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首页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花豹突击队 民国之谍影风云 带着农场混异界 我的公公叫康熙 谍影无声 调教太平洋 秦时之血衣侯传奇 明末逐鹿天下 灵剑尊 明末1625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99章 守官箴恶奴同破例 阅邸报老舅自担惊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一、《红楼梦》第九十九回概述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守官箴恶奴同破例,阅邸报老舅自担惊”,在全书中处于情节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贾府已逐渐走向衰落,故事的重心也从家族内部的儿女情长、生活琐事,更多地转向了官场风云和家族命运与社会环境的交织。

本回主要情节围绕贾政为官和贾府内院展开。贾政被外放为江西粮道,带着一众家人赴任。他一心想要做个清正廉洁的好官,秉持着为官的准则,凡事秉公办理。然而,他所带的家人却各怀心思。这些家人原本指望跟着贾政到任上能捞取好处,出发前甚至借贷大笔银钱来装点门面,可贾政的清廉让他们失去了敛财的机会,于是集体罢工。其中家人李十儿代表众人向贾政说明原委,并建议他放弃做清官,给下属捞钱的机会。正直的贾政竟被李十儿的几句话说动了心,开始在为官之道上有所妥协,这也坐实了他“假正经”的名号。

在贾府内院,虽然本回着墨相对较少,但也能看出一些变化。贾母、凤姐、宝玉、宝钗等人的生活也并非风平浪静。大观园曾经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众人的心境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同时,总督来信引出了探春远嫁的伏笔,为故事增添了新的变数。此外,薛蟠案件再次被提起,这对贾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了贾府的危机。

回目“守官箴恶奴同破例”,“守官箴”指贾政秉持为官的准则,想要做个清官;“恶奴同破例”则是说他所带的家人为了捞钱,集体违背常规,甚至罢工,而贾政最终也在家人的劝说下有所破例。“阅邸报老舅自担惊”,邸报中可能传来的消息让老舅(可能是王子腾相关人物)感到惊恐,预示着家族将面临更多的危机和挑战。这一回在全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延续了前文贾府逐渐衰落的趋势,又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诸多伏笔,将家族命运与官场黑暗、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情节梳理与分析

1.贾府内院情节

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贾府内院的情节展现出了别样的氛围与人物心境。贾母与薛姨妈提起黛玉时,不禁悲从中来,往昔黛玉的聪慧灵秀、娇俏模样仿佛还在眼前,可如今却已阴阳两隔,这让贾母的心中满是伤痛。而凤姐为了化解这沉重的气氛,讲起了笑话。她向来是贾府中最能活跃气氛的人,巧舌如簧,妙语连珠。但此时讲笑话,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她深知贾母的悲痛,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大家暂时忘却哀伤。

宝玉在这一回中,灵性似乎渐渐消散。他曾经对黛玉一往情深,黛玉的离去对他而言,就像生命中最重要的光亮熄灭了。他变得有些痴痴傻傻,对周围的事情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敏感。哪怕是病着,他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依然未改,还是见不得哪个女子不高兴。这种善良,在经历了黛玉之死后,显得更加深沉而无奈。他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只剩下无尽的思念和迷茫。

宝钗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她虽然嫁给了宝玉,成为了贾府的少奶奶,但却始终无法真正走进宝玉的内心。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像一堵无法逾越的墙,横亘在她和宝玉之间。她努力地扮演着贤妻的角色,操持着家务,可内心的孤独和苦涩只有自己知道。她在贾府中小心翼翼地生活着,既要应对各种人际关系,又要承受着宝玉的冷漠,日子过得艰难而压抑。

再看大观园,曾经是何等的热闹繁华。那里住着十来个青春年少的姑娘,她们吟诗作画、嬉笑玩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李纨在这里管理着众人,宝玉则像护花使者一样,守护着这些姐妹们。还有无数的丫鬟仆人,穿梭其中,为园子增添了一份热闹的气息。然而如今,偌大的园子却变得冷冷清清。史湘云回家待嫁,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等人也都离开了,迎春出嫁后命运悲惨,黛玉香消玉殒,宝玉和宝钗搬到了前院。只剩下李纨、探春和惜春三个主子,园子显得格外荒凉。

贾母甚至开玩笑地对凤姐说:“将来不要独自一个到园里去,提防她(林黛玉)拉着你不依。”这句话看似玩笑,却也透露出贾母对黛玉的思念和愧疚。后来王熙凤去园子,果然被吓得生了病,仿佛是黛玉的魂魄真的在园子里游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黛玉虽然已经离去,但她的影子依然笼罩着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个承载了她太多美好回忆的地方。

贾府内院的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的无常。贾母的悲痛、凤姐的无奈、宝玉的迷茫、宝钗的苦涩,以及大观园的荒凉,都预示着贾府的繁华正在逐渐消逝,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2.贾政为官情节

贾政到任为官,本怀着一腔清正廉洁的抱负,想要在任上做出一番成绩。他初到任时,一心秉持着为官的准则,凡事都秉公办理,对下属要求极为严格。他认为自己作为地方官,就应该为百姓谋福祉,杜绝一切贪污腐败的行为。然而,他的这种做法却与下属们的利益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贾政带了一些贾府的家人一同上任,本以为这些人会全力支持他,毕竟贾府是诗礼之家,平常待遇也不错,他们应该懂得为官的操守。可没想到,这些家人就像一群贪婪的饿狼,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捞钱。为了能在任上大捞一笔,他们甚至在出发前借贷大笔银钱来给自己装门面,指望着到任后能连本带利地赚回来。贾政的清正廉洁让他们失去了捞钱的机会,于是这些下属们集体罢工,以此来表达对贾政的不满。

面对下属们的罢工,贾政感到十分困惑和无奈。他不明白,自己一心为了做好官,为什么下属们却不理解他。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为人大家都应该清楚,可这些人却如此不识大体。在他的认知里,为官就应该正直无私,不能被金钱所迷惑。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发现自己的坚持在下属们的抵制面前显得那么无力。

这时,李十儿站了出来,他是这些家人的代表,也是一个心思缜密、善于权谋的人。李十儿向贾政说明了原委,他指出在这个官场中,清正廉洁根本行不通。如果贾政继续坚持自己的做法,不仅会让下属们心生怨恨,还会得罪其他官员,最终可能连自己的官位都保不住。他建议贾政放弃做清官的想法,给下属们一些捞钱的机会,这样大家才能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

贾政听了李十儿的话,内心开始动摇。他一直以来都以正直无邪、耿直方正为自己的人设,可现实却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坚持。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一方面,他不想违背自己的原则,不想成为一个贪污腐败的官员;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如果不按照李十儿说的做,自己在官场将举步维艰,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贾政最终还是妥协了。他默许了下属们的行为,开始放纵他们欺下瞒上、贪财敛财。他的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更是他内心深处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结果。他曾经的正直和坚持,在官场的黑暗和权力的诱惑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

贾政的心理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他对自己的妥协感到愧疚和自责,他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原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习惯了这种官场的潜规则,甚至开始认为这是为官的一种无奈之举。他安慰自己,只要自己不直接参与贪污腐败的行为,就不算违背自己的良心。然而,他没有意识到,他的默许已经让他成为了腐败官场的一部分。

贾政的这种转变,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朽。在那个时代,清正廉洁的官员往往难以立足,而贪污腐败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贾政的妥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官场的无奈和悲哀,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政在这种腐败的官场环境中越陷越深。他不再像初到任时那样关心百姓的疾苦,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官位和利益。他的下属们则更加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欺压百姓。整个官场变得乌烟瘴气,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

贾政的为官情节,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描写贾政在官场中的经历和心理转变,揭示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也展现了人物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妥协。这一情节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探春远嫁伏笔

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总督周琼的来信引出了探春远嫁的情节,这一情节在书中埋下了重要的伏笔,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探春命运的诸多思考。

总督周琼来信提亲,这一事件看似平常,却为探春的远嫁拉开了帷幕。从信中可知,探春未来的公公是“镇守海门”的总督。然而,这一安排却与前八十回中对探春命运的暗示存在诸多不契合之处。

按照第五回中的判词,探春的命运充满了悲伤色彩。曲名《分骨肉》中“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等语句,描绘出探春远嫁后与家人分离的痛苦和无奈。第六十三回中,探春在宝玉生日晚宴上抽到的签上写着“瑶池仙品”,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还注着“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的解读也暗示探春未来女婿身份高贵,她嫁过去地位也会很高,但同时也意味着远嫁,骨肉分离。

但在本回的情节中,“海门”据考证在浙江绍兴一带,而贾家老家在金陵南京,距离并不算远,若论老家还是同乡,这与“远嫁”的概念相去甚远。并且,书中并未交代总督儿子的具体情况,相对于贾家这样的豪门,对方最多只能算门当户对,很难称得上“贵婿”,探春嫁过去也难以达到高贵的地位。甚至到后面,总督被调回京城,家眷也跟着回来,探春还能与家人见面,这使得整个情节缺乏悲剧色彩。

相比之下,87版《红楼梦》电视剧对探春命运的设计更为恰当。剧中南安郡王领兵御敌战败被蕃国捉去,两国议和要将南安郡王的妹妹嫁给蕃王和亲。南安太妃舍不得,便挑选了探春,先认她为义女,再让她以王室公主的身份嫁给蕃王。这样的安排,让探春的出嫁真正成为了生离死别,她也真正成为了王妃,与前八十回的判词相吻合。

这种不同版本结局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创作者对于原着的理解和诠释。原着中这一情节的设计,可能是续书者在创作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前八十回的伏笔和暗示,导致情节与前文出现了脱节。而87版电视剧的改编,则是在尊重原着精神的基础上,对探春命运进行了更合理的演绎,使得人物形象和命运更加丰满和符合逻辑。

探春远嫁的伏笔在本回中虽然看似平淡,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不仅关乎探春个人的命运,也反映了贾府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种种无奈。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结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着的内涵,也能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对经典作品的再创作和升华。

4.薛蟠案件影响

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薛蟠案件再次被提起,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贾府的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错综复杂,对贾家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

薛蟠案件再次被翻起,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司法体系的公正审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之前的案件处理可能存在徇私枉法的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和司法程序的深入,一些隐藏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其次,官场的权力斗争也可能是案件重提的幕后推手。在封建官场中,各方势力相互角逐,为了打击对手或谋取利益,可能会利用薛蟠案件作为突破口,揪出其中的徇私舞弊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一案件的再次提起,对贾家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家族声誉来看,贾家与薛家关系密切,薛蟠是贾家的亲戚,他的案件再次成为焦点,无疑会让贾家的声誉受到牵连。在封建社会,家族的声誉至关重要,一旦沾上司法案件的污点,会引起社会各界的猜疑和非议,损害贾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

在经济方面,为了应对薛蟠案件,贾家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可能要聘请律师、打点关系,试图为薛蟠减轻罪责。这些额外的开支对于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贾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家族的经济负担。

更为严重的是,薛蟠案件给贾家留下了把柄。之前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徇私枉法行为,如果被彻底调查清楚,贾家必然会被卷入其中。这可能会引发朝廷的不满和追究,导致贾家面临政治上的危机。在封建王朝,政治上的失误往往会带来灭顶之灾,贾家可能会因此失去现有的地位和权力,家族的命运岌岌可危。

从人际关系角度看,薛蟠案件也会影响贾家与其他家族的关系。一些原本与贾家交好的家族,可能会因为担心受到牵连而与贾家保持距离;而一些敌对势力则可能会趁机落井下石,进一步孤立贾家。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会让贾家在社会上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艰难。

薛蟠案件的再次提起,就像一把悬在贾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贾家的生存和发展。它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司法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也预示着贾家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在这个充满危机的时刻,贾家能否找到应对之策,摆脱困境,成为了读者心中的悬念,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所描绘的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奈。

三、人物形象塑造

1.贾政形象剖析

贾政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形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通过深入剖析他的性格特点、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的冲突,以及形象转变的意义,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

贾政的性格特点具有多面性。他自幼好读书,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给人一种正直、善良、儒雅的印象。他重视家族的声誉和地位,对子女的教育极为严格,期望他们能够光宗耀祖,延续家族的辉煌。在日常生活中,他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责任感和担当,努力维护着贾府的秩序和稳定。然而,他的性格中也存在着一些弱点。他为人迂腐、古板,过于拘泥于封建礼教和官场规则,缺乏变通和创新的能力。他对下属的管理过于宽松,导致身边的家人和下属肆意妄为,贪污腐败,这也反映出他在用人和管理方面的无能。

贾政的理想追求是成为一名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好官。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希望能够在官场中有所作为,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他到任后,立即查盘各属州县粮米仓库,严禁州县折收粮米勒索乡愚等弊端,并表示一经查出,必定详参揭报,展现出了他想要整顿吏治、改善民生的决心。然而,他的理想追求在现实面前却遭遇了重重困境。

在现实官场中,贾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的下属们为了谋取私利,对他的清正廉洁极为不满,集体罢工以示抗议。这些家人在京时就指望着到任后发财,甚至借贷装体面,贾政的严格要求让他们失去了捞钱的机会,因此他们联合起来抵制贾政。此外,官场中的潜规则和腐败现象也让贾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发现自己的坚持在这个黑暗的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若不随波逐流,就难以立足。

面对现实困境,贾政的形象发生了转变。起初,他坚守自己的原则,试图与腐败的官场作斗争,但在下属的抵制和李十儿的劝说下,他的内心开始动摇。李十儿指出,在这个官场中,清正廉洁根本行不通,若继续坚持,不仅会得罪下属和其他官员,还可能丢掉官位。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贾政最终妥协了,他默许了下属们的贪污腐败行为,开始放纵他们欺下瞒上、贪财敛财。

贾政形象转变的意义深远。从个人层面来看,他的转变反映了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现实的逼迫下逐渐走向堕落的过程,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他曾经的理想和坚持在官场的黑暗和权力的诱惑面前不堪一击,这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渺小和无力。从社会层面来看,贾政的转变反映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朽。在那个时代,清正廉洁的官员难以立足,贪污腐败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是整个社会制度的悲哀。贾政的妥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贾政的形象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缩影,通过对他的剖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场生态和人性的复杂,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部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批判意义。

2.李十儿形象解读

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李十儿这一人物形象鲜明独特,他的性格、行为动机以及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都值得深入探究。

李十儿的人物性格复杂且具有典型性。他精明世故,深谙官场的潜规则和生存之道。当看到其他长随因贾政的清正廉洁而无法捞钱纷纷告假离去时,他却能沉着冷静,自信满满地表示要施展自己的本领,让贾政改变做法。他善于察言观色,懂得把握时机,在与粮房书办詹会交流时,巧妙地套取信息,展现出了他的机智和敏锐。同时,他又自私贪婪,一心只想着为自己和身边的人谋取利益。他鼓动众人跟随他一起想办法弄钱,全然不顾贾政的为官准则和百姓的利益,这种自私自利的性格在他的言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十儿的行为动机主要源于对金钱和利益的追求。他跟随贾政到任,本就是抱着发财的目的而来。在贾政严格要求下属、杜绝贪污腐败的情况下,他的发财梦破灭了。于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开始想方设法改变现状。他深知贾政的弱点,知道贾政虽然正直,但在官场的压力下可能会妥协。因此,他向贾政说明官场的“现实情况”,劝说贾政放弃做清官的想法,给下属们一些捞钱的机会。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自己和其他家人能够在任上捞取钱财,满足自己的私欲。

李十儿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他的出现打破了贾政坚持清正廉洁的局面,使得故事的发展出现了转折。如果没有李十儿的劝说,贾政可能会继续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下属们的矛盾也会进一步激化。但李十儿的一番话,让贾政的内心产生了动摇,最终导致了贾政的妥协。他的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贾政开始放纵下属们的贪污腐败行为,整个官场变得更加黑暗和腐朽。这不仅影响了贾政个人的形象和命运,也对贾府的未来产生了潜在的威胁。因为贾政在官场的所作所为,可能会引起朝廷的不满和追究,从而牵连到贾府。

李十儿这一形象是封建官场黑暗势力的代表。他的存在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中贪污腐败、自私自利的现象,也反映了在这种环境下,正直的人往往难以坚守自己的原则。通过对李十儿形象的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红楼梦》所描绘的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

3.其他人物侧面展现

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贾母、凤姐、宝玉、宝钗等人物的表现,从侧面生动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微妙关系。

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在本回中尽显慈爱与豁达。当她和薛姨妈为黛玉伤心时,凤姐讲笑话逗乐,她虽被逗得大笑,但心中对黛玉的思念仍难以释怀。她对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有着自己的期许,希望他们夫妻和睦,同时也关注着宝玉的状态,看到宝玉比之前明白些,便感到欣慰。这体现出贾母对家族后辈的关爱,她希望家族能够延续往日的繁荣,子孙们都能生活幸福。她的豁达还体现在对生活的态度上,尽管黛玉的离去让她悲痛,但她依然能够接受现实,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和谐的家庭氛围。

凤姐向来以精明能干、泼辣风趣着称。在本回中,她为了缓解贾母和薛姨妈的悲伤情绪,主动讲笑话,充分展现了她的机智和善于调节气氛的能力。她深知贾母的心思,也明白如何在这个大家庭中周旋。然而,她的这种活泼背后也隐藏着无奈。她在贾府中掌管着大小事务,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挑战。她的笑话虽然逗乐了众人,但也透露出她在这个复杂家庭中的生存智慧,她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宝玉在经历了黛玉的离世后,灵性大减,变得痴痴傻傻。他对宝钗虽有夫妻之名,但内心深处依然思念着黛玉。他的行为举止变得更加随性,有时会顺性胡闹,这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他对周围的事情不再像从前那样敏感,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这种状态也让宝钗感到无奈和孤独,她努力地想要走进宝玉的内心,但却始终无法做到。

宝钗则是一个端庄贤淑、识大体的女子。她嫁给宝玉后,努力扮演着贤妻的角色,操持着家务,希望能够得到宝玉的认可。然而,宝玉对黛玉的深情让她感到无比的失落。她在贾府中小心翼翼地生活着,既要应对各种人际关系,又要承受着宝玉的冷漠。她的端庄和识大体在本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宝玉的胡闹,她总是耐心劝说,尽力维护着家庭的和谐。

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贾母是长辈,她希望宝玉和宝钗能够好好过日子,延续家族的香火;凤姐则是贾府的管理者,她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维护家族的稳定;宝玉和宝钗虽是夫妻,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些人物的表现和相互关系,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大家庭的复杂和无奈。

四、艺术特色探究

1.写实手法运用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对官场细节的描写堪称一绝,作者运用写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封建官场的真实面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吏治问题。

在描写贾政到任后的官场情况时,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下属们的贪婪和腐败。贾政带的贾府家人,本应是知根知底、值得信任之人,然而他们却满脑子想着捞钱。为了能在任上大捞一笔,他们在出发前借贷大笔银钱来给自己装门面,这种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们的贪婪本性。他们把到任当官视为发财的机会,完全不顾为官的操守和责任。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官员及其下属将官职当作敛财的工具,而不是为百姓谋福祉的途径。

当贾政坚持清正廉洁、秉公办理事务时,下属们集体罢工,以此来表达对他的不满。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官场中潜规则的强大力量。在那个时代,清正廉洁的官员往往会遭到下属和其他官员的抵制,因为他们的行为破坏了官场中大家默认的“游戏规则”。这种潜规则的存在,使得官场变得黑暗和腐朽,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官员难以立足。

李十儿向贾政说明官场“现实情况”的情节,更是对官场黑暗的深刻揭示。他指出在这个官场中,清正廉洁根本行不通,如果贾政继续坚持自己的做法,不仅会得罪下属和其他官员,还可能丢掉官位。他的这番话反映出当时官场的一种病态现象,即贪污腐败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行为,而清正廉洁却被视为异类。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吏治的清明,使得官场成为了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利益交换的场所。

书中对官场小人物的描写也十分精彩。粮房书办詹会等人物,他们在官场中虽然地位不高,但却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与其他官员相互勾结,谋取私利。他们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也破坏了官场的正常秩序。这些小人物的存在,反映出当时官场的腐败已经深入到了各个层面,从高层官员到基层办事人员,都存在着贪污腐败的现象。

从这些官场细节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多么的黑暗和腐朽。封建官场成为了一个权力和利益的角逐场,官员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而百姓则成为了他们剥削和压迫的对象。这种吏治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红楼梦》通过写实手法对官场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封建社会官场的真实画卷,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和腐朽。

2.人物刻画技巧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在人物刻画上极为精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维度的描写,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回中,李十儿劝说贾政放弃做清官的一番话,充分展现了他的世故和狡黠。他对贾政说:“若是老爷就是这样做去,到了功不成名不就的时候,老爷又是依着自己的性子,这也是白费了心力了。”这番话看似是为贾政着想,实则是在为自己和其他下属谋取私利。他巧妙地利用贾政想要有所作为的心理,指出坚持清正廉洁在官场中难以立足,从而动摇了贾政的决心。通过李十儿的语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自私贪婪、善于权谋的性格特点。

贾政在面对李十儿的劝说时,他的语言则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说:“我岂不知这个道理,但只我受恩深重,便不顾个人得失,也要做个好官。”这句话体现了他原本坚守的为官准则和理想追求,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语气已经不再坚定。他的语言变化,生动地展现了他从坚持原则到逐渐妥协的心理转变过程。

动作描写也为人物刻画增色不少。当贾政的下属们得知他要严格查办贪污腐败行为时,他们“一个个都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这种动作表现出他们对失去捞钱机会的不满和沮丧。而李十儿在与粮房书办詹会交流时,“挤眉弄眼”“悄悄耳语”,这些小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他的精明和善于钻营。他通过这些动作来套取信息,为自己的计划做准备,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的心思缜密和不择手段。

神态描写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贾母在与薛姨妈谈起黛玉时,“眼中含泪,神情哀伤”,这一神态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她对黛玉的思念和悲痛之情。她作为贾府的长辈,经历了许多事情,但黛玉的离去依然让她难以释怀。而宝玉在得知黛玉去世后,“呆若木鸡,眼神空洞”,这种神态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整个人仿佛失去了灵魂,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通过这些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维度的刻画方法,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读者可以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这种细腻的刻画不仅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在人物刻画技巧上的高超运用,充分展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3.情节设置艺术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在情节设置上独具匠心,通过巧妙安排情节的起伏、悬念和伏笔,有力地推动了故事发展,深刻地表达了主题。

情节起伏方面,本回呈现出跌宕之势。贾政初到任时,一心秉持清正廉洁,欲整顿吏治,这是情节的平稳开端,展现出贾政的理想抱负。然而,下属们为了私利集体罢工,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贾政陷入了两难境地,他的坚持与下属的抵制形成了激烈冲突,让读者为他的为官之路捏一把汗。随后,李十儿的劝说又使情节出现转折,贾政内心开始动摇并最终妥协,情节从紧张走向无奈。这种起伏变化,使故事充满张力,吸引读者深入其中,同时也生动展现了封建官场的复杂和险恶。

悬念设置也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薛蟠案件再次被提起,引发了读者的诸多疑问。为何案件此时重提?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悬念不仅让读者对案件的发展充满期待,也暗示了贾家可能面临的潜在危机。读者会好奇贾家将如何应对这一局面,是否能够摆脱困境。这种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具吸引力,促使读者不断探寻真相。

伏笔的运用则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了线索。总督周琼来信提亲引出探春远嫁的情节,虽然在本回中看似平常,但与前八十回的判词相呼应,为探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不同版本结局的差异,也让读者对探春最终的归宿充满猜测。此外,贾政在官场的妥协,也为贾府未来的衰败埋下了伏笔。他的行为可能会引起朝廷的不满和追究,从而牵连到整个贾府。这些伏笔的存在,使故事前后连贯,逻辑严密,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回味和思考。

情节设置对故事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情节的起伏使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吸引读者持续关注人物的命运。悬念的设置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探索故事的真相。伏笔的运用则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做好了铺垫,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流畅。

在主题表达方面,情节设置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朽。贾政的妥协反映了正直之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展现了封建官场潜规则的强大力量。薛蟠案件的重提,揭示了司法体系的不公和官场的权力斗争。探春远嫁的伏笔,则暗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惨和无奈。这些情节共同表达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的情节设置艺术高超,通过情节的起伏、悬念和伏笔,使故事更加精彩,主题更加深刻。它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有更深刻的认识。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赶尸道长 天官赐福 不要啊棺人 快穿玩转逆袭 道藏辑要 贴身老师 雪淞散文随笔集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大叔宠娇妻 大宋游侠 逍遥人生 家园 极品太子爷 穿越之极限奇兵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都市之纨绔军医 电竞路人王又又又成盒 叱咤风云 入侵里世界 福艳之都市后宫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战地军医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在下潘凤,字无双 纨绔小侯爷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无情江湖路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官路旖旎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冰临谷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 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 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穿越之原始之路 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