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花豹突击队 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 我的公公叫康熙 三国之至尊系统 三国军神 红楼之我不是贾政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逍遥太子爷 抗日之战将无敌 灵剑尊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85章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

《大吴茶马志》载:\" 茶马古道,元兴帝所拓,德佑年间增至七道,皆通边地。然商路即兵路,一图可藏攻守,故边臣掌图者,必亲验关隘,防奸人借道。\"德佑十六年冬,代王府夜宴,一幅\" 开中纳马 \"商路图展开,竟与瓦剌细作路线重合七处,盖因图中\" 中转站 \" 实为敌寇入关之秘径。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代王拍了拍手,两名侍卫抬着丈许长的羊皮图卷走进暖阁,图上用朱砂标注着 \"开中纳马\" 的新商路,从宣府延伸至甘肃镇,沿途的驿站、隘口密密麻麻。\"谢大人请看,\" 他的指节划过图中最粗的红线,\"此道打通后,每年可为朝廷多换三千匹战马。\"

谢渊的目光落在图右下角的 \"甘肃镇中转站\",那里的朱砂比别处深 —— 与都察院备案的瓦剌细作入关路线图上的标记,颜色、形状分毫不差。他想起上月边军密报,说甘肃镇的 \"黑风口\" 常有不明身份的马队出没,番号却写着 \"代王府采办\"。

林缚悄悄凑到谢渊耳边:\"大人,这图的比例尺不对,\" 他用指甲量着宣府到黑风口的距离,\"实际路程比图上标短了两百里。\" 两百里,足够瓦剌马队在夜色中绕过边军防线。

谢渊的指尖沿商路图缓缓移动,在宣化卫、大同左卫、甘肃镇等七处停下,每处都用朱笔圈出:\"这里,\" 他点向第一处重合点,\"去年三月,瓦剌细作在此劫走军粮;这里,\" 指向第二处,\"七月,边将报有 ' 晋商马队 ' 私放敌骑入关。\"

代王的脸色渐沉,端起的酒盏在唇边悬了片刻:\"商路与兵路偶有重合,不足为奇。\" 谢渊却从袖中掏出另一幅图,那是玄夜卫截获的瓦剌细作手绘路线,展开后与商路图的重合处竟用同样的朱砂标记,连驿站的名字都错得一致 ——\"清水驿\" 写成了 \"清木驿\"。

\"两个不同阵营的图,\" 谢渊的声音冷如寒风,\"错字都相同,王爷觉得是巧合?\" 兵部尚书突然咳嗽,朝珠缠得更紧,他去年曾任宣府巡抚,正是商路图的监修官之一。

林缚突然指着图中 \"归化城驿站\":\"大人,这里的标注有问题。\" 他从怀中掏出《边军驿站志》,\"志载此驿只有两匹驿马,\" 对比图上的 \"常备二十匹\",\"多出的十八匹,\" 冷声道,\"怕是给瓦剌准备的。\"

代王的长史慌忙解释:\"是为了应付商队旺季。\" 谢渊却想起甘肃镇驿丞的供词,说代王府每月都要从归化城驿站调走十匹快马,说是 \"送紧急公文\",却从未见过回执。\"紧急公文,\" 他冷笑,\"怕是送给瓦剌的密信吧。\"

暖阁的铜炭噼啪作响,代王的指节在案上叩出急促的节奏,像在给某个信号。谢渊瞥见窗外的槐树上,挂着一盏玄色灯笼 —— 那是镇刑司 \"情况紧急\" 的暗号。

兵部尚书突然大笑,用象牙箸敲着图卷:\"谢大人太过多心!\" 他指着重合处,\"这些关隘本就是通衢,商队、兵队都要走,\" 话锋一转,\"倒是去年的边军粮饷,\" 意有所指地看向户部侍郎,\"还欠着三个月未发呢。\"

谢渊知道这是转移话题的伎俩,却顺着他的话头问:\"尚书可知,欠饷的粮车,\" 他的目光扫过商路图,\"正是在这七处重合点失踪的?\" 尚书的笑容僵在脸上,他去年负责督运粮饷,那些失踪的粮车,最终都报了 \"遇劫\",却没人追查劫匪身份。

户部侍郎的喉结滚动,他分管边饷,去年正是他批的 \"粮车遇劫免赔\" 文书,此刻指尖在案下写着 \"饶命\" 二字,朝谢渊方向递去。

左副都御史慢悠悠地呷了口茶:\"谢大人掌风宪,固当严谨,\" 他的目光在商路图上晃了晃,\"但边地之事复杂,\" 顿了顿,\"代王为朝廷采办战马,偶有疏漏难免,\" 话里话外都在为代王开脱。

谢渊突然问:\"大人去年巡按甘肃镇时,\" 他翻出都察院的《巡边录》,\"为何在黑风口的记录上只写 ' 一切如常 '?\" 左副都御史的茶盏差点脱手,他去年确实收了代王的 \"巡边礼\"—— 十匹上好的瓦剌战马,此刻正拴在自家马厩。

林缚趁机补充:\"据边军说,左副都御史巡边那日,黑风口的 ' 晋商马队 ' 恰好歇业,\" 他盯着对方发白的脸,\"未免太巧了。\"

代王的长史突然上前,指着图中一处未标注的小径:\"谢大人有所不知,\" 他故作熟稔地解释,\"这七处都是老商路,瓦剌人也常来互市,\" 他用狼毫在图上添了个 \"互市点\",\"只是没来得及标注。\"

谢渊的指腹抚过新添的墨迹,墨色比原图亮 —— 显然是临时补画。他想起《大吴边军制》规定,边地互市需由巡抚、总兵、通判三方会签,代王府从未报过甘肃镇有新互市点。\"长史这狼毫,\" 谢渊突然注意到笔杆上的 \"泰和号\" 印记,\"是晋商的商号吧?\"

长史的手猛地抽回,笔杆在案上滚出老远,露出袖中藏着的瓦剌银币 —— 那是马队从敌营带回的 \"回礼\"。

谢渊将一叠边军密报拍在图上,最上面的一份写着:\"德佑十五年九月,甘肃镇黑风口,晋商 ' 泰和号 ' 马队遇劫,实则私放瓦剌骑兵入关,劫走军粮三百石。\"

\"泰和号,\" 谢渊的目光扫过代王,\"正是王爷长史掌管的商号。\" 代王的指节捏得发白,却强作镇定:\"商号众多,重名难免。\" 谢渊却甩出泰和号的账册抄本,其中 \"采办费\" 一项,每月都有 \"甘肃镇黑风口支出\",数目与边军失踪的粮饷恰好吻合。

林缚突然想起查抄 \"王记马行\" 时搜出的通关文牒,牒上的 \"泰和号\" 印章,与图上的商号标记完全相同。\"这些马队,\" 他的声音发紧,\"根本不是采办,是给敌寇送粮。\"

谢渊展开玄夜卫绘制的 \"瓦剌商队画像\",图中马夫的衣着、马鞍的样式,与代王府马队的一模一样。\"边军说,这些马队的领头者,\" 他指向画像中最前面的人,\"会说流利的中原话,却在不经意间露出瓦剌口音。\"

代王的长史突然插嘴:\"商队混居本就常见。\" 谢渊却拿出截获的马队花名册,上面的 \"王三李五 \"等名字,在瓦剌细作的名单上都能找到对应的本名,只是换了汉姓。\" 这些假名,\"他冷笑,\" 怕是长史替他们取的吧。\"

兵部尚书的额头渗出冷汗,他去年给代王府马队签发的 \"边军免检\" 文书,此刻成了纵容敌寇的铁证。那些马队经过关卡时,边军稍有盘问,就会亮出 \"代王府\" 的令牌。

谢渊用红线将七处重合点连起来,竟形成一个包围圈,将宣府、大同、甘肃三大边镇的粮仓、军械库都圈在其中。\"王爷的商路,\" 他的声音震得烛火摇晃,\"不仅能运战马,\" 顿了顿,\"还能运敌寇的刀枪。\"

代王猛地将图卷扯回,羊皮纸被撕裂的声音格外刺耳:\"谢渊!你这是诽谤宗室!\" 他的失态暴露了心虚,谢渊却注意到他撕裂的位置,正好是黑风口的标记 —— 那里藏着瓦剌细作的联络暗号,用朱砂写的 \"鹰来\" 二字,被撕成了两半。

谢渊突然转向宣府知府:\"李大人,\" 他的指节叩着图中 \"宣府中转站\",\"代王府每月从你辖区调多少马夫?\" 知府脸色煞白,支吾道:\"大约... 五十人。\"

\"可边军报的是两百人,\" 谢渊甩出《宣府马夫名册》,\"多出的一百五十人,\" 目光扫过代王,\"都去了哪里?\" 代王的长史慌忙解释是 \"临时雇工\",谢渊却拿出这些人的籍贯 —— 都来自瓦剌与中原交界的 \"归化村\",那是出了名的细作窝点。

林缚补充道:\"这些人领的工钱,比寻常马夫高五倍,\" 他指向名册后的 \"领款记录\",\"签字的笔迹,与瓦剌细作的供词如出一辙。\"

谢渊的指尖点向图中 \"黑风口\":\"此处地势险要,按《大吴边防志》,需三人以上联名才能放行,\" 他盯着代王,\"王爷的马队,为何单人就能通关?\"

代王的声音带着怒意:\"本王的令牌就是凭证!\" 谢渊却拿出黑风口守将的供词,说代王曾威胁他 \"若不放行,就参你通敌\",守将怕丢官,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是放行,\" 谢渊的声音冷如冰霜,\"是用王爷的权势,给敌寇开了侧门。\"

左副都御史想为代王辩解,却被谢渊拿出的守将贿赂记录堵住嘴 —— 守将每月给代王府送两匹战马,换来 \"放行便利\",而这些战马,都来自瓦剌的 \"互市\"。

谢渊将边军的 \"敌寇入侵记录\" 与代王府马队的 \"采办日程\" 并排放置,入侵日期与马队经过重合点的日期,竟完全一致。\"德佑十五年正月,马队过宣化卫,次日瓦剌袭扰;三月,过大同左卫,三日后敌骑入关...\"

代王的呼吸越来越急促,他突然拍案:\"纯属巧合!\" 谢渊却拿出马队携带的 \"货物清单\",上面写的 \"茶叶丝绸 \",在截获的瓦剌辎重中都能找到,包装上还印着\" 代王府采办 \" 的字样。

\"这些货物,\" 谢渊的指腹碾过清单,\"怕是给敌寇的军饷吧。\" 暖阁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连烛火都忘了跳动。

林缚借口 \"细看路线\",将商路图拿到烛火下,发现七处重合点的朱砂下,还藏着更深的墨痕 —— 那是用陈年松烟墨画的,比表层朱砂至少早三年。\"大人,\" 他用指甲刮去表层朱砂,露出底下的瓦剌文,\"这是 ' 必经之路 ' 的意思。\"

谢渊的心头一震,三年前正是代王开始掌管宣府马政的时候。他想起《大吴宗室传》记载,代王在德佑十三年曾 \"私访瓦剌\",美其名曰 \"考察马种\",实则很可能是在那时与敌寇定下了借道之计。

代王的长史想夺回地图,林缚却故意将图打翻在酒液里,更多的瓦剌文在酒液中显形,连成 \"七月初七,黑风口会师\" 的句子 —— 那正是去年瓦剌大举入侵的日子。

林缚在整理散落的图卷时,发现羊皮背面有处夹层,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用朱砂写着 \"每处中转站,留十石粮、五副甲\"。字迹与代王的亲笔批示如出一辙,那是给瓦剌的 \"补给清单\"。

\"王爷倒是周到,\" 谢渊将纸条拍在图上,\"连敌寇的粮草、军械都替他们备好了。\" 代王的脸在烛火下扭曲如鬼,他没想到这藏了三年的秘密,会被一杯酒液揭开。

兵部尚书突然瘫坐在地,纸条上的 \"五副甲\",正是去年军械库失窃的数量,当时他报的是 \"锈蚀销毁\",实则通过代王府马队送给了瓦剌。

林缚从袖中掏出一份供词,是甘肃镇清水驿驿丞的笔录:\"代王府马队每月初三必到,\" 供词上写着,\"他们不换马,只换令牌,将 ' 采办 ' 令牌换成 ' 瓦剌商队 ' 的通关牒,换完就走,前后不过一刻钟。\"

谢渊的指节叩着供词:\"这就是为何瓦剌商队总能顺利入关,\" 他望向代王,\"因为他们用的是王爷给的 ' 通行证 '。\" 代王的侍卫突然拔刀,却被玄夜卫按住,刀鞘上的飞鹰纹在烛光下泛着寒光 —— 与瓦剌细作的腰牌标记相同。

通政司参议突然站出来,从怀中掏出代王与瓦剌首领的往来书信,信中说 \"商路已备妥,七月初七如约\"。\"这是去年截获的,\" 他的声音发颤,\"怕遭报复一直没敢交,\" 顿了顿,\"信里的商路图,与王爷献的一模一样。\"

代王指着他骂 \"伪造\",参议却亮出信封上的火漆 —— 那是代王府的专用印泥,与都察院备案的 \"代王亲启\" 信件火漆完全一致。\"火漆掺了宣府特有的朱砂,\" 谢渊补充道,\"全天下只有王爷的印泥如此。\"

谢渊拿出甘肃镇总兵的密信,信中说 \"代王府马队多次阻挠边军巡查黑风口\",甚至在去年六月打伤了试图盘查的哨兵。\"总兵怕得罪王爷,\" 谢渊的声音带着沉痛,\"只能忍气吞声,直到上月战死沙场,才托人将信送出。\"

总兵的死讯上个月刚传到京城,朝廷追封他为 \"忠勇伯\",却不知他是因发现代王通敌才遭报复 —— 战死那天,他本要带着马队通敌的证据进京。林缚的拳头攥得发白,那位总兵是他的同乡,曾教过他骑射。

被押解到京的泰和号掌柜,在商路图前终于认罪:\"是代王让我们在中转站接应瓦剌人,\" 他的指甲抠着地面,\"每次交接都给我们三成利,镇刑司的冯指挥使说,出事有他兜着。\"

他还供出,去年七月初七的入侵,代王府马队提前三天就在黑风口埋下了干粮和水,瓦剌骑兵靠着这些补给,才能在边军察觉前突袭成功。\"那些补给清单,\" 掌柜的声音嘶哑,\"都由长史签字画押。\"

代王在铁证面前仍不死心,指着商路图大喊:\"一张图说明不了什么!\" 谢渊却将七处重合点的土壤样本、马队留下的蹄印拓片、瓦剌人的供词一一摆在图上,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王爷还要看什么?\" 谢渊的目光如刀,\"要不要请瓦剌首领来对质?\" 代王的脸色惨白如纸,他知道瓦剌那边早已约定 \"事泄则弃车保帅\",此刻绝不会认账,但这些证据已足够定他的罪。

兵部尚书突然跪地求饶,说愿意指证代王,以求从轻发落。代王狠狠瞪着他,骂道:\"你这反复无常的小人!\" 却忘了自己当初就是用高官厚禄拉拢对方的。

代王突然看向谢渊,语气软下来:\"谢大人,只要你放过本王,\" 他的指节叩着案上的玉如意,\"宣府马政的肥差给你,再加黄金千两,如何?\"

谢渊冷笑:\"王爷觉得,都察院的獬豸补子,\" 他指了指官服,\"是能用黄金买的?\" 代王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突然发疯似的撕扯商路图,却被林缚按住,碎羊皮在他手中飘落,像一群绝望的蝶。

左副都御史趁机撇清关系,说自己 \"从未参与\",却被谢渊拿出的 \"分赃记录\" 堵住嘴 —— 他去年从代王那里分到的战马,足足有五十匹。

玄夜卫的脚步声在暖阁外响起,谢渊亮出都察院的 \"拘押令\":\"代王萧灼,涉嫌通敌叛国,\" 他的声音朗朗,\"即刻收监,听候三司会审。\"

代王被押走时,突然回头盯着商路图,嘶吼道:\"那不是商路,是活路!\" 活路?谢渊望着图上蜿蜒的红线,那分明是用边军鲜血染红的死路。林缚将散落的图碎片一一收起,他要把这些碎片拼好,作为呈给陛下的最后一份证据。

三法司在都察院大堂会审时,商路图的复原件被挂在正中,七处重合点用红圈标出,旁边摆着对应的证据。代王在铁证面前终于低头,承认 \"为多获战马,与瓦剌约定借道,后被胁迫通敌\"。

谢渊却拿出他与瓦剌首领的密约,上面写着 \"事成后割宣府三城为谢\",戳穿了他 \"被胁迫\" 的谎言。最终,代王被判 \"削爵赐死\",涉案的兵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等官员,或斩或流,朝堂为之一清。

林缚在整理卷宗时,将商路图的碎片装裱成册,取名《罪路图》,警示后人商路不可私借,边防不可松懈。

谢渊奏请重新勘定茶马古道,废除代王私拓的七处 \"中转站\",改由边军、都察院、户部三方共管,每处关卡都设 \"三堂会审\" 的盘查制度。\"商路即国脉,\" 他在奏折中写道,\"脉通则国兴,脉阻则国危,断不可假手私人。\"

德佑帝准奏,命林缚主持商路整改,他沿着当年的路线巡查,在七处重合点立碑,碑上刻着 \"边患源于内奸\" 六个大字,碑后列出代王通敌的罪状。

谢渊建议对宣府、大同、甘肃三镇的边军进行换防,避免将领与地方势力勾结。德佑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换防后的边军在黑风口等要地增设岗哨,马队过关需持 \"三衙会签\" 的文书,再无 \"代王府免检\" 的特例。

林缚在黑风口的新岗哨前,看见边军正在查验一队晋商马队,马夫们规规矩矩地出示文书,再没有当年的嚣张。岗哨的石墙上,挂着《罪路图》的摹本,每个哨兵上岗前都要默记上面的教训。

片尾

朝廷在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设立 \"官市\",由都察院派御史监督,瓦剌商队需持 \"明符\"(边军签发的通行证)、\"暗符\"(玄夜卫的防伪印记)才能入关,交易全程记录在案。

谢渊在巡查官市时,看见瓦剌商队的马夫与中原商贩用手语交流,气氛平和。他想起代王的《罪路图》,叹道:\"商路本无善恶,善恶在人。\" 林缚在一旁补充:\"就像这图,既可藏奸,亦可兴邦。\"

官市的石碑上,刻着谢渊题写的 \"互市以信,守边以忠\",成为新的商路准则。

甘肃镇的百姓重新回到黑风口附近居住,他们在当年的中转站旧址开垦荒地,种上庄稼。老人们说,自商路整改后,瓦剌再没来袭扰过,夜里能听见的,只有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声,清脆而安宁。

林缚在黑风口遇见一位放羊的老汉,他的儿子就是去年战死的哨兵。老汉指着新立的岗哨:\"现在好了,路归朝廷管,贼寇进不来了。\" 他的羊圈,就搭在当年马队藏粮的山洞旁,洞里的粮食早已被边军运走,只留下淡淡的麦香。

那幅引发风波的商路图,最终被收入史馆,旁边附着重合点的证据说明。《大吴史》在记载此事时写道:\"德佑十六年,代王私拓商路通敌,谢渊以图为证,诛奸佞,整边备,茶马道复归正途。\"

史馆的史官在图旁题注:\"一图可亡邦,一图可兴邦,在人不在图。\" 这句话,成了后世治理边地的至理名言。

边军的马队经过古道时,会在槐树下歇脚,老兵们给新兵讲代王通敌的故事,指着槐树说:\"这些树,是用奸臣的骨头喂大的,要记住教训。\" 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在重复谢渊的话:\"商路即民心,守住路,就是守住民心。\"

卷尾

《大吴史?边防志》载:\" 茶马古道之险,不在山高路远,奸人借道。德佑之变,代王以商路图通敌,幸得谢渊察其奸,七处重合终成铁证。\" 夫图者,器也,用之正则利国,用之邪则祸民。后世治边者,必亲验商路、严查通牒,皆以代王为戒。宣化的风,年复一年掠过古道,吹老了槐树,吹淡了血痕,却吹不散图上那七处红圈 —— 那是刻在王朝边防上的警示,永远提醒着后来者:防外必先安内,守边必先正心。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官赐福 生活系游戏 在霍格沃茨读书的日子 三千世界漫谈 法宝修复专家 快穿玩转逆袭 不负卿莫别离 地下城的一千万种活法 夫君,来种田 家园 他又被季小姐迷住了 李世民魂穿刘阿斗 近距离爱恋 福艳之都市后宫 空间之农家真命皇后 雁鸣长空 容少的下堂妻 叱咤风云 洪荒之孔宣传 暖床王爷丑颜妃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战地军医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禁地猎人 大时代1958 左明天下 王牌佣兵 北朝帝业 玛雅之小兵传奇 九鼎问道 大明:我这就一步登天了? 大唐第一状元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岂独无故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 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 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 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 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 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 万浪孤舟,沧海一粟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穿越后,我从厂仔变成王爷 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 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 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 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