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首页 >> 二战那些事儿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重生之桃李满天下 武炼巅峰 红色帝国1924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猎天争锋 秦时之血衣侯传奇 德意志崛起之路 朕,君临天下! 明末1625 签到在红楼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64章 巴巴罗萨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1941年6月22日,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星期天。凌晨时分,苏德边境线上,万籁俱寂,薄雾弥漫。从波罗的海的冰冷波涛,到黑海之滨的温暖浅滩,长达近两千公里的国境线上,似乎一切如常。苏联边防哨所里的红军士兵,刚刚结束了一夜的巡逻,或许正打着哈欠,抱怨着夏夜的蚊虫,憧憬着天亮后能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红菜汤,或者能收到远方家人的来信。军营里,有些地方甚至还在播放着轻柔的音乐,士兵们可能还以为,这不过是又一个普通的、甚至有点枯燥的边防值守日,顶多也就是德国人那边可能会搞点“演习”之类的名堂,吓唬吓唬人罢了。谁也没想到,一场足以吞噬数千万生命的钢铁风暴,即将在几个小时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将他们连同他们身后的祖国,一同卷入血与火的深渊!

然而,就在这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死寂之中,一个微弱的、却又充满了不祥预兆的信号,曾试图划破这片虚假的宁静。

在前一天的21号的晚上8点30分左右,也就是德军正式发起进攻前不到八个小时,在靠近布格河的苏军第90边防总队防区,一个浑身湿透、泥泞不堪的德国士兵,举着双手,跌跌撞撞地从德军阵地那边跑了过来,嘴里还用生硬的俄语和德语混杂着大喊:“别开枪!我是来报信的!德国人要打过来了!”

此人名叫阿尔弗雷德·利斯科夫,自称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为了不参与即将开始的侵略战争,他冒着生命危险,九死一生地逃出德军防区,穿越封锁线,甚至游过冰冷刺骨的布格河,只为了给对岸的苏联“同志们”送去最后关头的警告!

“战争!就在几个小时之后!”利斯科夫在被苏军边防部队逮捕后,气喘吁吁地向军官们嘶喊,“我的部队已经接到了进攻命令!坦克、大炮、飞机都准备好了!目标就是苏联!凌晨三点多钟(柏林时间),他们就要动手了!快通知你们的最高指挥部!时间不多了!”

这番话如同晴天霹雳,炸响在边防哨所。尽管军官们对他的身份和口供将信将疑,但鉴于事关重大,仍迅速将这一情报层层上报。据称,这份投诚士兵的紧急口供,很快就摆到了莫斯科最高层的办公桌上。

斯大林在收到这份通报后,紧急召见了苏联总参谋长朱可夫与人民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在昏黄灯光照耀下的会议室里,斯大林神情严峻,语气低沉地问道:“你们怎么看?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铁木辛哥没有犹豫,说出了一个出人意料但又坚定的判断:“我相信这个士兵说的是真话。”

尽管心存疑虑,但在斯大林的默许下,朱可夫与铁木辛哥连夜签署命令,向西部各军区下达紧急指示:德军在6月22日至23日之间有可能会进攻苏联。命令要求各个部队提高战备等级,严密监视边境动向。

但这一切,都太晚了!

莫斯科时间,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15分(柏林时间3点15分)。

就在苏联人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刹那间,从波罗的海的南岸,到喀尔巴阡山脉的北麓,再到黑海之滨的普鲁特河畔,在长达近两千公里的苏德边境线上,数千门德国大炮同时开火!无数的炮弹,带着死亡的呼啸,如同冰雹一般,铺天盖地地砸向了苏联边境的哨所、营房、指挥部、机场、火车站、桥梁和通讯中心!

紧接着,德国空军的数千架轰炸机和战斗机,如同黑色的蜂群,从各个方向越过国境线,对苏联的机场、铁路枢纽、军事指挥中心等重要目标,进行了毁灭性的空袭。

与此同时,早已潜伏在边境线上的德国地面部队——三百八十万德国陆军及其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芬兰稍晚几天正式加入)等仆从国的军队,在约三千七百辆坦克和突击炮的引导下,分成三路大军,如同三股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钢铁巨浪,全线向苏联境内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为了确保突袭的突然性和有效性,德国人还使了不少“阴招”。在进攻发起前的几个小时,一些被称为“勃兰登堡部队”的德国特种部队士兵,穿着苏联红军的制服,或者化装成苏联的铁路工人、农民,秘密渗透到苏联境内,破坏铁路桥梁,切断电话线路,占领关键渡口,为后续大部队的进攻扫清障碍,制造混乱。

而部署在边境地区的苏联红军部队,在最初的几个小时里,完全被打懵了!很多部队的指挥官,甚至还把德军最初的炮击和空袭,误认为是“小规模的越界武装挑衅”或者是“德国人在搞演习”,迟迟不敢下令还击,还在徒劳地向莫斯科请示。这种犹豫和混乱,使得苏军在战争爆发的前期,就丧失了组织有效抵抗的最佳时机。

“巴巴罗萨”计划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入侵行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苏德战争(苏称“卫国战争”)在德国的不宣而战的情况下正式爆发,这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具决定意义战场!

在天空,戈林和他领导下的德国空军,在“巴巴罗萨”行动的第一天,就给苏联空军好好上了一课,一堂用鲜血和烈火书写的“剃头课”!

早在进攻发起前的几个月,德国空军的侦察机就对苏联西部军区的机场部署情况进行了周密的侦察。他们发现,苏联空军的飞机,很多都像和平时期一样,毫无戒备地、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机场的跑道两侧或者停机坪上,缺乏有效的伪装和疏散。这简直就是为德国轰炸机准备的绝佳靶子!

6月22日凌晨,当德军的炮火刚刚开始轰鸣,德国空军的各个突击集群,就如同精确制导的导弹一般,扑向了苏联西部边境地区数百个最重要的军用机场。

很多苏联机场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甚至还在睡梦之中,或者刚刚被炮声惊醒,还没来得及跑向自己的飞机,德国的炸弹就已经像雨点般落了下来!

一些飞行团,甚至在机场上集合点名、准备进行日常训练的时候,就遭到了德军俯冲轰炸机的毁灭性打击,数百名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当场殉职,连升空的机会都没有!

一架架崭新的伊-15、伊-16“小耗子”、米格-3战斗机,以及斯勃、图-2等型号的轰炸机,在地面上被炸得四分五裂,变成了一堆堆冒着黑烟的扭曲残骸。机场的油库被引爆,燃起冲天大火,那火光甚至比东方的晨曦还要早一步照亮黎明的天空!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苏联空军就被摧毁了超过1200架飞机!其中绝大多数(约800-900架)都是在地面上被消灭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个数字更是攀升到了近4000架!

这场堪称“空中屠杀”的突袭,使得德国空军在战争开始的极短时间内,就基本掌握了东线战场大部分区域的制空权。失去了空中掩护和支援的苏联地面部队,就如同被斩断了翅膀的雄鹰,只能在地面上被动挨打,他们的处境变得更加凶险和绝望。

天空的灾难,只是地面崩溃的序曲。

当德国的坦克集群像楔子一样楔入苏联边境防线时,驻守在那里的苏联红军部队,几乎是毫无准备。

战争爆发前,斯大林为了避免“刺激”德国,严令边防部队不得对德国的任何“挑衅”行为做出过激反应,更不允许擅自进入战备状态。这就导致很多部署在边境地区的红军师团,在德军发起进攻时,其兵力、装备、弹药都还处于和平时期的分散状态,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

前线的通讯线路,在德军特种部队的破坏和猛烈的炮火空袭下,很快就陷入了全面瘫痪。各个部队之间失去了联系,指挥官无法向上级汇报情况,也无法向下级传达命令。整个苏军的指挥系统,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内就基本失灵了。

很多红军部队,甚至还没来得及完成从和平时期到战时状态的展开和部署,就已经被德军的快速穿插分割包围,陷入了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苏联部队在慌乱中,甚至误闯了己方之前为了防御而布设的雷区,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还有一些部队,好不容易找到了弹药库,却发现库门被死死地锁着,负责掌管钥匙的军官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士兵们只能眼睁睁地听着远处的炮声越来越近,手里却没有足够的弹药还击!

而当时在红军中拥有极大权力的政治委员们,在战争爆发初期,有些也因为缺乏军事经验和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反而对前线指挥员的灵活应变造成了制约。一些政委仍然固守着战前“不得挑衅”、“不准后退一步”的僵硬命令,甚至在德军已经打到眼前的时候,还不允许部队转移阵地,白白错失了保存实力、组织有效抵抗的机会。

在德军凌厉的攻势面前,苏军的边境防线,如同被洪水冲垮的沙堤,一片片地崩塌。无数的红军士兵,在装备、训练、战术和指挥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去阻挡德国的钢铁洪流,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英雄史诗。但个体的英勇,终究难以挽回整体的溃败。

为了这场豪赌,希特勒和他手下的将军们,可以说是押上了德国的全部家当。进攻苏联的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总兵力高达约三百八十万人(其中德军约三百零五万),配备了约三千七百辆坦克和突击炮,近四千架作战飞机(另有说超过七千架,包括运输机等辅助飞机),以及数万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这支庞大的、在西欧战场上积累了丰富“闪电战”经验的侵略大军,被精心划分成了三大战略集团军群,每一路都肩负着明确的战略目标,由经验丰富的元帅指挥,并配备了强大的装甲集群作为突击的“开路先锋”。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

兵力构成:下辖第16集团军(恩斯特·布施指挥)、第18集团军(格奥尔格·冯·屈希勒指挥),以及埃里希·霍普纳上将指挥的第4装甲集群(下辖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和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拥有近600辆坦克)。总兵力约29个德国师(包括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

进攻方向与目标:从东普鲁士出发,沿着波罗的海沿岸向东北方向突击。其主要战略目标是,迅速占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摧毁部署在该地区的苏联西北方面军,并最终攻占苏联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列宁格勒!希特勒希望通过夺取列宁格勒,不仅能切断苏联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还能与北上协同作战的芬兰军队会师,从而在战略上孤立苏联的整个西北地区。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

兵力构成:这是德军三个集团军群中实力最强大、装备最精良、也是承担最核心突击任务的“战略铁拳”!博克元帅麾下,不仅有克鲁格指挥的第4集团军和施特劳斯指挥的第9集团军,更掌握着两个令人生畏的、也是整个德军装甲兵精华所在的装甲集群:一个是“闪电侠”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亲自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下辖第24、第46、第47装甲军,拥有近千辆坦克),另一个则是老将赫尔曼·霍特上将指挥的第3装甲集群(下辖第39、第57装甲军,也拥有约800辆坦克)。这路德军的总兵力高达约49个德国师(包括9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师),几乎集中了德军一半以上的装甲力量和摩托化部队!

进攻方向与目标:从被占领的波兰中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两侧,向正东方向发动钳形攻势。其首要目标是,通过快速的穿插和合围,在明斯克以西地区,一举歼灭部署在白俄罗斯的苏联西方面军主力。得手之后,则马不停蹄,向着被称为“莫斯科门户”的斯摩棱斯克猛攻,并最终将纳粹的卐字旗插上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在希特勒的战略构想中,莫斯科是苏联的政治、军事和交通中枢,只要攻占了莫斯科,苏联这个“泥足巨人”就会土崩瓦解。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德高望重的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元帅):

兵力构成:这路德军的战线最长,当面之敌也最为强大(苏联西南方面军是当时红军实力最强的一个方面军)。伦德施泰特元帅麾下,拥有第6集团军(赖歇瑙指挥)、第17集团军(施图尔普纳格尔指挥)、第11集团军(朔贝特指挥,稍晚加入战斗),以及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上将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下辖第3、第14、第48装甲军,拥有约700多辆坦克)。此外,还有大量的罗马尼亚(安东内斯库领导下的第3、第4集团军)和匈牙利军队(快速军等)协同其作战。总兵力约40多个德国师(包括5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以及数十万仆从国军队。

进攻方向与目标:从被占领的波兰南部和罗马尼亚北部,向广阔富饶的乌克兰地区发动进攻。其主要战略目标是,夺取苏联最重要的“粮仓”乌克兰,占领基辅、哈尔科夫等工业和交通重镇,控制顿巴斯地区的煤炭和钢铁资源,并最终向东南方向的克里米亚半岛(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所在地)和高加索油田(这才是希特勒发动战争最核心的经济驱动力之一!)挺进。

为了确保这些装甲矛头能够心无旁骛地高速前进,希特勒甚至下达了“侧翼安全可以暂时忽略,突击速度决不能降低!”这样的命令。他迷信只要坦克的铁蹄跑得够快,就能把苏联红军庞大但笨拙的战争机器远远地甩在身后,甚至在其完成动员和集结之前,就将其彻底击溃。

芬兰虽然也是德国的“盟友”,并渴望夺回在苏芬战争中失去的领土,但在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的最初阶段,芬兰军队并没有立刻大规模出动,而是处于一种“预热”和“待命”状态,主要是为了配合德军在北方集团军群方向的行动,并等待合适的时机(主要是德军取得初步胜利后)再正式对苏宣战和发动进攻。

这三路德军,如三条巨大的钢铁毒蛇,吐着战争的信子,在黎明的微光中,开始了它们对苏维埃俄国的致命噬咬!

战争爆发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莫斯科,也震碎了克里姆林宫里那虚假的平静。

据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和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后来的回忆,当他们在6月22日凌晨四点多钟,十万火急地向斯大林报告德军已经全线进攻的消息时,斯大林一开始的反应,是极度的震惊和难以置信。他似乎仍然无法接受自己被希特勒如此彻底地欺骗和背叛的事实。他反复追问:“这会不会是德国将军们的挑衅行为?”“是不是我们的部队对挑衅做出了过激反应?”

即使当前线各个方向雪片般飞来的告急电报,以及德国空军已经开始轰炸基辅、明斯克、塞瓦斯托波尔等纵深城市的确切消息摆在他面前时,斯大林仍然显得犹豫不决,迟迟不肯下达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和实施总动员的命令。

朱可夫等军事将领心急如焚,一再请求斯大林立即授权发布早已拟好的反击指令和动员令。但斯大林却以“情况尚不明朗”、“需要进一步核实”、“避免引起更大规模冲突”等理由,一再拖延。他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对着那些主张立即强硬反击的将领们咆哮道:“你们是不是想挑起战争?!你们这是在制造恐慌!” 朱可夫元帅后来回忆说,当时斯大林的脸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困惑和愤怒,他似乎完全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给打懵了。

在战争爆发后的最初几个小时,甚至是一两天之内,苏联的最高统帅部似乎陷入了一种可怕的“指挥真空”。斯大林本人,据一些传闻(比如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提到,但其真实性一直存有争议),在最初的震惊和愤怒之后,一度陷入了极度的消沉和沮丧之中,甚至连续几天把自己关在莫斯科郊外的孔策沃别墅里,闭门不出,不接见任何人,仿佛对前线的战局已经失去了控制。而铁木辛哥、朱可夫这些高级将领,在缺乏最高统帅明确指令的情况下,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前线局势急剧恶化,陷入一种“无明确命令可执行”的尴尬和焦虑境地。

这种最高指挥层的短暂“瘫痪”,无疑对苏军在战争初期的抵抗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就在苏联西部边境已经炮火连天、血流成河,无数城市已经遭到德国空军轰炸的时候,一场在外交史上堪称“黑色幽默”的会面,才姗姗来迟地在莫斯科的苏联外交部上演。

莫斯科时间,6月22日清晨5点30分左右(一说更晚一些),也就是德军入侵已经开始了近一个半小时之后,德国驻苏联大使弗雷德里希·冯·舒伦堡伯爵,才被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召至外交部。

舒伦堡大使,这位在外交界以严谨和风度着称的德国贵族,此刻的脸色想必是极其难看和尴尬的。他手中拿着一份来自柏林的、措辞强硬的照会——实际上就是一份迟到了一个半小时的“宣战书”。这份照会颠倒黑白,将战争的责任归咎于苏联方面“违反条约”、“集结军队”、“威胁德国安全”等等。

当舒伦堡大使艰难地(据说他当时“声音颤抖”、“神情悲哀”)宣读完这份照会的主要内容后,莫洛托夫,这位以冷静和强硬着称的苏联外长,面无表情地听着,眼神中充满了冰冷的愤怒。

等舒伦堡读完,莫洛托夫沉默了片刻,然后用他那特有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平板语调,一字一句地反问道: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宣战吗?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接着说出了那句后来被载入史册的、充满了蔑视和讽刺的经典回应:

凭什么?就因为我们忠于互不侵犯条约吗?就因为我们没有屈服于挑衅吗?难道我们活该如此?你们的飞机已经在轰炸我们的城市,和平居民已经在死亡,现在你们才给我们送来宣战书?

据一些史料记载,莫洛托夫在极度的愤怒和克制中,可能还用一种更加辛辣的讽刺口吻补充了一句:

这份照会,恐怕送得太迟了吧?

面对莫洛托夫冰冷的质问和辛辣的讽刺,舒伦堡大使更是无地自容。这位据说私下里坚决反对希特勒对苏开战的职业外交官,此刻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羞耻。他低声回应道:

人民委员先生,我为此深感遗憾。我已经尽我所能去阻止这场战争了。

这场气氛诡异而又充满了历史讽刺意味的“宣战”仪式,在压抑中匆匆结束。舒伦堡大使随后被苏联政府宣布为“不受欢迎人物”,限期离境。苏德两国的外交关系,在炮火声中,正式宣告破裂。而舒伦堡大使在回到德国后,于1944年参与密谋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被处决!这是后话。

外交的虚伪面纱被撕破之后,战场上的现实更加残酷。

德军的攻势如同水银泻地,势不可挡。苏联的边境防线,在德军的空地一体、多路突击之下,几乎是瞬间就全面崩溃了。

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古德里安和霍特的装甲集群,像两把巨大的铁钳,从南北两翼向心突击,试图合围部署在这里的苏联西方面军主力。

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也高速推进,苏军西北方面军节节败退,波罗的海沿岸的城市相继失守。

在乌克兰,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虽然遭遇了苏军西南方面军较为顽强的抵抗(苏军在这里集中了较多的坦克部队,甚至一度发动了反冲击),但在德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和整体战术优势面前,苏军的防线也很快被突破,广阔的乌克兰粮仓门户洞开。

无数的苏联红军部队,因为战前兵力部署过于靠前,又缺乏纵深防御体系和有效的机动预备队,在德军的快速穿插和分割之下,很快就陷入了被包围的绝境。他们与后方的联系被切断,弹药和给养无法补充,伤员得不到救治,只能在绝望中进行着最后的抵抗。

然而,即使在如此惨烈的溃败之中,依然有无数苏联军人和平民,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在布列斯特要塞,一小股被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团团包围的苏军守军,在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弹尽粮绝、伤亡惨重的情况下,硬是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战斗意志,在要塞的残垣断壁之间,与数倍于己的德军激战了近一个月之久!他们用机枪、手榴弹甚至石头和砖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直到7月中下旬,要塞里最后几名幸存的抵抗者才倒下。布列斯特要塞的英雄们,用他们的生命,向全世界宣告了苏联人民抵抗侵略的决心,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边疆之魂”!

在广阔的苏德战线上,无数像布列斯特要塞守军这样的小部队,虽然明知必死无疑,但依然选择坚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刻。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默默地牺牲在了保卫祖国的疆土之上。他们的英勇抵抗,虽然无法扭转战争初期的颓势,但却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迟滞了德军前进的步伐,也为苏联后方争取了极其宝贵的动员和撤退时间。

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战争开始的头几天里,确实创造了令人惊愕的推进速度,有些地方甚至一天就能前进上百公里!胜利的消息雪片般飞向柏林,也让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更加坚信,他们那“三个月解决苏联”的狂妄计划,似乎真的就要实现了。

远在柏林的希特勒,在听取了前线传来的“辉煌战果”后,据说得意洋洋地向全世界宣布:“苏联,已经在战争的头一天,就被彻底打垮了!”他似乎已经看到了纳粹的铁蹄踏遍整个俄国大地的“美好”景象。

而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那厚重的红墙之内,斯大林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愤怒和(或许还有)一丝不为人知的恐惧之后,终于也从短暂的“失语”状态中走了出来。面对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告急电报和墙壁上那幅巨大的苏联地图(上面已经被代表德军进攻方向的红色箭头戳得千疮百孔),他默默地点燃了一根香烟——那是他在这个漫长而残酷的战争时期,点燃的第一根,也绝不是最后一根香烟。烟雾缭绕中,他那双深邃而冷酷的眼睛里,闪烁着的是困惑,是愤怒,是懊悔,但或许,还有一丝尚未熄灭的、在绝望中寻找生机的钢铁般的意志……

审判日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场席卷整个东欧平原、将吞噬数千万生命的血色长剧,才刚刚拉开它沉重的幕布。对于斯大林,对于苏联,对于整个世界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明1937 六道仙尊 天官赐福 血宋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地下城的一千万种活法 星际虫族之恋爱合集 林岚秦小雅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玄鉴仙族 他又被季小姐迷住了 嚣张娘亲别想逃 听说,爱情回来过 大叔爱萌妻 朕,君临天下! 大神夫人有点萌 都市之纨绔军医 空间之田园商妃 异度 至尊邪天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明末钢铁大亨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抗战双子星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抗战之英雄血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红楼:绝世悍将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亮剑之烽火悍匪 水浒之柴进为王 官路旖旎 世子无双 旅明 
最近更新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冰临谷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大唐躺平王 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 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 玉符传奇 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 万浪孤舟,沧海一粟 云起惊鸿客 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 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 清宫秘史十二章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