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首页 >> 二战那些事儿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武神主宰 武炼巅峰 迷踪谍影 穿越之极限奇兵 红色帝国1924 我真不是亮剑头号特种兵 调教太平洋 千山记 灵剑尊 封侯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64章 大西洋壁垒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上一回我们说到,随着1943年“黑色五月”的到来,邓尼茨元帅和他的“灰色狼群”,在大西洋上遭遇了雪崩式的惨败。盟军凭借着情报、科技和空中力量的系统性优势,一举击溃了U艇部队,赢得了这场决定战争走向的绞杀与反绞杀之战。

大西洋上的狼群被肃清了,其战略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意味着,从北美大陆出发的、满载着百万大军和如山物资的运输船队,终于可以相对安全地横渡大西洋,在英国集结。它意味着,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即将决定法西斯德国最终命运的登陆作战,其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已经达成。

现在,是时候把镜头,对准英吉利海峡对岸,那片被纳粹铁蹄蹂躏了4年多的欧洲大陆了。

说起“霸王”行动,我们就必须先说说它的对手——那道沿着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海岸线,理论上应该绵延数千公里的超级防线。它的总设计师,阿道夫·希特勒,给它起了一个听起来就霸气十足、坚不可摧的名字:“大西洋壁垒”。

咱们之前讲过,自从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中折戟沉沙,跨海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破产之后,希特勒就把他全部的赌注,都押在了东线,发动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

按照咱们这位元首的设想,苏联不过是个“泥足巨人”,最多三个月,就能将其彻底征服。然后抢占苏联丰厚的资源,在集中精力对付孤悬海外的英国。但事实证明,他严重低估了这头北极熊的抗击打能力。以前那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德军,第一次在莫斯科的冰天雪地里,吃了大瘪。

在一段希特勒唯一流传下来的会议录音中(1942年6月,他会见芬兰元帅曼纳海姆时被偷偷录下),我们能听到,这位元首用一种异常平和、甚至有些无奈的语气,亲口承认,他“完全、彻底地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和军事储备。

东线战场,成了一个无底洞,一个不断吞噬德军兵员和装备的血肉磨坊。这迫使希特勒,不得不重新审视他那条漫长的西线海岸。他必须防着随时可能从背后捅自己一刀的英国人,以及他们背后那个越来越强大的美国。

于是,在1942年3月,希特勒发布了他的第40号元首指令。一项宏伟到近乎疯狂的超级工程,就此诞生——大西洋壁垒。

在纳粹的宣传机器里,这是一道从挪威北角一直延伸到法西边境的、由钢铁与混凝土浇筑的、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它是“欧洲堡垒”最坚固的盾牌,旨在将任何胆敢踏上欧洲大陆的盟军部队,碾碎在滩头之上。当时的宣传海报上,描绘着口径骇人的巨型海岸炮、如蜂巢般密不透风的碉堡群,以及严阵以待、目光坚毅的德军士兵,向全世界高调宣告着第三帝国的决心与力量。

然而,在这层由宣传构筑的华丽外衣之下,现实,却是一个充满了妥协、漏洞和黑色幽默的、完全不同的故事。

首先,大西洋壁垒的建设本身,就是一场对德国战争资源的豪赌。它像一头贪婪的巨兽,吞噬了惊人的1700万立方米混凝土和120万吨钢材。这是什么概念?这些宝贵的资源,如果用在东线,足以制造出成千上万辆虎式坦克和斯图卡轰炸机,去应对苏联红军那潮水般的猛烈攻势。可以说,西墙的每一寸加固,都意味着东线的一次削弱。

这项工程的背后,是数十万劳工的血汗。当时的维希法国傀儡政权,被迫征召了约60万名法国工人。他们与来自其他被占领国的劳工一起,在德国臭名昭着的托特组织的严酷监督下,日以继夜地劳作。对当地人而言,这道壁垒不仅是一座军事设施,更是压迫与屈辱的永恒象征。当然,也有一些当地的承包商,从中渔利,与德国人形成了复杂的共生与对立关系。

更致命的是,这道所谓的“壁垒”,实际上充满了巨大的漏洞,强度极不均衡。它不是一条连贯的防线,而更像是一串珍珠项链,有些珍珠很大很亮,但珍珠之间,只有脆弱的线连着。

在那些被德军高层,包括希特勒本人,视为最可能登陆点的关键港口,比如瑟堡、布洛涅,尤其是与英国隔海相望、距离最近的加莱海峡地区,防御工事确实堪称坚固。那里部署了口径超过280毫米的巨型火炮,构筑了层层叠叠的碉堡和反坦克壕,并驻扎了数以万计的重兵。

但在这些重点区域之间,那漫长到令人绝望的海岸线上,防御却异常薄弱。许多地段的工事,直到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的那一天,都远未完工。就连被希特勒寄予厚望、派去加固防线的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在1944年初视察完防线后,也给出了一个悲观到极点的评估:在许多关键区域,防线的完工程度,仅仅只有18%。

就在德国人忙于构筑这座庞大而又残缺的堡垒时,一个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已经为它的最终命运,提前埋下了伏笔。

1942年,一位名叫雷内·杜歇的法国抵抗组织特工,以一个普通油漆工的身份作掩护,成功地潜入到了德军在诺曼底地区的建筑工地。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近乎天才的记忆力,居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整套大西洋壁垒的设计蓝图,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脑子里。这份包含了所有主要防御工事、火力点配置、碉堡结构细节的珍贵情报,被他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抵抗组织,交到了远在伦敦的盟军手中。

从那一刻起,这座在宣传中无懈可击的堡垒,在盟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地图上,其所有的强点、弱点、命门和罩门,都已一览无余,再无秘密可言。

最终,大西洋壁垒,陷入了它自己制造的“宣传陷阱”。纳粹政权是如此卖力地鼓吹它的坚不可摧,以至于德国最高统帅部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始相信了自己编造的神话,滋生了一种危险的、致命的自满情绪。他们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多的资源,投入到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加莱地区,却在潜意识里,忽视了那些看似次要的、漫长的海岸线。

这种心理上的依赖,使得当盟军最终从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诺曼底——撕开防线时,其造成的心理冲击,远比物理上的突破,更为致命。

此外,这座堡垒的根基,从一开始就是不稳的。为了弥补在东线战场那恐怖的兵员消耗,驻守在西线的德军部队,成分极其复杂。在总计约95万的兵力中,有相当一部分师团,是由所谓的“东方部队”组成的。

这些士兵,大多是被俘的苏联红军战俘,或是来自东欧各个被占领区的强制征召人员。他们被配发德式的军服,拿着德国的武器,却怀着迥异的心思。他们的训练水平低下,装备也往往是德军淘汰下来的二流货色。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纳粹德国,没有一丝一毫的忠诚可言,根本缺乏为希特勒卖命的战斗意志。让他们去守卫一道号称“千年永固”的防线,无异于将沙土,作为万丈高楼的地基。

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时,这座建立在浮夸的宣传、残酷的强制劳动和不可靠的兵员之上的堡垒,其轰然崩塌,几乎是注定的。

在那些看似坚固的混凝土工事背后,德军西线指挥体系的内部,存在着一道更深、更致命的裂痕。这道裂痕,源于两位德高望重的陆军元帅之间,根本性的战略分歧。

这道裂痕的一边,是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元帅。

另一边,是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元帅。

他们的争论,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不同见解,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哲学。而这种在最高层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体系,陷入了灾难性的瘫痪。

先说伦德施泰特。这是一位典型的、旧派的普鲁士传统军事贵族,一辈子都在军中打滚,身经百战,思想深邃,但也略显保守。他抽着雪茄,看着地图,对希特勒那个劳民伤财的“大西洋壁垒”,打心眼儿里就瞧不上。在他看来,这玩意儿充其量,就是一场大规模的“虚张声势”。

这位老元帅,信奉的是战争的艺术在于“机动作战”。他坚信,正确的打法,应该是诱敌深入。放任盟军在海滩上,付出惨重的代价,建立一个初步的、不稳固的立足点。然后,在远离盟军海军舰炮那恐怖的有效射程之外,德军集结强大的、机动的装甲预备队,像一把铁锤一样,发动一次雷霆万钧的决定性反击,将那些立足未稳的盟军,一举砸回海里去。

这是一种经典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纵深防御策略,也是德国陆军自古以来就引以为傲的“运动战”思想的体现。

然而,隆美尔,这位以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神出鬼没而闻名于世的“沙漠之狐”,却从他在非洲的惨痛失败中,得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血的教训。

他亲身体会过,在盟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之后,任何大规模的地面机动,都无异于自杀。他太清楚了,一旦盟军的飞机,像一群愤怒的黄蜂一样,布满了天空,德军的坦克部队,甚至都无法在白天,从集结地开到前线,就会被那些呼啸而下的战斗轰炸机,像敲罐头一样,一辆一辆地摧毁在路上。

因此,隆美尔固执地认为,决战,必须在海滩上打响!而且,必须在登陆的最初24小时内,就分出胜负!他有一句名言:“对盟军来说,登陆的第一天将是最长的一天,对我们来说,也是。”

他主张,应该将宝贵的装甲师,尽可能地靠前部署,就隐藏在海岸线后方几公里的地方。以便在盟军登陆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发起反击,趁着他们最混乱、最脆弱的时刻,将他们消灭在水际滩头,根本不给他们建立滩头阵地的机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隆美尔一上任,就发了疯一样地,开始加强沿岸的防御。他下令布设了数百万枚地雷,在海滩上插满了成千上万根被称为“隆美尔芦笋”的、尖端绑着炸药的反滑翔机木桩,试图将整个海岸线,变成一个不留活口的死亡陷阱。

这场元帅间的争论,很快就从西线司令部,吵到了柏林的最高统帅部。然而,希特勒的介入,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情况变得一团糟。

希特勒这个人的统治权术,一向是“分而治之”。他乐于见到自己的下属之间相互制衡,这样,最终的决定权,才能牢牢地掌握在他自己手里。他既不完全采纳伦德施泰特的纵深防御方案,也不完全支持隆美尔的滩头决战理论,而是采取了一个灾难性的“折中”方案。

他同意,将一部分装甲师的指挥权,下放给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算是安抚一下这位在前线苦干的前线将领。但同时,他又将最精锐的几个装甲师,包括战斗力最强的党卫军第一装甲军,划归自己直接控制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并且规定,没有他本人的亲自命令,任何人都不得调动这些部队一兵一卒!

这个决定,直接造成了德军在西线的指挥系统,彻底瘫痪。

现在,德军在法国的装甲主力,既没有被部署在伦德施泰特期望的、便于机动的内陆战略纵深;也没有被部署在隆美尔要求的、可以第一时间反击的沿海前沿地区。它们被尴尬地放置在了一个不前不后的中间地带。

这使得德军的整个防御计划,失去了任何战略上的连贯性。

最终,德军的防御体系,因其内部的深度分裂,而土崩瓦解。两位元帅的战略构想,任何一个如果被彻底地执行,或许都能给盟军造成远比历史上更大的麻烦。但希特勒的优柔寡断和对权力的病态偏执,使得德军的应对,变得迟缓、混乱,且毫无效率。

这道指挥体系上的裂痕,远比大西洋壁垒上任何物理的缺口,都更加致命。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从防守的一方,转向进攻的一方。

咱们之前说过,在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巨头,已经达成了一致:1944年5月,盟军将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

但问题是,在哪儿登陆呢?

这个登陆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几乎直接关系到整个行动的成败。盟军的参谋们,列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

沙滩条件要好:必须是宽阔、平缓、沙质坚实的沙滩,能够支持重型的坦克、卡车和火炮上岸,不能是烂泥滩或者悬崖峭壁。

港口条件:附近必须有大型深水港,以便后续源源不断地卸载物资。如果没有,那就必须找到一个适合建造“人工港”的地方。当时盟军正在秘密研发一种匪夷所思的新东西——“马尔伯里人工港”,就是把一堆巨大的混凝土沉箱和浮动码头,直接从英国拖过海峡,在滩头现场拼装成一个深水码头。这就要求登陆点的海底地形和潮汐,相对平稳。

空军支援:登陆点必须在英国本土战斗机(如喷火、野马)的作战半径之内,以确保能够提供全天候的空中掩护,把德国空军死死地按在地上。

补给线距离:距离英国南部的港口不能太远,要能迅速地运送兵员和物资,但又不能太近,否则会完全暴露在德军的空中打击之下。

后续交通:登陆后,必须能方便地进入法国的公路网,便于装甲部队向内陆纵深发展,扩大战果。

基于这些复杂的条件,盟军的地图上,出现了三个主要的候选地点:

选项一:加莱地区

优点:这是英吉利海峡最狭窄的地方,距离英国多佛尔港只有33公里。航程最短,补给最方便,空军支援也最给力。登陆后,可以最快速度地杀向比利时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缺点:优点太明显,以至于傻子都知道这里是最佳登陆点。所以,这里也恰恰是德军防御最强、兵力最集中的地方。整个地方被修得像个刺猬,硬往上冲,伤亡会惨重到无法想象。

选项二:布列塔尼半岛

优点:位于法国西部,拥有布雷斯特、洛里昂等好几个大型深水港。如果能拿下这里,盟军就能建立一个强大的补给基地。

缺点:离英国太远了,超出了大多数战斗机的有效作战半径,无法提供持续的空中掩护。而且登陆后,部队会孤悬于敌后,容易被德军南北夹击。风险太大。

选项三:诺曼底

优点:它正好位于加莱和布列塔尼之间。航程不算最短,但也不算太远,战斗机刚好可以覆盖。滩头条件良好,潮汐也相对适中,非常适合建造“马尔伯里人工港”。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德军在这里的防御强度,远比加莱地区要弱得多。

缺点:附近没有大型深水港(瑟堡港算一个,但防御严密),地形也比较复杂,有许多小树林和灌木篱墙,不利于装甲部队快速推进。

在1943年的夏天,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人员们,对这三个地点,进行了无数次的反复推演、沙盘演练和情报比对。最终,他们逐步排除了前两个选项:

布列塔尼,太远,太冒险,否决。

加莱,太硬,伤亡太大,否决。

于是,剩下的那个“最不坏的选择”,就是诺曼底。

然而,登陆作战的准备工作,实在是太过于复杂和庞大,原定于1944年5月的登陆计划,不得不向后推迟到了6月。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既然盟军已经选定了诺曼底,那么,为了确保登陆的成功,他们就必须要做一件事:不惜一切代价,让德国人相信,他们要去登陆的地方,是加莱。

他们必须导演一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宏大、最复杂的战略欺骗行动,把德军的主力,尤其是那些强大的装甲师,牢牢地吸引并钉死在加莱地区。

为什么是加莱?因为德国人打心眼儿里,就觉得盟军会去加莱。

从地理上看:它离英国最近,补给最方便。

从战略上看:从这里登陆,离德国本土最近。

从历史和思维定势上看:德国人自己在1940年,就是从这个方向突破的。在德国总参谋部那些严谨的军官看来,任何一个有理性的指挥官,都会选择加莱。不走这里,才是不正常的。

盟军要做的,就是利用并无限放大德国人的这种思维定势。

这场史无前例的战略欺骗行动,其指挥棒,自然就交到了比猴还精的英国人手上。咱们之前在讲西西里登陆时就说过,英国人当时仅凭一具尸体(“肉馅”行动),就成功地把德军的注意力,从西西里岛,骗到了希腊和撒丁岛。

那么这一次,面对着关系到整个战争结局的诺曼底登陆,英国人,又会想出什么样更加匪夷所思的、天马行空的办法,来把德国人,尤其是希特勒本人,骗得团团转呢?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六道仙尊 血宋 绝妙江山 非主流清穿 圣堂 暖床王爷丑颜妃 大叔爱萌妻 修行在完美世界 我在通关游戏当大佬 雁鸣长空 混完西游才出世 林岚秦小雅 贴身老师 枕中二十一克 忠犬神探 重生九零我绑定了搞钱系统 星际虫族之恋爱合集 穿进古代后开局一块田 大神夫人有点萌 仙道释然清尘落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隆万盛世 抗战双子星 秦时小说家 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纨绔小侯爷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亮剑之烽火悍匪 霸天武魂 水浒之柴进为王 官路旖旎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大周第一婿 冰临谷 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 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 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 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 唐代秘史 明朝的名义 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 浴血山河 靖康前夜:帝业重光 大明辽国公 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 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 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 铁骑红颜:大秦霸业 我,秦王世子,用盒饭暴出百万兵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