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首页 >> 大谋谋天下 >> 大谋谋天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武神主宰 武炼巅峰 花豹突击队 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 百炼飞升录 我在亮剑搞援助 穿越之极限奇兵 红色帝国1924 奥特格斗传说 明末1625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 大谋谋天下全文阅读 - 大谋谋天下txt下载 - 大谋谋天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66章 时务十八策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后人从零星史料中拼凑这十八策时,总爱从第一策说起:“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这句话刻在策论开篇,字迹比旁的工整三分,显然是刘伯温初入应天府时,蘸着新磨的徽墨写就。朱元璋记得初见这行字时,正蹲在应天府城头查看城防,泥靴上的土粒落在绢帛边缘,却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叮嘱:“做人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他命人将此句刻在国子监的石碑上,却在夜深人静时,对着策论苦笑——这“有德者”的秤杆,从来不是帝王自封,而是百姓心里的那杆秤。

第二策论及“略定东南,挥师北上”,舆图上的红笔标记至今可见。至正二十年,当刘伯温在帅府铺开《江南军力分布图》,指尖划过长江防线时,朱元璋的指甲几乎掐进了桌案——陈友谅的战船屯驻江州,张士诚的粮船挤满苏州河,而他的势力不过横跨江淮数州。“元军如强弩之末,却困于红巾军之乱,”刘伯温的狼毫在“应天”二字上画了个圈,“此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机——先固东南粮仓,再借元廷与义军相耗,十年后必成气候。”后来的鄱阳湖之战、平江围城,果然应了这“略定东南”的伏笔,只是朱元璋没想到,当他率师北伐时,策论里的“天赐良机”,早已变成了百姓箪食壶浆的“人心所向”。

第三策的“韩林儿挡箭牌”之议,藏着乱世中最现实的权谋。至正二十三年,当韩林儿的船在瓜步江沉没,朱元璋对着策论上的“勿为箭靶”四字沉默良久。刘伯温早知他不愿久居人下,却也深知“名正言顺”的重要性——当年陈涉自立为王而遭众矢之的,正是前车之鉴。“奉韩宋为正统,却自掌兵权,”策论里的小字批注写着,“如刘邦之奉楚怀王,借其名而聚其势。”这招“借壳”之术,让朱元璋在红巾军诸部中脱颖而出,却也在登基后成了他不愿多提的过往——毕竟比起“借势”,他更愿后人记住的,是“吊民伐罪”的大义。

第四策独论应天府的“龙盘虎踞”,却不止于风水之说。刘伯温曾带着堪舆图走遍金陵山水,在策论里画下详细的城防图:“秦淮河可通漕运,石头城可扼江防,钟山可屯伏兵,而民心,才是最坚固的城墙。”朱元璋依策扩建应天府时,特意命人将城墙根基加深三尺,每块城砖都刻上烧制者的名字——这不是为了彰显皇权,而是策论里“根基在民”的注脚。当后世赞叹明城墙“固若金汤”时,却不知每一块砖里,都藏着“以民为基”的苦心。

论及陈友谅、张士诚的第五策,字里行间透着对人性的洞彻。刘伯温将陈友谅比作“弑主之鹰”,张士诚比作“守财之犬”,却对“方国珍之流”写了句“可抚不可剿”——那些私盐贩子出身的海盗,不过是为了一口饭铤而走险,“禁私盐、开官市、给田亩”,不过三策,竟让方国珍的舰队不战自降。朱元璋记得在庆功宴上,刘伯温举着酒杯说:“乱世之人如飘萍,若给他们根,谁愿再漂泊?”这句话,比策论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更让他震动——原来最高明的战术,从来不是消灭敌人,而是让敌人不再成为敌人。

第六策“修德省刑,轻徭薄赋”,被朱元璋用朱笔圈了七次。至正二十五年,他在应天府推行“户帖制”,命人挨家挨户登记人口田亩,策论里的“元政无道,应引以为鉴”被写成警示牌,挂在府衙门口。当小吏报上“赋税减三成,粮仓增五成”的喜讯时,他忽然想起早年讨饭时见过的饿殍——所谓“得民心”,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让百姓的米缸里有粮,让他们的孩子能读上书。后来的“洪武之治”,或许就藏在策论里“轻徭薄赋”的墨痕里,藏在每一道“与民休息”的诏令中。

论及“尚贤”的第七、第八、第九策,最终化成了明朝的言官制度与科举新政。刘伯温曾在策论里痛陈“忠贤壅蔽”之祸,建议“广开言路,唯才是举”,朱元璋便设立了都察院,让言官“虽九品小官,可谏天子”;策论里“不论出身”的批注,让放牛娃出身的他敢于打破门阀,将“科举取士”推向全国。当解缙、方孝孺等寒门士子踏入朝堂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一切的源头,竟藏在一卷被帝王秘藏的策论里,藏在“尚贤者为政之本”的寥寥数语中。

第十策:耕战相济的军民密码

至正二十四年的应天府郊野,田埂上的稻穗垂着露珠,远处的演武场却传来金铁相击声。朱元璋蹲在田头,看着农夫用的犁铧与士兵的长枪并排放在树下——这是刘伯温“耕不忘战,战不忘耕”的活注脚。策论里写得明白:“耕者,民之命;战者,国之盾。”他依策推行“屯田制”,让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每五千亩屯田设“屯长”,既管耕种又司训练。当陈友谅的战船逼近鄱阳湖时,朱元璋的军队竟能带着新收的米粮出征——田地里长出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军民一体”的钢铁长城。刘伯温曾在策论边注:“秦之强,始于商鞅耕战;元之弱,困于兵民分离。”此策一下,应天府的粮仓三年满溢,城墙下的士兵也不再是“吃粮的过客”,而是“守家的主人”。

第十一策:取予之间的民生权衡

元廷崩溃的教训,刻在策论“知索而不知培”的警语里。朱元璋记得初次读到“遏‘人之道’而通‘天地之道’”时,正握着户部报来的苛税清单——元廷的“括户”之法,竟让江淮百姓卖儿鬻女缴赋税。他依策改“竭泽而渔”为“养鱼蓄水”,在婺州试点“三十税一”,还命人绘制《农桑月令图》,教百姓按节气耕种。当小吏报上“税减而仓实”的奇景时,他忽然懂了刘伯温的“天地之道”:春天不抢农夫的耕牛,秋天不夺农妇的蚕茧,让百姓先“培本”,国家才能“取源”。后来的“户帖制”“黄册制度”,皆是此策的延伸——帝王的权衡,从来不在“取多少”,而在“留多少”。

第十二策:休养生息的治世根本

策论里“国不自富,民足则富”八字,被朱元璋刻在御书房的楹柱上。至正二十七年,他望着战后荒芜的江淮大地,想起刘伯温说的“春种秋收,顺天时而利民生”。于是下《劝农诏》,免三年税赋,给流民发耕牛种子,还在应天府设“惠民局”,给病困农夫施药。当第一个“丰收年”的喜报传来,他看见百姓在村口立起“朱公生祠”,忽然明白“天地之生愈滋”的真意——不是帝王赐福,而是让百姓自己耕种出希望。此策推行十年,曾经白骨露野的中原,竟重现“村村闻犬吠,家家有炊烟”的景象,连刘伯温都在奏疏里叹:“陛下之‘与民休息’,胜似十万雄兵。”

第十三策:赏罚之间的威权大道

策论“赏忌僭,罚忌滥”的铁律,铸就了朱元璋的治军方略。鄱阳湖之战后,他依策重赏常遇春等功臣,却对临阵退缩的将领毫不留情——哪怕是同乡亲卫,也按军法论处。刘伯温曾在策论里举“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例,批注“威权非刑杀,乃公心”。后来设立的“锦衣卫”与“都察院”,看似铁血,实则是“赏罚分明”的延伸:有功者,哪怕是小卒也能封百户;有罪者,哪怕是勋贵也难逃法网。当李善长的亲信因贪墨被诛时,满朝文武终于懂了,策论里的“令行禁止”,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刻在律法里的“天平”。

第十四策:善战者的损敌智慧

至正二十三年的鄱阳湖水面,火攻之计的背后,藏着策论“以我之敌敌敌”的玄机。刘伯温算准陈友谅“弑主而失心”,便建议朱元璋打着“为韩宋复仇”的旗号,拉拢红巾军旧部——让陈友谅的敌人变成自己的盟友,正是“损敌者昌”的妙笔。当张士诚的援军因猜忌按兵不动时,朱元璋望着策论里“不善战者益敌”的警示,忽然明白:真正的善战,不是杀多少人,而是让多少人不再与你为敌。后来招降方国珍、劝服明玉珍,皆是此策的活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是让敌人的“心”先投降。

第十五策:独决与专断的御下之道

策论“众志多疑,不如独决”的论断,在龙湾之战中见了真章。当诸将对“诱敌深入”之计争论不休时,朱元璋盯着策论里“制万变在于专”的字迹,果断拍板——最终以少胜多,击溃元军主力。他深知,乱世之中,犹豫便是死亡。后来设立“五军都督府”,将兵权收归中央,正是“百万之师听于一将”的制度落地。刘伯温曾提醒:“独决非独断,乃断于公心。”于是朱元璋在乾清宫设“廷杖”,却也开“午门直谏”之例——让“独决”与“纳谏”并存,方得“定而不偏”的治世之道。

第十六策:编户安民的固本之术

朱元璋初入集庆路(今南京)时,见的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景。刘伯温的第十六策“计丁给田,编户入籍”,成了乱世安民的良药。他命人丈量无主荒地,按人口分给流民,又推行“保甲制”,十户为甲,百家为里,甲长除了治安,还要记录“谁家添丁、谁家收成”。当流浪十年的农夫捧着田契痛哭时,朱元璋明白,策论里“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的愿景,正在变成现实——百姓有了土地,便没了造反的理由;有了户籍,便有了“归处”的安全感。此策推行后,应天府的流民率骤降,连元廷的密探都在情报里叹:“朱军所过,民竟‘附逆’,盖因有田可耕也。”

第十七策:教化先行的长治之基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在婺州重建孔庙时,刘伯温指着断壁残垣说:“毁一座庙易,毁人心之教难。”策论“兴办学校,以教风化”的主张,从此落地生根。他在各州县设“社学”,让农家子弟免费读书,又亲自审定《御制大诰》,将“忠孝节义”编成顺口溜,命里正挨家挨户宣讲。当第一个社学的童生能背诵《论语》时,朱元璋望着策论里“端正纲纪,消除祸乱根源”的字迹,忽然懂了:比起刀枪,教化才是最长久的“城墙”——让百姓知礼义,比让他们怕刑罚更重要。后来的“八股取士”,虽有弊端,却也源于此策“以教统心”的初心。

第十八策:审时度势的帝王心法

洪武元年,当徐达率军北伐时,朱元璋握着策论最后一策“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北平城楼上写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檄文。刘伯温曾在策论里画过一幅“天下势图”,用阴阳鱼喻“强弱转化”:陈友谅强于水师,便引其入鄱阳湖窄巷;张士诚富甲江浙,便断其粮道困其心。此策的精髓,在于“不与势抗,而与势谋”——就像他从“红巾军将领”到“大明皇帝”的身份转变,从来不是蛮干,而是顺着“民心思定”的大势而为。当元顺帝北逃时,他望着大漠方向,忽然想起策论结语“取舍在我,无往不适”——真正的帝业,从来不是“争天下”,而是“顺天下”。

六百年后,当历史学家翻开《明史》,在“洪武之治”的记载里,总能看见《时务十八策》的影子:屯田制里有第十策的耕战智慧,轻徭薄赋里有第十一策的民生权衡,八股取士里有第十七策的教化用心。这些策论虽被朱元璋带入皇陵,却早已化作明朝的制度基因,甚至在更遥远的后世,仍能看见“以民为本”“赏罚分明”的治国智慧在流淌。

其实刘伯温与朱元璋都明白,所谓“绝世策略”,从来不是冰冷的权谋,而是对“人”的洞察——对百姓而言,是“有田可耕,有饭可吃”;对臣子而言,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对天下而言,是“顺时而动,因民而治”。当朱元璋在皇陵中长眠时,他带走的是绢帛上的字迹,带不走的,是策论里那句最朴素的真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才是《时务十八策》真正的“第十八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永恒的治国密码。

然而《时务十八策》终究没能完整流传——朱元璋担心“绝世策略”被人利用,却不知真正让他得天下的,从来不是权谋机变,而是策论里反复叩问的“苍生”二字。当他在皇陵中闭目时,或许会想起刘伯温最后一次谏言:“陛下藏得住策论,藏不住民心;守得住江山,守不住‘德’之一字。”那些被他带进坟墓的绢帛,终究抵不过史书里的一句“洪武之治,在于恤民”,抵不过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朱皇帝让咱吃饱了饭”。

六百年后,南京博物院的古籍库里,残卷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字迹依然清晰。策论的真伪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关于“德”“民”“才”的思考,早已穿过历史的烟尘,成为中国政治智慧中最朴素的真理——比起帝王秘藏的“策”,天下百姓心里的“秤”,才是真正不朽的“时务”。而刘伯温与朱元璋的相遇,与其说是“明主遇贤才”,不如说是乱世中两个心怀“苍生”的人,用一卷策论,共同写下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注脚——这,或许才是《时务十八策》真正的“不传之秘”。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明1937 天官赐福 僵尸男友 不要啊棺人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雪淞散文随笔集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无上真身 他又被季小姐迷住了 鬼帝守护三世的小娇妻又逃跑了 Seven日记 悍女斗中校 重生九零我绑定了搞钱系统 忠犬神探 穿越贞观之大唐第一赌神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间者 重生之傻妻狠狠宠 陛下为我神魂颠倒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抗战双子星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大唐房二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特战雇佣兵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明末:边军不退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亮剑之烽火悍匪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大周第一婿 冰临谷 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 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 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 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 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 唐代秘史 明朝的名义 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 浴血山河 靖康前夜:帝业重光 大明辽国公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 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 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 铁骑红颜:大秦霸业 我,秦王世子,用盒饭暴出百万兵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 大谋谋天下txt下载 - 大谋谋天下最新章节 - 大谋谋天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