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花豹突击队 民国之谍影风云 战场合同工 带着农场混异界 调教太平洋 秦时之血衣侯传奇 大唐二愣子 明末逐鹿天下 灵剑尊 明末1625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65章 李儒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长卷中,谋士群体始终是搅动风云的关键力量。

诸葛亮“隆中对定三分天下”,郭嘉“奇策助魏扫北方”,荀彧“奉天子以令不臣”,他们的智慧与理想,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然而,在这星光璀璨的群体中,有一位谋士却长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便是董卓麾下的首席智囊李儒。

他没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也没有荀彧的“王佐之忠”,却以其冷酷狠辣的谋略,亲手推动了东汉王朝的最终崩塌。

他是董卓乱政的“总设计师”,是皇权瓦解的“催化剂”,更是那个时代黑暗与混乱的缩影。

尽管正史对其记载零散,但拼接起这些碎片,足以还原出一位乱世谋臣复杂而诡谲的一生。

李儒的早年经历,在《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种史料的缺失,既与他“奸臣”的历史定位有关,也反映了东汉末年知识分子群体中“非主流”谋士的生存状态——他们往往隐于权力幕后,不事张扬,却在关键时刻左右大局。

从有限的史料推断,李儒出身于中原地区的中小士族家庭。

东汉时期,士族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凭借经学传承与门第声望,垄断了官场与话语权。

李儒能跻身中枢,担任“郎中令”一职(据《后汉书·献帝纪》注引《献帝纪》),说明其具备扎实的经学素养与政治能力。

郎中令属九卿之列,掌管宫殿门户与皇帝侍从,是贴近皇权的核心职位。

这一职位的获得,既需要深厚的学识,也需要一定的人脉资源,可见李儒在早年便已在官场崭露头角。

然而,李儒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汉王朝由衰转亡的“多事之秋”。

汉灵帝时期,朝政被宦官集团“十常侍”把持,卖官鬻爵、横征暴敛成为常态,士大夫阶层与宦官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引发“党锢之祸”——大批正直官员被诬陷为“党人”,或处死,或流放,朝堂之上只剩下趋炎附势之徒。

与此同时,民间疾苦日益深重,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响彻天下,席卷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

在这样的乱世中,传统士族的“忠君”理想逐渐崩塌。

一部分士大夫选择坚守道义,如卢植、王允,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另一部分则选择依附地方豪强,如荀彧投靠曹操,诸葛亮隐居待世,希望在乱世中寻找新的秩序。

李儒显然属于后者,但其选择的“主公”,却是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鄙夷的陇西军阀——董卓。

这一选择背后,蕴含着李儒对时局的精准判断。

董卓虽出身行伍,粗猛少文,却在平定羌乱、黄巾起义的战争中积累了雄厚的军事实力。

他常年镇守陇西,麾下拥有一支由羌胡与关陇健儿组成的精锐部队,战斗力远胜中原禁军。

更重要的是,董卓在灵帝末年巧妙地利用了朝廷内部的矛盾,拒绝交出兵权,驻兵河东(今山西南部),静观时局变化,成为当时最具潜力的“黑马”。

李儒看中的,正是董卓身上那种“破坏性”的力量——在旧秩序已然崩塌的时代,唯有彻底打破旧框架,才可能重塑权力格局。

这种“唯实力论”的务实态度,成为李儒辅佐董卓的思想基础。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彻底爆发。

何进密召董卓入京,欲借其兵力诛杀宦官,却不料计划泄露,反被宦官所杀。

董卓闻讯后,率大军星夜兼程赶往洛阳,恰逢洛阳城内大乱,宦官被袁绍、袁术等士族子弟屠戮殆尽,皇权陷入真空。

这一历史机遇,让董卓与李儒的组合得以登上权力舞台的中心。

董卓入京之初,兵力不过三千,面对洛阳城内盘根错节的势力(如袁绍、袁术等士族武装,以及丁原统领的并州军),并无绝对优势。

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控朝政?这成为李儒辅佐董卓的第一个难题。

李儒给出的答案是:以暴力打破平衡,用“废立皇帝”的方式,彻底重构权力合法性。

废立皇帝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必须师出有名。

李儒首先从“天命”入手,散布“少帝昏弱,不堪为君”的舆论。

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董卓入京后,曾以“显阳苑阅兵”为名,召集百官,故意让士兵在宴席上“拔剑斩一人”,威慑众人。

席间,李儒“从容”进言:“少帝即位以来,灾异屡现,黄巾作乱,皆因君德不修。陈留王刘协,聪慧仁厚,有圣主之相,宜承大统,以安社稷。”

这番话看似引经据典,实则是为董卓废立找借口——将王朝的衰败归咎于皇帝“德不配位”,为新的权力秩序铺路。

为了强化“天命转移”的可信度,李儒还利用了当时的谶纬之学。

东汉时期,谶纬(预言吉凶的隐语)盛行,被视为“天命”的体现。

李儒暗中指使术士散布“代汉者,当涂高”“汉室气数已尽,董氏将兴”等谶语,将董卓包装成“应天承运”的新主。

这种舆论造势,虽荒诞不经,却在迷信盛行的时代起到了一定作用,让部分观望者产生了“董卓或为天命所归”的错觉。

舆论铺垫之后,便是雷霆手段。

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正式提出废立之事。

袁绍当场反对:“汉家君天下四百余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公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

董卓怒叱:“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李儒见状,立刻上前厉声呵斥袁绍:“袁本初何敢逆天命!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皆为安社稷,定国家。今太师之举,正合古义,公若不从,必为乱臣贼子!”

一番话既搬出古代贤相的典故,又以“乱臣贼子”相威胁,瞬间压制了反对声音。

袁绍愤而离京,成为关东诸侯讨董的旗帜,但李儒的目的已然达到——通过袁绍的“叛逆”,反衬董卓废立的“正当性”。

随后,李儒亲自操办废立仪式:他逼迫何太后下诏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并宣读“策文”:“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忝污宗庙。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陈留王协,圣德伟茂,规矩邈然,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居丧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宜承皇业,为万世统。”

这篇策文字字诛心,将少帝与何太后批得体无完肤,为废立披上了“顺天应人”的外衣。

废立之后,李儒深知“斩草需除根”。

弘农王刘辩虽被废黜,但作为曾经的皇帝,仍是反对者可以利用的旗帜。

为绝后患,李儒主动请缨,亲自前往弘农王府,赐鸩酒弑君。

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李儒带着毒酒见到弘农王,假意说:“服此药,可以辟邪。”

弘农王悲愤道:“我无疾,此乃欲杀我耳!”

拒不饮药。

李儒见状,不再伪装,命左右强行灌药。

弘农王自知难逃一死,与妻子唐姬诀别,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藩。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随后饮药而亡,年仅十五岁。

李儒的这一系列操作,看似粗暴,实则精准地击中了东汉皇权的软肋。

自汉和帝以来,皇帝多幼年继位,外戚与宦官轮流掌权,皇权早已沦为各方势力博弈的工具,“天命”的神圣性早已荡然无存。

李儒的废立之谋,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既然旧的皇权秩序已经失去公信力,不如用最直接的暴力手段,将其彻底打碎,再以新的傀儡皇帝为核心,构建以董卓为绝对主导的权力体系。

这一谋略在短期内确实奏效:董卓通过废立,成功震慑了洛阳百官,掌控了汉献帝,成为东汉王朝实际的掌权者。

但从长远来看,它也彻底点燃了天下诸侯的怒火。

袁绍、曹操、孙坚等地方豪强以“讨伐董卓,匡扶汉室”为名,组成关东联军,兵锋直指洛阳。

李儒的“短期高效”策略,为董卓集团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关东联军的崛起,让董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联军虽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参差不齐,但兵力远超董卓在洛阳的驻军(约五万人),且占据“道义”优势——“清君侧,诛董卓”的口号得到了天下士民的响应。

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李儒再次为董卓献上一策:放弃洛阳,迁都长安。

李儒提出迁都,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地理、军事与政治形势的综合判断:

- 长安是西汉故都,地处关中平原,四面环山(函谷关、武关、散关、萧关),易守难攻,有“四塞之国”之称,远比洛阳(地处中原,无险可守)更适合作为军事据点。

- 关中是董卓的“主场”。董卓常年在陇西作战,与关中士族、羌胡部落有密切联系,迁都长安可以依托其根据地的资源与人脉,稳定后方。

- 洛阳距离关东联军过近,一旦联军突破虎牢关,洛阳将无险可守。迁都长安可以拉开与联军的距离,利用关隘险阻消耗敌军,为董卓争取喘息之机。

- 最重要的是,通过“焦土政策”摧毁洛阳,可以削弱关东联军的经济基础。洛阳作为东汉都城近二百年,是天下财富与人口的聚集地,将其焚毁,既能断绝联军的补给来源,也能让洛阳的百姓与财富“为我所用”(迁至长安)。

这一策略的核心,是“以空间换时间”——通过放弃前沿阵地,收缩防线,将战争拖入对自己有利的地理环境中,再图后举。

从纯军事角度看,无疑是一步高棋。

然而,李儒的迁都策略,是以牺牲数百万洛阳百姓为代价的。

公元190年二月,董卓正式下令迁都,李儒负责具体执行,其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

- 强制迁徙:李儒命军队挨家挨户驱赶洛阳百姓,“步兵、骑兵围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后汉书·董卓传》)。数百万百姓被迫离开家园,沿着洛阳至长安的道路向西迁徙,沿途缺衣少食,饿殍遍野。史载“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原本繁华的中原大地,沦为人间地狱。

- 焚烧都城:为了不让洛阳成为联军的据点,李儒下令焚烧洛阳城。宫殿、宗庙、官府、民宅被付之一炬,“火三日不绝”,这座历经数百年营建的帝都,瞬间化为一片焦土。东汉太学收藏的典籍、历代积累的文物,也在这场大火中毁于一旦,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 发掘陵墓:为了掠夺财富,李儒还指使军队发掘洛阳周边的帝王陵墓与贵族墓葬,“悉发掘陵墓,取其金宝”(《三国志·董卓传》)。汉武帝的茂陵、汉明帝的显节陵等均未能幸免,墓中珍宝被洗劫一空,陵寝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李儒的这些行为,彻底暴露了其“唯结果论”的冷酷本性——为了达成战略目标,可以无视道德伦理,践踏生命与文明。

他或许认为,在乱世中,“生存”与“胜利”是唯一的正义,其余皆为虚妄。

但他没有意识到,这种极端的暴虐,正在将董卓集团推向全天下的对立面。

迁都长安后,董卓集团确实获得了暂时的稳定。

关东联军因内部矛盾(袁绍与袁术不和,曹操孤军奋战失利)而瓦解,关中地区凭借地理优势,暂时隔绝了战火。

董卓在长安自封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出入用天子仪仗,权倾朝野。

李儒则继续担任核心谋士,辅佐董卓处理朝政,镇压反对者(如侍中蔡邕因感叹董卓之死而被处死,背后便有李儒的推动)。

然而,表面的稳定下暗流涌动。

一方面,长安地区的百姓因迁都带来的掠夺与压迫,对董卓集团怨声载道;另一方面,朝廷内部的官员(如司徒王允)虽被迫屈服,却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时机。

更致命的是,董卓的残暴与多疑日益加剧,甚至因小事而诛杀亲信,导致集团内部人心惶惶。

李儒虽多次劝谏董卓“收敛锋芒,笼络人心”,却被董卓斥为“书生之见”。

君臣之间的裂痕,悄然扩大。

在董卓集团内部,最致命的矛盾莫过于董卓与吕布的关系。

吕布是并州军的核心将领,武艺高强,被誉为“飞将”,但性格反复无常,唯利是图。

董卓入京后,用重金与赤兔马收买吕布,使其杀死原主公丁原,归顺自己,并收吕布为“义子”,视为心腹。

然而,这对“父子”的关系,却因一个女人——貂蝉(正史中为董卓侍婢,《三国演义》演绎为貂蝉)——而彻底破裂。

据《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吕布与董卓的侍婢私通,担心被发现,内心惶恐不安。

此时,司徒王允趁机拉拢吕布,劝其诛杀董卓,“匡扶汉室”。

吕布起初犹豫:“奈如父子何?”

王允反问:“君子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

吕布最终被说动,决定反戈一击。

在这一过程中,李儒曾试图挽回局面。

他敏锐地察觉到吕布的动摇,向董卓进言:“布,国之猛将,若与明公离心,必为大患。今闻布与侍婢有私,明公不妨顺水推舟,将侍婢赐与吕布,以安其心。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调戏爱姬者,终得死力相报。明公若能如此,布必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这一建议,体现了李儒务实的政治智慧——他深知吕布的军事价值,也明白“女人与江山”孰轻孰重,试图用最小的代价化解矛盾。

然而,董卓的刚愎自用与占有欲,让李儒的努力付诸东流。

董卓不仅拒绝了李儒的建议,反而怒斥吕布“欺父罔上”,甚至掷出手戟欲杀吕布(“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

这一举动彻底寒了吕布的心,使其下定决心与王允联手。

公元192年四月,汉献帝在未央宫召见董卓,吕布以“护卫”为名,在宫门前设下埋伏。

董卓入宫时,吕布突然发难,大喊:“有诏讨贼臣!”

随即率亲信将董卓斩杀。

这位不可一世的权臣,最终死于自己最信任的“义子”之手。

而李儒,作为董卓集团的核心成员,此刻却因“病中”未能随董卓入宫(《后汉书·董卓传》注引《献帝纪》),侥幸躲过一劫。

李儒调和吕布与董卓的失败,并非其谋略不足,而是受制于董卓的性格缺陷。

他能看透人心,却无法改变人性;能制定策略,却无法让主公执行。

这正是所有“权臣谋士”的宿命——他们的智慧,终究要依附于主公的格局。

当主公陷入偏执与疯狂时,再高明的谋略也无济于事。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赶尸道长 天官赐福 不要啊棺人 道藏辑要 地下城的一千万种活法 贴身老师 雪淞散文随笔集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大叔宠娇妻 大宋游侠 逍遥人生 极品太子爷 穿越之极限奇兵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你是我兄弟 都市之纨绔军医 电竞路人王又又又成盒 叱咤风云 入侵里世界 福艳之都市后宫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我给玄德当主公 战地军医 红色脊梁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纨绔小侯爷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绝代神主 无情江湖路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官路旖旎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大唐躺平王 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 大乾风云起苍穹 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 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 唐代秘史 锦衣血诏 玉符传奇 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 靖康前夜:帝业重光 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 云起惊鸿客 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 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 清宫秘史十二章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