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首页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护心 武神主宰 三国之至尊系统 三国军神 谍影无声 汉世祖 逍遥太子爷 德意志崛起之路 封侯 万界征战之召唤猛将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1章 信平君廉颇传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战国烽烟起太行,廉颇横槊守边疆。

长平壁垒吞秦甲,鄗代旌旗斩燕狼。

负荆肝胆昭日月,临阵韬略震八方。

至今犹忆将军泪,半阙悲歌断寸肠!

咱们这一章说的这位英雄,乃是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四大名将”的赵国上卿——廉颇!这老将军一生,那叫一个波澜壮阔:少年时持枪破匈奴,青年时挥师定齐疆,中年时筑垒拒强秦,晚年时奔魏楚却心念故国。他身上既有武将的刚烈勇猛,又有君子的坦荡胸怀,“负荆请罪”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

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把个赵国打造成了北方强国。那时候的赵国边境,常年受匈奴、林胡骚扰,百姓苦不堪言,也正因如此,赵人个个尚武,家家藏兵。咱们的主角廉颇,就生在赵国代郡一个将门之家——他祖上本是中山国将领,中山被赵所灭后,祖父率部归降,父亲廉平是赵武灵王手下的“骑射校尉”,专管边境骑兵的训练。

廉颇天赋异禀,七岁能拉三石硬弓,五十步外射中靶心;十岁舞得动一口三十斤重的青铜大槊,那叫一个密不透风;十二岁通读《吴子兵法》。父亲见他是块将才,请来军中骑兵教头教他马术,不到半年,廉颇就能骑着无鞍马在草原上飞驰,还能在马背上开弓射箭,百发百中。

廉颇十五岁这年,匈奴左贤王率三千骑兵犯境,攻破了代郡外围的白羊城,杀了守将,还掳走了不少百姓。赵武灵王震怒,派廉平率五千骑兵迎敌。廉颇听说父亲要出征,就要跟着去,父亲起初不依,可架不住他软磨硬泡,最后只好给了他一匹小马、一把短矛,让他跟在队尾“见世面”。

谁料这一去,竟让廉颇一战成名!当时廉平率军在黄羊坡设伏,匈奴先锋是个满脸络腮胡的壮汉,骑着一匹黑马,手持狼牙棒,冲在最前面,速度飞快,眼看就要冲出伏击圈。廉平正着急,忽听身后一声喊:“父亲莫急,孩儿去会他!”话音未落,廉颇已拍马冲出,那小马虽矮,却跑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匈奴先锋面前。

那匈奴将见冲来个半大孩子,哈哈大笑:“赵人没人了吗?派个娃娃来送死!”说着举棒就砸。廉颇身子一矮,躲过狼牙棒,趁势将短矛往前一送,正刺中匈奴将的马腹!那马吃痛跳起,把匈奴将掀翻在地,廉颇不等他起身,飞身下马,手起矛落,竟把那匈奴将的首级挑了起来!

这一下,赵军士气大振,廉平趁机下令冲锋,五千赵军如猛虎下山,把三千匈奴兵杀得落花流水,不仅夺回了百姓财物,还缴获了百多匹战马。回营后,廉平抱着廉颇大喜:“我儿竟有这般武艺胆量!”此事传到赵武灵王耳朵里,大王亲自召见廉颇,见他虽年少却眼神锐利,说话条理清晰,当即赐他“破虏校尉”的名号,还赏了他一把镔铁长矛——这把矛,后来跟着廉颇征战了四十多年,杀了不知多少敌将!

转眼十年过去,廉颇已从“破虏校尉”升为“左庶长”,手下管着三万兵马。这时候的战国,局势又变了:齐国灭了宋国,国力大增,齐湣王狂妄自大,竟想吞并三晋,引得诸侯不满。燕国上将军乐毅趁机联合秦、韩、魏、楚四国,要一起伐齐,还特意派人来赵国求援。

赵惠文王召集群臣议事,满朝文武有的说“齐国势大,不可招惹”,有的说“若助燕伐齐,恐引火烧身”,唯独廉颇出班奏道:“大王,臣以为,这齐国有三可伐:一者,灭宋不义,诸侯皆怨;二者,齐湣王骄奢,君臣不和;三者,我赵与齐接壤,若齐国强盛,日后必来犯我。今五国伐齐,正是削弱齐国的好机会,若错过此时,再想制齐,难矣!”

赵王听着有理,又问:“那派谁为将,带多少兵马?”廉颇拱手道:“臣愿往!只需五万兵马,必取齐国一城,为我赵国扬威!”赵王大喜,当即拜廉颇为上将军,赐黄金百斤、锦缎千匹,让他率军五万,直奔齐国阳晋城。

这阳晋城可不是普通城池——城高两丈,墙外有三道壕沟,易守难攻。廉颇兵至城下,并不急着攻城,而是先派细作混入城中,打探消息。三日后,细作回报:“齐军守将杨进说赵军远来,粮草不足,已下令士兵每日饮酒作乐,只等赵军粮尽自退。”

廉颇一听,哈哈大笑:“这是想诱我攻城啊!他以为我会急功近利,可他忘了,我廉某人最擅长的,就是‘以静制动’!”当即传令:“全军就地扎营,深挖壕沟,广积粮草,每日只派百人在城下叫阵,不许真攻!”

半个月过去了。杨进在城里急得团团转,派探子去看,见赵军大营里炊烟袅袅,士兵要么练武,要么下棋,根本不像“粮草不足”的样子。杨进心里犯嘀咕,可又怕赵军有诈,不敢轻易出兵。直到第二十天夜里,杨进接到“线报”,说“赵军粮草已断,今夜要悄悄撤军”,他这才放下心来,当即点起三万齐军,要去“劫营”,想捡个便宜。

谁料这正是廉颇的计策!他早就在营外两侧的山坳里埋伏了两万弓箭手、一万长枪手,还在营中埋下了硫磺、柴草,只等齐军来钻。三更时分,杨进率军摸到赵军大营外,见营门虚掩,里面静悄悄的,以为赵军真的撤了,大喊一声“杀!”就冲了进去。

刚进营门,忽听一声炮响,营中顿时亮起火把,照得如同白昼!廉颇手持镔铁长矛,站在帅旗之下,大喝:“杨进!你中了某家的计,还不快快投降!”杨进一惊,正要下令撤退,却见两侧山坳里箭如雨下,齐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紧接着,赵军从四面八方冲出,长枪手在前,弓箭手在后,把齐军围得水泄不通。

廉颇一马当先,冲入齐军阵中,那镔铁长矛舞得风车也似:左一下,挑飞个齐军裨将;右一下,刺穿个齐军校尉;前一下,打翻辆齐军战车;后一下,斩断面齐军大旗!只见他银甲闪光,长矛带血,所过之处,齐军士兵如同麦秆般倒下,没人能挡他一招半式!

杨进见势不妙,想率军突围,可赵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他刚冲到营门口,就被廉颇追上,两人大战三十回合。杨进的长枪虽快,却架不住廉颇的力气大,最后被廉颇一矛挑飞长枪,按在马下。齐军见主将被擒,顿时大乱,有的投降,有的逃跑,三万齐军最后只剩不到五千人。

第二天,廉颇命人把杨进押到阳晋城下,对着城上喊:“你们的主将已被某家擒获,若再顽抗,城破之后,鸡犬不留!若开门投降,某家保证不伤百姓一人!”城上齐军见杨进被绑,又怕赵军攻城,只好打开城门,竖起降旗。

消息传到邯郸,赵惠文王亲自出城三十里迎接廉颇,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信平君”的金印交到他手上:“卿为赵国立下大功,从今往后,你就是赵国上卿,与相国平起平坐!”这一年,廉颇刚满三十五岁,就成了赵国最年轻的上卿,一时间,“廉颇之名”传遍诸侯,连秦国都不敢轻易招惹赵国了!

按下廉颇镇守边疆、屡败外敌暂且不表,单说赵国得了件宝贝——和氏璧。这璧玉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后来流落到赵国,赵惠文王视若珍宝,天天带在身边。可这事被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派人来赵国,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

赵王犯了难:给吧,怕秦国耍赖不给城池;不给吧,又怕秦国出兵来打。这时候,宦官缪贤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当此任”。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该怎么办,蔺相如说:“大王若信得过臣,臣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若秦王给城,臣就把璧留下;若秦王耍赖,臣定能把璧完好地带回来!”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蔺相如到了秦国,见秦王只想要璧,不提给城的事,就用“璧有瑕疵”为由,把和氏璧拿了回来,还抱着璧要撞柱子,吓得秦王赶紧道歉,说“一定给城”。可蔺相如知道秦王是缓兵之计,当夜就派人把璧偷偷送回了赵国,自己则留在秦国跟秦王周旋,最后安全返回邯郸。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没过多久,秦王又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想趁机羞辱赵王。蔺相如又跟着去了,席间秦王让赵王“鼓瑟”,还让人记录下来,说“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当即上前,逼秦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说“秦王为赵王击缶”,硬是没让赵国吃亏。

这两件事下来,赵王对蔺相如刮目相看,当即拜他为上卿,还让他的位次排在廉颇之上。这可把廉颇惹恼了!

那天廉颇从城外练兵回来,刚到府门口,就听见门客们议论:“如今蔺大人可比咱们将军风光多了,人家凭着两张嘴,就当了上卿,还排在将军前面呢!”廉颇一听,火就上来了,把马鞭往地上一摔,骂道:“混账!某家出生入死,打了多少仗?阳晋城斩齐将,黄羊坡破匈奴,哪一次不是提着脑袋?他蔺相如不过是个宦官的门客,耍耍嘴皮子,竟敢骑在某家头上!等着瞧,某家早晚要让他知道,什么叫‘沙场真英雄’!”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可蔺相如非但不生气,反而处处让着廉颇:上朝的时候,他故意晚到,等廉颇进了大殿,他才慢慢进来;散朝的时候,他故意走在后面,避开廉颇;有一次两人在大街上遇见,蔺相如见廉颇的车马过来,赶紧让车夫把车赶到小巷里,等廉颇过去了再出来。

蔺相如的门客们看不下去了,一个个来辞行:“大人,我们当初来投奔您,是因为您有骨气、有胆识,可如今您怕廉颇怕成这样,连我们都觉得丢人,不如就此告辞!”

蔺相如听了,叹了口气,问他们:“你们说,廉颇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又问:“那你们觉得,我在秦国朝堂上,敢跟秦王对着干,难道会怕廉颇将军吗?”门客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话了。

蔺相如接着说:“我之所以让着廉将军,不是怕他,是为了赵国啊!你们想,秦国之所以不敢来打赵国,不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吗?要是我和廉将军闹起来,像两只老虎一样相斗,最后不管谁赢谁输,赵国都会元气大伤,到时候秦国再来进攻,咱们赵国可就危险了!我这是‘先国家之急,后私怨也’啊!”

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那天廉颇正在府中喝酒,听门客把蔺相如的话一五一十说完,他手里的酒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整个人都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他猛地站起身,一边解盔甲,一边对身边人说:“快,给我找些荆条来!要粗的!”

手下人纳闷:“将军,您这是要干什么?”廉颇红着眼眶说:“我只想着自己的面子,却忘了国家大事,我这是糊涂啊!今天我要背着荆条,去蔺大人府中请罪,任凭他责罚!”

说完,廉颇真的解了盔甲,光着上身,背上捆着一把带刺的荆条,大步流星地往蔺相如府走去。一路上,百姓们见了,都围过来看,有的说“廉将军这是怎么了?”,有的说“莫不是犯了什么错?”,廉颇却不管不顾,一直走到蔺相如府门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喊:“蔺大人,廉颇知错了!您要是生气,就用这荆条打我吧!”

蔺相如正在书房看书,听见外面的动静,赶紧跑出来,见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在地上,赶紧上前去扶:“廉将军,您这是干什么?快起来,快起来!”

廉颇不肯起,低着头说:“我是个粗人,眼光短浅,只想着自己的私怨,差点误了国家大事,您要是不打我,我心里不安啊!”蔺相如把荆条解开,扶着廉颇进了屋,又让人给廉颇拿衣服穿上,还亲自倒了杯酒,递到廉颇手里:“廉将军,您是赵国的功臣,我敬重您还来不及,怎么会怪您呢?咱们俩都是为了赵国,以后只要同心协力,秦国就不敢来欺负咱们!”

廉颇接过酒杯,他对着蔺相如拱了拱手:“蔺大人有如此胸怀,廉颇佩服!从今往后,您就是我廉颇的兄长,若有差遣,我万死不辞!”蔺相如也红了眼,两人干了杯中酒,从此成了生死之交——这就是“负荆请罪”的典故,直到今天,还被人用来形容“知错就改,坦诚待人”。

自那以后,赵国“将相和睦”,蔺相如在朝堂上出谋划策,廉颇在边境上领兵打仗,秦国十五年没敢派兵来犯,赵国百姓也过了十几年安稳日子。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这一年,战国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长平之战”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韩国的上党郡。当时秦国大将王龁率二十万秦军攻打韩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城,把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切断了。韩国国君吓得不行,只好派使者去秦国求和,说愿意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可上党郡守冯亭是个有骨气的人,他不想投降秦国,就偷偷派人去赵国,说“愿意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求赵国庇护”。

赵孝成王一听,喜出望外——十七座城池啊,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当即召来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量,两人都说“这是好事,不能错过”,只有蔺相如(此时已病重)说“秦国费了那么大劲打韩国,最后却让赵国捡了便宜,秦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此事要三思啊!”可赵王根本听不进去,还是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了城池,还封冯亭为“华陵君”。

不出蔺相如所料,秦昭襄王得知上党归了赵国,气得拍案大怒,当即下令:“增兵十万,让王龁率军攻打赵国,一定要把上党夺回来!”

王龁率军很快就攻占了上党,然后继续北上,直逼赵国长平关。长平关是邯郸的西大门,一旦失守,秦国大军就能长驱直入,赵国危在旦夕!赵孝成王这才慌了神,赶紧召集群臣,商量派谁去抵挡秦军。平原君说:“如今赵国能与王龁抗衡的,只有廉将军了!”赵王当即下旨,拜廉颇为上将军,率四十万赵军进驻长平。

廉颇接到命令,不敢耽搁,当天就带着大军出发。一路上,他一边行军,一边派人去长平打探消息,等大军到了长平,他第一件事就是登上长平关的城楼,观察地形。只见长平关地势险要,左边是丹水,右边是太行山脉,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好地方。

廉颇看完地形,心里有了主意,当即召集众将开会:“秦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最想的就是‘速战速决’;咱们赵军本土作战,粮草充足,最该做的就是‘坚守不出’。”

廉颇派五万士兵在丹水东岸筑起第一道防线,深挖三丈壕沟,壕沟里埋下尖木,再在壕沟后面筑起两丈高的土墙,墙上架起弓箭;又派十万士兵在太行山脚筑起第二道防线,利用山势修建堡垒,每个堡垒之间用战壕连接,派精兵把守;剩下的二十五万士兵,一半留在长平关驻守,一半负责运输粮草、训练新兵,随时准备支援前线!

众将领命而去,不到一个月,三道防线就建好了。王龁率军赶到长平,见赵军壁垒森严,心里也犯了嘀咕,但还是下令攻城。秦军先是攻第一道防线,士兵们扛着云梯、推着冲车,拼命往前冲,可赵军在城墙上放箭、扔滚木礌石,秦军攻了十几天,死伤了三万多人,还是没能攻破防线。

王龁急了,又想绕到第二道防线去偷袭,可廉颇早有防备,在太行山脚布置了弓箭手,秦军刚靠近,就被箭雨打了回来。就这样,秦军攻了三个月,别说攻破防线了,连赵军的边都没摸到,反而死伤了六万多人,粮草也快用完了。王龁没办法,只好派人回咸阳,向秦昭襄王求援。

秦昭襄王也着急,召来丞相应侯范雎商量。范雎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他想了想说:“廉颇这个人,打仗步步为营,从不贪功冒进,硬攻肯定不行,不如用‘反间计’,让赵王把廉颇调走!”秦王问:“怎么个反间计?”范雎说:“咱们派人去邯郸散布谣言,就说‘秦军最怕的不是廉颇,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要是赵括当大将,秦军早就退了’。赵王这个人疑心很大,肯定会信的!”

秦王一听,觉得这主意好,当即派了十几个奸细,带着大量黄金,混入邯郸城。这些奸细白天在集市上喝酒聊天,故意说“廉颇老了,不敢跟秦军打仗,再守下去,赵国早晚要输”,晚上又去官员家里送礼,说“听说赵括是个军事天才,比他父亲赵奢还厉害,要是他当大将,肯定能打败秦军”。

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赵王耳朵里。赵王本来就对廉颇不满——四十万大军在长平耗了三个月,粮草花了无数,却没打一场胜仗,他早就想换将了。现在听大家都夸赵括,就更心动了,当即召来赵括,问他:“你能打败秦军吗?”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从小就读了很多兵书,说起兵法来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辩不过他。可他从来没打过仗,根本不知道战场的凶险。他见赵王问他,当即拍着胸脯说:“大王放心,要是我当大将,用不了一个月,就能把秦军赶出长平!廉颇那套‘坚守不出’太保守了,我要跟秦军正面决战,让他们知道咱们赵军的厉害!”

赵王听了,大喜过望,当即下旨:免去廉颇上将军之职,拜赵括为上将军,率二十万援军去长平,接替廉颇。

消息传到长平,廉颇如遭雷击,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众将都来劝:“将军,您不能走啊!赵括是个书呆子,根本不会打仗,他一来,咱们的防线肯定要垮!”廉颇叹了口气:“君要臣走,臣不得不走啊!只是这四十万赵军,还有赵国的百姓,要遭难了!”

第二天,廉颇交出帅印,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长平。士兵们听说老将军要走,都围了过来,有的拉着他的衣服,有的哭着说:“将军,您别走啊!我们跟着您,就算守十年,也愿意!”廉颇看着这些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兵,眼泪也掉了下来,他从腰间解下那把跟随自己多年的镔铁长矛,放在帅帐里,说:“这把矛跟着我杀了很多敌人,现在留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守住长平,守住赵国!”

说完,廉颇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往邯郸去了。他走后没多久,赵括就到了长平,他一上任,就把廉颇的战术全改了,下令“拆除三道防线,全军出击,寻找秦军决战”。结果呢?秦军早就换了大将——偷偷把王龁换成了白起,白起可是战国时期最能打的将领,他设下埋伏,把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围了起来,断了他们的粮草。

最后,赵括突围时被秦军射死,四十万赵军因为没饭吃,只好投降,结果被白起全部坑杀——这就是“长平之战”,赵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从强国变成了弱国。而廉颇,听说四十万赵军被杀的消息,在家里哭了三天三夜,把赵王赐的“信平君”金印扔在地上,说:“我早知道会这样!我早知道会这样啊!”

长平之战后,赵国就像断了脊梁骨——男人大多死在长平,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粮草也快耗尽了。诸侯们见赵国好欺负,都想来分一杯羹,其中最积极的,就是燕国。

燕国和赵国是邻居,一直怕赵国欺负自己,现在见赵国弱了,燕王喜就想趁机吞并赵国。他派丞相栗腹去赵国“慰问”,其实是去打探虚实。栗腹回来后,对燕王说:“赵国的男人都死在长平了,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现在正是攻打赵国的好时机!”燕王一听,当即决定:派栗腹为大将,率六十万燕军,分两路攻打赵国——一路由栗腹亲率四十万攻鄗城,另一路由卿秦率二十万攻代郡。

消息传到邯郸,赵孝成王吓得魂飞魄散——此时赵国能打仗的士兵不足十万,粮草也只够撑一个月,怎么抵挡六十万燕军?满朝文武都慌了,有的说“赶紧向秦国求和”,有的说“迁都避祸”,只有平原君站出来说:“大王,如今赵国只有一个人能救——那就是廉颇!”

赵王这才想起廉颇,赶紧派人去请。可廉颇因为长平之战的事,心里还憋着气,一开始不肯来。后来平原君亲自去廉颇府上,对他说:“老将军,现在赵国都快亡了,您要是不出山,咱们赵国就要被燕国灭掉了呀!”廉颇听了,沉默了半天,最后说:“好,我去!但我有一个条件:军中事务,我一个人说了算,大王不能干涉!”平原君一口答应,赵王也赶紧下旨:拜廉颇为“假相国”(代理相国),给他二十万兵马,让他去抵挡燕军。

其实这“二十万兵马”,大多是老人和少年,还有一些是长平之战逃回来的士兵,装备也很差。廉颇接手后,没有抱怨,而是立刻开始整顿:他把年轻力壮的挑出来,组成三万“精锐骑兵”,又把有经验的老兵挑出来,组成五万“步兵敢死队”,剩下的十二万士兵,一部分负责运输粮草,一部分负责修筑防御工事。

他还亲自训练士兵,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教士兵们骑马、射箭、刺杀,晚上还跟士兵们一起吃饭、睡觉,给受伤的士兵换药,给想家的士兵讲故事。士兵们见老将军这么关心大家,士气很快就提上来了,都发誓“要跟老将军一起,打退燕军”。

没过多久,探马来报:“栗腹率四十万燕军已到鄗城城外,正在扎营;卿秦率二十万燕军已到代郡,离城只有五十里!”廉颇召集众将开会,说:“燕军虽多,但他们轻敌,以为咱们赵国好欺负,这是他们的弱点。我决定:乐乘将军,你率五万兵马去代郡,守住代郡,只要拖住卿秦就行,不用跟他硬拼;我率十五万兵马去鄗城,迎战栗腹!”

乐乘有些担心:“老将军,您只有十五万兵马,栗腹有四十万,能打赢吗?”廉颇笑了笑:“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栗腹是个文官,根本不会打仗,我自有办法收拾他!”

说完,廉颇率十五万兵马直奔鄗城。到了鄗城,他先派人去燕军大营下战书,说“三日后,在城外十里坡决战”。栗腹见了战书,哈哈大笑:“廉颇老矣,还敢跟我决战?正好,我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三日后,栗腹率四十万燕军来到十里坡,见赵军只有十五万人,而且大多是老弱,更是得意忘形,下令“全军出击,活捉廉颇!”燕军士兵蜂拥而上,像潮水一样冲向赵军。

可廉颇早有准备!他把三万精锐骑兵埋伏在两侧的树林里,把五万步兵敢死队排在前面,又在燕军必经之路的山坡上,埋下了数千个“火油桶”——桶里装着浸了油的柴草,上面盖着土。

等燕军冲到山坡下,廉颇一声令下:“点火!”早已准备好的赵军士兵把火把扔向火油桶,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燕军士兵被烧得惨叫连连,乱作一团。栗腹正要下令撤退,忽听两侧树林里传来马蹄声,廉颇率三万精锐骑兵冲杀出来!

只见廉颇银须飘洒,手持长矛,冲在最前面,他的战马是一匹黑马,名叫“踏雪”,跑起来像一阵风。廉颇冲到燕军阵中,长矛一挥,就有三个燕军士兵倒下;再一挥,又有五个燕军士兵丧命。他的身边,赵军骑兵像猛虎一样,左冲右突,把燕军冲得七零八落。

栗腹见势不妙,想拍马逃跑,可廉颇早就盯上了他。廉颇催马追上,大喝一声:“栗腹,哪里跑!”栗腹回头,见廉颇追来,吓得魂都没了,举起长枪就刺。廉颇身子一躲,长矛往前一送,正刺中栗腹的胸口!栗腹惨叫一声,从马上摔下来,廉颇翻身下马,手起刀落,把栗腹的首级割了下来,挑在长矛上,大喊:“燕军主将已死,降者免死!”

燕军士兵见主将被杀,哪里还有心思打仗,纷纷扔下武器投降。廉颇趁机下令追击,十五万赵军像打了鸡血一样,追着燕军跑了五十多里,杀了十万燕军,俘虏了二十万,剩下的十万燕军逃得无影无踪。

这边鄗城大胜,那边代郡也传来好消息:乐乘按照廉颇的计策,在代郡城外设伏,把卿秦的二十万燕军杀得大败,还活捉了卿秦!

廉颇乘胜追击,率大军直奔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听说栗腹被杀、燕军大败,吓得赶紧派人去赵国求和,说“愿意割让五座城池,再派太子去赵国当人质,求赵国撤兵”。赵王见燕国服软,又怕秦国趁机来攻,就答应了燕国的求和。

消息传到赵军大营,士兵们欢呼雀跃,纷纷向廉颇道贺。赵王也派人来,封廉颇为“信平君”,食邑万户,还让他兼任“相国”,掌管赵国的军政大权——这是廉颇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此时的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依然能率军打仗,保卫赵国!

可是廉颇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就又遭遇了变故——赵孝成王去世了,他的儿子赵悼襄王即位。

这赵悼襄王是个昏君,最喜欢听奸臣的话,尤其是宠臣郭开。郭开是个贪财好利的小人,早就想取代廉颇的位置,可一直没机会。现在新王即位,他觉得机会来了,就开始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

有一次,赵王问郭开:“廉相国年纪大了,还能打仗吗?”郭开说:“大王,廉颇虽然打了胜仗,可他太专权了,军中的人只知道有廉相国,不知道有大王。而且他年纪大了,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要是哪天他造反,咱们可就麻烦了!”赵王听了,心里开始犯嘀咕。

没过多久,郭开又买通了几个大臣,让他们一起上奏,说“燕国刚被打败,不敢再来犯境,不如让乐乘取代廉颇,这样既能削弱廉颇的权力,又能让乐乘感恩戴德”。赵悼襄王本来就对廉颇有所猜忌,听了这些话,当即下旨:免去廉颇相国之职,派乐乘去取代他。

此时的廉颇正在外地练兵,接到圣旨后,气得浑身发抖。他对身边的人说:“我为赵国立下多少功劳?鄗代之战救了赵国,现在大王却听奸臣的话,要免我的职!”

愤怒之下,廉颇做出了一个冲动的决定——率军攻打乐乘!乐乘本来就怕廉颇,见廉颇率军来攻,吓得不敢应战,连夜逃跑了。廉颇知道,自己攻打朝廷派来的将领,已经成了“叛臣”,在赵国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几个亲信,投奔了魏国。

魏国都城大梁的魏王,早就听说过廉颇的名声,见他来投奔,表面上很客气,封他为“客卿”,可心里却不信任他——毕竟廉颇是赵国人,魏王怕他是赵国派来的奸细,所以一直没给他兵权,只是让他住在大梁,好吃好喝招待着。

廉颇在魏国住了几年,心里一直惦记着赵国。他每天都会登上大梁的城楼,往北眺望赵国的方向,常常一站就是几个时辰,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他身边的亲信劝他:“将军,您都离开赵国了,就别再想了,在魏国安享晚年不好吗?”廉颇摇摇头:“我是赵国人,我的根在赵国,我这辈子,只想为赵国打仗!”

这时候,赵国的情况又变了——秦国见赵国没有了廉颇,又开始派兵攻打赵国,接连攻占了赵国的几座城池。赵悼襄王这才想起廉颇的好,后悔当初听了郭开的话,就想把廉颇召回来。

可郭开怕廉颇回来后报复自己,就偷偷对赵王说:“大王,廉颇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打仗,不如先派个使者去魏国看看,要是他身体还好,再召他回来也不迟。”赵王觉得有理,就派了一个使者去大梁。

郭开早就料到赵王会这么做,提前派人去见使者,给了他很多黄金,说:“你去见廉颇,要是他身体不好,就如实回报;要是他身体还好,你就说他‘虽然能吃饭,可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让大王觉得他老了,不能用了。”使者见钱眼开,一口答应了。

使者到了大梁,廉颇听说赵国派使者来,心里特别高兴,以为赵王要召自己回去。他特意穿了铠甲,在使者面前舞了一趟矛,又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证明自己身体还好,还能打仗。可使者回去后,却按照郭开的吩咐,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还能吃饭,可臣跟他坐了一会儿,他就上了三次厕所,看来是老了,不能再打仗了。”

赵悼襄王听了,叹了口气:“唉,廉颇真的老了,看来是用不上了。”从此,再也不提召廉颇回赵国的事。

廉颇在魏国等了很久,一直没等到赵国的消息,心里越来越失望。这时候,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派人去大梁,想把他请到楚国来。楚王派来的使者对廉颇说:“楚王一早就仰慕将军的威名,想拜将军为大将军,率楚军抵御秦国,还请将军成全!”

廉颇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答应了——他想,就算不能为赵国打仗,能为楚国打仗,保住一方百姓,也算是对得起自己“武将”的身份。于是,他跟着楚国使者去了楚国都城寿春。

楚王见廉颇来了,果然很客气,拜他为大将军,还给他拨了十万兵马。可廉颇心里一直惦记着赵国,而且楚国的士兵和赵国的士兵不一样,训练方法、作战习惯都不同,廉颇指挥起来很不习惯。他虽然也打了几场仗,可都没能取得大的胜利,心里很郁闷。

有一次,他跟身边的人说:“我还是习惯用赵国人打仗啊,楚国的士兵虽然勇猛,可我总觉得不能得心应手。”说完,他拿出一张赵国的地图,指着长平、鄗城的方向,眼泪又掉了下来。

就这样,廉颇在楚国住了几年,因为水土不服,再加上心里一直郁郁寡欢,身体越来越差。公元前243年,这位为赵国征战了一辈子的老将军,在寿春病逝,享年八十四岁。

临终前,廉颇把身边的亲信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以后,你们把我埋在沙丘之下,我要面朝赵国的方向;还有,我腰间的这把‘破虏剑’,是当年赵武灵王赐给我的,你们把它埋在邯郸城外,就当我回赵国了……”

消息传到赵国,邯郸的百姓都哭了,他们自发地在城外为廉颇立了一座祠堂,每年都去祭祀。直到今天,河北邯郸还有“廉颇墓”“廉颇祠”,当地的老百姓还会给孩子们讲廉颇“负荆请罪”“鄗代破燕”的故事。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这句话,是对廉颇一生最好的评价。他虽然晚年漂泊,没能回到故国,可他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他的忠诚、勇敢和坦荡,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被后人永远铭记。

有时候我常想,要是赵悼襄王没有听郭开的谗言,要是廉颇能回到赵国,赵国会不会不被秦国灭亡?可历史没有“要是”,就像人生没有“重来”。但没关系,廉颇的故事,早就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忠诚”,叫“担当”,叫“知错就改”,叫“家国情怀”。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拯救男配计划 六道仙尊 林岚秦小雅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王妃太彪悍:爷,休书拿来!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大叔宠娇妻 重生明朝当嫡女 逍遥人生 恶灵龙骑 重生八八年 异度 超级电力强国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容少的下堂妻 暖床王爷丑颜妃 携手战神 无限异常管理局 狼行三国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1989红色攻略 隆万盛世 秦时小说家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禁地猎人 左明天下 承包大明 王牌佣兵 北朝帝业 明末:边军不退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九鼎问道 大明:我这就一步登天了? 血碎 大唐第一状元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 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 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 铜镜约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史上最强县令 北宋第一狠人 万浪孤舟,沧海一粟 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 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 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 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 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