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前方到达天津站

首页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武神主宰 民国之谍影风云 谍影凌云 想当皇帝的领主 红楼之我不是贾政 从亮剑开始搞军工 我在原始社会风生水起 德意志崛起之路 明末逐鹿天下 灵剑尊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前方到达天津站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全文阅读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txt下载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五十四章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李武借鉴前一世的经验,将科举分为三部分:首要是对当下大明政策及国际局势的见解;其次是针对官员实际事务的处理能力;再者是如何与民众沟通交流。依据三部分的成绩,由朱棣与李武亲自决定职位分配。

例如,擅长第一部分的可担任要职,第二部分优异者派往地方,第三部分突出的则可从事基层工作。鉴于朝廷官员短缺,朱棣与李武迅速筹备新制科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未加审查。

怀揣期望的读书人、厌倦世事的老手以及试图侥幸过关的人士纷纷参与,此次科举规模空前。

随着考官发令,第一部分的试卷递至考生面前。考生落笔作答,当看到第一题时,众人皆感意外,有人因震惊失态而被驱离考场。题目以简洁白话呈现:“如何看待当今局势?”

尽管早有预料此科举别具一格,如此巨大的变动仍让考生措手不及。投机者面露愁容,意识到希望渺茫;而书生和部分资深者则精神振奋。

为节省时间,墨已备好,考生提笔疾书。文人们却眉头深锁,疑惑为何不见熟悉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等内容,反而是这般直白的问题。

硬着头皮作答,答案大多雷同,无外乎歌颂皇恩浩荡,提倡勤勉农事与施仁政等陈词滥调。更有人借此发挥诗词才华,虽辞藻华丽却全然偏离主题。

有人快速完成首题转向下一题,也有直接略过难题。第二题问:“怎样提升朝廷财政收入?”

多数人依旧茫然,选择继续跳过。答案大致围绕打击**、鼓励生产展开。

……

考试接近尾声,有人信心满满,也有人情绪低落。最终来到两道附加题,这些题目无需评分,将由李武与皇帝亲自裁定。

自觉前路坎坷,却因承诺兑现而欣喜若狂。他立刻在两道附加题上下功夫,以溢美之词猛夸皇帝与李武,期待借此留下好印象,甚至谋求一官半职。

一些有才学的正人君子对此嗤之以鼻——他们无需取悦皇帝或国师,凭借自身实力便能获得职位。

然而,仅有少数人看到附加题后,眼中闪过亮光,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附加题一:“你对外界了解多少?”

附加题二:“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官吏**及强盗横行?”

这些问题令众人重新审视皇帝与李武,纷纷提笔撰写文章。交卷时刻来临,所有人停下笔,考官收卷后呈交朝廷,朱棣将派专人审核。

“锦衣卫审卷?”纪纲望着朱棣与李武,满脸不解。

锦衣卫是什么?特工!怎会安排特工批阅试卷?

李武摊手道:“实属无奈。此次科举需熟悉天下局势、地方情况及民生,朝中少有这般人才,锦衣卫却完全符合条件。”

纪纲转向朱棣,朱棣点头:“先生所言有理,锦衣卫确实胜任。”

“……遵旨。”

纪纲虽觉荒诞,但仍遵命行事。锦衣卫对试卷内容了如指掌,其高效精准令人叹服,没多久便完成了批改。

李武明白,这或许得益于人口较少与古代识字率低的现实,但锦衣卫的能力毋庸置疑。

常规试题成绩揭晓,接下来便是朱棣与李武亲自审阅附加题。未作答者直接排除,锦衣卫判定为夸赞的亦略去,最终剩约三分之二。

李武设附加题意在了解当时书生对世界与文化的认知。

遗憾的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大多数人对世界的理解仅限于“北有草原、东临大海、西接沙漠、南靠森林”。

李武眉头深锁,心中暗叹:必须加强基础教育了!

多数古时**担忧百姓知礼明理后生变,因此常施压制之策,致使上下隔阂甚深。

李武却不以为然:若君主真心体恤民众,何须顾虑百姓学识增长?

开启民智,实则有益于百姓监督官员与朝廷,促使官员廉洁公正,如此良性循环,对国家大有裨益。

唯有清官明君可令国家兴盛,非是?

“陛下,请观。”

李武详阅诸多案卷后,终选出几位对世界地理稍有认知者。其答案大致涵盖东南亚、南亚及北非中东等区域。

怪不得郑和下西洋时有如此庞大的船队,原来古时先贤早已熟知这些地域。

郑和下西洋之事,似乎发生在朱棣朝代?

李武心想:待内政妥善后,外交亦需着手。

唉——

心愿繁多,恐数年方得完成。

李武自嘲一笑,呈上案卷予朱棣。

“国师,此为何物?”

朱棣身为**,深知地理重要性,但他半生征战北疆,对西南方略不熟。

这些考生所答令朱棣恍如进入新天地,对世界认知更进一层。

“扶桑果真存在。”

“越国竟留后人。”

“和尚源自印度?印度疆域似我大明?”

每份考卷皆令朱棣惊叹,一时忘却身份,如孩童般逐字细读。

李武呢?

他为一份考卷震撼。

此卷字迹潦草,却详尽描述欧亚大陆、北非诸国、风土人情,仿若游记。

竟有人对世界地理这般通晓?

李武见举子名为郑芝云。

“陛下,此子必观!”

李武递呈此卷给朱棣:“天下万国三分已知,日后外交可资!”

朱棣览毕亦惊,精通史籍的他几乎能找出所有提及国名。

暗记此名,可用之人定无负。

李武继阅第二问。

此题李武亦无指望完美解答,乃历代君王难解之谜。

设立监察机构?那监察机构出了问题怎么办?治安部队若与人勾结又如何?

多数有才能的考生建议强化和修补监察机构及治安部队,以避免朝廷**导致全国混乱。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提议,李武仔细看过后,将他认为有价值的提交给朱棣。朱棣同样认真审阅,不时用纸笔记录,计划日后施行。

“陛下,此人应密切留意。”李武并未将此人的完整答卷呈上,仅提及名字。

“王子任?好,听先生的安排。”朱棣扫了一眼名字,未多言便点头同意。

他对李武无比信任,坚信这位国师绝不会害他,只会助他稳固江山。朱棣相信李武的判断,因为李武曾多次力挽狂澜,一次次助他转危为安。

李武隐藏的一份答卷内容令他震惊。若交由能臣治理,难免人亡政息;倒不如用制度与思想并重,支撑起强大国家。这份答卷虽简短,却字字珠玑,令李武深感震撼。

“参见国师大人。”

王子任恭敬行礼,李武忙扶起他:“不必多礼,我向来不喜欢这一套。”

李武直言:“我看过你的附加题答案,非常认同你的想法。”

得知国师的认可,王子任喜出望外,多年科举不中的失落一扫而空。

“实不相瞒,因篇幅限制,许多观点未能详述。”

李武愈发惊讶:“仅是这些观点已是超前,你真是这个时代的人?莫非也是穿越者?”

王子任展开大明地图,道:“国师请看,我大明疆域广阔,万国来朝,但……”

王子任瞥了李武一眼,心中暗自提醒自己,彩虹屁还是要拍的,这是他经历多次挫折后的经验总结。

确认李武并无明显反应,王子任继续说道:“大明百姓中,别说读书着述,就连识文断字的人都寥寥无几,九成以上甚至无法书写自己的名字。”

李武微微一愣:“这么严重?”

他虽知建国前民间识字率低,却没料到竟高达九成。看来,确实需要大力推行扫盲运动了。

察觉李武神情微变,王子任以为他在忧虑,立刻说道:“国师的新政对百姓有益,应是希望打破文人世家的压制,让大明长治久安。然观今日……实属不易。”

“依王君之见,又该如何应对?”

王子任镇定地回应:“设立学堂,接纳那些无法耕种织布的孩子,让他们学习知识,唯有如此方能启蒙民智,使百姓明白国家在护佑他们,而文人世家却在剥削他们。”

李武若有所思:“可眼下有些民众认为读书无益,或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不愿让子女就学,又该如何?”

“那就借助大明律法强制推行义务教育。”

王子任直视李武,语气坚定。

李武内心震撼:原来这个年代的人已经想到义务教育!他眼眸灼热,不自觉向后退了几步,却被李武抓住双手:“王君,你见解独到,可愿成为我的继承者?”

王子任一时错愕,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师竟要收自己为徒?两人相识不过短短片刻!

李武则被他的提议深深吸引,在程朱理学盛行、禁锢思想的时代,竟能有人提出义务教育,若经自己指点,或许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发展。

“子任,你我所思一致,可惜眼下大明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面普及教育的资金难题还需时间**,具体政策落地还需等待时机成熟。”

……

至于另一个人令他眼前一亮的郑芝云,李武也未将其遗忘。

李武虽不知他是郑芝龙的祖先,但对其对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感到震惊。

郑芝云一身黝黑肤色,身着粗布**,初见时李武略感诧异,随即意识到:要深入了解地理,必然要频繁与外国人打交道。

而普通人中,只有北方牧民或南方渔民能有这样的机会。

“国师大人!”

郑芝云行礼后,李武急忙扶起,直入正题:“你对各国事务的了解来自何处?”

“我常年出海捕鱼,常与外人接触,偶然从一位落水的南欧商人那里获得一张地图。”

李武沉思片刻,南欧人远涉重洋,莫非是自己带来的变化?

“礼部尚书已下狱,你既通晓天下,科举成绩亦佳,我有意让你接任此职……”

郑芝云一时难以置信,自己只是略识文字的渔夫,凭一纸地图竟要担此重任。

稍许,他回过神来,跪谢:“多谢国师大人提携!”

李武再次扶起,心中明白,眼前之人或许是当前最懂国际局势的。但义务教育耗资巨大,大明尚不具备条件。

于是,他先从清洗顽固派入手,推行新科举。新晋官员大多务实,支持新政。

不久,科考结果公布,王子任全科满分,获封状元;郑芝云次之,封榜眼。

唯独状元被指派为李武的陪读,引发争议。后有人暗害这些反对者,**平息。

官员补充完毕,李武开始全面推进新政,首推交通建设。

“修筑驰道?”

朱棣向来对这位国师极为信任,但今日却生出几分疑虑。

“国师,如今我大明似无此必要。”

朱棣迟疑地说:“国师有法术,能瞬间调动千军万马,传讯又有何难?再者,修驰道本是劳民伤财之事……”

李武点头附和:“确是如此,陛下。不过,此事并非全然不可行。”

“若某日我不在了呢?”

自古以来,一代豪杰虽可改天换地,却常因故去而令局势回溯原状。

李武虽可延长大明之寿,却不能永保其安稳。他无法确保大明作为封建王朝永恒存续,但他定要为其寻得体面终局。

于是,李武决心在他力所能及之时,为大明未来的变革铺路。

李武的反问让朱棣陷入深思:若李武不在了,大明岂非……?

多年来,国师一直是他的支柱,但若失去李武,大明真的只能……?

直至此刻,朱棣方悟,欲使大明长久安定,仅靠一人之力实难维系,需一套完备制度。

唯有建立能让人事更迭而运作如初的机制,国家才能延续。

然而,朱棣仍有疑虑:“即便如此,大兴土木仍非良策。”

大规模工程建设危害甚巨。

首先,大量征调劳动力修建设施,会使这些人力脱离生产,严重影响民生经济。

其次,此类工程耗费巨大资源,必加重负担。

再者,也是最严重的一点,不少劳工会在施工中丧生,引发民愤,动摇地方稳定。

正因如此,历代统治者大兴土木多被视为昏庸。

然而,李武提出修驰道自有考量。

他的新政涵盖经济、政治、军事及民众思想多个方面,但这一切皆依赖于交通与通信技术。

否则,政策推行和经济建设都将事倍功半。

驰道必须修,且需深入至每一县。

至于劳民伤财的问题,李武已有对策。

身为穿越者,他对基本卫生知识略知一二,只要在工地推广相关知识,适当改善工人待遇,即可规避劳役伤亡问题。

李武一番解释后,朱棣虽仍有疑虑,却终允诺修筑驰道,只是仍心存顾虑:“李先生,改善工人待遇、减轻劳作强度,岂非会让工期更长?”

李武微笑回应:“陛下无需忧虑,请听我细说。”

他提出一种兼顾效率与节约的新法——协作化与标准化。过去,工匠因技艺高超而稀少,产品更是难得。若制定统一标准,让每位工人专注于单一部件的制造,无需过多培训,即学即用,成本自会大幅降低。

再者,将工人集中协作,使边角废料成为其他工序所需原料,既减少浪费,又节省运输成本。如此一来,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材料成本亦随之下降。

此法不仅加速驰道建设,也为未来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许多问题皆可由此延伸解决。

据李武推算,尽管工人待遇提高,但产品总成本仍将降低,整个工程造价有望降至一次中等规模驰道修建费用。

除制度创新外,李武也在技术层面作出突破。他将改良版**的配方与工艺详细记录,用于开路远胜传统人力搬运。至于日后有人利用此物造**城,那便是另一故事。

此外,他还引入混凝土与模具技术,虽简单却极其实用,可显着推动工程进度。

“陛下,有了这些技术和制度改良,修筑驰道便非难事。”

朱棣接过李武递上的厚厚册子,见其字迹细密,详尽描述各环节操作,深知他为此倾注心血。如今见其筹划周密,疑虑尽消:“先生思虑周全,必有把握,便依计行事。”

“臣领命!”

李武俯身拜谢。心中感慨:有这般乐于变革的君主,何愁大明不兴!

历史长河中,诸多**惧怕变革引发难以掌控的局面,危及自身统治。而朱棣面对革新之策,非但未生抗拒之心,反而积极探研,足见其卓绝于众。

或许这源于遗传?毕竟明朝末年还有位以木匠闻名的皇帝……

此事暂且搁置不论。李武制定驰道修建计划,刚登科的新晋文官满心期待地领命实施。

于是,一项堪比长城与京杭运河的伟大工程就此启幕,多年后,西洋访客无不盛赞大明纵横交错的驰道及其繁华景象。

“应如此布置。”

李武将手绘设计图置于工部尚书韦欣德案头,细致解说其中关键。

韦欣德为新科举出身,对李武心怀敬意,然眼前事物令他困惑不已。

“国师所指此圆状物为何?”

“此为滑轮,固定滑轮不省力,活动滑轮可减负,若加装组合滑轮……”

李武虽对这一领域了解有限,但基础理论尚明。

如今启动驰道建设,他几乎倾囊相授。

韦欣德对此一窍不通,只能耐心聆听。

李武擅法术之事已在朝野广传,韦欣德将其视为某种秘术。

“只需结合滑轮组、杠杆原理……”

李武苦思冥想,最终问韦欣德是否理解。

韦欣德迎上目光,暗忖:果然国师高深莫测,每个词皆懂,整体却迷惘,莫非其中蕴含深意?

李武摇头叹息,即便放宽科举,世人对理化知识仍显漠然。

然欲速成驰道,则急需大批熟练技工。

无奈之下,李武提议:“不如从工部挑选工匠,我亲自授课,你只需统筹全局即可。”

相比读书人,工匠更擅长此类事务。

韦欣德愕然。

工匠有何资格面见国师?

身为清流的韦欣德愿献身家国,认为应由他调度工匠。

怎料国师竟越过自己直接与工匠对接?

韦欣德的不悦稍纵即逝,随即带着李武前往工部寻找工匠。

工匠们很快理解了李武的需求,李武满意地颔首。

几时之后,李武再度找到韦欣德。

“韦大人,驰道修建之事,具体事务可交由工匠自行处理,大人只需统筹全局便可。”

李武认为,如此庞大的工程应由专业工匠负责规划,而工部官员只需审批与协调。

韦欣德表面上答应,内心却满是不甘。

难道要我成为摆设?

身为官,他们是民,怎能让官员向民低头?

韦欣德自幼受等级分明的传统教育,即便他非迂腐之辈,也未达到“人人平等”的境界。

韦欣德愿意为朝廷竭尽全力,但绝不甘愿向工匠让步。

然而国师之令不得不遵,韦欣德满腹郁结。

送走李武后,韦欣德独自饮酒消愁,直至下人通报礼部侍郎周洁任来访。

周洁任?

韦欣德记得此人久在朝堂,不知今日来访有何目的。

怀着疑问,韦欣德来到周府。

“韦大人,请进。”

周洁任设宴款待,态度十分殷勤。

“韦大人,可是有何烦忧?”

酒至半酣,周洁任忽然问道。

“唉,一言难尽!”

韦欣德将与李武的对话倾诉而出,叹道:“若论治国理政,我绝无怨言;然屈尊于工匠……”

韦欣德深感被冒犯。

周洁任微微一笑,此情此景早在预料之中。

当初他在朝堂,便知朱棣决心变法,一味反对无济于事,于是选择迎合。

也因此躲过了锦衣卫的大清洗。

如今隐于幕后,意欲破坏新政成效,迫使皇帝收回成命。

周洁任对韦欣德说道:“当今圣上对国师极为信任,我等臣子理当遵旨。”

“这我明白,可叹我十年苦读,竟要与目不识丁之人共事。”

“韦兄境况亦不佳,礼部尚书与国师之举,实令人难以言表。”

韦欣德举杯一饮而尽,愤懑诉说。

周洁任见机行事,忽道:“皇帝此举,岂不可笑?国师虽有才,未必十全十美。”

周洁任之言令韦欣德深感认同:“诚然,身为臣民,受朝廷供养,岂可与风餐露宿的匠人同日而语?”

周洁任顺着这话继续说道:“人人皆应发挥所长,避己之短,国师自然也不例外。”

韦欣德稍作思索后问道:“你究竟想说什么?”

“国师推行的新政确能解决诸多困扰大明的问题,但他虽擅长变法,却不通为官之道,更不懂礼法,我们或许该……”

……

另一边,李武告别韦欣德后径直前往见朱棣:“陛下,有一事恳请您的恩准。”

朱棣视李武为大明的救星,对其言辞充满疑虑:“先生为何这般说?国师乃我朝栋梁,但凡有事,直言即可。”

李武道:“恳请陛下解除对书籍的禁令。”

大明严禁民间收藏涉及历法、天文及部分工艺的书籍,李武通过与韦欣德的交流意识到这一禁令带来的深远影响。

身为工部尚书,这位一心为大明效力的忠臣贤良,竟对理工知识全然陌生。

封建统治策略虽能在短期内维系王朝安定,但从长远看,隐患重重。

大明若要体面地退出历史舞台,必须尽早启蒙民智,推动科技进步与思想革新同步发展。

李武计划推行教育改革,但当前大明已有诸多事务亟待处理,难以再添新变。

于是,他决定先为此奠定基础,待驰道建成后再着手实施教育改革。

“恳请陛下恩准。”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赶尸道长 大明1937 林岚秦小雅 艳海风波  巧姻缘,暗王的绝色傻妃 无上真身 重生明朝当嫡女 鬼帝守护三世的小娇妻又逃跑了 星际虫族之恋爱合集 恶灵龙骑 逍遥人生 重生九零我绑定了搞钱系统 绑架总裁作嫁妆 北界邪说 听说,爱情回来过 宠婚之法医俏夫人 叱咤风云 暖床王爷丑颜妃 携手战神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战地军医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国术宗师在红楼的彪悍人生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三国:鼓动曹操去抢宫殿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亮剑之烽火悍匪 无情江湖路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官路旖旎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冰临谷 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 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 明朝的名义 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 水浒之往事随风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前方到达天津站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txt下载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