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首页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临高启明 武神主宰 带着农场混异界 我的公公叫康熙 三国之至尊系统 红色帝国1924 谍影无声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德意志崛起之路 灵剑尊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17章 阻超凡佳人双护玉 欣聚党恶子独承家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一、回目解析

1.回目对仗与寓意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回目“阻超凡佳人双护玉,欣聚党恶子独承家”对仗极为工整。“阻超凡”与“欣聚党”,一个是阻止超凡脱俗的行为,一个是欣然聚集结党,在动作和情感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佳人双护玉”和“恶子独承家”,“佳人”对“恶子”,身份对立,“双护玉”与“独承家”,在行为和职责上相互映衬,对仗严谨,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阻超凡”寓意着对超脱尘世、摆脱世俗羁绊的一种阻拦。在本回中,宝玉欲将玉还给和尚,有超凡脱俗、斩断尘缘之意,而袭人、紫鹃的阻拦则代表着世俗力量对这种超脱的抗拒。这反映出《红楼梦》中尘世的情感、责任和欲望对人追求精神解脱的束缚,也暗示着在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笼罩下,人们难以轻易挣脱现实的枷锁。

“欣聚党”描绘了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一起寻欢作乐的场景。他们欣然结党,不顾家族的兴衰和规矩,体现出一种堕落和放纵。这寓意着贾府内部的腐朽势力相互勾结,加速了家族的衰败,也反映出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的荒淫无度和道德沦丧。

“佳人双护玉”中的“佳人”指袭人、紫鹃,“玉”在《红楼梦》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看作是爱情、纯真、美好的象征。袭人、紫鹃拼命护玉,一方面体现了她们对宝玉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守护。在贾府日益衰败的背景下,她们的护玉行为显得尤为珍贵,却也无法阻挡命运的洪流,暗示着美好事物在现实面前的脆弱。

“恶子独承家”中的“恶子”指贾环等人,他们本应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却只知吃喝玩乐、争权夺利。“独承家”看似是承担家族事务,实则是对家族的进一步破坏。这一表述寓意着家族的衰败已无可挽回,不肖子孙的胡作非为加速了家族的灭亡,深刻地揭示了《红楼梦》中家族兴衰的主题,以及封建社会制度下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危机。

从《红楼梦》整体主题来看,这一回目的寓意与小说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相契合。它通过鲜明的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尘世的喧嚣与无奈、美好与丑恶的交织,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说所蕴含的悲剧色彩和思想深度。

2.回目与章节内容关联

回目“阻超凡佳人双护玉,欣聚党恶子独承家”高度概括了第一百十七回的主要情节,对理解章节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阻超凡佳人双护玉”精准概括了宝玉还玉以及袭人、紫鹃护玉这一核心情节。章节中,和尚前来索要宝玉口中之玉,宝玉听闻后决定将玉还给和尚,有超凡脱俗、斩断尘缘之意,此为“超凡”之举。而袭人、紫鹃得知后,拼尽全力阻拦。袭人坐在地上哭喊,任凭宝玉狠命推搡也拉住不放;紫鹃也加入阻拦的行列。她们的行为体现了“佳人双护玉”,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袭人、紫鹃对宝玉的深厚情感,也暗示了世俗情感对宝玉超脱尘世想法的阻碍。通过这一回目,读者能迅速把握这一情节的关键,理解到在尘世情感的牵绊下,宝玉想要超凡脱俗并非易事。

“欣聚党恶子独承家”则概括了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的行为。在章节中,这些人聚集在贾府,喝酒赌钱、抱怨贾家人,还聊起各种新闻,呈现出一副“欣聚党”的景象。此时贾府面临诸多困境,贾赦病危,贾琏托付巧姐儿、交代家事并安排贾芸贾蔷看家,然而这些所谓“承家”的恶子们却只知寻欢作乐,毫无承担家族责任的意识。他们的行为加速了贾府的衰败,回目通过“恶子独承家”这一表述,揭示了贾府内部的腐朽和家族命运的悲惨走向。

回目对理解章节核心内容的提示作用还体现在对主题的暗示上。“阻超凡”与“欣聚党”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本回中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宝玉的超凡脱俗代表着对尘世的厌倦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而贾环等人的欣聚党则体现了世俗的堕落和对家族责任的漠视。这种对比深化了《红楼梦》中关于人生选择、家族兴衰的主题,让读者在阅读章节内容时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总之,回目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为读者理解章节核心内容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情节梳理与分析

1.宝玉还玉情节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听闻和尚到来后的反应极为强烈,这一反应背后蕴含着他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变化,而还玉情节更是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宝玉得知和尚在外面时,他急忙询问“我师父在哪里”,言语间透露出急切与渴望。这种急切并非偶然,在此之前,宝玉经历了诸多人生的起伏与磨难。他与黛玉的爱情悲剧,让他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家族的兴衰变迁,也使他对尘世的繁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尚的出现,仿佛是他心灵深处一直期盼的救赎之光,让他看到了摆脱尘世痛苦的希望。所以,他才会如此急切地想要见到和尚,想要与他交流,寻求解脱之道。

宝玉决定还玉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起初,他本想劝说和尚不要钱,希望能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和尚的坚持让他意识到,这或许是命运给他的一个契机。他想到自己病好后,觉得这块通灵宝玉似乎成了他与尘世的一种羁绊。这块玉见证了他在贾府的种种经历,有欢笑,更有泪水。它曾让全家因它的得失而或喜或忧,也让他自己陷入了无数的情感纠葛之中。如今,他想要放下这一切,想要摆脱尘世的束缚,于是他决定把玉还给和尚。

当袭人听说他要还玉后急忙拉住他,紫鹃也抱住他不让他去时,宝玉忙说自己是骗大家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能少要一些钱。这一行为看似是在欺骗家人,实则反映出他内心的挣扎。他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另一方面,他又不忍心看到家人为他的行为而伤心难过。他深知家人对他的期望和关爱,所以他试图用这种善意的谎言来安抚家人的情绪。

但在与和尚交谈的过程中,宝玉的内心逐渐坚定了还玉的想法。他与和尚说了一些让家人不懂的话,这些话或许是他们之间关于尘世与超脱的深刻交流。在交流中,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尘世的虚幻和无常,他意识到只有放下这块玉,放下尘世的一切,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最终,和尚分文没要就走了,这也让宝玉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还玉情节对宝玉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展现了宝玉对尘世的深刻洞察和对精神解脱的执着追求。他不再是那个只知在大观园中与姐妹们嬉戏玩乐的公子哥,而是一个经历了人生苦难后,对人生有了深刻思考的智者。他敢于打破世俗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这种勇气和决心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同时,还玉情节也体现了宝玉内心的善良和对家人的关爱。他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家人的感受,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总之,宝玉还玉情节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深意的情节,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宝玉形象。

2.佳人护玉情节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袭人、紫鹃阻拦宝玉还玉的场景紧张而动人,充分展现了她们对宝玉的深情厚谊。当宝玉听闻和尚到来,决定将玉还给对方时,袭人听闻后急忙拉住宝玉。她坐在地上,双手紧紧地抓住宝玉的衣角,任凭宝玉狠命推搡,也死活不肯松手,口中还哭喊着:“你这一去,可叫我们怎么办啊!”那声音中充满了惊恐与绝望,仿佛一旦松开手,就会永远失去宝玉。

紫鹃见状,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阻拦的行列。她从旁边冲过来,一把抱住宝玉的胳膊,身体紧紧地贴在宝玉身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苦苦哀求道:“宝二爷,你不能走啊,你要是走了,林姑娘在天上也不会安心的。”她的话语中既有对宝玉的担忧,也有对黛玉的怀念,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袭人护玉的原因主要源于她对宝玉的深厚情感和长期以来形成的责任意识。她自幼就跟随宝玉,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在她心中,宝玉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她把自己的未来都寄托在了宝玉身上。她深知这块玉对宝玉的重要性,一旦宝玉还玉出家,她的生活将会失去所有的意义。而且,她作为宝玉身边最亲近的人,觉得自己有责任阻止宝玉做出如此冲动的决定,要守护好宝玉,让他留在尘世,继续过着安稳的生活。

紫鹃护玉则更多地是出于对黛玉的忠诚和对宝玉的一种特殊情感。她与黛玉情同姐妹,深知黛玉对宝玉的深情。在黛玉离世后,她把对黛玉的那份情感延续到了宝玉身上。她认为宝玉是黛玉在尘世的牵挂,保护宝玉就是对黛玉最好的纪念。而且,她担心宝玉还玉出家后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所以她要尽自己的所能,阻止宝玉走上这条不归路。

这一情节对展现人物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深刻地展现了袭人、紫鹃与宝玉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袭人、紫鹃的护玉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她们对宝玉的爱不仅仅是主仆之情,更是一种超越了身份和地位的真挚情感。同时,这一情节也反映了袭人、紫鹃之间的默契和团结。在面对宝玉还玉这一重大事件时,她们能够齐心协力,共同阻拦宝玉,体现了她们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

此外,佳人护玉情节还从侧面展现了宝玉在贾府中的重要地位。他是众人关注和呵护的对象,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身边人的心。这也暗示了宝玉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息息相关,他的选择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人生,也会对整个贾府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佳人护玉情节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情节,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情感画卷。

3.恶子承家情节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贾府,开启了一番吃喝玩乐、所谓“承家”的闹剧,而这一情节背后,隐藏着对贾府衰败的推动作用以及深刻的贾府内部矛盾和社会现实。

贾琏听闻父亲贾赦因风寒染上痨病,急需有人前去探望,在交代完家中的事情后,便独自启程。于是,家中的事情暂时交给了贾芸和贾蔷二人。而贾环自从母亲去世后,没了依靠,便与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混在了一起。他们每日在贾府中喝酒赌钱,全然不顾家族的规矩和颜面。

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股腐朽堕落的势力。他们的吃喝玩乐并非简单的消遣,而是一种对家族责任的漠视和对家族财产的挥霍。贾府此时本就面临着诸多困境,经济上入不敷出,家族声誉也逐渐受损。然而,贾环等人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变本加厉地寻欢作乐。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府的衰败,就像一群蛀虫,不断地侵蚀着贾府这座看似庞大却早已千疮百孔的大厦。

在他们的聚会中,还发生了一些令人痛心的事情。当聊到凤姐时,贾环跟王仁一起骂起凤姐来,并且二人还商量准备将巧姐卖了。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们的自私、贪婪和残忍。巧姐是贾府的后代,是他们的亲人,然而在利益面前,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亲情,将巧姐视为可以交易的物品。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人伦道德,也反映出贾府内部亲情的淡漠和人际关系的扭曲。

从这一情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贾府内部的矛盾。贾环等人与贾府的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他们长期被边缘化,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满。如今有了机会,他们便想趁机报复,通过破坏贾府的秩序和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贾府的管理层,如王夫人等,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却显得无能为力。他们无法有效地约束这些人的行为,也无法解决贾府内部的矛盾,这使得贾府的衰败成为了一种必然。

同时,这一情节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的腐朽和堕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贾环等人的行为并非个例,而是整个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吃喝玩乐、争权夺利,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权力和财富的盲目追求,以及道德观念的缺失。此外,贾雨村因贪污被送去审问的消息也暗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贾府的衰败不仅仅是家族内部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

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的“恶子承家”情节,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批判性的情节。它通过对这些人物行为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贾府衰败的原因,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

三、人物形象塑造

1.宝玉形象转变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与和尚的交谈成为他形象转变的关键节点,这一过程深刻展现了他对红尘的看破以及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与前文情节中的宝玉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与和尚交谈之前,宝玉虽经历了诸多人生变故,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对尘世的眷恋。他与姐妹们在大观园中的生活,充满了纯真的欢笑和美好的回忆。他对黛玉的深情,更是他在尘世中情感的寄托。然而,命运却对他残酷至极。黛玉的离世,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他的心灵,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家族的兴衰变迁,也让他目睹了世态的炎凉。此时的宝玉,虽有对尘世的不满和困惑,但尚未完全看透红尘的虚幻。

当和尚出现后,宝玉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急切地想要见到和尚,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在与和尚的交谈中,他逐渐被和尚的话语所触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爱情、亲情和富贵,都如同梦幻泡影,转瞬即逝。那块通灵宝玉,曾经是他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与尘世紧密相连的纽带,但此时却成了他想要摆脱的枷锁。

宝玉决定还玉的行为,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体现。他不再留恋尘世的繁华,而是渴望超脱尘世,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深知,只有放下这块玉,放下尘世的一切,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这种思想转变,与他之前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之前的宝玉,是一个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公子哥,他只知在大观园中与姐妹们嬉戏玩乐,对家族的兴衰和社会的现实缺乏深刻的认识。而现在的宝玉,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后,变得成熟而深沉,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尘世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结合前文情节来看,宝玉在与和尚交谈前后的形象差异十分明显。在黛玉去世之前,宝玉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人。他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他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然而,黛玉的离世,让他的世界崩塌了。他开始变得消沉和迷茫,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与和尚的交谈,则让他从迷茫中走了出来,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不再为尘世的痛苦所困扰,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宝玉在与和尚交谈前后的形象转变,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它展现了宝玉对红尘的看破和思想上的成熟,也反映了《红楼梦》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宝玉前后形象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内涵,感受到作者对人性、对社会的洞察和批判。

2.袭人情感剖析

袭人对宝玉的情感深厚而复杂,从多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她对宝玉的深情以及独特的性格特点。

在生活照顾方面,袭人可谓无微不至。她自幼便跟随宝玉,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宝玉的照料中。宝玉的衣食住行,她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清晨,她会早早地起床,为宝玉准备好洗漱用品和干净的衣物;夜晚,她会细心地为宝玉铺好床铺,掖好被角,确保他能有一个安稳的睡眠。在饮食上,她也会根据宝玉的口味和喜好,精心安排饭菜。这种长期的、细致入微的照顾,不仅仅是出于主仆的职责,更蕴含着她对宝玉深深的关爱。她把宝玉的生活起居当作自己生活的重心,仿佛照顾好宝玉就是她人生的使命。

从责任担当来看,袭人对宝玉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她深知宝玉在贾府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白自己作为宝玉身边最亲近的人,肩负着照顾和引导宝玉的责任。她时刻关注着宝玉的言行举止,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当宝玉做出一些不符合规矩的事情时,袭人会耐心地劝说他,引导他走上正途。例如,当宝玉与姐妹们过于亲近时,袭人会提醒他注意分寸,以免引起他人的非议。她的这种责任担当,体现了她对宝玉的关心和期望,也反映出她性格中稳重、理智的一面。

在宝玉还玉事件中,袭人的护玉行为更是将她对宝玉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她得知宝玉要将玉还给和尚时,她急忙拉住宝玉,坐在地上哭喊,任凭宝玉狠命推搡也不松手。她的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玉的守护,更是对宝玉的守护。在她心中,玉是宝玉的一部分,失去了玉,就意味着失去了宝玉。她害怕宝玉还玉后会离开尘世,从此与她天人永隔。她的护玉行为,体现了她对宝玉的不舍和眷恋,也反映出她对宝玉未来的担忧。

然而,在宝玉还玉事件中,袭人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一方面,她深爱着宝玉,希望他能幸福快乐。她知道宝玉在经历了诸多人生的磨难后,内心渴望解脱,而还玉出家或许是他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她不忍心看到宝玉继续在尘世中痛苦挣扎,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希望宝玉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另一方面,她又无法割舍对宝玉的感情,她害怕失去宝玉。她已经习惯了在宝玉身边照顾他,她的生活已经与宝玉紧密相连。如果宝玉还玉出家,她的生活将会失去所有的意义。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袭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她在阻拦宝玉还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问自己,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是为了宝玉好。

袭人对宝玉的情感是深厚而复杂的。她在生活照顾、责任担当和护玉行为中,都展现出了对宝玉的深情。而在宝玉还玉事件中的心理挣扎和矛盾,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情感。她的情感和性格特点,为《红楼梦》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3.贾环等人性格特征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的行为和言语,充分展现出他们自私、贪婪、堕落的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点对贾府的命运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贾环自幼因庶出身份而心生自卑与怨恨,这种情绪逐渐演变成了他自私狭隘的性格。在贾府中,他常常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当众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与王仁一起骂起凤姐,并且还商量着要将巧姐卖了。巧姐是他的侄女,是贾府的后代,然而在他眼中,亲情毫无价值,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亲人的幸福,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令人不齿。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贾府中树敌众多,也让他成为了家族衰败的催化剂之一。

贾芸原本是一个有一定上进心的人,他曾试图通过讨好凤姐来谋取一份差事。然而,在与贾环等人混在一起后,他逐渐被他们的堕落气息所感染。他参与到喝酒赌钱的行列中,对家族的困境视而不见。他的贪婪在此时也暴露无遗,他只看到了眼前的享乐,而忽视了家族的长远利益。他不再努力为家族的振兴贡献力量,反而成为了家族的负担,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贾蔷同样也是一个堕落的人物。他在贾府中本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却没有珍惜。他与贾环等人聚集在一起,吃喝玩乐,毫无节制。他的行为不仅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也影响了贾府的风气。他的堕落源于他内心的空虚和对责任的逃避,他不愿意面对家族的困境,只知道在享乐中麻醉自己。他的这种态度使得贾府的管理更加混乱,家族的凝聚力也逐渐消失。

王仁作为王熙凤的哥哥,本应关心贾府的兴衰,然而他却与贾环等人勾结在一起,做出了伤害贾府的事情。他的贪婪和自私在卖巧姐这件事情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顾亲情,只看重金钱,为了一点利益就将自己的外甥女推向了火坑。他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人伦道德,也让贾府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邢大舅则是一个典型的酒色之徒。他在贾府中喝酒赌钱,抱怨贾家人,完全没有一点长辈的样子。他的堕落和不负责任,使得他成为了贾府内部矛盾的制造者之一。他的行为让贾府的气氛变得更加压抑和紧张,也让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

这些人的自私、贪婪、堕落的性格特点,对贾府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加速了贾府的衰败,使得贾府在经济上更加困难,声誉上更加受损。他们的存在也让贾府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家族的凝聚力逐渐消失。在他们的影响下,贾府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最终走向了灭亡。可以说,贾环等人的性格特点是贾府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的行为也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的腐朽和堕落。

四、主题思想探讨

1.爱情与欲望象征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玉”象征欲望的观点,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宝玉还玉情节里,这一观点得到了深刻体现,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爱情与欲望主题,反映出小说对欲望的审视和对解脱之道的思考。

从爱情角度看,“玉”与宝玉的爱情紧密相连。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真挚而深沉,那块通灵宝玉见证了他们爱情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相处的时光里,玉仿佛是爱情的信物,承载着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然而,爱情在现实面前却显得如此脆弱。黛玉的离世,让宝玉的爱情梦想破灭,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此时,玉所象征的爱情欲望,对宝玉而言,已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他意识到,尘世的爱情虽然美好,但却充满了无奈和痛苦,难以长久。所以,他决定还玉,也是在试图放下这段痛苦的爱情,摆脱爱情欲望的束缚。

从欲望层面分析,“玉”不仅仅代表着爱情欲望,还象征着尘世的各种欲望。在贾府中,玉是宝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带来了众人的关注和呵护,也让宝玉享受着荣华富贵。然而,随着家族的兴衰变迁,宝玉逐渐看清了尘世欲望的虚幻。他看到了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看到了人们为了欲望不择手段。这些欲望让他感到疲惫和厌恶,他不再愿意被这些欲望所左右。还玉的行为,正是他对尘世欲望的一种摒弃,他想要摆脱这些欲望的纠缠,寻求内心的平静。

《红楼梦》通过宝玉还玉情节,对欲望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小说揭示了欲望的本质是虚幻和无常的。人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的深渊。贾府的兴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家族成员们为了权力、财富和地位,相互争斗,最终导致了家族的灭亡。这表明,过度的欲望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而无法真正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解脱之道。宝玉选择还玉出家,是他对解脱的一种尝试。他认为,只有放下尘世的欲望,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这种解脱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在《红楼梦》的世界里,解脱意味着超越尘世的纷扰,回归到内心的纯净和安宁。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宝玉还玉情节,通过“玉”这一象征,深刻地展现了爱情与欲望的主题,对欲望进行了审视,并探讨了解脱之道。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内涵。

2.家族兴衰寓意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的恶子承家情节,深刻地揭示了贾府家族兴衰的寓意,展现了家族内部腐败、堕落与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对家族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也凸显了家族兴衰的必然性。

从家族内部来看,恶子承家情节是贾府内部腐败堕落的集中体现。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贾府,喝酒赌钱、争权夺利,全然不顾家族的兴衰和规矩。贾环自私狭隘,为了私利竟与王仁商量卖掉巧姐,亲情在他眼中一文不值;贾芸、贾蔷原本有一定机会为家族出力,却在堕落的氛围中迷失自我,只知享乐。这些不肖子孙的行为,就像蛀虫一样,不断侵蚀着贾府的根基。他们的存在,使得贾府内部矛盾重重,家族凝聚力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家族荣誉的成员,却为了个人私欲相互争斗,加速了家族的衰败。

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时的社会风气腐败,官场黑暗,贾雨村因贪污被送去审问就是一个例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贾府难以独善其身。家族成员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欲望不断膨胀。而且,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也给贾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贾府作为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依赖着封建制度和社会关系生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贾府失去了原有的庇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结合《红楼梦》的整体主题来看,家族兴衰具有必然性。《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从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贾府的兴衰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衰败是封建制度腐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在封建制度下,家族的兴衰往往与权力和财富紧密相连。一旦家族内部出现腐败和堕落,失去了权力和财富的支撑,就必然走向衰败。而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也限制了家族成员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使得家族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恶子承家情节,通过展现贾府内部的腐败堕落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深刻地揭示了家族兴衰的寓意,让我们看到了家族兴衰的必然性。这一情节不仅是对贾府命运的写照,更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3.人生解脱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头深刻反映了人生解脱这一主题,不同人物对解脱的追求方式及背后原因各有不同,体现了《红楼梦》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与王国维的观点也存在一定契合。

宝玉经历了爱情悲剧与家族兴衰,他的出家念头源于对尘世痛苦的深刻洞察。黛玉的离世让他的爱情梦想破灭,家族的衰败使他目睹了世态炎凉。那块通灵宝玉曾是他与尘世的纽带,如今却成了束缚。他与和尚的交谈,让他更加坚定了还玉出家的想法,认为只有放下尘世的一切,才能摆脱痛苦,获得心灵的自由。在他看来,尘世的繁华与情感都是虚幻无常的,出家是他寻求精神解脱的途径,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惜春的出家则更多地是因为对贾府内部丑恶现象的失望。她看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感受到了人性的丑恶和世态的炎凉。她不愿再卷入这纷繁复杂的尘世纷争,选择出家以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她的解脱是对世俗的一种逃避,也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守护。

从王国维的观点来看,人生充满了欲望,而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红楼梦》中的人物正是在欲望的驱使下,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是对欲望的一种摒弃,是对解脱之道的探索。他们试图通过出家,摆脱尘世欲望的纠缠,回归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种解脱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红楼梦》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还体现在它对不同解脱方式的呈现上。宝玉和惜春虽然都选择了出家,但他们的出发点和心境有所不同。这表明,人生解脱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选择适合自己的解脱之路。同时,小说也暗示了人生解脱的艰难。宝玉在还玉过程中,受到了袭人、紫鹃等人的阻拦,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难以轻易地实现解脱。

《红楼梦》通过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头,深入探讨了人生解脱的主题。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解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使《红楼梦》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永恒的艺术价值。

五、艺术特色分析

1.情节照应手法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在情节上与前文存在诸多精妙的照应之处,这些照应不仅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宝玉与和尚谈到的“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等内容,与第五回有着紧密的关联。在第五回中,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中睡去,梦游太虚幻境。在那里,他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听到了《红楼梦》十二支曲,这些都暗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太虚幻境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它是作者构建的一个超脱尘世的世界,在这里,贾宝玉初步了解到了家族的兴衰和人物的悲剧命运。而在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与和尚再次提及“太虚境”,这是对第五回的呼应,表明宝玉此时对尘世的虚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经历了黛玉的离世、家族的衰败等一系列变故,如梦游太虚幻境时所预示的那样,现实逐渐走向悲剧。此时提到“太虚境”,强化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虚幻感。

“大荒山”“青埂峰”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象征。在小说开篇,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石头未用,便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石头经过修炼后幻化成通灵宝玉,随贾宝玉来到尘世。在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与和尚的交谈中再次出现“大荒山”“青埂峰”,这是对故事源头的呼应。它提醒读者,宝玉的尘世之旅不过是石头的一段经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初的状态。这种照应手法使小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结构,从石头的来历到它在尘世的经历,再到回归,展现了一种宿命的轮回。

这种情节照应手法对小说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不同章节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故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这些照应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作者精心构建的小说世界。同时,情节照应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等元素的反复出现,不断强调了人生的虚幻、命运的无常以及对尘世的超脱。它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红楼梦》所传达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总之,情节照应手法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它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结构严谨、主题深刻的经典之作。

2.人物对话艺术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的人物对话极具特色,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以袭人阻拦宝玉还玉时的对话为例,袭人哭着喊着说:“上回丢了玉,几乎没有把我的命要了!刚刚儿的有了他。拿了去,你也活不成,我也活不成了!你要还他,除非是叫我死了!”这番急切而又充满情感的话语,将袭人对宝玉的深情和担忧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宝玉的依赖和不舍,体现出她温柔、忠诚且执着的性格特点。而宝玉则回应道:“你死也要还!你不死也要还!”简洁而坚决的话语,凸显了他此时想要摆脱尘世、追求解脱的坚定决心,展现出他在经历诸多变故后,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性格中多了一份超脱和决绝。

人物对话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当宝玉决定还玉后,与和尚的对话成为情节的关键转折点。和尚说:“我不要你们接待,只要银子拿了来,我就走。”宝玉则试探地问:“师父不必性急。现在家母料理,请师父坐下,略等片刻。弟子请问师父,可是从太虚幻境而来?”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宝玉在交流中内心的想法也逐渐坚定,最终决定还玉。这一系列对话使得情节不断推进,从宝玉的犹豫到坚定,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思想。在贾环、贾芸等人的对话中,他们抱怨贾家人,还商量着卖巧姐,贾环说:“我是要些钱使,怎么能不抱怨呢。”王仁也附和着出谋划策。这些对话揭示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人性的丑恶,反映出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堕落,深化了《红楼梦》中关于家族兴衰的主题。同时,宝玉与和尚关于“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的对话,暗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体现了小说对人生解脱和命运的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人物对话通过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安排,展现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发展,揭示了主题思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对话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3.象征手法运用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主题表达和艺术感染力。

“玉”在本回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从王国维的观点来看,“玉”象征着欲望。宝玉的通灵宝玉见证了他在尘世的种种经历,代表着他对爱情、亲情、富贵等尘世欲望的追求。在与黛玉的爱情中,玉是他们情感的纽带;在贾府的生活里,玉是他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随着家族的兴衰和爱情的悲剧,宝玉逐渐意识到这些欲望带来的痛苦和虚幻。他决定还玉,意味着他要摒弃尘世的欲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玉”的象征意义深化了小说对欲望和解脱的主题探讨,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痛苦源于欲望,而解脱则需要放下这些欲望。

和尚在本回中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力量。和尚的出现如同一个神秘的使者,打破了宝玉平静的生活,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尚与宝玉的交谈,让宝玉逐渐看清了尘世的虚幻和无常,坚定了他还玉出家的决心。和尚的形象代表着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境界,他引导宝玉走向解脱之路。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传达出一种对尘世的批判和对精神解脱的向往。

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提升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哲学深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被情节所吸引,还会对这些象征意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象征手法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含蓄、隐晦,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从而使小说具有了不同的层次和内涵。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对小说主题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小说更加深刻、含蓄,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对人生、欲望和解脱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六、社会文化背景解读

1.封建家族制度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情节,深刻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贾府的内部结构、权力关系和家族管理模式,同时也揭示了这一制度的弊端以及对家族成员命运的影响。

从内部结构来看,贾府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等级森严。家族的最高权力掌握在贾母手中,她是贾府的精神领袖,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其下是王夫人、邢夫人等长辈,负责家族的日常管理和决策。再往下是贾琏、王熙凤等晚辈,承担着具体的事务执行。而众多的丫鬟、仆人则处于最底层,负责伺候主子们的生活起居。这种严格的等级划分,使得贾府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在权力关系方面,贾府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权力斗争。王夫人和王熙凤作为家族的管理者,掌握着实际的权力。她们在家族事务中拥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他成员的挑战。例如,邢夫人对王熙凤的管理方式不满,时常在背后说她的坏话,试图削弱她的权力。而贾环等庶出子弟,由于地位低下,也对权力充满了渴望,他们与王仁等人勾结在一起,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力和利益。这种权力斗争使得贾府内部矛盾重重,家族的凝聚力逐渐消失。

贾府的家族管理模式主要依靠长辈的权威和传统的礼教规范。长辈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家规家训,要求家族成员严格遵守。例如,在饮食、服饰、礼仪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家规家训过于繁琐,限制了家族成员的自由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家族成员往往阳奉阴违,导致家规家训无法得到真正的执行。例如,贾环、贾芸等人在贾府中喝酒赌钱、为非作歹,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对家族成员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那些处于权力中心的成员来说,他们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王熙凤为了管理好贾府,日夜操劳,最终却落得个心力交瘁、众叛亲离的下场。而对于那些处于底层的成员来说,他们的命运则更加悲惨。丫鬟们没有人身自由,只能任由主子们摆布,一旦犯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例如,晴雯被王夫人赶出贾府,最终含冤而死。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通过对贾府内部结构、权力关系和家族管理模式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和对家族成员命运的影响。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自由和平等。

2.社会风气与价值观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通过诸多情节,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这些风气和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和家族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塑造作用。

贾雨村的贪污腐败是当时社会黑暗风气的典型代表。贾雨村本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官场中崭露头角。然而,他却被权力和财富冲昏了头脑,变得贪婪无度。他在为官过程中,徇私枉法、贪污受贿,最终再次倒台。他的行为反映出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官员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和社会的公正。这种风气使得官场成为了一个充满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地方,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难以立足,而像贾雨村这样的投机钻营之徒却能一时得志。

贾府众人的吃喝玩乐则体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腐朽价值观。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贾府,喝酒赌钱、抱怨贾家人,完全没有一点家族责任感。他们只知道追求物质享受,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家族的兴衰和社会的问题漠不关心。这种价值观导致他们的行为越来越堕落,不仅加速了贾府的衰败,也反映出整个贵族阶层的腐朽和没落。在他们的影响下,贾府的年轻一代也逐渐失去了进取之心,变得自私、贪婪和懒惰。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对个人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普遍追求权力和财富,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逐渐淡薄。贾雨村的贪污腐败就是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而贾府众人的吃喝玩乐也是在这种腐朽价值观的驱使下产生的,他们认为人生就是要及时行乐,不必考虑太多的后果。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对家族命运的塑造作用更为明显。贾府曾经是一个显赫的家族,但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影响,家族内部逐渐腐败堕落。家族成员们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相互争斗,使得家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削弱。同时,他们的奢侈浪费和不务正业也导致了家族经济的崩溃。最终,贾府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走向了衰败。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所反映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这些风气和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行为和命运,也对家族的兴衰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描写,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进步。

3.宗教思想影响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佛教思想有着显着体现,和尚的出现以及宝玉的出家念头,都深刻反映了宗教思想对人物行为和小说主题的影响,这也与《红楼梦》整体对宗教思想的态度相契合。

和尚在本回中宛如一个神秘的引导者,他的出现打破了宝玉平静的生活,引发了宝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尚与宝玉的交谈,如同醍醐灌顶,让宝玉逐渐看清了尘世的虚幻和无常。在佛教思想里,尘世被视为苦海,充满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诸多痛苦,而人们往往在欲望的驱使下,在苦海中不断挣扎。宝玉经历了黛玉的离世、家族的衰败等一系列变故,早已对尘世的痛苦有了深刻的体会。和尚的出现,让他找到了摆脱痛苦的方向,坚定了他还玉出家、寻求解脱的决心。

宝玉的出家念头是佛教思想影响的直接体现。他决定还玉,意味着要放下尘世的一切欲望和牵挂,这与佛教倡导的“四大皆空”“放下执着”的理念相契合。在佛教看来,人们的痛苦源于对物质和情感的执着,只有放下这些执着,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宝玉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后,意识到尘世的繁华和情感都是虚幻的,只有通过出家修行,才能真正摆脱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宗教思想对小说主题的影响也十分深远。《红楼梦》整体对宗教思想持一种既批判又认同的态度。一方面,小说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对欲望的盲目追求,认为这些是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另一方面,小说又通过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表达了对宗教解脱之道的认同。佛教思想的引入,深化了小说对人生、命运和人性的思考,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佛教思想的体现,通过和尚的引导和宝玉的出家念头,深刻影响了人物的行为和小说的主题。它让读者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和无奈,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宗教思想所带来的解脱和希望,进一步丰富了《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七、与其他章节关联

1.情节发展连贯性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在情节上与前后章节紧密相连,在整体情节发展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从与前文的连贯性来看,本回宝玉还玉情节与前文宝玉的经历息息相关。此前,宝玉经历了黛玉的离世、家族的兴衰等诸多变故,内心痛苦不堪。在第一百十六回中,宝玉重游太虚幻境,对尘世的虚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在本回中,和尚的出现成为他思想转变的契机,他决定还玉,这是他在经历一系列打击后,对尘世彻底失望,渴望超脱的体现。这种情节的延续,使宝玉的人物形象塑造更加完整,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他思想变化的脉络。

佳人护玉情节也与前文袭人、紫鹃对宝玉的情感相呼应。袭人自幼照顾宝玉,紫鹃与宝玉因黛玉也有着深厚的情谊。前文多次描写她们对宝玉的关心和照顾,在本回中,当宝玉要还玉时,她们拼尽全力阻拦,这种行为是她们深厚情感的自然流露,进一步深化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恶子承家情节则与前文贾府的衰败趋势相契合。前文已经展现了贾府经济上的困境、家族内部的矛盾等问题。本回中,贾环、贾芸等人的聚集和堕落行为,是贾府衰败的进一步体现。他们的吃喝玩乐、争权夺利,加速了贾府的腐朽和崩溃,与前文的情节形成了连贯的发展态势。

在《红楼梦》整体情节发展中,本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承接了前文宝玉的情感悲剧、家族的兴衰等情节,进一步深化了这些主题。同时,它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宝玉还玉后,他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他最终的出家结局做了铺垫。恶子承家情节则预示着贾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危机,为后文贾府的彻底衰败和众人的悲惨命运埋下了隐患。

本回通过宝玉还玉、佳人护玉、恶子承家等情节,推动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宝玉的思想转变和出家念头的产生,使故事的走向更加明确,即宝玉将逐渐远离尘世,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恶子们的行为则加剧了贾府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危机,促使故事朝着更加悲惨的结局发展。总之,第一百十七回在《红楼梦》的情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连贯性和推动作用,是整个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人物命运延续性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人物命运与前文紧密相连,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和揭示可谓精心巧妙,使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人物命运的发展脉络。

宝玉的命运在本回中延续了前文的悲剧走向。前文里,宝玉经历了黛玉的离世,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让他对尘世的美好产生了怀疑。家族的兴衰变迁,也使他目睹了世态的炎凉。在本回中,和尚的出现成为他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决定还玉,表明他对尘世的彻底失望和对超脱的渴望。这与前文他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一脉相承。他的命运逐渐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走向对精神解脱的探寻,预示着他最终可能会出家,彻底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痛苦。

袭人对宝玉的情感和命运在本回中也有明显的延续。前文多次描写袭人对宝玉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宝玉身上。在本回宝玉还玉事件中,她拼尽全力阻拦,这是她深厚情感的延续。然而,她的阻拦并不能改变宝玉的决心,这也暗示了她命运的无奈。她一直努力维护着与宝玉的关系,但最终可能会失去宝玉,她的命运将充满痛苦和迷茫。

贾环的命运延续了他在前文的堕落轨迹。前文就展现了贾环因庶出身份而心生怨恨,行为乖张。在本回中,他与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一起,喝酒赌钱、抱怨贾家人,甚至商量着卖巧姐。他的自私、贪婪和堕落愈发明显,这种行为加速了他自身命运的恶化,也推动了贾府的衰败。他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在家族衰败的过程中,他可能会失去仅有的一点依靠,最终陷入绝境。

《红楼梦》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和揭示是逐步深入的。作者通过一个个情节的推进,让读者逐渐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从宝玉的爱情悲剧到家族的兴衰,从袭人的深情守护到贾环的堕落沉沦,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这种精心的安排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通过对本回人物命运延续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3.主题深化与拓展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主题与小说整体主题紧密相连,本回通过具体情节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从爱情与欲望主题来看,本回宝玉还玉情节深化了对欲望的审视。在之前的章节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充满了欲望的纠葛,他们渴望长相厮守,却受到封建礼教的重重阻碍。而在本回,宝玉决定还玉,象征着他对爱情欲望以及尘世其他欲望的摒弃。这与小说整体对欲望的批判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人们应摆脱欲望的束缚。如在其他章节中,贾府众人对权力、财富的追逐导致了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和衰败,本回宝玉的选择则为摆脱欲望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脱方式,拓展了对欲望主题的思考。

家族兴衰主题在本回也得到了深化。前文已经展现了贾府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本回恶子承家情节则是家族衰败的进一步体现。贾环、贾芸等人的堕落行为加速了贾府的崩溃,这与之前章节中贾府内部的腐败、管理不善等问题一脉相承。同时,本回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如等级森严、权力斗争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覆灭。与其他章节相比,本回更加突出了家族衰败的必然性,拓展了对家族兴衰主题的探讨。

人生解脱主题在本回也有新的拓展。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头在之前的章节中已有伏笔,本回则更加明确地展现了他们对解脱的追求。在其他章节中,人物更多地是在尘世的痛苦中挣扎,而本回中宝玉与和尚的交流,让他更加坚定了还玉出家的决心,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解脱的渴望。这与小说整体对人生意义的探寻相契合,深化了对人生解脱主题的表达,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封建社会的压抑下,人们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通过具体情节,在爱情与欲望、家族兴衰、人生解脱等主题上深化和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使读者对小说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赶尸道长 天官赐福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不要啊棺人 道藏辑要 贴身老师 雪淞散文随笔集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近距离爱恋 异界烽火录贰烽云再起 大宋游侠 逍遥人生 家园 极品太子爷 穿越之极限奇兵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至尊邪天 电竞路人王又又又成盒 叱咤风云 福艳之都市后宫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战地军医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李治你别怂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在下潘凤,字无双 纨绔小侯爷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亮剑之烽火悍匪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 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 大乾风云起苍穹 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 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 锦衣血诏 玉符传奇 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 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 云起惊鸿客 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 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 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 铁骑红颜:大秦霸业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