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译电者 >> 译电者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林岚秦小雅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肥水不流外人田 福艳之都市后宫 护花野蛮人 花都太子 NBA:开局一张三分体验卡 回首十年萧瑟处-琅琊榜前传 九星霸体诀 网游口袋妖怪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 译电者全文阅读 - 译电者txt下载 - 译电者最新章节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

第957章 风险评估报告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1972 年 5 月 25 日的午后,情报分析中心的办公室里,空气比前几天更显凝重。陈恒把刚收到的国防科工委电报平铺在桌上,电报上 “需基于防护图与卫星数据,3 日内完成 37 处区域风险评估,明确防护优先级” 的字样,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所有人心里。前几日绘制的《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还摊在旁边,红、黄、蓝三色标记清晰可见,但风险评估不是简单的颜色延续 —— 要从 “侦察频次、卫星数量、重点时段” 三个维度算出 “轻重缓急”,每一个数据偏差都可能导致防护资源错配:该用电子干扰的地方没配,不该浪费的地方却过度投入。陈恒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下 “数据准、优先级明、措施实” 三个词,抬头看向团队:“这不是纸上谈兵,是给防护资源找‘靶点’,必须一步都不能偏。”

一、任务启动:明确评估靶心

5 月 25 日 14 点,陈恒团队与国防科工委的李参谋再次碰面,会议室的长条桌上,除了防护图,还多了 19 颗卫星的完整过境档案、密电片段汇总表,以及一本泛黄的《1972 年军事目标风险评估规范》(编号军 - 风 - 评 - 7201)。“这次评估,核心是回答三个问题:哪些区域最危险?需要多少防护力量?用什么措施?” 李参谋的手指在防护图上划过,“之前的防护图标了风险颜色,但没说‘危险到什么程度’,比如红色区域,是都要配电子干扰,还是有区别?这得靠评估报告明确。”

陈恒接过《风险评估规范》,翻到 “评估维度” 章节,念出关键内容:“侦察频次(关联次数)、侦察卫星数量(覆盖卫星颗数)、重点时段(卫星集中过境时间),三个维度加权计算,得出风险值,再定优先级。” 他抬头看向团队,“分工明确:小林负责整理三个维度的基础数据,确保每颗卫星、每次过境、每个区域都对应上;老郑从密电里提取‘重点侦察’的佐证,比如有没有提到某区域是‘优先侦察目标’;老张最后审核风险等级和防护措施的匹配性,避免‘强度不够’或‘过度防护’。”

老张立刻皱起眉头:“‘匹配性’是关键,比如一级防护要是只给常规观测,等于没防;三级防护要是上电子干扰,就是浪费 —— 当时电子干扰设备很紧张,全国也就几十套,得用在刀刃上。” 他拿起防护图,指着红色的区域 08,“这个核设施,要是评估成一级,必须配电子干扰,而且得是能应对 175 兆赫信号的型号,不然干扰不了美方卫星。”

小林抱着卫星过境档案,心里有点发怵:19 颗卫星,37 个区域,要逐区域统计 “关联次数”“覆盖卫星颗数”,还要标注 “重点时段”,稍有遗漏就会影响风险值。“陈组长,关联次数是按之前统计的 216 次算,还是重新核对一遍?之前涂防护图时,区域 28 的坐标改过,会不会影响关联次数?”

陈恒想了想:“重新核对,就怕之前的统计有误差。你把每颗卫星的过境记录和区域坐标再对一遍,比如区域 28 改了坐标后,有没有新增或减少关联次数?核对完做个《维度数据明细表》,给每个人发一份。”

老郑则在翻密电片段:“之前截获的密电里,有提到‘区域 08 为高价值目标,需多星侦察’,这能佐证它的高风险;区域 15 有‘15 时过境优先成像’的表述,刚好对应 6 月 17 日 15 时的卫星 12 过境,能作为重点时段的依据。” 他把相关密电挑出来,用红笔做了标记,“这些都要写进报告的‘数据支撑’部分,让评估更有说服力。”

当天下午,所有人都动了起来。小林把卫星过境档案摊在桌上,左手拿区域坐标表,右手拿笔,逐颗卫星核对:“外侦 01 号,关联区域 03、08、12,3 次;外侦 05 号,关联区域 08、15、20,3 次……” 每核对完一颗,就在表格上画 “正” 字,桌角的茶杯凉了都没顾上喝。

老张则去找《1971 年电子对抗技术手册》,里面记载着不同型号电子干扰设备的参数,比如 “针对 175 兆赫信号的干扰功率需≥500 瓦,作用距离≥100 公里”,他把这些数据抄在小本子上,想着后续给一级区域匹配设备时要用。“要是找不到对应参数,就算定了一级,也不知道该配什么设备,报告就成了空文。” 老张一边抄,一边自言自语。

陈恒每隔一小时就去各岗位转一圈,看到小林眼里的红血丝,他递过去一块毛巾:“擦把脸,别盯着纸太近,容易看错。” 看到老张在翻技术手册,他凑过去问:“电子干扰设备的参数找到了吗?”“找到了,175 兆赫的参数很明确,后续给区域 08、15、28 配设备就有依据了。” 老张的回答让陈恒松了口气。

历史考据补充

任务来源依据:国防科工委要求编制风险评估报告的电报(编号防 - 电 - )记载,“需基于 5 月 24 日完成的《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及 19 颗外侦卫星数据,明确风险等级与防护优先级,为 6 月防护资源分配提供依据”,该电报现存国防科工委通信档案库(引自《1972 年国防科工委任务电报汇编》)。

《1972 年军事目标风险评估规范》背景:该规范共 5 章 28 条,“评估维度” 章节明确 “侦察频次(权重 40%)、卫星数量(权重 30%)、重点时段(权重 30%)”,风险值 =(频次 \/ 最高频次)x40 +(卫星数 \/ 最高卫星数)x30 +(重点时段紧迫性 \/ 10)x30,风险值≥80 为高风险,50-79 为中风险,<50 为低风险(现存于总参谋部情报评估档案库,编号军 - 风 - 评 - 7201)。

电子干扰设备稀缺性:1972 年我国自主研发的 “红旗 - 2 型” 电子干扰设备(针对 175 兆赫信号)仅生产 32 套,主要部署于核设施、导弹基地等核心区域,该数据来自《1972 年电子对抗设备生产与分配报告》(编号电 - 对 - 7201)。

二、多维评估:算准每一分风险

5 月 26 日早上,小林拿着连夜核对完的《维度数据明细表》走进办公室,眼里满是疲惫,但手里的表格却整理得整整齐齐。“陈组长,核对完了,区域 08 的关联次数是 25 次(之前统计的 28 次里,有 3 次是坐标修改前的,改完后排除了),覆盖卫星 8 颗;区域 15 关联 22 次,覆盖卫星 7 颗;区域 28 关联 20 次,覆盖卫星 6 颗;其他区域最高的是区域 20(塔城),15 次,覆盖卫星 4 颗。”

陈恒接过表格,逐行核对:“区域 08 排除 3 次关联,依据是什么?”“之前区域 08 的坐标是东经 95°-97°,改完后是 95°48′-96°12′,有 3 颗卫星的过境轨迹只覆盖了原来的大范围,没覆盖新坐标,所以排除。” 小林指着表格里的备注,“我都标了排除原因,您看。”

老张凑过来看表格,点点头:“这个排除合理,坐标改了,关联范围就得跟着变,不然风险值会虚高。” 他指着区域 15:“它的重点时段是 6 月 17 日 15 时,卫星 12 过境,这个时段的紧迫性怎么算?”

陈恒拿出《风险评估规范》:“规范里说‘重点时段若在白天(6-18 时),紧迫性为 10;夜间为 5’,15 时是白天,所以紧迫性 10。区域 08 的 09 时也是白天,紧迫性 10;区域 28 的 10 时也是 10。” 他拿起计算器(当时很少见的手摇计算器),开始算区域 08 的风险值:“频次 25 次,最高频次 25,所以(25\/25)x40=40;卫星 8 颗,最高 8 颗,(8\/8)x30=30;重点时段紧迫性 10,(10\/10)x30=30;总风险值 40+30+30=100,高风险。”

小林赶紧把计算过程记在表格上,生怕记错。算区域 15 时,她突然停住了:“卫星数量是 7 颗,(7\/8)x30≈26.25,频次 22 次,(22\/25)x40=35.2,重点时段 10,30,总风险值 35.2+26.25+30≈91.45,也是高风险。”

老张在旁边看着,突然说:“区域 20(塔城),频次 15 次,(15\/25)x40=24;卫星 4 颗,(4\/8)x30=15;重点时段是 6 月 17 日 11 时(白天),30,总风险值 24+15+30=69,中风险,对吗?”“对,69 在 50-79 之间,中风险。” 陈恒点头,“而且塔城是边境地区,虽然风险值没到高风险,但防护措施得比普通中风险区域强一点,比如加强观测频次,从每 2 小时一次改成每 1 小时一次。”

老郑这时拿着密电过来:“区域 08 的密电里有‘dAtA-tYpE=NUc,hIGh pRIoRItY’(核数据,高优先级),区域 15 有‘mIL,pRIoRItY 1’(军事数据,一级优先级),都能佐证它们的高风险;区域 20 有‘boRdER tARGEt’(边境目标),没提高优先级,符合中风险的定位。”

中午吃饭时,小林突然发现区域 28 的风险值算错了:“区域 28 的频次是 20 次,(20\/25)x40=32;卫星 6 颗,(6\/8)x30=22.5;重点时段 10,30,总风险值 32+22.5+30=84.5,高风险,我之前算成 82.5 了,少加了 2 分。” 她的声音带着自责,赶紧拿出计算器重新算。

陈恒拍了拍她的肩膀:“没事,差 2 分不影响等级(84.5 还是高风险),但以后算的时候要更仔细,每一步都要核对。” 他看着表格里的风险值,心里有了底:“高风险 3 个(08、15、28),中风险 12 个(20、27 等),低风险 22 个(31 等),和防护图的颜色完全对应,说明之前的颜色标注是准的。”

下午,团队开始给每个区域写 “风险说明”,比如区域 08:“8 颗卫星覆盖,25 次关联,6 月 17 日 09 时重点侦察,核设施属性,风险值 100,高风险”;区域 27(亚东):“3 颗卫星覆盖,12 次关联,无重点时段,边境军事目标,风险值 58,中风险”;区域 31(二连浩特):“2 颗卫星覆盖,8 次关联,无重点时段,常规边境区域,风险值 32,低风险”。

老张审核 “风险说明” 时,特意看了区域 19(红其拉甫):“风险值 45,低风险,但它是边境山区,说明里要加‘虽为低风险,需加强边境警戒’,和防护图的备注呼应。” 陈恒认可:“对,风险等级是基于卫星侦察, but 边境地区有特殊防护需求,说明里必须体现,不然后续看报告的人会忽略。”

历史考据补充

风险值计算实例:据《美方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数据明细表)》记载,区域 08 风险值计算过程为 “(25\/25)x40 +(8\/8)x30 +(10\/10)x30=100”,区域 15 为 “(22\/25)x40 +(7\/8)x30 +(10\/10)x30≈91.45”,区域 28 为 “(20\/25)x40 +(6\/8)x30 +(10\/10)x30=84.5”,均符合《风险评估规范》的加权公式(现存于情报分析中心评估档案库,编号评 - 数 - 7205)。

区域案例背景:区域 20(塔城)为当时新疆边境重要军事据点,1972 年 5 月卫星关联 15 次,主要因邻近苏方军事区域;区域 27(亚东)为西藏边境关键通道,卫星关联 12 次,用于监测中印边境动态;区域 31(二连浩特)为中蒙边境常规口岸,卫星关联 8 次,侦察优先级较低(据《1972 年边境敏感区域军事地位报告》记载)。

密电佐证依据:涉及区域 08 的 “NUc,hIGh pRIoRItY” 密电(编号密 - )、区域 15 的 “mIL,pRIoRItY 1” 密电(编号密 - ),均截获于 1972 年 5 月,现存国防科工委密电档案库,与风险评估结论完全一致(引自《密电与风险评估对应报告》)。

三、优先级制定:给防护排 “先后”

5 月 26 日晚上,办公室的灯亮到了深夜,团队围着《维度数据明细表》,开始讨论防护优先级。“高风险区域定‘一级’,中风险‘二级’,低风险‘三级’,这个大框架没问题,但一级区域内部有没有优先级?比如区域 08 和区域 15,哪个更优先?” 老张提出疑问,手里拿着电子干扰设备的分配清单,“全国只有 32 套红旗 - 2 型干扰设备,一级区域至少各配 2 套,要是有更优先的,得多配 1 套。”

陈恒看着风险值:“区域 08 风险值 100,区域 15≈91.45,区域 28=84.5,所以一级内部优先级:08>15>28。区域 08 是核设施,一旦被侦察到,后果比导弹基地更严重,得配 3 套干扰设备;区域 15 和 28 各配 2 套。”

老郑立刻补充:“密电里也能看出来,区域 08 被称为‘高价值目标’,区域 15 是‘一级优先级’,区域 08 的表述更重,所以 08 优先没问题。”

小林则在整理中风险区域的优先级:“12 个中风险,风险值从 58 到 79 不等,比如区域 20(69)、区域 27(58)、区域 10(75),是不是按风险值排序?区域 10 风险值 75,比区域 20 高,是不是二级内部优先级 10>20>27?”

陈恒摇摇头:“不能只看风险值,还要看目标类型。区域 10 是常规军事机场,区域 20 是边境军事据点,虽然区域 10 风险值高,但区域 20 邻近苏方,防护优先级要比区域 10 高。” 他拿起地图,指着区域 20 的位置:“塔城离苏方的军事基地只有几十公里,卫星侦察它,可能是为了监测我方对苏方的反应,所以二级内部优先级:20(边境军事据点)>10(常规机场)>27(亚东,边境通道)。”

老张点点头:“这个考虑对,防护不仅要防卫星侦察,还要防‘侦察背后的意图’。区域 20 要是被盯紧,说明美方在关注中苏边境,咱们就得优先加强这里的观测。”

低风险区域的优先级则相对简单,按 “边境区域>内陆区域” 排序,比如区域 19(红其拉甫,边境)>区域 31(二连浩特,边境)>区域 01(内陆常规区域)。“低风险区域主要是常规监测,但边境的低风险区域,要比内陆的多安排 1 个观测哨,比如区域 19 虽然风险值 45,但要配 2 个观测哨,区域 01 配 1 个就行。” 陈恒补充道。

讨论到凌晨 1 点,优先级终于确定:

一级(高风险):08(核设施,3 套干扰)>15(导弹基地,2 套干扰)>28(机场,2 套干扰);

二级(中风险):20(塔城,1 小时 1 次观测)>10(常规机场,2 小时 1 次)>27(亚东,3 小时 1 次)>其他 9 个(4 小时 1 次);

三级(低风险):19(红其拉甫,2 个观测哨)>31(二连浩特,1 个观测哨)>其他 20 个(常规监测,6 小时 1 次)。

小李(之前参与防护图绘制)也过来帮忙,看到优先级表,忍不住问:“区域 28 是机场,为什么比区域 15 少 1 套干扰?” 陈恒解释:“区域 15 是导弹基地,卫星侦察它主要是为了获取导弹发射架位置,电子干扰需要更强;区域 28 是机场,主要侦察战机数量,干扰强度稍低也能起到作用,而且干扰设备有限,得省着用。”

老张把优先级表和电子干扰设备清单放在一起,确认数量够:“3+2+2=7 套,全国有 32 套,还剩 25 套,能应对后续其他区域的需求,没问题。” 他松了口气,要是设备不够,还得和其他部门协调,会耽误时间。

历史考据补充

优先级制定依据:一级区域内部优先级参考《1972 年核设施与军事目标防护优先级指导意见》(编号核 - 军 - 优 - 7201),该意见明确 “核设施防护优先级高于导弹基地,导弹基地高于常规机场”;二级区域 “边境军事据点优先级高于内陆机场”,依据《边境敏感区域防护管理办法(1972 版)》(编号边 - 防 - 管 - 7201)。

电子干扰设备分配:1972 年 5 月,红旗 - 2 型电子干扰设备的分配方案(编号电 - 分 - 7205)记载,“区域 08 配 3 套、区域 15 配 2 套、区域 28 配 2 套,共计 7 套,剩余 25 套留存备用”,与评估报告的建议完全一致(现存于电子对抗部队装备档案库)。

观测频次标准:二级区域 “1 小时 1 次观测”“2 小时 1 次” 等标准,来自《1972 年卫星观测频次规范》(编号观 - 频 - 7201),其中 “边境军事据点 1 小时 1 次,常规机场 2 小时 1 次,边境通道 3 小时 1 次”,符合当时的观测资源配置情况(引自《观测频次与目标类型对应表》)。

四、措施匹配:让防护 “对号入座”

5 月 27 日早上,团队开始给每个优先级匹配具体防护措施,核心是 “一级够强、二级适配、三级节约”。陈恒拿着《1971 年电子对抗技术手册》,翻到 “175 兆赫信号干扰” 章节:“区域 08 配 3 套红旗 - 2 型干扰设备,部署在区域西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形成三角干扰网,覆盖整个核设施范围;干扰时间从 6 月 17 日 08 时 30 分(卫星过境前 33 分钟)开始,到 09 时 10 分(过境后 7 分钟)结束,确保卫星成像时处于干扰状态。”

老张赶紧核对:“三角干扰网的覆盖范围够吗?区域 08 的直径约 10 公里,红旗 - 2 型的作用距离 100 公里,足够;干扰时间提前 33 分钟,能让设备预热,没问题。” 他怕措施不够,又补充:“要不要在干扰网中心加 1 个信号监测站,实时确认干扰效果?”“可以,加 1 个监测站,要是干扰信号弱了,能及时调整功率。” 陈恒点头。

区域 15(导弹基地)配 2 套干扰设备,部署在东西两侧:“导弹基地是长条状,东西两侧部署就能覆盖;干扰时间 15 时 10 分 - 15 时 24 分(过境前 7 分钟到过境后 7 分钟)。” 老郑补充:“密电里说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 时‘优先成像’,所以干扰不能断,得安排 2 个人盯着设备,一个操作,一个备份。”

区域 28(机场)配 2 套干扰设备,部署在南北两端:“机场跑道是南北向,南北部署能覆盖跑道;干扰时间 10 时 03 分 - 10 时 17 分。” 小林在旁边记录:“每个干扰设备的操作人员要提前培训,熟悉开机、预热、调整功率的流程,不能到时候出故障。”

二级区域的措施以 “加强观测” 为主。区域 20(塔城)安排 4 个观测哨,每 1 小时轮换一次:“观测哨配高倍观测镜和信号记录仪,记录卫星过境时的轨迹、亮度,要是发现卫星有异常动作(比如低空成像),立刻上报;同时在区域周边部署 5 个假目标(模拟军事帐篷),迷惑卫星。”

老张担心假目标不够:“5 个假目标会不会太少?区域 20 的范围约 8 平方公里,加 2 个,7 个假目标,分布均匀点,效果更好。”“行,加 2 个,按 1 平方公里 1 个的密度部署。” 陈恒同意。

区域 27(亚东)3 小时 1 次观测,配 2 个观测哨:“亚东是边境通道,主要监测卫星有没有对通道口成像,观测哨设在通道两侧的高地上,视野好。”

三级区域是 “常规监测”。区域 19(红其拉甫)设 2 个观测哨,6 小时轮换一次:“观测哨配防风观测镜,因为山区风大,之前涂防护图时知道这里有高地,观测哨就设在高地上;同时在山谷里设置 3 个隐蔽点,要是发现卫星过境,人员和设备能及时隐蔽。”

区域 31(二连浩特)设 1 个观测哨,6 小时 1 次观测:“常规口岸,主要记录卫星过境时间,不用配假目标,避免浪费。” 老张审核时特意看了三级区域的措施:“区域 01(内陆常规区域)的措施是‘6 小时 1 次观测,无假目标’,对吗?不能给三级区域配假目标,没必要,还浪费材料。”“对,三级区域除了边境的,都不配假目标。” 陈恒确认。

上午 10 点,措施匹配完了,小林整理成《防护措施明细表》,每个区域的 “设备型号、数量、部署位置、操作时间、人员配置” 都写得清清楚楚。老张拿着明细表,逐区域核对:“区域 08,3 套干扰 + 1 个监测站,对;区域 20,4 个观测哨 + 7 个假目标,对;区域 19,2 个观测哨 + 3 个隐蔽点,对……”

突然,老张发现区域 28 的措施里漏了 “假目标”:“区域 28 是机场,虽然配了干扰,但可以加几个假战机,比如 5 架,和真战机混放,就算干扰没完全挡住,卫星也分不清真假。”“对,加 5 架假战机,用帆布和钢管制作,涂成和真战机一样的颜色。” 陈恒补充,心里佩服老张的细致。

老郑则把密电里的 “侦察意图” 写进措施备注:“区域 08 备注‘美方重点侦察核设施,干扰需确保 100% 覆盖’;区域 15 备注‘侦察导弹基地,需隐蔽发射架位置’;区域 20 备注‘关注中苏边境,观测需重点记录卫星轨迹偏差’。”

历史考据补充

电子干扰措施依据:《1971 年电子对抗技术手册》(编号电 - 对 - 手 - 7101)“三角干扰网” 章节记载,“针对圆形目标,三角部署可实现 360° 无死角干扰,干扰功率≥500 瓦时,可使卫星成像模糊度达 80% 以上”;区域 08 的干扰时间(08:30-09:10)参考 “卫星过境前 30 分钟预热、过境后 5-10 分钟持续干扰” 的技术标准(引自《电子干扰时间规划规范》)。

假目标制作标准:区域 20 的假军事帐篷(帆布 + 钢管)、区域 28 的假战机(帆布 + 钢管),均符合《1972 年军事假目标制作手册》(编号假 - 目 - 手 - 7201)的标准,“假帐篷尺寸与真帐篷 1:1,涂迷彩色;假战机翼展、机身长度与真战机误差≤5%,涂军灰色”(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技术档案库)。

观测哨配置:二级区域观测哨的 “高倍观测镜” 为 hJ-2 型(倍率 20 倍,视场角 6°),信号记录仪为 xL-1 型(记录精度 0.1 秒),均为 1972 年主流观测设备(据《1972 年观测设备采购清单》记载)。

五、报告闭环:从评估到防护落地

5 月 27 日下午,《美方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终稿完成。报告共分 “数据支撑、风险等级划分、防护优先级、防护措施、效果预判” 五个部分,封面标注 “机密”,落款 “情报分析中心陈恒团队,1972 年 5 月 27 日”。

陈恒拿着报告,逐页审核:“数据支撑部分,有卫星关联表、密电片段、坐标表,够全;风险等级划分,3 个高风险、12 个中风险、22 个低风险,数据准确;优先级明确,措施具体,效果预判里写了‘一级区域干扰成功率≥90%,二级区域观测覆盖率 100%,三级区域监测无遗漏’,没问题。”

老张最后把关:“措施里的设备数量、部署位置、操作时间都准确,匹配性也够,没有强度不够或过度防护的情况;备注里的‘侦察意图’能帮后续执行人员理解措施目的,很好。”

下午 4 点,李参谋来取报告,翻了一遍后,脸上露出笑容:“这份报告比预期的还细,数据支撑足,措施能落地,国防科工委明天就能根据它分配防护资源,安排人员培训。” 他接过报告,郑重地放进文件袋,“谢谢你们,这三天辛苦的,后续防护部署有进展,我会及时告诉你们。”

团队看着李参谋离开,都松了口气。小李揉了揉手腕:“终于完成了,从防护图到风险评估,这半个月没白熬。” 老郑则把密电、技术手册放回档案柜:“这些资料得收好,后续要是调整措施,还能参考。”

当天晚上,情报分析中心召开总结会。陈恒看着大家:“这次风险评估,咱们做到了‘数据准、优先级明、措施实’,核心是每个人都把‘严谨’放在第一位 —— 小林重新核对数据,老张审核措施匹配,老郑找密电佐证,没有大家的配合,报告不会这么顺利。”

老张站起来:“最难得的是咱们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区域 20 的优先级,没只看风险值,考虑了边境因素;区域 28 加假战机,这些细节能让防护效果更好。”

6 月 10 日,国防科工委传来消息:防护资源已分配到位,区域 08 的 3 套干扰设备、区域 15 和 28 的 2 套设备已运抵现场,操作人员培训完成;二级区域的观测哨和假目标也部署完毕。

6 月 17 日,卫星过境如期进行。区域 08 的干扰设备从 08 时 30 分准时开机,监测站显示 “干扰信号稳定,覆盖全区域”;09 时 03 分卫星 05 过境时,成像完全模糊,无法识别核设施位置。区域 15 的干扰设备正常运行,卫星 12 过境时未捕捉到导弹基地的清晰图像。区域 20 的观测哨记录 “卫星过境轨迹正常,假目标未被识别”。

6 月 18 日,国防科工委把《防护效果评估报告》送到情报分析中心。陈恒团队看着报告里的 “一级区域干扰成功率 95%,二级区域观测覆盖率 100%,三级区域监测无遗漏”,都露出了笑容。小林拿着报告,激动地说:“咱们的评估没白费,措施真的管用!”

这份《美方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后来被存入国家档案馆,和之前的防护图、卫星数据一起,成为 1972 年我国敏感区域防护工作的重要档案。多年后,参与任务的人回忆起这三天,都会记得办公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记得反复核对数据的严谨,记得讨论优先级时的分歧与共识 —— 那是一群人用专业与坚守,为国家筑起的又一道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报告结构依据:总参谋部《情报评估报告编制要求》(编号总 - 情 - 编 - 7201)明确报告需含 “数据支撑 - 等级划分 - 措施建议” 三部分,本报告新增 “防护优先级”“效果预判”,符合 “可落地、可评估” 的补充要求,经总参谋部审核通过(引自《1972 年情报评估报告审核意见》)。

防护效果数据:《1972 年 6 月 17 日防护效果评估报告》(编号防 - 效 - )记载,区域 08 干扰成功率 95%(卫星成像模糊度 85%),区域 15 干扰成功率 92%,区域 20 观测覆盖率 100%,区域 19 监测无遗漏,与报告的 “效果预判” 基本一致(现存于国防科工委效果评估档案库)。

档案归档情况:《美方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编号评 - 总 - )于 1972 年 7 月与《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卫星关联统计表》一同存入国家档案馆,归档级别 “机密”,保管期限 “永久”,符合《国家机密档案管理办法(1972 版)》的要求(据《国家档案馆 1972 年档案归档清单》记载)。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拯救男配计划 末世巨贾 赶尸道长 生活系游戏 大明1937 把弟弟养歪了肿么破 六道仙尊 在霍格沃茨读书的日子 林岚秦小雅 玄鉴仙族 三千世界漫谈 我有超体U盘 不要啊棺人 法宝修复专家 艳海风波 血宋 从良医到良相 重生明朝当嫡女 异度 叱咤风云 
经典收藏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福艳之都市后宫 肥水不流外人田 男欢女爱 我,EDG顶级救世主! 我成了游戏里的反派之王 熊学派的阿斯塔特 假面骑士:影之王子 LOL:这个男人太强了! 我有一群地球玩家 林岚秦小雅 足球:拒绝国足,我入德国国家队 诡秘世界第二部宿命之环无错字精校版 从钓鱼佬开始修仙长生 奥特搞事日常 人在创骑:开局奈克斯特形态 港综:从拘灵遣将开始 NPC觉醒后,疯批领主放肆宠! 斩神:埋葬诸神,从破迷雾开始! 旧日棋手 
最近更新万千功法录 御兽求生,我靠反卷当榜一 被困全息游戏后 执迷为梦以你为荣 盾勇:寒怒屠穹 副本求生:我靠善良杀疯了 网游之妻从任务来 我的师座林译 异世界骷髅生 斗罗2:穿越斗罗之重振天使荣光 主播,你马甲怎么这么多!? 斗罗:七宝弃女!武魂殿神罚圣女 惊骨 黑雾求生:我的向日葵能导航 神印:我,白玲轩,强娶魔神皇 斗罗:一根命运笔,书写未来 斗罗:转投武魂殿后,我内卷成神 斗破:焚穹九幽 亮剑:开局手搓飞雷炮,老李乐疯了! 亲爱的沈老师,请回头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 译电者txt下载 - 译电者最新章节 - 译电者全文阅读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