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首页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民国之谍影风云 带着农场混异界 谍影凌云 隋末之大夏龙雀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红楼如此多娇 明末逐鹿天下 灵剑尊 封侯 明末1625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文阅读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txt下载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6章 契丹铁蹄下的中原惨状与南唐宫廷的爱恨风云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上回书说到,石敬瑭那“儿皇帝”当得是如芒在背,每日对着契丹使者弯腰屈膝,把中原的脸面丢了个干净。他案头的奏章堆得能埋住脚,边关急报雪片似的飞来,可他眼里只有契丹“父皇帝”的脸色,一句硬气话都不敢说。朝堂上的大臣们,要么像景延广那样攥紧拳头瞪着眼,恨不能提刀冲出去跟契丹人拼了;要么就缩着脖子装哑巴,生怕哪句话惹恼了这位窝囊皇帝,落得个丢官砍头的下场。

景延广是个烈火性子,当年跟着石敬瑭打天下时,刀片子上的血都能当酒喝,哪受得了这份气?有次契丹使者又来催要贡品,话里话外夹枪带棒,说什么“父皇帝在草原上等着呢,要是误了时辰,铁骑踏平开封城”。景延广当时就炸了,“噌”地拔出腰间佩刀,刀光映得脸都泛白:“你回去告诉耶律德光,我景延广就在这儿等着!想踏平开封?先问问我手里的刀答应不答应!”吓得那使者屁滚尿流,连滚带爬地出了宫。石敬瑭得知后,脸都吓绿了,连夜派人给契丹送了双倍的金银,才算把这事儿压下去,回头却把景延广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不知天高地厚,要毁了后晋的江山”。景延广憋着一肚子火,摔了酒杯骂道:“这窝囊气,老子受够了!”

南边的南唐倒是另一番景象。李昪当了皇帝后,没学李存勖把皇宫改成戏台子,也没学石敬瑭对着外族摇尾巴,反倒把江南的烟雨气揉进了治国里。他在南京城里修了不少书楼,把散落民间的古籍都搜集起来,还请了一群文人雅士天天在宫里讨论诗赋。有次他跟大臣们聊起白居易的诗,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写的不就是咱们江南的百姓吗?只要让他们安稳种地,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底下的人听了,心里都热乎乎的。可他那儿子李璟,却是个实打实的“文艺青年”,朝堂上的事懒得管,天天拉着冯延巳这些人在秦淮河畔开诗会,你一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一句“细雨梦回鸡塞远”,把朝政扔得老远。李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几次拿着李璟的诗稿叹气:“这孩子,诗写得再好,能挡得住北边的兵戈吗?”

中原这边,还有个硬骨头叫安重荣。他是成德节度使,手里握着几万兵马,看着石敬瑭对契丹低三下四,气得直骂娘。有次他在城楼上看着契丹使者耀武扬威地从城下过,回头对部下说:“我安重荣这辈子,只认祖宗不认贼!石敬瑭愿意当儿子,我不拦着,但想让我成德的百姓跟着受辱,没门!”他偷偷联络了不少不满契丹的藩镇,把“驱逐鞑虏,还我河山”的檄文贴得满大街都是,连乡下的老农都知道,有个安将军要跟契丹人拼命了。石敬瑭听说后,吓得连夜派人去劝:“安将军,你这是要谋反啊!契丹人惹不起,咱们忍着点不行吗?”安重荣把使者骂了回去:“忍?再忍下去,中原的骨头都要被他们嚼碎了!我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让契丹人知道,中原还有敢站直了说话的汉子!”

后来的事,各位也知道了。石敬瑭在憋屈中咽了气,他侄子石重贵上台,一上来就想硬气一把,说“咱不称儿皇帝了,改称孙皇帝”,结果把耶律德光惹毛了。几十万契丹铁骑像黑云似的压过来,石重贵派景延广去抵挡,景延广倒是勇猛,把契丹人挡在澶州城外好几个月,可架不住后晋的军队早就被石敬瑭折腾得没了底气,打了几仗就垮了。耶律德光杀进开封城,把石重贵一家老小捆成粽子似的往草原上拖,还得意洋洋地称帝,说要把中原改成契丹的牧场。

可他忘了,中原的百姓不是草原上的牛羊。开封城里的百姓拿着锄头、扁担跟契丹人拼命,乡下的农民把粮食藏起来,让契丹兵饿肚子,连小孩子都知道往契丹人的马草料里撒沙子。耶律德光在开封待了没几个月,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白天怕百姓放冷箭,夜里怕有人摸进营寨,最后灰溜溜地带着抢来的东西往回跑,半路上还染了病,死在了栾城。据说契丹人把他的尸体用盐腌了,像腌腊肉似的运回草原,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这一回,中原大地可就更热闹了。耶律德光跑了,开封城里没了主子,各路藩镇像饿狼似的盯着那把龙椅,刀光剑影眼看就要把中原劈成两半。南唐那边也不安生,李昪刚闭眼,李璟就把他“保境安民”的嘱咐忘到了脑后,一门心思要往外扩张,跟闽国、楚国打了起来,把江南的富庶折腾得打了折扣。更要命的是,李璟后院还起了火,弟弟们看着他整天写诗不管事,心里的怨气能浇灭秦淮河的灯,后宫里的妃子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更是把枕头风当成了刀枪,没日没夜地撕咬。

这乱世就像一口烧红的铁锅,谁要是敢伸手去摸,非被烫得皮开肉绽不可。可偏偏就有那么些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知远在太原磨亮了刀,郭威在军营里憋着劲,李煜那时候虽然还是个孩子,却已经在南唐的宫廷里,看着父辈们的爱恨情仇,埋下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

中原的风暴会刮到什么地步?南唐的狗血大戏又会唱到哪一出?那些在乱世里挣扎的豪杰,是能杀出一条血路,还是会被这浊浪吞没?各位看官别急,且听咱们慢慢道来。

一、耶律德光的\"复仇之旅\":草原大汗的二次南征

耶律德光上次从开封灰溜溜撤回草原,一路走一路骂,越想越觉得胸口堵得慌。那顶临时凑数的中原皇帝冠冕被他扔在马背上,金丝线被风吹得乱飘,活像个笑话。回到上京(契丹都城)的帐篷里,他把自己关了三天,帐外的侍卫都能听见里面摔东西的声响——金银酒器碎了一地,羊皮地图被踩得全是脚印。

第四天一早,他红着眼圈召集大臣,腰间的弯刀还在颤。“我堂堂大契丹皇帝,”他一掌拍在案上,青铜酒樽蹦起半尺高,“竟然被中原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赶跑,这脸往哪搁?草原上的雄鹰,难道还怕中原的麻雀?”

有个白发老臣颤巍巍出列,手里还攥着上次南征的伤亡名册:“陛下息怒,上次咱们在中原吃的苦头还不够吗?开封城外的百姓拿锄头当刀,黄河边的渔民凿沉了咱们的运粮船,连小孩子都往马草料里塞石子……那地方邪门得很,不是咱们的水土啊。”

“闭嘴!”耶律德光眼睛一瞪,弯刀“噌”地出鞘,寒光扫过众臣的脸,“上次是我大意了,没看清那些中原人的花花肠子!这次我非把中原踩在脚下不可,让他们知道,谁才是天下的主人!”他把名册抓过来撕得粉碎,“传我命令:三个月内,备足十万匹战马、五十万石粮草,咱们再去中原‘溜达溜达’,这次要把开封城的砖瓦都掀了!”

公元944年的春天,草原上的草刚冒绿芽,耶律德光就亲率二十万铁骑,像一股黑色的沙尘暴,再次卷向中原。这次他学“聪明”了,出发前特意让人赶制了几百面黄旗,上面绣着“为安重荣报仇”五个大字——安重荣当年因反契丹被杀,正好成了他的幌子。

大军刚过长城,他就派使者往沿途村镇撒传单,传单上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石重贵昏庸无道,搜刮百姓,我契丹皇帝不忍见中原父老受苦,特来帮你们赶走昏君,重立明君!”

可中原的老百姓早就被上次的洗劫吓怕了,谁信这鬼话?幽州城外有个姓王的老汉,儿子去年被契丹兵砍死在田埂上,家里的耕牛也被抢走。他看着那张传单,气得胡子发抖,找了块木炭在村口的老槐树上写道:“狼披羊皮还是狼,契丹人说人话不办人事!”第二天一早,各村各户的墙上都被人用石灰水刷了这话,像一道道醒目的伤疤。

契丹军队哪管这些?马蹄所到之处,比蝗虫过境还狠。涿州城里,士兵们砸开粮铺的门,把小米、面粉往麻袋里塞,掌柜的跪地求饶,被一脚踹翻在地;易水河边的村庄,房屋被烧得只剩断墙,妇女们抱着孩子往山里逃,哭喊声能惊飞林子里的鸟。

有个叫耶律秃花的契丹将领,是第一次跟着南征,见中原的耕牛膘肥体壮,眼睛都直了。他带人闯进一户农家,不由分说就把牛绑了,老农扑上来抱住牛腿哭:“将军行行好,这牛是俺家春耕的命根子啊,没了它,秋天全家都得饿死!”

耶律秃花一脚把老农踹开,抽出弯刀就要宰牛,还振振有词地对部下笑:“在我们草原,牛就是用来吃的!这些中原人真奇怪,放着鲜美的牛肉不吃,留着耕田?”刀光落下,老牛悲鸣一声倒地,老农当场就晕了过去。

周围的百姓看着这一幕,气得浑身发抖,有人捡起石头要扔,被身边的人拉住:“别冲动,他们有刀!”可眼泪还是忍不住往下掉——耕牛没了,春播误了,这日子还怎么过?

从幽州到沧州,几百里地的官道旁,到处是被烧毁的村庄、被丢弃的尸体。有个赶路的书生,在路边看到一个饿死的孩子,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树皮,当场就哭了:“苍天啊,这契丹人是要把中原变成人间地狱啊!”

耶律德光坐在中军大帐里,听着部下报来的“战果”——抢了多少粮食、多少布匹、多少女子,得意得直搓手。他以为这样就能吓住中原人,却不知这烧杀抢掠,早已把中原百姓的怒火点燃,像一堆埋在地下的干柴,只等一个火星,就能烧起冲天大火。

这一次,他能如愿把中原踩在脚下吗?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趟“溜达”,最终会让他把性命都丢在中原的土地上。

二、刘知远的\"闷声发大财\":从跟班到开国皇帝的逆袭

后晋的军队里,有个叫刘知远的将领,总爱眯着眼睛看事儿。他不像景延广那样咋咋呼呼,也不似石重贵那般冲动,整日里捧着个粗瓷茶杯,在太原的军帐里慢悠悠地喝着,仿佛眼前的刀光剑影都与他无关。

那会儿契丹铁骑都快踏到黄河边了,开封城里的石重贵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道道圣旨催着各地将领出兵救援。刘知远的帐下,年轻的郭威按捺不住,掀帘进来时,甲胄上的铜片还在叮当作响:“将军!契丹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再不出兵,开封城怕是要守不住了!咱们就眼睁睁看着?”

刘知远慢悠悠放下茶杯,指腹蹭了蹭下巴上的胡茬,眼里闪过一丝精光:“急什么?”他往地图上一指,指尖落在开封与太原之间,“石重贵想当硬骨头,就让他去跟契丹人拼。他们俩斗得越凶,咱们越安全。等他们两败俱伤,咱们再出手,这才叫坐收渔翁之利。”

郭威愣了愣,随即恍然大悟,挠着头笑了:“将军高见!是我急糊涂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开封城破的消息就传到了太原。耶律德光穿着中原皇帝的衮龙袍,在皇宫里接受百官朝拜,而石重贵一家则被铁链锁着,像牲口似的被押往草原。那支北上的队伍里,有哭哭啼啼的后妃,有面如死灰的宦官,还有几个挣扎着回头望开封城的老臣,尘土飞扬中,满是屈辱与悲凉。

刘知远站在太原城头,望着南方尘土扬起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他转身对身边的将领们说:“机会来了!”

三天后,太原城张灯结彩,刘知远在府衙前筑起高台,登基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他穿着临时赶制的龙袍,对着台下黑压压的百姓和士兵,声音洪亮如钟:“契丹蛮夷,祸乱中原;石氏昏庸,丧权辱国!我刘知远,今日在此称帝,就是要带领大家驱逐鞑虏,拯救中原百姓于水火!”

台下先是一片寂静,百姓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里满是将信将疑。有个挑着担子的货郎,偷偷跟身边人嘀咕:“这时候冒出来当皇帝,靠谱吗?前两年石重贵也说要硬气,结果呢?”旁边的老汉叹了口气:“谁知道呢?这年头,皇帝换得比唱戏的还勤,能让咱们吃饱饭就行。”

刘知远看出了百姓的疑虑,知道光喊口号没用。他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减免全国赋税,尤其是战乱地区,三年内免征粮草。消息传下去,百姓们虽然还是半信半疑,但眼里的光明显亮了些。

有天,刘知远微服私访,刚走到太原城外的一个村子,就见县衙门口跪着个老汉,花白的头发乱糟糟的,怀里抱着个破瓦罐,哭得老泪纵横。衙役拿着水火棍在旁边呵斥:“哭什么哭?交不上税就去坐牢!”

刘知远赶紧上前拦住,问老汉:“老人家,这是怎么了?”

老汉抬头一看,见是个穿着粗布袍子的中年人,不像官差,就哽咽着说:“官爷,俺家去年的粮食被契丹兵抢了,今年开春又下了场冰雹,地里的苗全毁了……这税,俺是真交不上啊!可衙役说,交不上就抓俺儿子去当兵……”

刘知远听着,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他对老汉说:“老人家,你起来。我就是刘知远。”

老汉愣住了,盯着他看了半天,突然“扑通”一声跪下,连连磕头:“陛下!陛下救救俺吧!”

“你别怕。”刘知远扶起老汉,声音温和却有力,“朕已经下了旨,这税啊,不用交了。你好好种地,朝廷还会给你发种子。只要肯下力气,日子一定能好起来。”

旁边的衙役早就吓得脸色发白,“噗通”跪在地上:“陛下恕罪!小的不知是陛下……”

刘知远瞪了他一眼:“以后给我记着,百姓的日子过不好,你们这官也别想当!”

消息很快传开,那老汉逢人就说:“刘皇帝真是大好人啊!亲自给俺松绑,还免了税,这样的皇帝,俺们信得过!”

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拥戴刘知远。有人把家里藏着的粮食拿出来,送到军营;有年轻小伙主动报名参军,说要跟着刘皇帝打契丹。没几个月,刘知远就稳稳地站住了脚跟,太原城成了中原百姓心中的一块净土。

只是,这乱世的根基早已朽坏,刘知远想凭一己之力撑起后汉的江山,怕是没那么容易。他站在城楼上,望着北方草原的方向,知道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三、南唐宫廷的\"狗血剧\":李家父子的爱恨情仇

南唐的天,在李昪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便染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那是一种不问世事的慵懒,也是一种风雨欲来的愁绪。太子李璟身着孝服登上龙椅那天,南京城的秦淮河正被绵绵细雨笼罩,岸边的柳树垂着湿漉漉的枝条,像极了他词里常写的“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位新君身上,半分没有父亲李昪那股“休养生息、务实治国”的硬气,反倒把文人的细腻、敏感与随性刻进了骨髓里。

早朝的銮铃声刚落,他便急着散了朝会,手里攥着冯延巳昨夜送来的新词,脚步轻快地往御花园的水榭走。那里早备好了上好的宣纸、徽墨,案上温着新酿的桂花酒,连砚台里的墨都磨得浓淡相宜。治国的奏章堆在龙案上蒙了灰,他看三行就打哈欠;可冯延巳填的《谒金门》,他能逐字逐句品到深夜,烛火燃尽了,指尖还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那行字上摩挲。

“‘皱’字用得妙啊!”李璟拍着水榭的栏杆,声音里带着痴迷,“你看这春风拂过水面,不是巨浪滔天,是轻轻一荡,像人心头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烦忧——比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多了几分绕指柔!”

冯延巳赶紧躬身,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赞叹,眼底却藏着几分算计:“陛下圣明!臣这不过是雕虫小技,哪敢比诗仙?要说当代诗仙,非陛下莫属!前日陛下那首《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把宫苑的静美写活了,臣读一遍,就像醉在那春光里!”

两人一唱一和,杯盏相碰的脆响混着雨声,把边境的急报、百姓的疾苦全抛到了九霄云外。水榭外,老臣周宗捧着闽国的战报急得直跺脚,军卒在边境缺粮,闽国的使者在驿馆等了三天,连皇帝的面都没见着。太监拦着他,声音压得低低的:“周大人别催了,陛下正和冯大人论诗呢,说了,天大的事也得等诗写完。”

这荒唐事传到李璟的弟弟们耳中,老三李景遂第一个按捺不住。他在自己的府邸里,对着心腹幕僚狠狠拍了下桌子,上好的紫檀木案几都震出了裂纹:“大哥这是要把南唐往火坑里推!”他指着窗外,“闽国的兵都快打到建州了,他在宫里琢磨‘帘外雨潺潺’;淮南的百姓遭了水灾,他忙着给冯延巳的新词谱曲!再这么下去,别说重现大唐荣光,这江南的家底都得被他败光!”

这话像长了翅膀,没几天就飘进了李璟的耳朵。当时他正和冯延巳在画院品评李煜的书法,少年李煜的“金错刀”笔力遒劲,墨色浓淡相宜,李璟看得眉开眼笑。听到李景遂的话,他猛地把手里的青瓷茶杯砸在地上,碎片溅了一地,茶水顺着龙袍的金线往下淌,晕开一片深色的水渍。

“好你个老三!”李璟气得浑身发抖,指着画院的门骂,“朕当这个皇帝,碍着他什么了?竟敢咒朕亡国!”

冯延巳赶紧上前,一边给李璟顺气,一边劝:“陛下息怒,三王爷许是一时心急说错了话。都是亲兄弟,动了肝火伤和气,反倒让外人看了笑话。”李璟喘了半天粗气,终究念着小时候一起在父亲膝下读书的情分——那时李景遂总把母亲给的蜜饯分他一半,如今却成了针锋相对的对手。他咬着牙,终究没舍得治罪,只下了道圣旨,把李景遂贬到洪州当节度使,眼不见心不烦。

李景遂离京那天,南京城的雨停了,天却阴沉沉的。他站在码头,望着远处宫城的飞檐,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对身边的侍从说:“告诉大哥,好好在宫里写诗吧,我倒要看看,这江山他能坐多久。”船开时,他没回头,只有衣袂被江风掀起,像一面无声的旗帜。

更让满朝文武跌破眼镜的,是李璟对小儿子李煜近乎偏执的偏爱。那时李煜才十五岁,眉目清秀得像画里走出来的人,说话轻声细语,见了大臣都脸红。他不爱进朝堂,整天抱着书卷在画院里待着,要么对着荷花池发呆,要么蘸着浓墨写“金错刀”,连兵符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可李璟偏说:“这孩子最像我,骨子里有诗仙的灵气。”

有次李煜填了首《相见欢》,最后一句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璟读得眼圈发红,拉着他的手说:“你看这‘无言’二字,比千言万语都动人——满朝文武,谁有你这才情?”

那天朝会,李璟突然拍着龙椅说:“朕要立六皇子李煜为太子。”

话音刚落,朝堂上像炸了锅。宰相严续拄着拐杖出列,白发气得发抖:“陛下!自古立长不立幼,这是祖宗传了千年的规矩!太子李弘冀在军中历练多年,能征善战,百姓都服他;六皇子……”他顿了顿,看着站在殿下、连头都不敢抬的李煜,“他连马都骑不稳,如何担得起江山社稷?”

“朕的江山,朕想传给谁就传给谁!”李璟脖子一梗,像个被惹恼的孩子,“朕就喜欢李煜!他那手‘金错刀’,王羲之见了都得叹服;他写的词,能让铁石心肠的人落泪——这才是真性情!治国?慢慢学就是了,有朕在,怕什么?”

大臣们还想再劝,李璟猛地一拍龙案:“这事就这么定了!谁再啰嗦,贬去南疆喂瘴气!”

李煜听说自己要当太子,吓得躲在画院的假山后面哭。他拉着奶娘的手,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我不要当太子,奶娘,我就想在画院里写字、画画、种荷花。那龙椅那么硬,坐着肯定不舒服,朝堂上的人都那么凶……”奶娘抱着他,也只能掉眼泪——圣旨已下,金口玉言,由不得他不接。

就这样,这个连剑都握不稳的少年,被硬生生推上了储君之位。他脚下踩着的,不再是画院的青石板,而是一条铺满了诗词、也铺满了荆棘的路——后来他写下“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时,或许会想起这一天,想起南京城的细雨,和那句把他拖入帝王家的圣旨。

秦淮河的画舫还在飘,丝竹声顺着水流淌了很远。李璟和冯延巳的诗会仍在继续,他们没看到,远处的江面上,北方的战船已悄悄扬起了帆;更没料到,那个被他们捧上储君之位的李煜,会用一首首泣血的词,为南唐写下最后的挽歌。

四、王易简的\"曲线救国\":文人的无奈抗争

契丹铁骑在中原大地上肆虐时,刀光剑影里,总有几缕墨香在暗中涌动。中原文人没拿过刀枪,却把笔当成了剑——太原城里,有个叫王易简的书生,科举落第后就在街角开了间小书铺,平日里教孩子们读“仁义礼智信”,可当契丹兵砸了他的书铺,抢走了他珍藏的《史记》,他攥着被踩烂的书卷,眼里第一次燃起了火。

“不能就这么算了!”王易简把散落的书页捡起来,对着一群同样义愤填膺的学子说,“他们能抢我们的粮食,烧我们的房屋,却抢不走咱们骨子里的骨气!”他连夜在油灯下写了篇《讨契丹檄》,字字像淬了火的钢针:“契丹蛮夷,入我中原,掠我粮草,焚我屋舍,杀我父兄,淫我妻女——此非强盗,何以为强盗?中原男儿,岂能俯首称臣?”

文章写出来,学子们争相传抄,贴得满城都是。有老农不识字,就拉着书生念给他听,听到“杀我父兄”时,浑浊的眼睛里滚下泪来,攥着锄头的手青筋暴起:“说得好!这契丹人,就该千刀万剐!”

可后晋朝廷早就被契丹吓破了胆,石重贵怕这事惹恼了“父皇帝”,连夜下了禁令:“敢传播反契丹文章者,斩!”官兵们拿着王易简的文章满城抓人,书铺被封了,几个传抄的学子也被扔进了大牢。王易简躲在破庙里,听着外面的搜捕声,牙齿咬得咯咯响:“不让写,我就唱!”

他把文章里的字字句句,都填进了民间最流行的曲调里。“契丹兵,如虎狼,踏破中原百座庄”,第一句刚出来,就有人跟着哼;“抢我粮,烧我房,孤儿寡母哭断肠”,唱到这里,连街边的乞丐都抹眼泪。他找到平日里在茶楼卖唱的艺人,把歌词教给他们,塞给他们仅有的几文钱:“大哥,这歌能唱醒人心,就算被抓,也值了!”

艺人们也是苦出身,家里的亲人多半死在契丹兵手里,接过歌词就红了眼:“王先生放心,这歌我们天天唱,唱到全城都听见!”没过几天,太原城的街头巷尾就飘起了这歌声,挑担子的货郎哼着它走街串巷,纺纱的妇人边织边唱,连孩子们都跟着喊:“盼英雄,驱豺狼,还我家园稻花香!”歌声里藏着泪,也藏着劲,听着听着,就有人攥紧了手里的家伙——要么是锄头,要么是菜刀。

王易简知道,光靠歌声不够。他揣着本翻烂了的《孙子兵法》,悄悄摸到城外的黑风寨。寨主是个满脸络腮胡的汉子,人称“黑煞神”,原是个猎户,家人被契丹兵杀了,才拉起一队人马占山为王,专抢契丹人的粮草。

“书生来这儿干啥?”黑煞神叼着草棍,斜着眼看他,“我们这儿不识字,只认刀枪。”

王易简把《孙子兵法》往桌上一拍:“我教你们怎么用刀枪,怎么让契丹人有来无回。”

黑煞神笑了,拍着他的肩膀:“你?手无缚鸡之力,还教我们打仗?”

“别瞧不上人!”王易简翻开书,指着“声东击西”四个字,“上次你们抢契丹粮队,硬冲硬拼,损了三个兄弟,对吧?下次可以这样……”他压低声音,把书上的计策揉进黑风寨的地形里,说得头头是道——哪里设埋伏,哪里放疑兵,怎么用几个人牵制住对方的主力。

黑煞神越听眼睛越亮,最后“啪”地一拍大腿:“娘的,书生肚子里真有货!就按你说的办!”

没过几天,黑风寨的人就用这计策劫了一支契丹粮队,没损一人一马,还活捉了两个小头目。黑煞神提着人头回来,对着王易简拱手:“王先生,服了!以后你就是我们的军师!”

消息传开,附近的几支地方武装都来找王易简出主意。他把《孙子兵法》里的“知己知彼”“以逸待劳”拆解成大白话,教他们怎么看地形、怎么设陷阱、怎么利用契丹人不熟悉中原水土的弱点。有次契丹兵来搜山,被他教的“麻雀战”折腾得够呛——刚进山谷,就被滚石砸;想撤退,又被路边的绊马索绊倒;好不容易冲出重围,又被埋伏在林子里的人用弓箭射得屁滚尿流。

王易简站在山顶上,看着契丹兵狼狈逃窜的背影,手里紧紧攥着那本《孙子兵法》。书页被风吹得哗哗响,像在为他鼓掌。他知道,自己一个书生,改变不了乱世的走向,但只要这歌声还在唱,这计策还在用,中原的骨气就没断。总有一天,这些星星点点的火,能烧成燎原之势,把那些豺狼赶回草原去。

后来有人问他:“你不怕死吗?”王易简指着远处被战火熏黑的天空,轻声说:“怕,但更怕后人说,当年契丹人来的时候,中原的读书人,都闭上了嘴。”

五、郭威的\"黄袍加身\"预演:从草根到权臣的崛起。

在刘知远的军队里,有个叫郭威的汉子,论起彪悍,十个士兵捆在一起都未必及他一半。这哥们打小在贫寒里滚爬,爹娘早逝,十几岁就混在街头,凭着一身蛮力和不要命的狠劲,得了个“郭雀儿”的名号——不是说他像麻雀般小巧,是说他身手灵活,打起架来像雀儿啄食似的又快又准,谁也别想占他便宜。

有回他在太原城的酒肆喝得酩酊大醉,正撞见当地恶霸张三爷强抢民女。那张三爷仗着姐夫是县衙的都头,平日里横行霸道,百姓见了都躲着走。郭威眯着醉眼,把空酒坛往地上一摔,“哐当”一声惊得众人侧目。“放开那姑娘!”他扯开嗓子吼,声音比酒肆的铙钹还响。张三爷回头见是个醉汉,嗤笑一声:“哪来的野狗,也敢管爷爷的事?”说着就挥拳打过来。郭威身子一歪躲开,反手一拳砸在张三爷脸上,打得他门牙都飞了两颗。周围的人吓得不敢出声,他却叉着腰,指着满地打滚的恶霸骂:“我这是为民除害!像你这种人渣,留着也是祸害!”后来县衙要抓他,百姓们联名求情,说他是“义士”,这事才算不了了之。

就是这么个混不吝的汉子,偏偏对刘知远死心塌地。当年刘知远还在河东当节度使,郭威就跟着他出生入死,刀山火海从没皱过眉。刘知远称帝后,把兵权交给郭威,拍着他的肩膀说:“雀儿,这天下,咱们一起守。”郭威红着眼圈点头,把“守天下”三个字刻在了心里。

可刘知远福薄,当了一年皇帝就撒手人寰。他儿子刘承佑继位时才十七岁,毛还没长齐,却总觉得自己是真龙天子,听不得半句逆耳的话。身边的太监和外戚整天在他耳边吹风:“陛下,郭威手握重兵,在军中威望比您还高,迟早要反啊!”“您看他在邺都练兵,粮草堆得比山高,这不是谋反是什么?”

刘承佑本就对郭威这种“老资格”心存忌惮,被这么一撺掇,顿时起了杀心。他半夜召来心腹,咬着牙说:“郭威这老东西,仗着是先皇旧部,根本不把朕放在眼里!他手里有兵,迟早要骑到朕头上。先下手为强,传朕密令,让邺都的监军把他给朕做了!”

密令还没送出开封城,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到了郭威耳朵里。那会儿他正在邺都的军帐里看地图,听说刘承佑要杀自己,气得把手里的狼毫笔都撅断了,破口大骂:“刘承佑这黄口小儿!老子跟着你爹出生入死,帮你坐稳龙椅,你倒好,卸磨杀驴!忘恩负义的东西,老子要是不反,都对不起地下的先皇!”

第二天一早,郭威就在邺都竖起“清君侧”的大旗,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往开封杀。他对着士兵们喊:“弟兄们,不是我郭威要反,是那小皇帝被奸臣蒙蔽,要取咱们的性命!咱们这趟去开封,不是为了抢江山,是为了杀奸臣,保大汉!”士兵们大多是郭威一手带出来的,听他这么说,个个义愤填膺,跟着他往前冲,沿途的藩镇见状,要么开门迎接,要么望风而逃,没几天就打到了开封城下。

刘承佑这才慌了神,站在城楼上看着黑压压的军队,腿肚子都在转筋。太监们劝他:“陛下,要不咱们逃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六神无主,被几个侍卫架着从后门溜出皇宫,往西北方向跑。可没跑多远,就撞见一队溃散的禁军,这些人早就恨透了这个昏庸的小皇帝,见他落单,当场就拔刀砍了过来。刘承佑连喊“朕是皇帝”的机会都没有,就死在了乱刀之下,年仅十九岁。

郭威率军开进开封城,看着空荡荡的皇宫,心里像有只猫在挠。龙椅就在大殿中央,鎏金的龙纹在阳光下闪着光,谁看了不动心?可他转念一想,自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来的,现在皇帝死了,自己直接坐上龙椅,不是坐实了“谋反”的罪名吗?到时候天下人戳脊梁骨,这江山坐不稳。

他的谋士魏仁浦看出了他的心思,凑到耳边说:“将军,这事好办。当年赵匡胤的前辈(此处应为“效仿先例”,赵匡胤是后周将领,后建立宋朝,此处为历史时序调整)不就有过‘黄袍加身’的事吗?咱们也学一学——让士兵们把黄袍披在您身上,您‘被逼无奈’才登基,这样既得了江山,又落不到骂名。”郭威一拍大腿:“好主意!就这么办!”

几天后,开封城外的陈桥驿(此处为借用典故场景,郭威实际在澶州被拥立),郭威正“巡视”军营,突然一群士兵拿着一件明黄的龙袍冲了出来,“噗通”一声跪在他面前,齐声喊:“请郭将军登基称帝!”郭威还在“推辞”,龙袍就被强行披在了身上。他“万般无奈”地叹了口气:“罢了罢了,既然诸位弟兄逼着我,我就暂代大位,等找到刘氏宗亲,再还位给他们。”

这话谁信?可士兵们山呼万岁,声音震得陈桥驿的树都在晃。就这样,郭威废了后汉的国号,改立“周”,史称后周。开封城的百姓看着新皇帝登基,心里五味杂陈——这天下,又换主人了。

此时的中原,真是乱成了一锅煮沸的粥。契丹人在北边虎视眈眈,时不时来抢一把;后汉的残余势力在太原苟延残喘,想伺机复国;南唐的李璟还在秦淮河畔开诗会,弟弟李景遂在洪州磨着刀;王易简这样的文人拿着笔当刀,郭威这样的武将握着刀争天下。

刘知远没能守住的江山,郭威能坐稳吗?南唐的内斗会烧到何时?那个躲在画院里哭鼻子的李煜,又会在乱世中写下怎样的词句?这五代十国的戏台,锣鼓敲得正急,下一幕,更热闹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拯救男配计划 在霍格沃茨读书的日子 三千世界漫谈 法宝修复专家 快穿玩转逆袭 不负卿莫别离 地下城的一千万种活法 肆虐韩娱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李世民魂穿刘阿斗 近距离爱恋 贵女多娇 极品太子爷 重生九零我绑定了搞钱系统 护花状元在现代 超级电力强国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容少的下堂妻 叱咤风云 暖床王爷丑颜妃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战地军医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地表最强佣兵 奋斗在沙俄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超神雇佣兵王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无情江湖路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大楚武信君 寒门状元路 衣冠谋冢 道藏辑要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 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txt下载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新章节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