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首页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临高启明 武神主宰 带着农场混异界 我的公公叫康熙 三国之至尊系统 红色帝国1924 谍影无声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德意志崛起之路 灵剑尊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18章 记微嫌舅兄欺弱女 惊谜语妻妾谏痴人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一、本回概述

第一百十八回“记微嫌舅兄欺弱女,惊谜语妻妾谏痴人”处于《红楼梦》后半部分,此时贾府已逐渐走向衰败。回目中,“记微嫌舅兄欺弱女”指的是贾环记恨凤姐,联合巧姐的舅舅王仁,企图欺负弱小的巧姐,将其卖掉换钱;“惊谜语妻妾谏痴人”则讲述了宝钗和袭人看到宝玉不肯用功读书,借机劝诫,宝钗的一番话让宝玉顿悟,从而开始努力读书,准备考取功名。这一回情节紧凑,人物关系复杂,进一步展现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人物命运的起伏,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惜春出家情节解读

1.惜春出家的决心与缘由

惜春出家的决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与她的性格特点、过往经历以及贾府当时的环境密切相关。

从性格层面来看,惜春生性孤僻、冷漠,对尘世的繁华热闹缺乏兴趣。她自幼在贾府长大,却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喜欢独处,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对佛教的教义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性格特质使她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变故时,更容易选择逃避现实,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回顾前文情节,我们可以发现惜春的出家早有伏笔。她亲眼目睹了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这些丑恶的现象让她对人性感到失望。例如,尤氏姐妹的悲惨遭遇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尤二姐被王熙凤设计害死,尤三姐自刎而亡,这些悲剧让惜春看到了人性的黑暗和世事的无常。她意识到,在这个充满欲望和纷争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安宁和幸福。

此外,惜春与宁国府的关系也让她感到痛苦和无奈。宁国府的荒淫无道让她感到羞耻和厌恶,她不愿意与这样的家族有过多的牵扯。她曾说过:“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她对宁国府的不满和对自身清白的坚守。

当时贾府的环境也对惜春的出家起到了推动作用。贾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后,逐渐走向衰落。家族的经济困境、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社会地位的下降,让惜春感到前途渺茫。她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也无法在这个破败的家族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在这种情况下,出家成为了她唯一的选择。

佛教的教义为惜春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她认为,只有通过出家修行,才能摆脱尘世的烦恼,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脱。她在与智能儿的交往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佛教的思想,这进一步坚定了她出家的决心。

惜春坚决出家是她性格、经历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她的出家不仅是个人的选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惜春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救赎。

2.众人对惜春出家的反应

惜春出家这一决定,在贾府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王夫人、宝玉、宝钗、袭人等众人对此有着不同的反应,各自的心理和态度也尽显其中。

王夫人作为贾府的当家主母,她对惜春出家一事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惜春是她的侄女,从小在贾府长大,王夫人一直将她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她深知惜春性格孤僻,但没想到她会如此决绝的选择出家。王夫人的震惊源于她对惜春的期望,她希望惜春能在贾府安稳地生活,将来找个好人家嫁了。然而,惜春的决定打破了她的期望。她痛心的是,贾府已经经历了诸多变故,如今连惜春也要离开,这让她感到家族的衰败又添了一笔。但王夫人最终还是接受了惜春的选择,她认为这或许是惜春的宿命,只能无奈地叹息。

宝玉对惜春出家的反应则更为复杂。他与惜春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惜春的出家让他感到无比的悲伤和失落。宝玉本就对尘世的繁华不感兴趣,他理解惜春对佛教的追求和对现实的逃避。但同时,他又舍不得惜春离开。他想到惜春从此要远离尘世,青灯古佛相伴,心中充满了怜悯。宝玉的内心也因此更加迷茫,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归宿。他觉得在这个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如此脆弱,随时都可能分离。惜春的出家让他对未来更加感到无助和迷茫。

宝钗对惜春出家表现得较为理智。她明白惜春的性格和选择是无法改变的。宝钗一直秉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她认为惜春出家虽然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坚守。她没有过多地劝阻惜春,而是尊重她的决定。同时,宝钗也从惜春的出家事件中看到了贾府的衰落对众人的影响。她意识到,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宝钗的理智让她能够冷静地看待惜春的选择,并且从中思考家族的未来。

袭人对惜春出家则更多地是感到惋惜。她觉得惜春年纪轻轻就选择出家,实在是可惜。袭人是个传统的女子,她认为女子应该相夫教子,过着平凡而安稳的生活。惜春的出家打破了她对女子命运的认知。她为惜春感到不值,觉得惜春放弃了美好的青春和未来。袭人也从惜春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担心自己的命运也会像惜春一样充满变数。

众人对惜春出家的不同反应,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性格、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态度。这一事件也进一步展现了贾府在衰落过程中,人们内心的迷茫和无奈。

3.紫鹃陪伴惜春的意义

紫鹃主动提出陪伴惜春修行,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动机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她自身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动机方面来看,紫鹃与惜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情感联系。紫鹃在贾府多年,经历了诸多人事变迁,她与惜春虽不像与黛玉那般亲密无间,但也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感。惜春的孤僻和对尘世的决绝,让紫鹃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现实的无奈和逃避。而且,紫鹃曾是黛玉的贴身丫鬟,黛玉的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让她在贾府失去了情感的寄托。此时惜春的出家,为她提供了一个新的情感归宿,她希望能在陪伴惜春修行的过程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这一行为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紫鹃个人情感的安抚,更在于对惜春的支持。惜春出家的决心虽坚,但在修行的道路上难免会感到孤独和无助。紫鹃的陪伴,能让惜春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依靠,使她的修行之路不那么寂寞。同时,紫鹃的善良和忠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惜春,让她在修行中多一份温暖和人性的关怀。

从对紫鹃自身命运的影响来看,陪伴惜春修行意味着她彻底告别了世俗的生活。她放弃了在贾府可能有的其他出路,如嫁人等,选择了一条清苦的修行之路。这一选择使她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纷争,避免了可能遭遇的更多苦难和挫折。在修行的过程中,紫鹃或许能在佛教的教义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实现自我的救赎。她不再为世俗的名利和情感所困扰,而是专注于精神的修行和内心的净化。

紫鹃陪伴惜春修行,是她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变故后,做出的一种无奈却又坚定的选择。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她与惜春之间的情感纽带,也为她自己的命运开启了新的篇章,让她在修行中找到了新的人生意义。

三、贾政相关情节分析

1.贾政途中的遭遇与心境

贾政护送贾母灵柩回南,本就是一段充满艰难的行程,途中遭遇了诸多状况,其心境也随之不断变化。

起初,河道拥挤成为了贾政行程中的一大阻碍。河道上船只众多,往来穿梭,秩序混乱。贾政所乘的船只在其中艰难前行,每挪动一步都异常困难。他站在船头,望着拥堵的河道,心中满是焦急。贾母的灵柩需要尽快妥善安置,可这拥堵的河道却让行程一再耽搁。他深知时间紧迫,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船只缓慢地移动,这种无力感让他的内心充满了烦躁。

盘费不足更是让贾政陷入了困境。长途跋涉,各项开支巨大,原本准备的盘费逐渐捉襟见肘。他不得不精打细算,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但即便如此,资金的缺口依然越来越大。他开始为后续的行程担忧,不知道能否顺利到达目的地,也不知道如何解决盘费短缺的问题。这种经济上的压力让他感到沉重和焦虑,他意识到自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困境中,贾政的心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原本是一个秉持着传统道德观念、一心想要维护家族尊严和荣誉的人。在出发时,他带着对贾母的哀思和对家族责任的担当踏上了行程。然而,途中的遭遇让他逐渐感到疲惫和迷茫。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家族的命运。贾府曾经的辉煌如今已逐渐消逝,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着各种压力。他作为家族的顶梁柱,却无力改变现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族走向衰落。这种无力感和挫败感让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自责。

同时,他也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这次回南之后,家族的命运将会如何。他担心自己无法为家族找到一条出路,无法让家族重新恢复往日的荣耀。在河道的拥堵和盘费的压力下,他的心境变得更加沉重和压抑。他开始怀念过去家族的繁荣景象,也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贾政在送贾母灵柩回南途中的遭遇,让他的心境经历了从焦急、烦躁到沉重、迷茫的变化。这些遭遇不仅是行程中的困难,更是他对家族命运担忧的体现。

2.与赖尚荣的矛盾冲突

贾政在护送贾母灵柩回南途中,因盘费不足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向赖尚荣借银,然而却遭遇冷遇,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残酷的社会现实。

赖尚荣本是荣府的家生子,在贾府的帮助下得以脱籍做官。从人情世故上来说,他对贾府尤其是贾政应当心怀感恩。贾政在他的人生转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没有贾府的扶持,他很难有如今的地位。但当贾政因盘费短缺向他求助时,赖尚荣却表现得极为冷漠。

这一冷遇事件首先反映出人际关系在利益面前的脆弱。曾经赖尚荣在贾府时,与贾政是主仆关系,那时他对贾政恭敬有加。可如今他做了官,有了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便开始权衡利弊。他或许担心借给贾政银子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或者认为贾府已经衰落,不值得再去维护与贾政的关系。这种前后态度的转变,揭示了人际关系中利益至上的本质。在利益的驱使下,曾经的恩情可以轻易被抛诸脑后。

从社会现实层面来看,这一事件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在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荣辱变化无常。贾府曾经辉煌一时,众人趋之若鹜;如今逐渐衰落,便遭到他人的冷落和嫌弃。赖尚荣的冷遇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缩影。他的行为反映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只看重权势和财富,对于曾经的恩人,一旦其失去利用价值,便不再理会。

赖尚荣后续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也耐人寻味。他可能表面上会找一些借口来推脱,比如自己也有难处、资金周转不开等。但实际上,他是在故意回避帮助贾政。他或许会担心借给贾政银子会引起其他官员的注意,影响自己的仕途。他的这种处理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与贾政之间的矛盾,也让贾政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

贾政向赖尚荣借银却遭遇冷遇这一事件,不仅是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它揭示了在利益和权势面前,人情的淡薄和世态的炎凉。

四、巧姐被卖事件剖析

1.贾环等人的阴谋策划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中,贾环、贾芸、王仁等人策划了一场卖巧姐的阴谋,这一事件背后有着复杂的过程、动机,也充分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利益诉求。

贾环一直对王熙凤心怀怨恨,王熙凤平日里对他多有薄待,这让他怀恨在心。贾琏不在家,他便想趁机报复,将矛头指向了巧姐。他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让王熙凤尝尝痛苦的滋味。贾环本就心胸狭隘、自私自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他只考虑自己的仇恨,全然不顾巧姐的安危和家族的颜面。

贾芸连日在外输了好些银钱,急需一笔钱财来填补亏空。他本就有贪财的本性,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容易就被贾环的提议所打动。虽然他一开始对贾环说的外藩买偏房一事有所疑虑,觉得外藩花了钱买人后可能不会再与贾府走动,但在贾环的劝说下,他还是动摇了。贾芸是个有些小聪明但又目光短浅的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王仁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阻止,反而拍手称好。他作为巧姐的亲舅舅,本应保护巧姐,却为了银子而不顾亲情。王仁是个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人,在他眼中,亲情和道德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他觉得这是一宗好事,既能得到银子,又能在其中分一杯羹。

他们策划的过程是这样的:贾环先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贾芸,两人商议后,王仁加入其中。王仁表示自己作为亲舅舅,能做得主,只要贾环在邢夫人面前说一下,他再找邢大舅一说,事情就好办了。于是,贾环等人开始在邢夫人面前游说,把这件事说得天花乱坠,称若应了这门亲事,贾琏的官早复了,贾府的声势也会好起来。邢夫人本就是个没主意的人,被他们一番假话哄得心动。

贾环等人的阴谋策划,是他们性格缺陷和利益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巧姐的幸福,这种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这一事件也进一步揭示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衰败,在利益的诱惑下,亲情和道德都变得不堪一击。

2.邢夫人的态度与决策

在巧姐被卖这一事件中,邢夫人的态度经历了明显的转变,其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这与她的身份、性格和处境密切相关。

邢夫人本是个没主见的人,起初听到贾环等人的提议时,她并未立刻表态。她深知巧姐是贾琏的女儿,此事关系重大,不能轻易做决定。然而,当邢大舅和王仁在她面前将这门亲事说得天花乱坠,称若应了这门亲事,贾琏的官早复了,贾府的声势也会好起来时,她开始心动了。

从身份上看,邢夫人是贾府的长辈,是巧姐名义上的奶奶。但她只是贾赦的继室,在贾府的地位有些尴尬。她没有亲生子女,在家族中的话语权有限。这种身份让她渴望通过一些事情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贾环等人描绘的美好前景,让她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改变自己处境的机会。

性格上,邢夫人贪婪且目光短浅。她只看到了眼前可能得到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这件事的后果。她被邢大舅和王仁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认为只要促成这门亲事,就能得到好处。她没有想到,一旦事情败露,会给贾府带来怎样的灾难,也没有考虑到巧姐的未来。

处境方面,当时贾府已经逐渐走向衰落,经济上也面临困境。邢夫人可能认为,这门亲事能为贾府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能让贾琏重新获得官职,恢复贾府的声势。她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

王夫人对这件事持反对态度,她深知巧姐是贾府的重要人物,不能轻易将她许配给外藩。但王夫人此时也有些无奈,因为贾琏不在家,她无法做主。而且邢夫人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很坚决,王夫人也难以说服她。

最终,邢夫人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同意了贾环等人的提议。她的这一决策不仅将巧姐置于危险的境地,也进一步加剧了贾府的衰败。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邢夫人的性格弱点和在贾府复杂环境中的无奈选择。

3.平儿的察觉与应对

平儿在贾府中向来心思细腻、聪慧过人,在巧姐被卖这一事件中,她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识破了众人的诡计,并迅速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展现了她的机智和善良。

平儿起初虽未直接参与到贾环等人的阴谋策划中,但她在贾府中掌管着诸多事务,对府中的风吹草动都格外留意。当她发现贾环、贾芸等人频繁往来,且行为举止有些鬼鬼祟祟时,心中便升起了一丝疑虑。她开始暗中观察他们的举动,留意他们的谈话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尤其是当她听到一些关于外藩要买亲眷的传言,再联想到贾环等人的异常行为,心中便有了不好的预感。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平儿开始四处打听消息。她利用自己在府中的人脉关系,从一些丫鬟、婆子口中了解到了一些蛛丝马迹。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她终于确定了贾环等人的阴谋,知道他们想要把巧姐卖给外藩为妾。

得知真相后,平儿心急如焚,但她并没有慌乱。她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谨慎处理。首先,她想到了寻求可靠之人的帮助。她找到了李纨和宝钗,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告知了她们。李纨和宝钗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三人决定共同想办法应对。

平儿知道,要想阻止这一阴谋的发生,必须先稳住邢夫人。她亲自去见邢夫人,委婉地提醒邢夫人此事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她向邢夫人分析了巧姐在贾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一旦将她卖给外藩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她也暗示邢夫人,这件事可能会引起贾琏的不满,对邢夫人自己也没有好处。邢夫人听了平儿的话,心中开始有些动摇。

为了确保巧姐的安全,平儿还安排了可靠的人时刻保护巧姐,防止贾环等人趁机下手。她让几个心腹丫鬟寸步不离地守在巧姐身边,并且叮嘱她们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刻向她报告。

平儿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善良,成功地识破了贾环等人的诡计,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护了巧姐的安全,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她的行为不仅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也体现了她对贾府和巧姐的忠诚与关爱。

五、宝玉思想转变探究

1.宝玉对功名的初始态度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之前,宝玉对功名利禄始终持着一种抵触和不屑的态度,这与他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经历密切相关。

从性格层面来看,宝玉生性纯真、叛逆,他厌恶世俗的虚伪和功利。他不喜欢读那些“四书五经”等用于科举考试的书籍,认为这些书是用来追逐功名利禄的工具,充满了腐朽和虚伪的气息。他更愿意沉浸在诗词歌赋、儿女情长之中,与姐妹们一起吟诗作画、谈天说地,享受着纯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毫无兴趣,他追求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回顾宝玉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有着深刻的根源。他生长在富贵之家,从小就见识了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他看到了那些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的行为让他感到厌恶和反感。例如,贾赦为了几把扇子,不惜逼迫石呆子家破人亡;贾珍、贾琏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家族的名誉和利益。这些丑恶的现象让宝玉对功名利禄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恐惧,他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此外,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也对他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黛玉与他志同道合,他们都厌恶世俗的功利和虚伪,追求真挚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契合。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着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不屑。黛玉从不劝宝玉去追求功名利禄,这让宝玉感到无比的欣慰和理解。在黛玉的影响下,宝玉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抵触态度。

宝玉还对那些热衷于科举考试、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嗤之以鼻。他称他们为“禄蠹”,认为他们是被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的人,失去了人性的本真。他不愿意与这些人交往,更不愿意走他们所走的道路。

在本回之前,宝玉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定的。他的性格和经历使他对世俗的功利和虚伪充满了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纯真、自由、平等的生活。这种态度也为他在本回中面对宝钗和袭人的劝谏时的思想转变埋下了伏笔。

2.宝钗、袭人劝谏的影响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中,宝钗和袭人对宝玉的劝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宝玉思想的转变,而贾兰带来的贾政书信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宝钗的劝谏内容和方式别具一格。她深知宝玉对功名利禄向来不屑,直接劝说他追求仕途经济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宝钗采用了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她对宝玉说:“但能搏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她没有要求宝玉一生都投身于仕途,而是提出只要中一个举人,就算是对得起皇帝和祖宗了。这种说法既给宝玉留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又触动了宝玉内心深处对家族责任的认知。宝钗的务实性格在这次劝谏中也有所体现,她明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举是家族延续荣耀的重要途径。她希望宝玉能通过科举为家族带来一些转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袭人的劝谏则更加侧重于情感和现实层面。她深知宝玉与自己的感情深厚,便从关心宝玉未来的角度出发。袭人对宝玉说,如今贾府大不如前,需要有人支撑门户。她以自己的担忧和对宝玉的期望来打动他,让宝玉意识到自己作为家族的一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地逃避责任。袭人还提及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与宝玉的关系,让宝玉明白自己的选择会对整个家族产生影响。她的话语充满了温情和关切,使宝玉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她的建议。

宝钗和袭人的劝谏对宝玉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宝玉原本对功名利禄极为抵触,但在她们的劝说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一味地沉浸在儿女情长和诗词歌赋之中,而应该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尤其是宝钗的话,让宝玉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觉得可以先中一个举人,满足家族的期望,然后再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这种思想的转变虽然是渐进的,但却是明显的。

贾兰带来的贾政书信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书信中,贾政表达了对宝玉的期望,希望他能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这让宝玉感受到了父亲的压力和期望,进一步促使他思考自己的未来。贾政作为家族的长辈,他的话在宝玉心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书信的到来,如同给宝玉的思想转变加了一把力,让他更加坚定了去尝试科举的决心。

宝钗和袭人对宝玉的劝谏以及贾兰带来的贾政书信,共同促使宝玉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家族的期望,也展现了宝玉在面对责任和理想时的内心挣扎与成长。

3.宝玉思想转变的深层原因

宝玉思想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与家庭责任、对未来的迷茫以及《红楼梦》所蕴含的主题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家庭责任是促使宝玉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贾府曾经是钟鸣鼎食之家,烈火烹油之盛,但此时已逐渐走向衰落。家族内部矛盾重重,经济上也陷入困境。宝玉作为贾府的重要成员,他感受到了家族兴衰的压力。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沉浸在儿女情长和诗词歌赋中,而应该承担起振兴家族的责任。尤其是在听到宝钗和袭人提及家族需要有人支撑门户时,他内心的责任感被唤醒。他明白,科举入仕是当时家族延续荣耀的重要途径,自己有义务通过考取功名来为家族带来转机,恢复家族往日的辉煌。

对未来的迷茫也是宝玉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经历了黛玉的离世、贾府的变故后,宝玉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感到迷茫。他曾经追求的纯真爱情和自由生活已经破碎,他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科举考试似乎为他提供了一个暂时的方向。他觉得可以先按照家族的期望去尝试考取功名,也许在这个过程中能找到新的人生意义。而且,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而科举入仕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他带来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

从《红楼梦》的主题和价值观来看,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宝玉思想的转变也体现了他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的无奈和妥协。在当时的社会,科举是文人的主要出路,家族的兴衰与个人的功名紧密相连。宝玉虽然内心厌恶世俗的功利和虚伪,但他无法完全摆脱社会的束缚。他的思想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和扭曲,即使是像宝玉这样叛逆的人,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同时,《红楼梦》也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宝玉看到了身边人的悲惨命运,如黛玉的香消玉殒、贾府的衰败等,他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一种相对妥协的方式,试图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这种思想转变也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宝玉思想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责任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和《红楼梦》的主题价值观,共同促使他做出了思想上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展现了宝玉内心的挣扎和成长,也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六、本回的艺术特色与主题表达

1.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

《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在情节设置上独具匠心,多条线索交织并行,情节起伏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本回采用了多条线索交织的叙事手法,使故事丰富多元又紧密相连。惜春出家、贾政借银、巧姐被卖、宝玉思想转变等情节各自发展,却又相互影响。惜春出家的情节展现了她对尘世的决绝和对佛教的追求,反映了贾府内部的精神困境;贾政借银则揭示了贾府经济上的窘迫和世态的炎凉;巧姐被卖事件凸显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人性的丑恶;宝玉思想转变体现了他在家族兴衰面前的无奈与成长。这些线索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共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全方位地展现了贾府在衰落过程中的种种景象。

情节的起伏变化也是本回的一大亮点。故事中充满了意外和转折,使读者的情绪随之波动。例如,贾政向赖尚荣借银,本以为凭借往日的恩情能顺利借到,却遭遇冷遇,赖尚荣的冷漠态度让人大跌眼镜,也让贾政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这一情节的转折凸显了世态的炎凉。又如,巧姐被卖的阴谋,从贾环等人的策划到平儿的察觉和应对,情节跌宕起伏。贾环等人自以为阴谋得逞,邢夫人也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然而平儿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计划,使局势发生了逆转。这种情节的起伏变化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趣。

此外,本回情节设置还注重伏笔和呼应。惜春出家早有伏笔,前文她对佛教的兴趣以及对贾府丑恶现象的不满,都为她的出家做了铺垫。而宝玉思想的转变也与前文他对功名利禄的抵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前后呼应使故事更加连贯和完整,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

本回在情节设置上巧妙地运用了多条线索交织、情节起伏变化以及伏笔呼应等手法,使故事精彩纷呈,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社会现实,也进一步深化了《红楼梦》的主题,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2.人物塑造的生动性

《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在人物塑造上极为生动,通过细腻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使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同时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也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

在语言描写方面,每个人物的话语都极具个性。惜春在表达出家决心时,言辞决绝,如“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体现出她对尘世的厌恶和对自身清白的坚守。而邢夫人在面对巧姐被卖一事时,被贾环等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她的语言中透露出无知和贪婪,“若应了这门亲事,贾琏的官早复了,贾府的声势也会好起来”,显示出她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宝钗在劝谏宝玉时,话语委婉又务实,“但能搏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既体现出她的聪慧,又展现出她对家族责任的担当。

行为描写也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紫鹃主动提出陪伴惜春修行,这一行为体现了她的善良和忠诚。她在经历黛玉离世的打击后,将情感寄托在惜春身上,用行动表达了对惜春的支持。贾环、贾芸和王仁策划卖巧姐的行为,则充分暴露了他们的自私、贪婪和不择手段。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亲情和道德,这种行为与紫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平儿在察觉巧姐被卖的阴谋后,四处打听消息,寻求李纨和宝钗的帮助,并安排人保护巧姐,她的一系列行为展现了她的机智和善良,以及对贾府和巧姐的忠诚。

心理描写同样为人物塑造增色不少。宝玉在听到惜春出家的消息后,内心充满了悲伤和迷茫。他理解惜春的选择,但又舍不得她离开,这种复杂的心理通过他的神态和思考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贾政在向赖尚荣借银遭遇冷遇时,内心的愤怒、无奈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通过他的表情和后续的反应得以体现,让读者看到了他作为家族长辈在困境中的挣扎。

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也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惜春与贾府众人的关系,体现了她的孤僻和与世俗的格格不入;贾政与赖尚荣的冲突,揭示了人际关系在利益面前的脆弱;巧姐被卖事件中,贾环等人与平儿的对立,凸显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本回通过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复杂的贾府世界中。

3.主题的深化与拓展

《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在主题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原着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思考,通过具体情节和人物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方面,本回通过贾政借银遭遇冷遇这一情节,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现实。贾政作为贾府的长辈,曾经位高权重,对赖尚荣有过提携之恩。然而,当贾府逐渐衰落,贾政因盘费不足向赖尚荣求助时,赖尚荣却冷漠相待,只给了五十两银子。这种前后态度的巨大转变,反映出在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往往建立在权势和利益的基础上,一旦一方失去了利用价值,曾经的恩情便被抛诸脑后。这一情节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功利,以及社会的现实和残酷。

巧姐被卖事件更是对封建社会家族内部矛盾和道德沦丧的深刻揭露。贾环、贾芸、王仁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巧姐的幸福,将她卖给外藩为妾。他们的行为完全违背了亲情和道德的准则,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和贪婪。邢夫人作为贾府的长辈,本应保护巧姐,但她却被贾环等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巧姐的死活。这一事件反映了封建社会家族内部为了争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黑暗现实,也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束缚。

在对人性的思考方面,惜春出家的情节展现了人性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逃避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惜春目睹了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以及尤氏姐妹的悲惨遭遇,对人性感到失望和绝望。她选择出家修行,是为了摆脱尘世的烦恼,寻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这一情节反映了人性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的无奈和挣扎,以及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

宝玉思想的转变则体现了人性在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面前的妥协和成长。宝玉原本对功名利禄极为抵触,但在宝钗和袭人的劝谏下,以及家族兴衰的压力下,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决定尝试考取功名。这一转变反映了人性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妥协,同时也展现了宝玉在面对责任时的成长和担当。

本回通过具体情节和人物,深化和拓展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七、本回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影响

1.与前文情节的呼应

《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与前文情节存在着紧密的呼应关系,从人物命运的延续到情节线索的衔接,都展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与严谨。

在人物命运方面,惜春出家的情节与前文多处伏笔相呼应。前文曾多次描写惜春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她常与智能儿交往,对尘世的繁华表现出冷漠和疏离。尤氏姐妹的悲惨遭遇,更是让她对人性和世事感到绝望,这些都为她最终出家的决定埋下了伏笔。她那句“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深刻地表达了她对贾府丑恶现象的不满和对自身清白的坚守,与前文她的性格特点和经历相契合,进一步展现了她命运的必然走向。

贾政借银遭遇冷遇这一情节,也与前文贾府的兴衰变化相呼应。贾府曾经辉煌一时,众人趋之若鹜;如今逐渐衰落,便遭到他人的冷落和嫌弃。赖尚荣本是荣府的家生子,在贾府的帮助下得以脱籍做官,但当贾政因盘费短缺向他求助时,他却冷漠相待。这一情节反映出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现实,与前文贾府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进一步揭示了贾府命运的衰落。

在情节线索的衔接上,巧姐被卖事件与前文王熙凤的一些行为有着间接的关联。王熙凤平日里对贾环多有薄待,这让贾环怀恨在心,因此在贾琏不在家时,他便想趁机报复,将矛头指向了巧姐。这一情节线索的衔接,展现了贾府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也为巧姐的命运增添了更多的波折。

宝玉思想的转变也与前文他对功名利禄的抵触形成了呼应。前文宝玉一直厌恶世俗的功利和虚伪,追求纯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但在本回中,在宝钗和袭人的劝谏下,以及家族兴衰的压力下,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决定尝试考取功名。这种前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宝玉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成长,也展现了情节发展的连贯性。

本回通过人物命运的延续和情节线索的衔接,与前文情节紧密呼应,使整个故事更加完整和连贯,进一步深化了《红楼梦》的主题和内涵。

2.对后文发展的铺垫

《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在情节上为后文的发展做了诸多巧妙的铺垫,涉及巧姐的命运走向、宝玉的结局以及贾府的未来兴衰等方面。

巧姐被卖这一事件为本回的重要情节,它对巧姐后续的命运走向起到了关键的铺垫作用。贾环、贾芸、王仁等人的阴谋虽被平儿暂时识破并阻止,但他们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不会轻易罢休。这暗示着巧姐未来的命运依旧充满坎坷和危险。即便当下平安无事,在贾府日益衰败、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的背景下,巧姐很可能再次陷入困境。她或许会在某个时机被这些心怀不轨之人再次算计,从而遭遇更为艰难的处境。不过,平儿的机智和善良以及李纨、宝钗等人的帮助,也为巧姐的命运带来了一丝转机。这可能使得巧姐在未来遇到贵人相助,最终摆脱困境,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归宿,比如与刘姥姥一家产生更深的联系,在乡村过上平凡而安稳的生活。

宝玉思想的转变对其结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铺垫意义。本回中,宝玉在宝钗和袭人的劝谏下,决定尝试考取功名,这一转变与他之前对功名利禄的抵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预示着宝玉将踏上一条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可能会在科举之路上经历种种挫折和磨难,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会更加深刻。然而,宝玉骨子里的叛逆和对自由、纯真的追求并不会完全消失,这可能导致他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内心充满挣扎和矛盾。最终,他可能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彻底看透尘世的浮华,再次回归到自己原本的精神世界,或者选择出家,以寻求真正的解脱。

本回中贾府的种种困境,如经济上的窘迫、人际关系的复杂和矛盾等,都暗示了贾府未来的兴衰走向。贾政借银遭遇冷遇,反映出贾府在社会上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曾经的人脉和影响力逐渐丧失。巧姐被卖事件则凸显了贾府内部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这些问题的积累将进一步加速贾府的衰败。未来,贾府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危机和变故,如家族内部的争斗加剧、外部的压力增大等,最终走向彻底的崩溃。

第一百十八回通过巧姐、宝玉等人物的情节发展以及贾府的现状,为后文的情节走向埋下了伏笔,使读者对故事的后续发展充满期待。

3.在红学研究中的价值

《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在红学研究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为版本研究、人物研究、主题研究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见解。

在版本研究方面,本回内容有助于学者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不同版本在文字表述、情节设置等方面可能存在细微差别,通过对本回的细致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差异背后的版本演变轨迹。例如,某些版本可能在惜春出家、巧姐被卖等情节上有独特的描写,这对于探究版本的源流、传承以及修改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学者可以根据这些差异,推断不同版本的成书时间、作者意图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变化,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版本体系。

人物研究上,本回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命运提供了新的视角。惜春的出家展现了她性格中的决绝和对尘世的超脱,通过对这一情节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惜春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宝玉思想的转变则反映了他在家族兴衰和社会压力下的挣扎与成长,有助于研究宝玉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此外,贾环、邢夫人、平儿等人物在本回中的表现,也为研究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在家族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具体的案例。

主题研究方面,本回深化和拓展了《红楼梦》的主题。对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家族内部矛盾和道德沦丧的描写,进一步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惜春出家和宝玉思想转变所体现的对人性的思考,如面对现实困境时的逃避与妥协、对精神解脱的追求等,丰富了作品对人性的刻画。通过研究本回,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所传达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等主题。

本回在红学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为版本研究提供了版本演变的线索,为人物研究增添了人物形象的细节,为主题研究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赶尸道长 天官赐福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不要啊棺人 道藏辑要 贴身老师 雪淞散文随笔集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近距离爱恋 异界烽火录贰烽云再起 大宋游侠 逍遥人生 家园 极品太子爷 穿越之极限奇兵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至尊邪天 电竞路人王又又又成盒 叱咤风云 福艳之都市后宫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战地军医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李治你别怂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在下潘凤,字无双 纨绔小侯爷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亮剑之烽火悍匪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大唐躺平王 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 大乾风云起苍穹 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 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 唐代秘史 锦衣血诏 玉符传奇 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 靖康前夜:帝业重光 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 云起惊鸿客 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 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 清宫秘史十二章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