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首页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武神主宰 花豹突击队 民国之谍影风云 带着农场混异界 谍影凌云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大唐一品 灵剑尊 封侯 明末1625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5章 老当益壮赵充国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汉家天威震朔方,老将横戈靖西羌。

漠北驰驱酬壮志,屯田一策固金汤。

七十犹能披甲胄,沉勇大略着青章。

千古谁堪继高义,营平侯名万古扬。

列位,这章咱们要讲的,是西汉年间一位老当益壮、有勇有谋的名将。这人名叫赵充国,字翁孙,生在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卒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一生历经武、昭、宣三朝,从少年投军到白发领兵,几十年都在西汉的边疆战斗。

赵充国,是陇西上邽人,也就是如今的甘肃天水。陇西这个地方,在汉朝可是“边地要冲”,一边连着中原,一边对着匈奴、西羌,汉武帝后期,朝廷要在陇西选“骑士”——也就是骑兵,赵充国二话不说就报了名。他马术精、箭法准,又懂些兵法,没多久就做了“羽林郎”。这羽林郎可不是一般的士兵,是皇宫里的侍卫,只有勇猛忠诚的士兵才能被选拔上。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这是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关键一年”。当时匈奴屡次南下骚扰,武帝忍无可忍,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分东西两路,深入漠北,要一举打垮匈奴的主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漠北之战”。

赵充国当时跟着卫青出征,任“假司马”——也就是代理司马,虽说官职不高,可管着一队骑兵,是前线的中坚力量。卫青这一路,目标是匈奴单于的主力。可漠北这地方,茫茫草原,黄沙漫天,走了十几天都见不着个人影,粮草也快接济不上了。

赵充国主动找到卫青,说:“将军,漠北虽广,可匈奴单于必在水草丰美的地方驻军。末将愿领一队哨探,往前探查,若能找到匈奴踪迹,也好早做准备。”卫青正愁没头绪,听他这么说,当即同意:“好!你带三百骑兵去,务必小心,若遇匈奴,不可硬拼,速速回报!”

赵充国领了命令,带着三百人就出发了。走了三天,到了一处叫“窴颜山”的地方,突然有个士兵喊:“将军!你看那边!”

赵充国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远处的草原上,隐约有帐篷的影子,还有不少马匹在吃草——正是匈奴的大营!他赶紧让士兵们趴在草丛里,仔细数了数,帐篷少说也有上千顶,看样子至少有三万匈奴兵。赵充国心里盘算:“这是匈奴的主力,得赶紧回去报告给将军。”可刚要下令撤退,突然听到一阵马蹄声——有一队匈奴游骑朝这边来了!

赵充国当机立断,对士兵们说:“都别慌!咱们躲进前面的树林,等他们过来,先射倒领头的,再趁机跑!”士兵们都攥紧了弓箭,等着匈奴人靠近。眼看那队游骑到了树林边,赵充国大喝一声:“射!”几十支箭一起飞出去,领头的匈奴小校当场中箭落马。剩下的匈奴兵吓了一跳,还没反应过来,赵充国已经带着人冲出树林,打马就跑。匈奴兵在后头追,赵充国一边跑,一边让士兵们回头放箭,又射倒了几个,匈奴兵怕有埋伏,不敢再追,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跑了。

回到卫青大营,赵充国把匈奴的位置、人数一一禀报。卫青大喜,立刻召集诸将商议:“匈奴单于就在前方,咱们趁他不备,连夜进军,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时候,赵充国又站出来:“将军,末将刚从那边回来,熟悉路线,愿为先锋,带大军前往!”

当天夜里,赵充国带着先锋部队,领着卫青的大军,悄悄朝着匈奴大营进发。到了后半夜,大军到了匈奴大营外,卫青一声令下,汉军的战鼓突然响起来,喊杀声震天动地。匈奴兵睡得正香,被这动静吓醒,以为是天兵下凡,乱作一团。赵充国带着先锋部队,第一个冲进匈奴大营,手里的长戟一挥,就挑翻了两个匈奴兵。汉军将士见先锋这么勇猛,也都士气大振,跟着冲进去,砍的砍、杀的杀。

匈奴单于见状不妙,带着少数亲信连夜逃跑。这一战,汉军斩杀匈奴兵一万多人,还缴获了大量的牛羊、帐篷,大获全胜。战后论功,卫青特意上奏朝廷,说赵充国“侦察有功,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武帝看了奏疏,当即下令,升赵充国为“中郎”,还赏了他一百户的食邑。

漠北之战后,赵充国又跟着卫青、霍去病打了几次匈奴,官职也一步步升,从中郎到车骑将军长史,再到后将军。可到了汉武帝晚年,因为“巫蛊之祸”,朝廷内部动荡,对匈奴的战事也暂时停了下来。直到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边疆又起了波澜——这次闹事的,不是匈奴,是西羌。

要说这西羌,是当时生活在河西走廊以南、青藏高原东北的游牧民族,分成好多个部落,比如先零羌、罕羌、开羌等等。以前汉朝和匈奴打仗,西羌有时候帮汉朝,有时候帮匈奴,立场不稳定。到了昭帝元凤年间,先零羌的首领联合了几个小部落,偷偷和匈奴勾结,想把河西走廊占据了——这河西走廊可是汉朝通往西域的“生命线”,要是被羌人占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就断了。

霍光得知消息,想派个懂边事的人去处理,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赵充国。当时赵充国已经五十多岁了,一直在边境任职,对羌人的情况很熟悉。霍光召见他,问:“羌人叛乱,你看该怎么办?”赵充国说:“羌人部落多,互不统属,先零羌是主谋,罕、开羌是被胁迫的。咱们不能一概而论,得先派人去罕、开羌那边,晓以利害,让他们和先零羌断绝关系,再集中兵力打先零羌,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霍光听了,觉得有理,就派赵充国去金城(如今的甘肃兰州)坐镇,处理羌人事宜。赵充国到了金城,没急着派兵,而是先找了几个当地的羌人老者来问话。这些老者都是罕羌的,对先零羌的霸道早就不满。赵充国给他们摆了酒,说:“朝廷知道你们罕羌是被先零逼迫的,只要你们不和先零一起闹事,朝廷不仅不追究,还会给你们赏赐,让你们安心放牧。”

老者们听了,都很高兴,说:“我们这就回去,劝部落里的人归附朝廷。”没过几天,罕羌的首领就带着几百人来投降,还把先零羌的动向告诉了赵充国。赵充国趁机派兵,突袭了先零羌的一个据点,斩杀了几百个叛乱的羌人,其他先零羌人见势不妙,纷纷逃到山里去了。

这一次处理羌人叛乱,赵充国没费多少兵力,就平定了局势。他事后对部下说:“对付这些部落,不能只靠武力。只要能分清主次,拉一派、打一派,再给他们些好处,他们自然就不会跟着叛乱了。”这话,后来成了他处理边疆事务的“核心原则”。

从昭帝到宣帝初年,赵充国一直在边境任职,一会儿防备匈奴,一会儿安抚羌人,把边疆治理得井井有条。当地的百姓和羌人部落,都很敬重他,说:“赵将军来了,咱们就不用怕打仗了。”可谁也没想到,到了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又出了大乱子,而这一次,赵充国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话说宣帝神爵元年春天,先零羌的首领狼何,又联合了罕、开羌的一些部落,再次叛乱。这一次,他们比上次更嚣张,不仅杀了汉朝的边郡官吏,还占领了临羌(如今的青海湟源)、浩亹(如今的甘肃永登)等地,扬言要“打通河西走廊,和匈奴联手,赶走汉朝人”。

消息传到长安,宣帝急坏了,赶紧召集大臣们商议。当时朝里的大将,要么年纪太大,要么没打过羌人,没人敢主动领兵。宣帝叹了口气,说:“难道就没人能去平定羌人叛乱吗?”这时候,有个大臣站出来,说:“陛下,臣举荐一人,定能平定西羌。”宣帝问:“是谁?”大臣说:“后将军赵充国!他常年在边境,又会打仗,只是……他已经七十三岁了。”

宣帝一听,也有些犹豫:七十三岁的老人,还能领兵打仗吗?可眼下实在没人可用,他只能让人去召赵充国进宫。赵充国接到圣旨,立刻赶回长安。宣帝见他须发皆白,可精神头很足,说话也中气十足,心里稍微放宽了些,问:“老将军,如今羌人叛乱,你看能派兵去平定吗?要是让你去,你愿意吗?”

赵充国一听,立刻跪下来,大声说:“陛下!臣虽老,可还能骑马、能射箭、能领兵!西羌叛乱,关乎边疆安危,臣愿领兵出征,不平定羌人,绝不回朝!”宣帝见他这么坚决,又问:“那你估计,需要多少兵力?”赵充国说:“臣看,有一万人就够了。羌人虽勇,可不懂谋略,只要臣用兵得当,定能取胜。”

旁边的大臣们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万人?羌人叛乱的部落,加起来有好几万人,一万人怎么够?有人劝赵充国:“老将军,还是多带些兵吧,免得吃亏。”赵充国却摇头说:“兵不在多,在精。带太多兵,粮草转运困难,反而会误事。臣带一万人,都是在边境打过仗的老兵,足够了。”

宣帝见他胸有成竹,就答应了,任命他为“蒲类将军”,领兵一万,前往西羌平叛。出发那天,长安城外,文武百官都来送行。赵充国披挂整齐,骑在马上,虽然年纪大了,可腰板挺得笔直,看着就像个年轻的将军。他对着百官拱了拱手,说:“诸位放心,老夫定不负陛下所托,早日平定羌人,还边疆一个太平!”说完,一挥手,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西而去。

列位,这“老将请缨”的故事,后来成了千古美谈。七十三岁的年纪,本该在家安享晚年,可赵充国为了国家,还愿意披甲出征,这份忠诚和勇气,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后来《汉书》里说他“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这评价真是一点都不假。

赵充国带着一万大军,走了十几天,到了金城。这时候,羌人已经占领了金城以西的几个据点,还派兵在黄河边巡逻,想阻止汉军过河。赵充国到了金城,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先扎下营寨,派人去侦察羌人的布防。

侦察兵回来禀报:“将军,羌人在黄河对岸的渡口,派了几千人防守,还把船只都拉到了岸上,咱们很难过河。”赵充国听了,想了想,说:“羌人以为咱们会从正面渡口过河,肯定防备很严。咱们不如绕到上游,找个隐蔽的地方偷渡,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当天夜里,赵充国让一部分士兵在正面渡口虚张声势,点燃火把,假装要过河,吸引羌人的注意力。他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悄悄绕到上游十几里的地方,那里有个浅滩,水流不急。汉军将士们牵着马,小心翼翼地淌过黄河,没发出一点动静。等过了河,赵充国立刻下令,让士兵们休息片刻,然后朝着羌人的防守据点进发。

那边羌人还在盯着正面渡口的火把,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喊杀声,回头一看,汉军已经到了跟前!羌人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敢抵抗,纷纷扔下武器逃跑。赵充国没让士兵们穷追,只是占领了据点,缴获了羌人留下的粮草和船只。

过了黄河,赵充国继续进军,到了罕羌的聚居地附近。这时候,手下的将领们都劝他:“将军,咱们不如趁势进攻罕羌,先杀杀羌人的威风!”赵充国却摇头说:“不行。罕羌虽然和先零羌一起叛乱,可他们是被胁迫的,不是主谋。咱们要是现在打他们,他们就会和先零羌抱成一团。不如先放过他们,去打先零羌,等先零羌败了,罕羌自然会归附。”

将领们还是不放心:“可要是咱们去打先零羌,罕羌在后面偷袭咱们怎么办?”赵充国笑着说:“咱们可以派人去罕羌那边,告诉他们,朝廷只打先零羌,不打罕羌。只要他们不帮先零羌,咱们就给他们赏赐。”说完,他就派了一个使者,带着一些丝绸、粮食,去见罕羌的首领靡当儿。

靡当儿就不想跟着先零羌叛乱,见汉军使者来了,赶紧接见。使者把赵充国的话一说,还送上了赏赐,靡当儿立刻高兴地说:“请你告诉赵将军,我们罕羌绝不出兵帮先零羌,要是有先零羌的人来,我们还会告诉汉军!”

使者回来禀报,赵充国放心了,立刻率领大军,朝着先零羌的大营进发。先零羌的首领狼何,以为罕羌会帮自己和汉军打第一仗,没怎么防备汉军,结果被赵充国打了个大败。汉军斩杀了上千个先零羌人,还缴获了几万头牛羊、几千辆马车。狼何带着剩下的先零羌人,逃到了湟水南岸的山里。

赵充国率军追到湟水边,手下的将领们又劝他:“将军,咱们赶紧过河追吧,把先零羌一网打尽!”赵充国却又停下了,说:“咱们要是穷追不舍,他们狗急跳墙,反而会拼死抵抗,咱们会有损失。不如就在这里扎营,等着他们粮尽投降。”

果然,过了没几天,就有不少先零羌人从山里出来投降,赵充国对投降的羌人很好,不仅给他们粮食,还让他们回去劝其他人投降。没几天,又有几千先零羌人来投降,狼何见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少数亲信,逃到匈奴去了。

先零羌的叛乱基本平定了,可赵充国却没急着班师回朝。他看着金城以西的大片荒地,又想到大军的粮草都是从内地转运来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心里有了一个主意——屯田。

什么是“屯田”呢?简单说就是让士兵们在不打仗的时候,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这样一来,大军的粮草就不用从内地转运了,节省了开支;二来,士兵们分散在各地屯田,还能起到镇守地方的作用,防止羌人再次叛乱;三来,开垦的荒地多了,以后还能让内地的百姓迁过来居住,充实边疆。

赵充国把这个主意写成奏疏,派人送到长安,奏请宣帝同意。可宣帝看了奏疏,却有些犹豫,觉得屯田耗时太长,不如让大军趁机把剩下的羌人都消灭了,早日班师。他给赵充国下了一道圣旨,说:“老将军,如今羌人已败,不如乘胜追击,一举剿灭,何必留在那里屯田?”

赵充国接到圣旨,没有盲从,而是又写了一道奏疏,详细解释屯田的好处。他在奏疏里说:“陛下,臣算了一笔账,大军一万,每天要吃粮食几十石,从内地转运过来,每石粮食要花几百钱,一年下来就是几千万钱,这对朝廷是很大的负担。要是留五千士兵屯田,开垦两千顷荒地,一年能收粮食几十万石,足够大军吃用,不用再从内地转运。而且,士兵们屯田,羌人见咱们久驻不走,就不敢再叛乱;当地的百姓也能安心种地,边疆才能真正安定。”

宣帝看了这道奏疏,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就把奏疏交给大臣们讨论。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赵充国,说屯田是“安边良策”;另一派反对,说“屯田太慢,恐羌人复叛”。宣帝又给赵充国下了圣旨,让他再考虑考虑。

赵充国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又写了第三道奏疏,说:“陛下,羌人剩下的不多了,都是些老弱妇孺,构不成威胁。要是咱们强行进攻,不仅会有士兵伤亡,还会让羌人怨恨朝廷,以后还会叛乱。屯田不仅能解决粮草问题,还能安抚羌人,让他们慢慢归附朝廷,这才是长久之计啊!”

这一次,宣帝终于被说服了,同意了赵充国的屯田之策。赵充国接到圣旨,立刻开始安排屯田。他把一万大军分成两半,五千人继续镇守各地,防备残余的羌人;五千人开垦荒地,种植小麦、粟米。他还规定,士兵们屯田的时候,要和当地的羌人友好相处,不许欺负他们;要是羌人愿意来帮忙种地,还可以给他们粮食作为报酬。

刚开始,有些羌人对汉军屯田还有些害怕,不敢靠近。可后来看到汉军士兵不仅不欺负他们,还经常给他们送些粮食、工具,就慢慢放下了戒心,有些羌人还主动来帮汉军种地。赵充国见了,很高兴,经常亲自到田地里,和羌人一起干活,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

过了几个月,荒地变成了良田,金灿灿的小麦熟了,士兵们收割了几十万石粮食,堆满了粮仓。当地的羌人也都愿意归附朝廷,再也没人提叛乱的事了。赵充国又上书宣帝,说:“陛下,如今边疆已安,臣请求撤掉一半的军队,只留五千人屯田,足够镇守边疆了。”宣帝同意了,撤回了五千士兵,只留赵充国带着五千人在边疆屯田。

这“屯田之策”,是赵充国对汉朝边疆治理最大的贡献。后来,汉朝在西域、北疆等地,都采用了屯田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还稳定了边疆,促进了民族融合。直到后世,很多朝代都借鉴了赵充国的屯田之策,比如唐朝的“府兵制”、明朝的“卫所制”。可以说,赵充国的这一策,真的是“安边万世”的良策!

赵充国在边疆屯田一年多,边疆彻底安定了,残余的羌人要么归附朝廷,要么逃到了匈奴,再也没有叛乱的迹象。这时候,赵充国已经七十四岁了,身体虽然还硬朗,可也有些力不从心了。他上书宣帝,请求退休,说:“陛下,如今边疆已安,臣年事已高,请求陛下允许臣退休回家,让年轻的将领来接替臣的职位。”

宣帝看了奏疏,很感动,觉得赵充国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休息了。他下旨,同意赵充国退休,还封他为“营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户,让他回到长安养老。同时,宣帝还下令,在边疆继续推行屯田之策,让边疆永远安定。

赵充国回到长安后,虽然退休了,可宣帝还是经常派人去请教他边疆的事务。有时候遇到匈奴、羌人的问题,宣帝拿不定主意,就会把赵充国召进宫,让他出谋划策。赵充国每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给宣帝提了很多好建议。

到了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赵充国病重。宣帝亲自去他家探望,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心里很不是滋味,说:“老将军,你为国家立了这么多功,朕永远不会忘记你。”赵充国拉着宣帝的手,说:“陛下,臣只希望陛下能永远重视边疆,善待百姓和四夷,让汉朝永远太平。”没过多久,赵充国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

赵充国去世后,宣帝很伤心,追赠他为“壮侯”,还让他陪葬在汉武帝的茂陵旁边——这可是汉朝大臣最高的荣誉,只有对国家有大功的人才能享受到。后来,宣帝为了纪念那些对汉朝有大功的大臣,在未央宫的麒麟阁上,画了十一位大臣的画像,赵充国就是其中之一,画像下面还写着他的功绩,让后人永远纪念他。

《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写赵充国的时候,评价很高,说他“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还说他“七十余岁,气盖三军,功成屯田,为后世法”。这几句话,概括了赵充国的一生,也说出了他的历史地位。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拯救男配计划 林岚秦小雅 不要啊棺人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从良医到良相 王妃太彪悍:爷,休书拿来!  大叔宠娇妻 重生明朝当嫡女 逍遥人生 重生学霸千金:首席校草,别犯规 恶灵龙骑 重生八八年 超级电力强国 风痕篇:丑陋王爷穿越妃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叱咤风云 洪荒之孔宣传 暖床王爷丑颜妃 狼行三国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战地军医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禁地猎人 大时代1958 左明天下 承包大明 北朝帝业 红楼从庶子开始 明末:边军不退 明天下 玛雅之小兵传奇 九鼎问道 大唐第一状元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大楚武信君 衣冠谋冢 道藏辑要 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 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