建设等,非小作坊所能及。

更关键的是用地,唯有朝廷公文,方能占用万亩盐碱地。

王力麾下有一万五千余人的建筑队,皆在内务府备案。

他手指轻敲条陈,转头问道:“上月产盐,盈余几何?”

“回干爹,盈余四万余斤,已被北直隶盐商预订。”

小太监连忙答道。

王力点头,心中盘算本月产盐。

昔日大明半壁江山,食盐多赖两淮盐场。

如今长芦盐场增产,北直隶已无需淮盐。

“新辟万亩盐田,进展如何?五千人何时能建好?”

“最快七月中旬投产,库房、丁房已近完工,唯沟渠未通。”

王力的干儿子思索后答道。

王力点头:“让赵有柱率一百至两百营的五千人,助袁知府修缮码头。”

“遵命!”

西苑万寿宫的大殿内,司礼监的太监们正忙得不亦乐乎,犹如蜂群筑巢。

“范秉笔,你需再次细审,官吏们的职衔、品级、出身、籍贯,务必确凿无误,不容丝毫差池。”

“你们几个,那边的屏风,专列武职,速移至此处。”

“至于皇爷亲手打造的大明沙盘,更是重中之重,切莫让其散了架,那可是皇爷心游万仞之作,毁损之责,尔等难以担当。”

太监们穿梭其间,大殿渐露雏形。

“皇爷,此屏风依张太岳旧制,按皇爷之意重做。”刘时敏侍立于皇帝侧,轻声解说。

昔日张居正,万历之师,赠予万历诸多瑰宝。

《帝鉴图说》以教帝王之道,《谟训类编》以析新政精髓,更有《四书直解》、《经书直解》等亲自注解之作。

然张居正遭清算后,其物多被销毁,唯屏风独存。

即便乾清宫遭劫,原始屏风化为灰烬,万历仍命人依样复制。

此屏风名曰【职官书屏】,共十五扇,宛如历史画卷。

中三扇绘大明疆域,标注重镇;左列内阁、六部、外官名姓;右书京营、九边、卫所将帅之名。

更有挂钩悬木牌,文武官员之名跃然其上,背面则载其生平履历。

此屏风,历经沧桑,直至崇祯末年,仍熠熠生辉。

如今,朱由校对其略作调整。

地图以沙盘代之,更为直观;文武官员则分四面,京官、外官、京将、外将,各司其职。

大明政治体系改革尚未深入,此屏风仍需完善。

“度支司。”朱由校手指屏风,对刘时敏道,“其位再升,置于六部之上,内阁之下。”

“遵旨。”刘时敏迅速调整。

“有此屏风,天下尽在掌握。”朱由校后退几步,感慨万千。

“由此可见,张太岳之忠心耿耿。”

“陛下英明。”刘时敏躬身而赞。

张居正之名,在大明上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崇之,因其权倾一时,无人敢与之争锋;

敬之,因其勇于担当,为正道而行,与大明官场硬碰硬。

刘时敏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

朱由校与张居正,两位历史人物并肩而论。

谁更锐意进取?谁又步步为营?

刘时敏苦思三月,终悟二者皆激进亦皆稳健。

张居正之稳健,在于他先从吏治开刀,而后才敢推行一条鞭法于天下。

其激进之处,在于变法后期,察觉万历小皇帝渐长,已难驾驭,心急如焚,变法犹如脱缰野马。

自万历六年至八年,短短三载,张居正便完成了天下田亩的清丈。

而朱由校之稳健,在于对新政步步试验,徐徐图之。

其激进,则在于新政若行,必将与天下士绅豪强为敌。

刘时敏以为,二人若相遇,必政见不合,争执不休,终以皇权压之,张居正黯然离场。

对于朱由校的理想,刘时敏略知一二,亦愿竭力辅佐。

为此,他精心筹备,从福建、广西、甘肃等偏远之地招募新仆。

“皇爷,奴婢近日从偏远贫苦之地招募新仆,请皇爷示下。”

刘时敏轻声问道。

“偏远之地?”

朱由校闻言,眉头微皱。

宫中招募,多选南北直隶附近,刘时敏此举,用意何在?

“奴婢以为,紫禁城非善地。”

身为皇帝近侍,刘时敏直言不讳。

他列举历代皇帝子女夭折之事,数据确凿,言辞恳切。

“大明皇宫,实为不祥之地。”

朱由校摇头叹息,刘时敏闻言,连忙低头。

天启皇帝子女皆夭,老三更是死于王恭厂大爆炸,此事更是骇人听闻。

“继续说。”

朱由校转头看向刘时敏。

“奴婢故从偏远之地选拔贫苦农家子女,入宫调教。”

刘时敏道。

“爱卿有心了。”

朱由校赞许道。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拯救男配计划 生活系游戏 在霍格沃茨读书的日子 三千世界漫谈 法宝修复专家 快穿玩转逆袭 不负卿莫别离 地下城的一千万种活法 夫君,来种田 肆虐韩娱 他又被季小姐迷住了 李世民魂穿刘阿斗 近距离爱恋 贵女多娇 福艳之都市后宫 雁鸣长空 容少的下堂妻 叱咤风云 洪荒之孔宣传 暖床王爷丑颜妃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战地军医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北宋大丈夫 在下潘凤,字无双 纨绔小侯爷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官路旖旎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岂独无故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 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 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 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 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 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 万浪孤舟,沧海一粟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穿越后,我从厂仔变成王爷 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 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 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 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txt下载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节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