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首页 >> 二战那些事儿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武神主宰 隋末之大夏龙雀 三国军神 谍影无声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红楼如此多娇 抗日之战将无敌 秦时之血衣侯传奇 封侯 亮剑之独立大队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43章 第二战场的抉择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上一回我们说到,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经历了会场之争和一场被挫败的刺杀阴谋之后,终于齐聚德黑兰。在简短而充满了外交辞令的初次亮相后,这场决定世界命运的牌局,即将进入真正的核心议题。而牌桌上第一张,也是最关键的一张牌,就是那个让斯大林望眼欲穿、让丘吉尔忧心忡忡、让罗斯福必须做出决断的——欧洲第二战场。

在深入这场激烈的交锋之前,我们必须先看清楚三位牌手各自的底牌,也就是他们来到德黑兰的核心战略诉求。看懂了他们的心思,才能真正看懂这场会议的波诡云谲。

斯大林(苏联):唯一的诉求——快开!

对于斯大林来说,他的诉求简单、直接,甚至带着血腥味。自1941年德国入侵以来,苏联已经独自承受了德军最主要、最残暴的攻击长达两年半之久。数千万的军民伤亡,无数的城市化为焦土。他最关心的,也是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盟国必须、立刻、尽快地在西欧发动大规模进攻,开辟“第二战场”,以迫使希特勒从东线分兵,减轻苏联的巨大压力。他要求得到一个明确的进攻日期、规模和地点。

同时,这位务实的格鲁吉亚人,也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战后。他希望盟国能够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安全需求”,这实际上就是要承认苏联在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所获得的势力范围,包括波兰东部和波罗的海三国。他要将波兰的国界整体向西平移,用德国的土地来补偿波兰,从而在苏联和西欧之间,建立一个宽阔的、由他控制的缓冲区。此外,他还准备在击败德国后,对日本宣战,以收复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远东利益。这张“对日作战”的牌,将成为他在谈判桌上最重要的筹码。

丘吉尔(英国):最稳妥的打法——拖着打!

丘吉尔首相,这位经历过一战的老兵,脑海中始终萦绕着索姆河、凡尔登那些尸山血海的恐怖景象。他的首要目标,同样是打败纳粹德国,但他对如何打,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极度恐惧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的坚固阵地上,重演一场一战式的绞肉机悲剧。

因此,他更青睐一种他称之为“地中海战略”的打法。他认为,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是轴心国柔软的“下腹部”。盟军应该集中力量,从这里稳扎稳打地向上推进,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削弱德国。这不仅在他看来风险更小,而且在战前,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希腊、南斯拉夫等)这都是英国的地盘,更能保障英国在地中海和中东的传统战略利益。如果真的在法国登陆,苏联在东欧推进,保不齐战后这些地盘都姓了苏了。因此丘吉尔尽其所能希望在这次会议上能忽悠这俩盟友在巴尔干半岛登陆!

所以,对于在法国登陆的“霸王行动”,他表面上支持,内心里却希望尽可能地推迟,或者至少是削弱其规模。同时,作为老牌帝国的掌舵人,他也对苏联在战后欧洲的扩张,抱有深深的警惕,希望扶植一个独立的波兰来牵制苏联。

罗斯福(美国):最长远的布局——快赢,然后建新秩序!

罗斯福总统的视野,则更为广阔。作为新兴超级大国的领袖,他有两大核心目标。其一,是军事上的速胜战略。 他和他的军事顾问们认为,只有尽快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与苏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才能最快地结束战争。他们担心,如果一再拖延,可能会动摇苏联的战斗意志,甚至出现苏德单独媾和的噩梦般场景。同时,他也迫切希望斯大林能承诺对日作战,以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巨大压力。

其二,是政治上的国际合作构想。 罗斯福怀有一个宏大的理想,那就是在战后,建立一个全新的、由美、英、苏、中“四个警察”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他甚至随身带来了这个组织的初步构想方案,希望能在德黑兰,说服丘吉尔和斯大林,接受这个全新的世界秩序。

三位巨头,三种心思。一场围绕着“第二战场”的激烈博弈,在德黑兰的冬日里,正式拉开帷幕。

11月28日:初次试探与斯大林的“王炸”

会议的第一天,充满了试探和礼节性的交锋。

下午,斯大林与罗斯福,在苏联大使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长达半小时的单独会晤。这是两位巨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据记录,两人相谈甚欢。罗斯福首先表达了对东线苏军英勇奋战的敬意,并表示,他计划通过在西线登陆,牵制德军30到40个师,以缓解苏军的压力。斯大林对此表示感谢,并乐观地展望了战后苏美之间广阔的经贸合作前景。两人甚至还聊到了法国的戴高乐,在戴高乐的野心等看法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这次会晤,是罗斯福有意为之。他希望通过直接的、私人的交流,绕开丘吉尔,与斯大林建立起一种更亲密的个人关系。而这一举动,也确实让在一旁等待的丘吉尔,略感意外和被冷落。正如他的私人医生莫兰在日记中所写,丘吉尔意识到,罗斯福“在面对那头白熊(指斯大林)时,不再与自己保持步调一致了”,这让他心中,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当晚8点30分,三巨头的首次正式全体会议召开。核心议题,单刀直入——“1944年横渡英吉利海峡入侵法国的计划”。

罗斯福首先开场,他明确提出了美英双方早已商定的时间表:1944年5月,如期发动代号为“霸王”的联合登陆行动。

丘吉尔原则上表示支持,但他旋即话锋一转,滔滔不绝地阐述了他的担忧。他质疑,在德军重兵设防的法国北部海岸强行登陆,是否明智?他强调,“我们必须确保一次性的成功,一旦登陆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借机大篇幅地介绍他的“地中海战略”,比如,继续向意大利腹地推进,或者将土耳其拉入战局,从巴尔干半岛这个“柔软的下腹部”攻击德国的侧翼。

丘吉尔的这番长篇大论,其实质,就是希望推迟或削弱“霸王行动”。

他敏锐地察觉到丘吉尔言语中的犹豫和保留,也看穿了罗斯福在盟友之间左右为难的处境。他知道,如果任由丘吉尔这样拖延下去,第二战场的问题很可能会再次陷入无休止的扯皮。为了打破僵局,一锤定音,他决定在牌桌上,甩出一张谁也无法拒绝的“王牌”。

就在丘吉尔的发言告一段落,会议室气氛略显沉闷之际,斯大林平静地开口了。他没有直接反驳丘吉尔,而是突然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承诺:他宣布,在欧洲战争结束,德国彻底投降之后,苏联将会调转枪口,加入对日作战。

这个宣示,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在场的所有人。丘吉尔的脸上,露出了显而易见的意外之色,他显然没有料到斯大林会在此刻、以此种方式,做出如此重大的让步。而罗斯福总统,则几乎是喜形于色,他深感鼓舞。要知道,自珍珠港事件以来,如何能将苏联这个陆上巨兽,拉入对日作战的远东战场,以分担美军的巨大压力,一直是美国政府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如今,这个他们梦寐以求的承诺,竟然由斯大林主动地、公开地提了出来。

罗斯福当即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在座的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斯大林一次极其高超的策略运用。他用一个未来在远东的战争承诺,来交换美国在当下欧洲战场上更坚定的支持。这是一笔对罗斯福而言,极具诱惑力的交易。

果然,在此利好刺激下,罗斯福的态度变得更加坚决,而刚刚还在长篇大论的丘吉尔,一时语塞。

斯大林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立刻趁热打铁,将矛头再次对准丘吉尔,用一种近乎质问的语气,追问他对在法国登陆的真实看法。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英美不能按时在西欧发动进攻,那么苏联将不得不同德国人单独作战更长的时间。”这句话的分量极重,它不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巧妙地暗示:苏联已经独自浴血奋战了近三年,现在,是考验盟友诚意的时候了。

会议的气氛,一度因此变得相当紧张。为了缓和局面,罗斯福和丘吉尔随后巧妙地转移了话题,开始讨论关于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命运问题。并且,在当天,他们还举行了一个庄重的仪式,由丘吉尔代表英国国王,向斯大林正式赠送了一把精美绝伦的“斯大林格勒宝剑”,以表彰苏联军民在那场史诗战役中表现出的英勇。

仪式本应庄严隆重,结果发生了一点小插曲:剑盒打开时,剑身竟然差点掉了出来。罗斯福看着这一幕,忍不住笑着打趣:“仗还没打,剑就自己出鞘了。”周围的人跟着一阵哄笑,紧张气氛缓解了不少。斯大林接过宝剑时,先是微微颔首,然后抬起手,轻轻吻了吻剑锋,表情冷峻中带着一种沉默的骄傲。

尽管首日的会谈在紧张的气氛中结束,但通过斯大林抛出的这张“王牌”,以及罗斯福的积极协调,三巨头至少在原则上,同意了1944年春天在法国北部登陆的计划框架。然而,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丘吉尔的疑虑,并未完全消除。这位固执的“老狮子”,打算在接下来的会议中,继续为他的地中海战略,做最后的争取。

但凭心而论,法国和巴尔干这两个地方哪个地方最适合登陆呢?毫无疑问是法国。原因很简单:法国沿海地势相对平坦,利于集结和推进,而且离英国非常近就隔着几十公里的英吉利海峡,而巴尔干半岛全是山地丘陵,易守难攻,最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作战。丘吉尔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他从来没急着要第二战场尽快开打。别忘了,英国和苏联在战前都是视对方为死敌的,对他来说,苏联和德国最好再多打一阵,互相消耗到筋疲力尽。用丘吉尔自己的冷嘲热讽来说,就是:“最好的战争结果,一个进了太平间,另一个躺在担架上呻吟。”

11月29日:霸王行动的激烈交锋

如果说第一天的会议还算彬彬有礼,那么第二天的交锋,则充满了火药味。

上午,三国最高统帅和参谋长们举行了联合军事会议。美国参谋长马歇尔将军,详细阐述了“霸王行动”的作战方案、所需的兵力和登陆艇准备情况。

斯大林在会上,展现了他作为最高统帅的另一面——对细节的惊人把控。他紧紧抓住一个关键问题不放,向美英将领发问:“‘霸王行动’的总指挥官,确定了吗?具体是哪一天登陆?”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美英双方的痛处。因为在当时,他们确实还没有最终确定登陆的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直到12月才被正式任命)。斯大林的质问,让在场的美英将领们哑口无言。他言下之意很明确:如果连指挥官都定不下来,你们如何向我证明,你们对这个计划是认真的?

面对斯大林的步步紧逼,丘吉尔的参谋总长艾伦·布鲁克,只能含糊地表示,人选很快就会确定。

为了进一步给美英施压,斯大林随即做出了另一个郑重承诺:为了保证“霸王行动”的成功,当盟军在西线登陆的同一时期,苏联红军,将在东线发动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规模攻势,以确保德军东线的主力,无法被抽调去西线(这就是后来的“巴格拉季昂行动”)。

这个承诺,对于美英将领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这意味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将不会面临德军的全部力量。军事层面的共识,至此基本形成。但真正的决断,还需要在下午的政治首脑会议上,由三巨头亲自拍板。而丘吉尔,显然还没有死心。

下午4点,第二次全体会议。 这场会议,成为了整个德黑兰会议期间,最激烈、也最具戏剧性的一场交锋。

丘吉尔,依然在不遗余力地推销他的“地中海战略”。他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蓝图:盟军在夺取罗马之后,可以继续向北推进,甚至从亚得里亚海登陆巴尔干,直插多瑙河流域。在他看来,这些行动,与“霸王行动”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这番长篇大论,彻底激怒了已经失去耐心的斯大林。

斯大林当即对丘吉尔,展开了一场咄咄逼人的“审问”。据当时在场的英国外交次官亚历山大·卡多根在日记中记录,斯大林几乎是在享受这个过程。他带着一丝嘲讽的口吻问丘吉尔:“我完全不明白,首相阁下,您在1919年(干涉俄国内战)的时候,是那么热衷于出兵,现在怎么反而变得不积极了呢?难道是上了年纪的缘故?” 他甚至还尖锐地问道:“英国现在到底有多少个师在同德军作战?你们驻扎在印度的200万大军,又都在干些什么?”

这一连串带刺的问题,像鞭子一样,抽在丘吉尔的脸上,让他颇为难堪。但为了维持联盟的表面和气,丘吉尔:(苦笑)元帅提的是往事了。当年局势不同……(丘吉尔面对斯大林翻旧账式的调侃),只能尴尬应对他只能勉强以玩笑的态度,敷衍了过去。

见丘吉尔还在回避重点,斯大林索性撕下了所有的伪装,单刀直入地问道:“我想知道,英国方面,对‘霸王行动’,是否真正有信心?还是说,你们仅仅是为了让我们苏联安心,而在这里口头说说而已?”

这句质问,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丘吉尔所有模棱两可态度背后的真实意图。他被逼到了墙角,退无可退。

据美方的会议记录,被逼急了的丘吉尔,闻言猛地提高了声调,他几乎是站起来,郑重地宣誓道:“只要我们大英帝国还能战斗,就一定会尽我们的‘天职’,全力以赴地把我们所有的力量,都倾注于横渡海峡,去打击德国人!”

他用一种近乎夸张的、充满悲壮色彩的措辞,来表达自己执行“霸王行动”的决心,试图以此来打消斯大林的疑虑。

在整个下午的讨论中,罗斯福的角色,也显得极为微妙。他巧妙地配合着斯大林。他深知斯大林对丘吉尔的不信任,于是,他有意地在斯大林面前,拿自己的老朋友丘吉尔开起了玩笑。他轻声地对斯大林“调侃”丘吉尔早上起床时脾气不好、喜欢抽雪茄的习惯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玩笑,引得一向不苟言笑的斯大林,难得地开怀大笑。罗斯福后来得意地称,他找到了称呼斯大林为“乔大叔”的正确时机。

这个插曲,虽然让丘吉尔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但却有效地缓和了斯大林的戒心,使会议的气氛,从剑拔弩张,稍稍缓和了下来。然而,在最核心的战略问题上,罗斯福却毫不含糊地,与斯大林站在了同一阵线。

丘吉尔,彻底感受到了孤立。当晚,他向自己的外交大臣艾登,吐露了苦涩的心情:“直到来了这里,我才相信,在斯大林面前,我们这些所谓的民主国家,真的会各行其是。现在,我得接受总统不站在我这一边的现实了。”他甚至悲观地预言:“斯大林今后,将可以随心所欲……我已经无能为力。”

11月30日:尘埃落定——在生日宴上的“惊喜”

经历了前一日的激烈争吵后,会议的最后一天,气氛反而变得有些微妙。

上午,丘吉尔主动请求,与斯大林举行了一次单独会谈,试图缓和关系。但斯大林依旧不为所动,他反复重申一句话:“红军将指望盟国按时从法国北部登陆。我现在必须弄清楚,这个计划,是否真的会执行。”

丘吉尔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只能再次承诺,英国决不动摇。

中午,三巨头在斯大林的下榻处,共进午餐。而正是在这次非正式的餐会上,第二战场的问题,出现了决定性的转折。这一天,恰好是丘吉尔69岁的生日。

席间,当大家举杯为丘吉尔祝寿时,罗斯福突然郑重地宣布:盟军已最终决定,将于1944年5月,如期在法国北部,实施“霸王行动”!并且,将在法国南部,同时发动一次代号为“铁砧”的牵制性登陆!

他特意看向丘吉尔,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强调,这是“一项坚定不移的、不可逆转的共同决议”。

丘吉尔闻言,内心虽然震惊,但表面上,只能强作镇定。因为在此之前,关于是否要在南法同步登陆,美英内部一直存在争议。而罗斯福此刻,不经与他事先商议,就当着斯大林的面,直接拍板,这明显是下了最后的决心,要联手斯大林,“逼”他就范。

斯大林听罢,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他举起酒杯,表示赞赏和感谢。

大势已去。丘吉尔知道,他已经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他只能举起酒杯,半开玩笑、半是自嘲地说道:“看来,我的生日愿望,就是让‘霸王’能够准时启航了。”

至此,在德黑兰,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最大分歧,终于尘埃落定。

当晚,在为丘吉尔举行的生日晚宴上,三巨头共同通过了会议的公报,对外宣称,盟国已就“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对德国发动进攻的计划,达成了完全的协议”。会议在表面上,展示出了空前的团结。

还有一个插曲,在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上,罗斯福与丘吉尔为了私利,间接性的出卖了中国利益。

在开罗会议上本来给中国承诺好的,在1944年初,对缅甸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攻。具体计划是:一方面,由蒙巴顿指挥的英国东南亚司令部,联合从印度出发的中国远征军,从缅甸北部发动主攻;另一方面,也是中方最为看重的一点,盟军海军将酌情在缅甸南部沿海,实施一次代号为“海盗行动”的两栖登陆,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彻底切断缅甸日军的后路。

俗话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苏联将对日宣战。这一承诺,瞬间使得亚洲大陆战场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在罗斯福看来,一旦有了苏联红军这支生力军的加入,中国在地面战场上的战略重要性,便有所下降。而丘吉尔,则正好抓住这个机会,以“欧洲登陆作战需要集中所有登陆艇”为由,成功说服了罗斯福,在没有通知中国的情况下,取消了原定在缅甸南部进行的两栖登陆行动。

这个变故,让中国在开罗会议上最大的期望落了空,也为日后中美之间的嫌隙,埋下了伏笔。

那为什么丘吉尔说服罗斯福放弃缅甸登陆呢?

这本质上还是丘吉尔不愿放弃英国殖民这条路子!丘吉尔担心中华民族民族独立自主的原则,会形成一股合力,将《大西洋宪章》中承诺的“民族自决”,延伸到亚洲。他担心,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印度、缅甸、马来亚,乃至香港的统治,都将岌岌可危。既然在欧洲利益保不住了,那就只能保亚洲了!

镜头转回德黑兰,三巨头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然而,笑容的背后,是立场的此消彼长。斯大林,心满意足,他得到了他最想要的东西。罗斯福,也基本达成了他的战略目标。唯有丘吉尔,这位大英帝国的“老狮子”,在盟友的“压倒性”优势面前,被迫同意了他原本极力抗拒的方案。

第二战场的“时间”和“地点”问题,解决了。但是,在德黑兰的牌局上,还有更多、更棘手的议题,在等待着他们。比如,战后的德国,是应该被彻底肢解,永绝后患,还是应该保留一个统一的国家?又比如,波兰的国界,应该如何划分?这个国家的命运,将再一次,被大国们在地图上,随意地勾画。

这些问题,又将引发怎样的争吵与交易呢?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明1937 天官赐福 快穿之拆官配计划 地下城的一千万种活法 星际虫族之恋爱合集 林岚秦小雅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他又被季小姐迷住了 嚣张娘亲别想逃 超级电力强国 听说,爱情回来过 电竞路人王又又又成盒 恶灵龙骑 异界烽火录贰烽云再起 大叔爱萌妻 朕,君临天下! 你是我兄弟 都市之纨绔军医 绑架总裁作嫁妆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秦时小说家 抗战之英雄血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大叔凶猛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在下潘凤,字无双 这个魏延不一样 纨绔小侯爷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水浒之柴进为王 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 
最近更新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大周第一婿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 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 大乾风云起苍穹 铜镜约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唐代秘史 明朝的名义 穿越之原始之路 靖康前夜:帝业重光 大明辽国公 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 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 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 巨宋 我,秦王世子,用盒饭暴出百万兵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