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

幸福来敲门

首页 >> 寒门宰相 >> 寒门宰相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临高启明 亿万盛宠只为你 穿越之极限奇兵 谍影凌云 三国军神 亮剑之军工系统 秦时之血衣侯传奇 千山记 明末逐鹿天下 万界征战之召唤猛将 
寒门宰相 幸福来敲门 - 寒门宰相全文阅读 - 寒门宰相txt下载 - 寒门宰相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敬侍中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元佑元年,二月。

正月的风雪肆虐了整整一月,今日终于云开雪霁。然而春寒料峭,殿外犹带几分凛冽。武英殿内炭火熊熊,将寒意隔绝在外。

章越紫袍玉带,手持象牙笏板,肃立于丹墀之下。御座之上,天子端坐如松;珠帘之后,向太后垂帘听政。

殿中平章军国重事的重臣、宰执、枢密使分列两侧,殿内静得能听见炭火噼啪之声。

章越向天子郑重躬身一礼,声若金玉道:“臣请为陛下、太后及诸公陈灭党项,复幽燕之略!”

章越的声音如金玉相击,在殿内回荡。自复相位以来,他多让右相吕公着主理政务,苏颂主持军务,三省官员各抒己见。

但今日亲自金殿陈策,章越显是要亲自定下经国大略。

以为元佑之根本!

“治国如弈棋,首重'势'与'序'。“章越目光如炬,“熙宁二年,荆国公王安石面见先帝时曾言:其一,法度因循必改;其二,治国当求富强;其三,寓兵于民,鞭挞四夷。“

他顿了顿,环视殿中诸臣:“至熙宁五年,荆公与先帝定下'调一天下,兼制狄夷'之策。今陛下当承先帝遗志,以灭党项、复幽燕为要,纲举而目张。“

当年王安石与神宗密谈的内容,直到熙宁八年才公之于众。这三策正是: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平定外患。

到了熙宁五年时,王安石给朝廷设计顶层战略就是‘调一天下,兼制狄夷’这八个字。

神宗一朝,熙宁元丰之国策,皆围绕此展开。

说到这里章越目光扫过大殿。

文彦博,冯京作为元老宿臣都坐在殿上,他也是替向太后和天子请回来,在朝堂上监督自己施政的。

文彦博虽是八旬高龄,但目光笃定,而冯京则沉默如渊,平静地与章越对视着。

章越于垂帘前踱步,看了文彦博,冯京一眼,再度面向御座的天子道。

“元丰先帝重开天章阁问计于臣,咨臣安邦定国,天下太平,万世太平策!”

殿中众臣闻言,皆神色一凛。天章阁供奉着太祖、太宗、真宗御容,在此问策,意义非凡。当时虽同时询问韩绛与章越,但众所皆知神宗真正要问的是章越。

章越说到这里,目光愈发坚定道:“臣当时向陛下献伐党项之略!直到先帝殡天,仍念念不忘此事!”

御座上的天子闻言,眼眶已然泛红。殿中炭火映照着众臣肃穆的面容,静静地听着章越陈词。

说到这里,章越袖袍一挥,声震殿宇:“先帝何以不忘也?”

“党项窃据灵夏,契丹强占燕云,此皆汉唐故土!此二地不取,则西陲永无宁日,五路兵马徒耗钱粮;幽燕不归,则契丹铁骑朝发夕至,汴梁终成危城——此非臣危言耸听,乃太宗北伐之憾、真宗澶渊之耻,历历在目!“

什么是问题?

现实(A)和期望(b)之间差距。

什么是战略?

现实(A)到期望(b)的路径。

问题到战略,从我要灭党项到我要如何灭党项?

章越手持笏板,肃立阶下道:“陛下,太后,诸公。今日所议灭夏之策,当先明三事:其一,大义何在?其二,利害几何?其三,心志可坚?“

“党项窃据灵夏百年,此乃汉唐故土。先帝临终仍念念不忘收复之事,此乃天理昭昭。师出有名,方能上合天意,下顺民心。“

“陕西五路驻军占天下兵甲五分之二,岁耗钱粮无数。若灭党项,既可省千万边费,更能全力应对契丹。此为利害。”

章越言此,平章军国重事冯京道:“然辽国虎视眈眈,恐重蹈永乐城之覆辙...”

章越道:“正因如此,更要坚定心志!当年荆公'调一天下,兼制狄夷'之策,就统筹国家进行全面变法,到先帝重开天章阁,臣向先帝所献之略,便是积小胜为大胜,正是要循序渐进。”

制定了战略方向后,就要分解战略。

确定了一个大战略的目标(灭党项),将战略问题分解到战役层面,再从战役层面分解到战术细节,制定一个个小目标。

具体说来就是设立大战略,在细分战役,具体为战术。

章越袖袍一挥指向武英殿上三人高的熙河平边图,以笏板凌空虚划指点。

“灭西夏大业当分三步,先取熙河路,以收服兰州,凉州为功,控河西走廊。”

“次泾原路战役层面,收取灵州,直捣其心腹。”

“后鄜延路战役,收取定难五州,绝其根本。先后次序不可更易!”

垂帘后的太后,天子和群臣们一起仰头看着这幅熙河路开边图。

章越徐徐道:“今熙河路已控凉州,泾原路兵锋抵灵州城下,鄜延路只差定难五州!此三路如三矢搭弦。之前党项精兵丧于平夏城,本是图灭的天赐良机!”

“可惜的是辽国介入,永乐城之战我军败北,使得元丰收取党项的之略功败垂成。”

“唯愿陛下坚定心志。元丰之败,正在操之过切。当以战促变,借征伐之机深入变法,革除积弊。正如当年荆公以变法图强为鞭挞四夷之本,今日当以征讨四夷为变法之助。”

如果说熙宁时,王安石大战略是变法富国强兵,最后以鞭挞四夷收功。而章越则通过鞭挞四夷,反而过推进深入变法。

就好比你眼光,见识,手段都提升上去了,事情就水到渠成地办成了。

你可以先变成厉害的人,最后完成了这件事。你可以通过完成这件事,变成了一个很厉害的人。

哲学上有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归纳法则是从实践到理论。

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道:“这就魏公常言的‘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用兵与变法,就是一体两面。”

“可是国用不可不熟计。昔章公言熙宁十年当可以通西域之利自给自足,但至今熙河路用度每年费朝廷三百万贯,又建三镇辅军,每年耗钱数百万贯,熙宁元丰变法朝廷之积蓄耗此。”

章越肃然道:“陛下,用兵可锤炼国器,变法可夯实根基。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业。“

“至于熙河路耗钱三百万贯,是因新取了凉州兰州之故,不得不屯兵设镇。若不取凉兰二州,今凭通西域,棉布之利早已自给自足,甚至微有盈余。”

下首吕公着心道,依章越如此说来,元佑之政实为元丰之政的延续。

或者是将元丰未竟之业,用更稳妥的法子做完。

章越所言后,殿中寂然片刻,忽闻向太后击案。

帘影微动后,向太后道:“老身对这些军国大事,原是不甚明白。既是诸位相公皆无异议...”

“章卿之策,老身…准了!”

向太后一般不怎么拿意见,有一次遇到奏疏上的陈词,笑着对宰执们道:“我哪识得那么多字,众相公们定夺便是。”

对向太后如此举动,章越等宰相自是大颂太后贤明。

……

之前是在米脂寨反击党项兵马,而到了今日方在御前重新确立了对党项用兵的大政方针。

章越踏着丹墀而下,与文彦博,冯京细聊。

文彦博,冯京五日一朝,见面的机会不多。

其实到了文彦博这个岁数,再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肯定是精力不济。但顾问则个,则是没有问题,还继续保持了文家对中枢的影响力。

文彦博拄着鸠杖,虽已八旬高龄,目光却仍是有神:“侍中,东西二镇辅军之事,审得如何了?“

章越道:“如今是蔡元长来审此事,自首和逮捕十二个谋划此事的虞侯以上将官,六成是太学生。”

他顿了顿道:“甚是棘手啊!”

冯京问道:“侍中,这等祸乱之事,何不交御史台,刑部?”

章越差点失笑,要交给刘挚、王岩叟、梁焘他们来审,他们能给你审出个花来。

章越道:“御史台的言臣,若非他们激烈处事,如何能激起兵谏之事,本相早有整顿之意。”

朝廷重大政策方向的调整后,人事肯定也要跟着调整。

文彦博鸠杖轻叩青砖问道:“蔡持正,章子厚二人如何处置?”

章越看了冯京一眼,蔡确与他可是儿女亲家。

“文公明鉴。“章越望向远处宫灯,“若要平息朝堂纷争,须得一碗水端平。“

文彦博捋须颔首:“老朽听闻,太皇太后的意思是...此二人皆要谪往岭南。“

章越忽然道:“文公此番入京,洛阳百姓扶老携幼相送,可见德望之隆。“

文彦博摇头笑道:“老朽这把年纪,本不该再过问朝政。只是...“他望向章越,目光深邃,“有些事,总要有人来说。“

章越笑道:“方才听两位相公言语兵谏之事,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昔有君王、高僧、富贾同处一室,阶下立一持刀百姓。三人皆命其杀另二人——二位且猜,这百姓会听谁之命?”

文彦博,冯京听了略有所思。文彦博鸠杖顿地:“侍中此问......“

章越道:“有人道必是君王,但在礼崩乐坏之时,王命不如刍狗。”

“百姓到底杀谁?与君王,高僧和富商三人身份无关,而是取决于百姓自己。”

“取决于百姓是否贪婪钱财?是否虔信?是否忠君?权力不在于上位者的身份,而在于民心所向……”

“兵谏之事为何会起?”

“将罪责都归之于挑起兵乱的虞侯或是蔡持正,章子厚,都是错的,朝廷骤然废除变法,才是根本。”

文彦博,冯京都知章越在强辩,在狡辩,但是这时候谁有什么办法呢?

冯京也不愿对蔡确赶尽杀绝,但这件事他必须表现出一究到底的态度,这样才能摆脱嫌疑。

但章越不同,他要弥合党争,所以政治斗争不可激烈化,至少表面上要显得风平浪静。

文彦博则与宫里关系密切,背后说不定有太皇太后的授意。

冯京忽然道:“侍中方才说整顿御史台,不知可有合适人选?”

章越微微一笑道:“刘挚、王岩叟、刘安世、梁焘于兵谏之事,难辞其咎必须罢去御史之职。”

“空缺出四个职位,我有两个人选!分别是前参政知事薛公之子薛绍彭,还有一人则是前相公毕文简之曾孙毕仲游,其余正要请教二位。”

薛绍彭是薛向之子,毕仲游之毕家与吴家交好,他兄长毕仲衍为章越推举出任中书礼房检正时,章越失势后,因不肯依附王珪而被罢去。

毕仲衍现在已经病逝,不过章越没忘了人家的恩情,就提携了他的兄弟毕仲游。

章越回朝后,便回报故人之子以及支持过自己的人。

文彦博,冯京都是人精,当然明白章越具体安排。

二人也自有计较。

章越对文彦博,冯京道:“至于对蔡持正,章子厚的处置,还是等开封府调查清楚了再说。”

文彦博一脸凝重道:“对蔡持正余党也必须肃清。”

……

安州。

蔡确本已贬谪陈州,未料兵谏事发,朝议汹汹皆指其暗通款曲。遂再谪安州,位秩更降。

蔡确抵至安州,情绪低落,治理一州之事,只是安州这样的小州,自是与他在宰相之位时,执掌天下无可相提并论。

所以蔡确将大多事都交给佐贰官员们处理,自己很少管事。

安州地僻民贫,州衙萧索,唯知州廨舍稍具规模。然自蔡确入居,廨舍周遭顿生异象:一队汴梁禁军悄然驻防,门前商号更有人影频仍。

蔡确猜疑是此必皇城司逻卒。

事实上蔡确的猜疑没有错,从汴京调来禁军就是苏颂奉章越之命来监视蔡确,而商行中出入的人,则是皇城司的,他们直接受命于李宪,每日都要将蔡确言行消息禀至宫中。

毕竟前任宰相,余党尚闹出兵谏之事,谁敢说兵谏之事与蔡确之间有没有联系?

不过蔡确却没有在意这些,他将子弟都安置回老家陈州,歌姬妾室也都送人或给钱遣散。蔡确身边只有一名名叫琵琶的爱妾。琵琶饲养了一只鹦鹉,这个鹦鹉能学人语。

在府邸中蔡确呼唤琵琶时,只要敲一下小钟,琵琶便应声而至。而每闻廨舍铜磬轻叩,鹦鹉也会呼唤琵琶的名字,甚是有趣。

这成了蔡确谪居里的一件乐事。

虽说受到猜疑,但蔡确有了佳人陪伴,还是得到了慰藉。

而且蔡确也深知以章越的性格,上台后必会调和新党旧党之争,弥补党争的裂痕,所以绝不会向自己下杀手,甚至还会反过来保着自己。

所以尽管有汴京蔡确余党兵谏之事传来,但蔡确还是不太担心。

一来此事确实与己无关,二来章越会保着自己。

谪居日久,蔡确渐生游兴。安州虽陋,山水犹存。每晨起,但见禁军甲士肃立廊下,商贩眼线逡巡街角,而蔡确则是出避整冠而游。

汉水之畔,车盖亭临江而立。

蔡确一袭青衫,负手立于亭中,远眺江水滔滔,眼底映着粼粼波光。

“老爷,风大,当心着凉。”琵琶递上一件薄氅。

蔡确未接,只是淡淡道:“无妨。”

他缓步绕亭而行,指尖抚过斑驳的石栏,似在追忆往昔。当年他高居庙堂,执掌朝政,如今却贬谪至此,形同放逐。

蔡确闻言徐徐道:“司马十二雷厉风行,可惜……他废得了新法,却废不了人心。”

他转身望向亭外,江风拂面,吹散鬓边几缕灰发。

“老爷,可要作诗?”琵琶递上笔墨。

蔡确接过,略一沉吟,提笔蘸墨,在亭柱上挥毫而就: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

写罢,蔡确望向北方,似穿透千里,直抵汴京:“这天下,终究不是他司马十二说了算。”

“章三若能续先帝遗志,我死也瞑目。”

江风骤起,卷起亭中落叶,蔡确衣袍猎猎,如孤松傲立。

正言语之际,亲随抵此道:“相公,朝中有书信来。”

蔡确看过后,不由作色。

琵琶问道:“老爷怎么了?”

蔡确神色有些苍白道:“参与兵谏十二人五被诛,其余七人流三千里!”

蔡确怒道:“这些人何罪?”

“都是铁铮铮的汉子,若抗辽也是罪过,那么天下何人不罪!”

蔡确说到这里,最后徐徐对琵琶道:“兵乱终是罪过。”

琵琶跟随蔡确多年道:

“老爷,你不如给侍中写信,让他替你求情。什么官也不做,咱们回泉州老家便是。”

蔡确道:“你说的是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允我归老泉州老家。不错,老家还有几亩薄田,养活你我不在话下。也算是逍遥快活。”

“但既是贬谪,朝廷就不会叫你那么好活,这就叫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我这些年得罪了多少人,朝中都在等着看我笑话。”

车盖亭的江风吹拂下,蔡确望向汴京方向,恍惚间似见章越紫袍玉带,立于宣德门下,百官俯首。而汉水滔滔,终将东流入海。

他自言自语地道:“但只要章三灭了党项。”

“青史自会还我蔡确一个公道。”

蔡确回府后,有时同路官员过路经过安州,一路转运使抵达时,他也没有接待,只是对佐僚道:“昔章侍中也称我一声师兄,附于翼后。今日我岁数大了,要与这些后进卑躬屈膝,恕我办不到。”

后蔡确听闻向七被抄家罚没后被发配岭南,路过一桥时投水而死,黄颜何正臣等党羽先后被贬时,难过地落下泪来。

知汉阳的知州吴处厚要调静江卒至汉阳,但蔡确不允,吴处厚大怒书蔡确大骂:“尔当年从我学诗赋,之后在庙堂时数次构陷于我,今沦落至作郡守了,竟还如此奸邪?”

蔡确看书后大笑。

……

章越翻开桌上书札。

蔡确说得每一句都有人报至章越耳边,章越听说蔡确‘附于翼后’这四个字,不免心底不悦。他今日今时的地位,怎喜欢听别人说起自己当年卑微时的事。

但蔡确说青史会还他一个公道时,也不免长叹。

已退居的高太后以及文彦博都主张追究蔡确,章惇在兵谏中的罪责。

刘挚,梁焘,王岩叟尽数被罢去,至于刘安世章越决定先留他数日。

至于接任御史是冯京和文彦博举荐上来的是范祖禹,吴安诗。

吴安诗是文彦博举荐的,没料到这位大舅子,在自己碰壁后,居然走通了文彦博的路子。

正当章越细思之际,有人禀告刘安世求见。

雨夜沉沉,章府门前的两盏大灯笼,映得阶前积水泛着微光。

刘安世紧了紧身上的衣袍,他深吸一口气,对门吏拱手道:“烦请通禀,监察御史刘安世求见侍中。”

门吏打量他一眼,低声道:“刘御史稍候。”

片刻后,府中都管迎出,躬身引路:“侍中在书房相候,请随我来。”

穿过三重院落,刘安世靴底碾过回廊下的积水。他余光瞥见两侧庑廊下肃立的亲兵,甲胄映着雪光,森然如林。

还有几十名幕僚在正厅左右处置公务,刘安世知道章越素来自置幕僚,喜欢在幕僚中选拔人才,似陈瓘,黄裳等如今的封疆大吏都是出自章越幕中。

这个时候府上仍是灯火通明,幕僚出入期间,操持公务。

都管绕过正厅,而是引至正厅后一僻院的房前轻叩门扉,内里传来一道沉稳的声音:“进。”

刘安世整了整衣冠,推门而入。

书房内升着炭火,章越一身素色襕衫,正斜依在榻上对着烛火翻阅书籍,闻声抬头。烛光下,他眉宇间的锐气比朝堂上更盛三分。

“器之冒雨而来,可是为司马公带话?”章越坐直身子,示意他入座。

刘安世长揖及地,沉声道:“安世此来,非为司马公,乃为自身前程。”

章越眉梢微挑:“哦?”

说完指了指案旁的茶盏。

刘安世双手接过茶盏,茶汤热气氤氲道:“听说魏公要罢我言官之职?”

章越道:“确有此意。”

刘安世道:“魏公拜相之日,在宣德门外,安世已对挚、焘二兄言明——大势在魏公,不可逆也。”

章越道:“我听说过了。”

刘安世知道对方消息来源无孔不入,但还是心底一凛。

刘安世抬头直视章越问道:“然安世有一问!魏公口口声声消弭党争,为何枢密院尽用亲信?三省旧党虽留,却如泥塑木雕!此非调和,实为架空!”

窗外雨水骤急,扑得窗纸簌簌作响。

章越不疾不徐地轻笑道:“元城可知,我为何罢了刘挚、王岩叟、梁焘,却独留你一人?”

不待刘安世应答,他已道:“满朝旧党中,唯你敢在司马光榻前直言‘免役法不可废’,唯你敢弹劾吕公着‘畏事苟且’。这般铁骨……”他指尖轻叩案上公文,“正是我缺的谏垣之臣。”

刘安世瞳孔骤缩。

章越推开案头一册空名告身,墨迹犹新道:“侍御史的位子,你坐不坐得?”

这竟是直接许以侍御史之职!

从监察御史直接升两级,坐上刘挚的位子。

刘安世攥紧茶盏,指节发白。他想起司马光病榻上那句“青史自有公道”,又想起宣德门外新党官员的扬眉吐气。

良久他重重搁下茶盏,伏地而拜:“安世愿为天子,侍中执笔,然有一请!”

“讲。”

“若他日侍中纵容新党倾轧旧臣……”刘安世抬头,目光如电,“安世唯有辞官以谢!”

章越笑道:“好一个殿上虎。”

……

数日后,紫宸殿内。

天子面见新任御史毕仲游。

现在十二岁的天子已是身子愈发健朗,初步能明白政事了,并象征性地接见官员了。

不过要在蔡卞或程颐的陪同下。

程颐多教导礼节上之事,而蔡卞用心深刻,也会趋近引导。

这一次是天子在蔡卞陪同下接见毕仲游。

毕仲游在上殿面圣前本要去章越那边接受‘教导’,章越笑着对他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别以为天子年纪小,就可以糊弄他。

天子是天圣聪睿,你有一说一,不必讳言,就算是新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也可以直言。

毕仲游听了章越的吩咐了,当即上殿面君。但见十二岁的天子端坐御案后,虽仍显稚嫩,但眉宇间已隐隐透出几分英气。

毕仲游上殿后。

“臣毕仲游,叩见陛下。“

天子看向毕仲游问道:“卿新任御史,尽管直言。”

“朕虽年幼,亦知兼听则明,甚至新法有什么过失,也可以直言于朕!”

毕仲游余光瞥见蔡卞眉头微蹙。

毕仲游是章越为了回报毕仲衍推举与司马光还是半个同乡。

他与司马光,吕公着走得很近,政见受二人影响颇深。

他想了想,反正章越有言在先‘天子聪慧,有一说一即可’,他也不顾忌了。

“臣斗胆直言,“他道:“新法起于王安石以兴作之术,起于治平时患财之不足也。”

“于是置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者,从民间敛财。自古以来,帝王要兴作,都是患财用不足。”

“如果天子不能杜绝兴作之情,就算之前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也是无用。”

“而且兵乱之事,也是这般。持新法之论的人,不愿被逐出朝堂,必然是以操不足之情,言不足之事之论以动陛下。”

“如此天子就算是石人,焉能不动心。如此一废一复,则是必然!”

天子听了色动,这毕仲游果真有些说法,而一旁蔡卞脸沉了下去,真恨不得叫人将这毕自游叉下去。

天子道:“卿言切中要害,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天子都为财用不足所患,那么有何大计呢?”

毕仲游道:“为今之策,当大举天下之计,深明出入之数,以诸路所积之钱粟一归地官,使经费可支二十年之用。”

“数年之间,又将十倍于今日。”

天子一听前面说得还算至理,但这个办法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蔡卞道:“陛下,本朝国策就是以中央集权,将天下的财与兵,都集于汴京。今日钱散于地方,如何应对边事。”

“有的转运路穷,有的转运使路富,如何均之?”

天子点点头道:“朕听大臣说青苗法有不妥之处,你有什么计较?如今罢去新法,国家财用如何?”

毕仲游道:“陛下,青苗法是困民之法,若尽罢青苗法,百姓则足。百姓足,国家何忧不足。”

天子摇头道:“今不比祖宗时了,国家财用所支添了不知多少。”

“但所入犹自只是这个,不用新法,举朝上下都不言利,国家以后怎么办?朕三五年后亲政怕是无财可用了。”

毕仲游听了不能对,只好告退。

不过天子却很欣然对蔡卞道:“听毕仲游之言,朕有所得。”

“章卿真是举荐得人。赐他万钱。”

蔡卞欣然受命心道,天子以为毕仲游是章越推荐的,必然是和他同声一气。但毕仲游今日这么上谏后,方激起天子逆反之意,觉得新法这条路必须继续。

侍中这一招着实高明。

比之那些一心隔绝内外的宰相,章越高明多了。

却见天子看着殿外的雨自言自语道:“祖宗时岁入五千万贯便足支用,如今岁入八千万贯犹嫌不足。”

“若尽废新法,朕以后怕是要学汉灵帝卖官鬻爵了。“

殿外雨渐急,毕仲游捧着赏钱怔立阶前。

他忽然想起章越送他出府时,那句带着笑意的叮嘱:“但说真话便是。“

想到这里,毕仲游不由苦笑。

……

元佑元年春,兰州城。

黄河水裹挟着碎冰奔涌东流,两岸新柳抽芽,羌笛声里,春风已度玉门。

城南新筑的粮仓连绵如群山,去岁秋收的稻谷尚未尽数入库,今春的麦田已然泛起层层绿浪。

新任秦风路转运副使何瓘骑马经过仓廪,望着脚下翻滚的麦田出神。

“使副,听说洮水新渠昨日通水,又能溉田一千顷!”亲随捧着账册笑着禀告。

何灌接过账册,看着密密麻麻的记录,不禁惊叹地心道,兰州一岁所产,竟能供给熙河路十五万大军半年之需!

继续前行,黄河渡口处番汉榷场热闹非凡。满载棉布的商队正与吐蕃、回鹘商人交易。“一匹白叠布,换三张青盐!“

“再加一囊党项马!“

番汉语混杂,铜钱与银锭叮当碰撞。

番人手中挥舞着盐钞。

汉商持算盘核账,吐蕃人抚摸着光滑的棉布惊叹。自章越推广棉田,熙河白叠布已远销西域,价比丝绸。

何灌目光再往前,但见堡寨星罗,驿道如网。

极目远眺,但见堡寨星罗棋布,驿道如网纵横。一队骑兵疾驰而过,驿卒的吆喝声在堡寨间回荡。自兰州至河州三百里驿道上,军堡每隔二十里便矗立一座,每百里设一军城,如玉带般拱卫着千里良田与座座粮仓。

何瓘看着这一幕感慨道:“当年章侍中言,宋与党项的胜负不在于两军阵前!”

“而在于这一座座粮仓以及这千里田亩中,今日章侍中的话终于实现了。”

说到这里,何灌想起熙河六年至章越效力,之后虽任荆湖南路转运使,如今又被章越点将再往熙河路赴任,他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熙河路任上。

整整十五年,又岂是十年生聚,可以形容。

人生有几个十五年,自己半生心血都化作了熙河路的水渠和粮田了。

这田亩和水渠,就好比一个巨人身上筋骨和血脉。

何灌继续前去,但见戍堡中炊烟袅袅,戍卒家眷正舂米酿酒。

堡外番童追逐,田亩边就是社学,汉蕃学子正在诵读着《千字文》。

何灌忍不住道:“当年章侍中主持筑此堡寨时,朝中还有人讥讽“徒耗钱粮”。而今商旅夜行不持刃,羌人争送子弟入学堂。这才是真正的太平气象”

正言语间,忽一队骑兵行来。

何灌见到对方立即翻身下马,抱拳行礼

“王经略!”

“仲源兄!”

对方真是熙河路经略使王厚。

来人正是熙河路经略使王厚。只见他一身锦袍玉带,虽为武将却透着几分儒雅,只是边塞的风霜已在他眉宇间刻下深深印记,举手投足间尽显边帅威仪。

王厚见到何灌,当即大笑着上前相拥,二人久别重逢,眼底都闪着激动的泪光。

“走入城我给你接风,你好会挑日子,今日我娶了第十二个婆姨的日子。”

“十二个?”何灌大吃一惊。

兰州城头,赤旗猎猎作响,守军甲胄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自章越推行浅攻进筑之策以来,熙河路历经十年生聚,早已不复当年烽火连天之景,俨然成为大宋西北的一颗明珠,塞上江南。

忽然城南校场传来震天喝彩。何灌循声望去,但见军民同乐,好一派盛世气象。

“好!“

只见校场中番汉青年同场角力,一名汉家少年一个漂亮的背摔,将吐蕃壮汉掀翻在地。围观军民无论族属,皆击掌叫好。不少白发番酋如今也身着汉式棉服,学着汉人打扮。

二人并辔而行,王厚挥鞭指点道:“还记得当年家父向先帝献平戎策的旧事吗?“

“已是二十年前了!”

王厚道:“当时章公与我爹道,归根结底不过'三合'二字——合并、合俗、合法!七分安抚,三分诏讨。”

说到这里,他马鞭遥指眼前景象,豪迈道:“而今,我做到了!熙河路大小蕃民,皆已改土归流,尽在我大宋治下!“

何灌憧憬着年轻的章越和王韶在殿上陈词殿上献策天子,决定了大宋二十年战略方向。

何灌对王厚道:“经略使不忘先父之志啊!”

王厚看了一眼远方道:“二十年!”

“当年侍中与爹爹一起出通远军,奋战都了二十余年,为大宋开边五千里!”

“去年我路过巩州,那时还不是叫通远军,而是古渭寨。”

“当年爹爹带我至熙河路时第一年时,在这小寨子旁给我种下了一株柳树!”

“我不明白爹爹的用意问他,爹爹对我道桓温北伐行经过金城,看到年少时所种柳树已至十围般粗壮,不由感慨落泪:‘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当年我不解其意,而今我去年路过看时,那株柳树也有桓温当年所见那么粗壮了!”

“我直到今日,终于明白了桓公的意思了。”

说到这里,二人都是唏嘘。

何灌道:“我此入西北,听说章侍中已主张为先公在汴京立庙!”

王厚抚掌道:“真太好了。”

何灌道:“你说二十余年的人事变迁!金城如今已在我们脚下,还有凉州重归我华夏,然后就是玉门关了!”

王厚大笑道:“会的,一定会的!今夜定要与你痛饮三百杯!“

……

黄河水波映万家灯火,金鳞翻涌处,粮仓巍峨、棉田连绵、堡寨星罗、榷场喧嚣,皆倒映在这条奔涌的血脉之中。

熙河路经略使府邸朱门洞开,红绸高悬,正逢王厚纳第十二房妾室之喜。除了左右数百兵卒荷甲拱卫,几乎与富商纳妾无二。

“节帅,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诸位快请入席!“王厚锦袍玉带立于阶前,边塞风霜刻就的面容此刻满是红光。

府内丝竹声声,觥筹交错。

番商、汉商、边将、士绅、乃至吐蕃、羌族头人,皆携重礼而至。熙河路商贸繁盛,各族互通有无,早已不分彼此。

席间,一队胡姬踏着鼓点翩然起舞,身姿曼妙,引得满堂喝彩。

“王经略好福气啊!”一名番商举杯笑道,“听闻新夫人是青唐城贵人之女,陪嫁便有棉田百顷、骏马千匹?”

“陪嫁棉田足抵半座兰州城哩!“另一名番商故作惊叹。

王厚大笑:“哪里哪里,不过是些薄产罢了。”

众人闻言,更是艳羡。

——熙河路棉田之利,早已冠绝西北!

青唐各部也是争相栽种,何灌听说青唐为了拉拢王厚这位西北王,争相嫁女给对方,并陪上丰厚嫁妆。

如此厚情,王厚打算退却,不太好意思,觉得有违章越的教导。

哪知章越得知此事,反而鼓励王厚这般办。

这也是青唐当地风俗,只有这般才能得到当地蕃部信任和拥戴。

所以章越便将王厚推出去,‘牺牲自己’完成‘和亲’青唐的使命。

娶了这些妻妾,令王厚在青唐各部威望日高,他处事公道,倒也没有枉费章越的教导。

正是有了王厚的威望,大宋在熙河路经营日益根深蒂固。

自章越在熙河推广棉田以后,此地所产白叠布远销中外。

西域商路贩至大食、波斯。现在熙河路棉商几乎称得上富可敌国,边军粮饷充足,百姓安居乐业,青唐蕃部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也是因此,熙河路经略使王厚一直干到了今日,朝廷想换人都换不掉。除了王厚,朝廷没有第二个人有这个威望坐镇西北。

何灌感慨,王厚各方面才能并不出众,比起前任经略使章越,章楶,章直,李宪而言,可谓差得很远,但他偏偏最胜任此职。

凭什么?

何灌已有几分醉意,他执盏环顾,但见厅内左席吐蕃酋长正与汉商板着指头算着今年的棉价,右厢羌族头人学着如何用筷。

廊下童子们混着番汉语言嬉闹。

当年章越,王韶献《平戎策》时“合并、合俗、合法“的愿景,倒真的成了真了。

何灌真的有些醉了。

真是二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才有今日了。

昔日古渭寨旁,王韶手植的柳树真已是亭亭如盖了。

“使副,听说朝廷又要增筑堡寨?”一名边将试探地向何灌问道。

何灌笑着:“不错,新任枢密使已下令,今年要从泾原路葫芦川大道上再修三座大寨,要直逼灵州!”

众人闻言,不由振奋。

攻下天都山后,现在熙河路与泾原路连成了一片,有了天都山,凉州一左一右拱卫,熙河路形势完固,党项人想打草谷都没办法。

“朝廷又要用兵了!”

“此番又能添几个横班?”

“节帅指日要封侯了吧!”

武将们各个闻战则喜,数年太平日子,官位没有寸进,着实着急。

这时候主座上王厚站起来道:“诸位!今日之熙河,全赖章侍中之策!若无二十年前运筹帷幄,我等哪有今日?”

“敬侍中!”王厚高声道。

满座数百名宾客轰然应和,举杯痛饮。

“敬章侍中!”

醉不醉人人自醉,何灌酣然痛饮。

乱世时,大丈夫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日虽是太平光景,但出将入相良机就在眼前。

窗外春风拂过熙州城,棉田如雪,商队如龙——真是盛世气象!

(本章完)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六道仙尊 把弟弟养歪了肿么破 天官赐福 血宋 拯救男配计划 非主流清穿 暖床王爷丑颜妃 大叔爱萌妻 修行在完美世界 我在通关游戏当大佬 混完西游才出世 林岚秦小雅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忠犬神探 重生九零我绑定了搞钱系统 巫术师 于怀阳古典诗词集 大神夫人有点萌 都市之纨绔军医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红楼群芳谱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北宋大丈夫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大宋:我,软饭硬吃李清照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亮剑之烽火悍匪 无情江湖路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官路旖旎 血碎 
最近更新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冰临谷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 大唐躺平王 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 玉符传奇 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 云起惊鸿客 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 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 清宫秘史十二章 说好打猎养未亡人,你这都快登基了 
寒门宰相 幸福来敲门 - 寒门宰相txt下载 - 寒门宰相最新章节 - 寒门宰相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