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首页 >> 二战那些事儿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临高启明 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 民国之谍影风云 战场合同工 百炼飞升录 三国军神 德意志崛起之路 大唐二愣子 明末逐鹿天下 封侯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44章 德黑兰的交易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上一回我们说到,在德黑兰,三巨头围绕着“第二战场”这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在斯大林的强硬坚持和罗斯福的巧妙配合下,丘吉尔被迫做出了让步,盟军在1944年春天登陆法国的“霸王行动”,终于尘埃落定。

然而,解决了“怎么打”的问题,一个更深远、也更复杂的问题,摆在了三巨头的面前——打赢了以后,怎么办?尤其是,如何处置那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国?以及,如何规划一个全新的、能够避免悲剧重演的世界秩序?

在德黑兰会议接下来的议程里,三巨头将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在地图上,重新规划欧洲的版图,并为战后的世界,埋下了一系列影响至今的伏笔。

1.如何处置德国?——“枪毙五万人”的玩笑与肢解的共识

大战尚未结束,但胜利的曙光,已经让三巨头开始认真地谋划,如何让德国这头战争猛兽,永永远远地被关进笼子,再也无法挣脱。

在当天晚上的宴席上,气氛相对轻松了一些。在酒精的作用下,三巨头的谈话,也变得更为“坦率”。就在此时,斯大林端着酒杯,用一种近乎漫不经心、却又带着一丝阴森的语气,突然抛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提议。

他晃着杯中的伏特加,缓缓说道:“为了彻底摧毁希特勒的战争机器,我认为,战后必须将大约五万名德国的总参谋部军官和高级技术人员,全部处决。”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砰”地一声将酒杯重重地放在桌上,霍然站起,用他那因愤怒而颤抖的声音说道:“我,大英帝国的首相,绝不可能同意这种野蛮的、大规模的报复性屠杀!如果这就是我们胜利的代价,那我宁愿现在就被拖出去枪毙!”

宴会厅里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刚才还觥筹交错的场面,变得剑拔弩张。

就在这时,罗斯福总统再次展现了他高超的社交技巧。他笑着举起酒杯,转向斯大林,用一种压低了声音的、开玩笑的口吻说:“斯大林元帅,我看五万人是不是太多了点……要不,我们各退一步,只枪毙四万九千人,怎么样?”

这句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话,像一根针,瞬间戳破了紧张的气球。斯大林听罢,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了一阵爽朗的大笑。刚才还一脸严肃的苏联将领们,也跟着笑了起来。刚才还剑拔弩张的气氛,就这样被轻易地化解了。

斯大林亲自走到丘吉尔身边,拍了拍他僵硬的肩膀,表示自己刚才“只是在开玩笑”,是在测试一下盟友的“道德底线”。丘吉尔这才余怒未消地,被众人劝回到了座位上。

这个小插曲,虽然以玩笑收场,但其背后,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现实:如何惩罚和控制战后的德国,以杜绝其再次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

笑语过后,三巨头很快进入了正题。罗斯福开门见山:“好了,先生们,现在我们要讨论德国问题了——我们到底要不要把德国分裂开?”

斯大林的回答,没有任何迟疑:“我们苏联方面,倾向于肢解德国。”

丘吉尔立刻附和:“我完全赞成!尤其是,必须要把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给彻底地、永久地剥离出来!”

罗斯福点点头,显然他早已对此深思熟虑。他拿出一张地图,向两位盟友展示了他几个月前构想的一个方案。他建议,可以将德国,彻底地分成五个自治的国家部分:

第一部分,将万恶之源的普鲁士,缩小到最弱的状态。

第二部分,划出汉诺威和德国西北部的区域。

第三部分,萨克森及莱比锡一带。

第四部分,包括两个黑森州和莱茵河以南的地区。

第五部分,由巴伐利亚、巴登和符腾堡三个南德邦国组成。

除此之外,罗斯福还设想,再划出汉堡的基尔运河区和工业心脏鲁尔区,这两个战略要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德国邦国,而是由盟国共同管制。

这个“五块+两区”的肢解方案,听得丘吉尔和斯大林,都连连点头。然而,在如何具体操作上,三人的看法,却并不完全相同。

斯大林的态度,最为坚决和强硬。 在他看来,无论德国是分成五块还是六块,都必须是真刀真枪地拆开,而且要拆得彻彻底底。他挥舞着他那标志性的烟斗,沉声说道:“如果只是搞几个松散的邦联,那根本没用,德国人迟早还会重新凑成一个国家!德国各地的人,没什么两样,他们打起仗来,都像魔鬼一样凶狠!” 他甚至断言:“你们别指望能找到什么‘好德国人’。唯一的例外,或许也就算奥地利人了。” 在斯大林的眼中,德国这个民族,天生就具有侵略倾向,必须用最严酷的手段,对其进行永久的削弱。他直截了当地表示,德国今后哪怕变成许多个“小国家”,也比再次出现一个强大的德国,要安全得多。他强调,要让德国人“至少50年都无法重新联合起来”,并且,战后需要由国际力量,长期看管德国,必要时,甚至可以动用武力和经济手段,决不允许德国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丘吉尔虽然也痛恨纳粹,但他心中,却有着更多的隐忧。 作为一位传统的欧洲政治家,他一方面赞同削弱德国,尤其是削弱普鲁士这个军国主义的温床;但另一方面,他也担心,一个被过度削弱、四分五裂的德国,会在欧洲的中心,留下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而这个真空,很可能会被日益强大的苏联所填补。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虽然同意肢解德国,但更倾向于一种更为松散的分裂。他皱着眉头说:“关键是要让德国保持分裂的状态,哪怕只有五十年也好。但简单地分成几块,我担心,到头来这些碎片,迟早又会粘回到一起去。”

罗斯福则在一旁,倾听着两位盟友的观点,并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 他幽默地提到:“我想,大家都会同意,当年德国还分成上百个小邦国的时候,它对世界文明的威胁,可要小得多了。” 这句话,引得斯大林再次大笑,丘吉尔也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罗斯福赞同斯大林的基本主张,即必须从政治上,彻底解体德国,从军事上,完全解除其武装,以避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对德惩罚不彻底而导致其迅速复兴的覆辙。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三巨头最终达成了一项初步的共识:德国战败后,将被美、英、苏三方分区占领。同时,将成立一个由盟国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来仔细地研究,关于德国“去军事化和肢解问题”的具体方案。

就这样,在德黑兰会议的觥筹交错和激烈争论中,三巨头亲手埋下了德国在战后被分裂的种子。尽管他们当时无法预见到,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德国将真的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并成为冷战的最前沿,但确保德国永远不能再威胁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在这一刻,已然结下了沉重的共识。

2.苏联对日作战的承诺——斯大林的“利益交换”

在德黑兰,除了欧洲战事,远东的战争局势,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罗斯福此行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想从斯大林的口中,得到一个关于苏联何时对日作战的明确承诺。

因此,在会议的间隙,罗斯福旁敲侧击地向斯大林,提出了那个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斯大林元帅,当希特勒彻底灭亡之后,苏联会对日本开战吗?”

面对美英的期待,斯大林,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并没有拒绝,但他巧妙地,将这个问题,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他明白,苏联在欧洲战场,已经付出了山一样沉重的牺牲,如果还要在战后,出兵远东,去攻打一个与自己尚保持着中立条约的日本,那么,就必须得到足够丰厚的回报。

他坦率地表示,苏联可以在德国投降后对日宣战,但他开出了一系列清晰的“价码”:首先,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夺走的南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必须回归苏联;其次,整个千岛群岛都必须移交给苏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苏联在远东需要一个常年不冻的出海口,他明确地提到了中国的大连港,并含蓄地表达了对旅顺港海军基地权益,以及对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控制权的要求。

这些条件,实际上,就是要完全收复沙皇俄国时期在远东失去的所有领土和权益,并确保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拥有一个稳固的战略立足点。

罗斯福对斯大林的这些要求,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和务实。于是,在一场没有英国和中国代表在场的私下交谈中,他基本同意了斯大林的大部分条件。他承诺,战后南库页岛和整个千岛群岛,都可以让给苏联,并表示可以考虑苏联在大连和旅顺的特殊权益。他唯一表现出的谨慎,是关于中国的利益,他坦诚地告诉斯大林,关于大连和旅顺,他日后还需要与中国的蒋介石进行沟通。

斯大林狡黠地点了点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暂时,不必让中国人知道这些细节。” 他向罗斯福坦城,苏联人民可以理解对德作战是为了民族生存,但要向他们解释,为何要去攻打一个“并没有给我们造成巨大麻烦的国家”,就需要有这些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作为理由。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一场更为精彩的、充满了外交辞令“太极推手”的对话,在三巨头之间展开了。

一场充满“潜台词”的对话

在一次非正式的会谈中,当话题再次触及出海口问题时,丘吉尔,这位大英帝国的掌舵人,率先抛出了一个看似友好和慷慨的引子。

丘吉尔:“我觉得,像苏联这样幅员辽阔的伟大国家,理应拥有通往温暖海洋的不冻港。这个问题,当然要等到胜利之后,在和平解决时再详细讨论,但我们完全可以本着盟友和朋友的关系,来友好地协商解决。”

潜台词解读:丘吉尔的这番话,听起来非常大度,但实际上是一次巧妙的外交试探。他主动提及“出海口”,一方面是向斯大林示好,另一方面,也是想将话题从斯大林刚刚提出的、具体而敏感的“远东利益”,引向一个更宽泛、也更符合英国利益的领域——比如,地中海。他想看看斯大林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斯大林立刻接住了丘吉尔抛来的球,并用一个犀利的反击,将皮球踢了回去。

斯大林:“既然丘吉尔先生提到了这个问题,那我想顺便问一下,英国对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现行的制度,有什么看法?既然英国现在不反对我们获得出海口的通道,那我们是否可以,放宽《蒙特勒公约》对土耳其海峡的军事通行限制呢?”

潜台词解读:这是斯大林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外交反击。他瞬间就将丘吉尔那句模糊的、礼节性的客套话,变成了一个具体而尖锐的、直指英国核心利益的难题。土耳其海峡,是俄罗斯黑海舰队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历来是英俄博弈的焦点。斯大林的意思很明确:“首相先生,您是只愿意说说漂亮话,还是准备拿出点真金白银的实际利益来?”

丘吉尔显然没有料到斯大林会如此直接,他立刻感受到了压力,开始巧妙地闪避。

丘吉尔:(沉吟片刻)“英国现在,对俄国通向暖水港,并没有异议。不过……目前我们正在设法,让土耳其加入到我们的阵营中来共同作战,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战时,还是先不急于处理为好。”

潜台词解读:丘吉尔迅速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战时需要,团结土耳其”。他既没有直接拒绝斯大林,又成功地将这个烫手的山芋,推到了“战后再说”的篮子里。这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老牌帝国政治家的圆滑。

斯大林见状,也不再紧逼,而是云淡风轻地将话题收了回来,但他又不动声色地,用历史敲打了丘吉尔一下。

斯大林:“不急,我们以后再讨论。我只是随口一问。”(话锋一转,带点嘲讽的意味)“不过我想起来,当年的罗斯福勋爵(指19世纪主张遏制俄国扩张的英国前外交大臣),可不是这么想的啊。”

丘吉尔:(哈哈大笑)“确实,确实。不过那时候,我们彼此并非盟友嘛。时代不同了,现在我们是并肩战斗的兄弟!”

潜台词解读:斯大林用历史旧事,再次提醒丘吉尔:历史上,英国可是一直在堵截俄国的出海口。他是在暗示,“我可没那么容易相信你们的漂亮话。” 而丘吉尔则用大笑和“今非昔比”的说法,巧妙地将这段尴尬的历史一笔带过。

就在这时,一直在一旁观察的罗斯福,恰到好处地介入了。他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具建设性,也更符合他自己理念的方向。

罗斯福:“说到出海口,我之前和斯大林元帅讨论过波罗的海的出路问题。我有一个设想,我们可以把德国的不来梅、汉堡、吕贝克这几个旧汉萨同盟的港口,设为国际自由港,并将基尔运河置于国际保障之下,以保证世界各国的自由航行。”

潜台词解读:罗斯福此举,一石三鸟。第一,他将话题从敏感的英苏地中海博弈,转移到了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问题上,避免了盟友间的直接冲突。第二,他提出了“国际共管”和“自由港”这个新概念,这正是他战后世界新秩序构想的一部分。第三,他也是在向斯大林暗示,他有办法,通过“国际化”的模式,来解决苏联的出海口问题。

斯大林对这个提议,表示了赞许,但他立刻又将话题,拉回到了他最关心的核心利益上。

斯大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话锋再次一转)“那么,俄国在远东,能得到什么呢?”

潜台词解读:斯大林再一次展现了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谈判风格。他对罗斯福的宏大构想表示欣赏,但他更关心的是,自己能拿到手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他等于是在对罗斯福说:“总统先生,您那些关于德国的宏伟蓝图很好,但现在,我们还是先来谈谈我的‘价码’吧。”

此时,罗斯福终于抛出了他为斯大林准备的解决方案。

罗斯福:“我在想,也许‘自由港’的主张,同样也适用于远东。比如说,大连,就是一种可能。”

潜台词解读:这是罗斯福试图在“满足苏联要求”和“尊重中国主权”之间,找到的一个平衡点。他希望用“国际共管的自由港”这个名义,来包装苏联在大连的实际使用权,这样,既能给斯大林一个交代,在名义上,又不算直接割让中国的领土。

斯大林,这位洞悉人心的现实主义者,立刻就看穿了这层包装纸下的真实意图。他故作迟疑地,提出了一个看似在为中国着想的问题。

斯大林:(略显迟疑地)“我可不认为,中国人会喜欢这样的方案。”

潜台词解读:这是整段对话中,最为精妙和讽刺的一句话。斯大林当然不是真的在关心中国人的感受。他这么说,实际上是在向罗斯福施压,他在问:“总统先生,您这个方案,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您有把握,能让中国,接受这个安排吗?”他这是在逼迫罗斯福,就“是否会牺牲中国利益”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表态。

罗斯福,为了得到苏联出兵这个巨大的战略利益,最终还是给出了斯大林想要的答案。

罗斯福:“如果是在国际保障之下,设立一个自由港,我想,中国方面,会同意的。”

斯大林:(露出满意的笑容)“那就不坏。”

潜台词解读:“国际保障”意思是要是中国不同意的话交给我,我去跟中国说。罗斯福说出“中国会同意”时,这个交易,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斯大林的笑容,是他对自己在这场谈判中,大获全胜的最好注脚。他不仅得到了出海口的实际利益,还得到了美国总统亲自背书的、让中国接受这一事实的承诺。

就这样,在德黑兰,在温暖的会议室里,在没有一个中国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关于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未来,被几位巨头,在几句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中,悄然地决定了。

这不得不说,是历史深处的一种巨大的悲哀。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参与国,作为在“四强”名义下,与美英苏平起平坐的盟友,在付出了长达十余年、伤亡数千万人的巨大牺牲之后,其自身的领土主权,最终,却仍然成为了大国之间,为了换取各自战略利益,而被讨价还价的筹码。

德黑兰的这场交易,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冰冷的国际政治现实——所谓的“主权”和“道义”,在赤裸裸的“实力”和“国家利益”面前,往往显得不堪一击。而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它的命运,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由自己完全掌控。

3.波兰边界问题——地图上的“平移”与小国的悲歌

在德黑兰会议上,波兰问题,成为了最棘手,也最能体现大国政治残酷性的议题之一。

丘吉尔在会上,郑重其事地提醒大家:“英国人民,是为了保卫波兰,才对德国宣战的。我们不能,也绝不会,忽视这一点。”他强调,英国有道义上的责任,来确保波兰的利益,不被随意地出卖。

然而,在斯大林强大的地缘政治现实面前,这种“道义”,显得苍白而无力。

斯大林对波兰的立场,简单而坚定:战后的波兰,必须是一个对苏联友好,且疆界在他可以接受范围之内的国家。 他首次在三巨头面前,明确地提出,战后波兰的东部边界,必须以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时,苏联占领的那条线为基础。这条线,与1920年由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议的“寇松线”,基本重合。

英国外相艾登,当即插话提醒:“元帅阁下,您说的那条1939年的边界,不就是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吗?”

斯大林冷冷一笑:“你愿意叫它什么都行。在我们苏联看来,那条线,是公正的。”

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深知,如果完全按照斯大林的要求,那就意味着,波兰将永久地失去其东部,相当于三分之一的国土,包括利沃夫这样的历史名城。这是设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绝对无法接受的。

然而,他们也同样明白,苏联红军,即将用鲜血,去解放和占领这些地区。现实,不容挑战。

于是,丘吉尔,这位精于算计的政治家,提出了一个堪称“天才”也堪称“冷酷”的折中构想。他指着桌上的欧洲地图,对斯大林说:“既然波兰在东边,要按寇松线,让出大片的土地,那不如,就让她在西边,从德国那里,拿回一些补偿好了。”

他建议,将波兰的版图,在地图上,整体向西“平移”。波兰可以从战败的德国那里,获得等量的领土补偿,包括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地区,并将西部的边界,一直推进到奥得河。

这个提议,正中斯大林的下怀。他当即表示,苏联没有想占有波兰人口为主的地区,只要边界定在寇松线,波兰人在别处,可以得到扩大的领土。

在长达数小时的唇枪舌剑之后,波兰未来的疆界,在德黑兰,被三巨头大致勾勒了出来:东边,以寇松线为界;西边,则推进到奥得河。

而作为交换,斯大林也抛出了他的另一个要求:将东普鲁士北部的港口城市——哥尼斯堡(即今天的加里宁格勒),划归苏联。丘吉尔和罗斯福,对此也未表示反对。

在一次与斯大林的秘密会晤中,罗斯福更是向斯大林坦陈了他的“苦衷”。他说:“在美国,有六、七百万波兰裔的选民。作为一个讲求实际的政治家,我可不想在明年的大选中,失去他们的选票。”他表示,自己私下里,完全赞同斯大林关于波兰疆界东移的观点,但在大选之前,他不能公开参与这方面的任何决定。

斯大林听后一笑,表示理解。

就这样,在德黑兰,在没有一个波兰人代表在场的情况下,波兰的国界,被三位巨头,在地图上,重新画了一遍。这个国家的命运,再一次,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4.“联合国”的构想——“四大警察”与世界之盾

在德黑兰,当关于德国的命运、波兰的疆界和远东的交易,这些看得见的、充满了血与土味道的议题被一一敲定之后,一个更为宏大,也更为抽象的议题,浮出了水面——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确保战后世界长久和平的国际组织。

这可以说是“联合国”概念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高层会晤。而推动这个议题的,正是怀揣着理想主义和全球视野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在会议召开之前,一个重要的铺垫已经完成: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了《四国宣言》,其中明确呼吁,战后应建立一个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有了这个基础,罗斯福希望在德黑兰,能与斯大林和丘吉尔,就这个未来组织的具体形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在一次会议的间隙,罗斯福私下邀请斯大林,来到他下榻的苏联大使馆的房间里。这里没有丘吉尔在场,气氛显得更为私密和坦率。罗斯福神情颇为兴奋,他向斯大林描述起自己脑海中那个宏伟的“世界组织三部曲”构想:一个由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组成的大会,作为讨论平台;一个由少数大国组成的执行委员会,负责处理具体事务;以及一个由这几个最强大的国家担当“世界警察”职责的执法机构。

这个构想的核心,就是“四个警察”——由中、美、英、苏四个大国,来共同主导战后世界秩序。

然而,正是在这次关于未来世界和平框架的讨论中,一场关于“谁才是真正玩家”的、更为深刻的权力对话,悄然展开了。

一场关于“中国”的私下交底

罗斯福将声音压低,用一种近乎耳语的、推心置腹的语气,开启了话题。

罗斯福:“我想和您(斯大林)谈谈中国的问题。丘吉尔和我,都希望能够加入对日作战,并在战后,作为‘四警察’之一,来维持远东的和平。但是,我知道您对中国的看法……”

潜台词解读:罗斯福的开场,充满了高超的外交艺术。他主动提及“中国问题”,并摆出一副“我知道这事儿让您为难,咱们私下里说说心里话”的姿态。这实际上是在向斯大林示好,表明他理解斯大林对当时积贫积弱、内部纷争不断的中国,并不真正看重。他将“四警察”的构想,包装成一个需要斯大林“理解”和“支持”的、带有政治考量的安排,而不是一个强加于人的决定。这为接下来的“交底”,铺平了道路。

斯大林的回答,则是一如既往地直接和务实,毫不掩饰他对实力原则的信奉。

斯大林:“坦率地讲,中国和苏联,现在并没有共同的敌人。把中国拉入我们三巨头的谈判,没有实际的必要。之前在讨论安排四国首脑会议地点时,我就已经明确表示了,德黑兰的会谈,应该只是我们三国政府首脑之间的事,应当完全排斥任何其他国家的代表参加。”

潜台词解读:斯大林的这番话,翻译过来就是:“总统先生,咱们就别绕圈子了。在我眼里,中国根本不够格坐在这张牌桌上。”他直接否定了中国在当时作为“世界级玩家”的实际价值,并重申了他只认可“三巨头”核心圈的立场。这不仅是他对中国实力的蔑视,更是他对罗斯福将中国抬到“四强”地位这一做法的根本性不认同。他是在提醒罗斯福,不要被那些政治上的“名分”,模糊了真正的权力核心。

面对斯大林的直白,罗斯福并没有反驳,反而顺着他的话,说出了一段更为关键的、揭示了“四强”真相的“心里话”。

罗斯福:“我完全理解您的顾虑。中国的确在对德战争中,没有直接的贡献。不过,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我们在公开的场合,还是要让中国‘列席’一些重要场合的,比如之前的开罗会议,我们就把蒋介石请来了。但是,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由我们三个人来决定,这一点,我非常清楚。”

潜台词解读:这,是整段对话中,最核心的一句。罗斯福在这里,向斯大林做出了一个心照不宣的、极其重要的承诺。他等于是在告诉斯大林:“元帅阁下,您放心。所谓的‘四强’,或者说‘四个警察’,那更多的是一个给世界看的‘门面’。中国,只是一个为了政治正确和战后亚洲布局,而被我们扶上台的‘荣誉成员’。真正决定世界命运的,还是咱们这个‘三巨头俱乐部’。在密室里,拍板的,永远只有我们三个人。”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斯大林的顾虑,让他明白,罗斯福的“四警察”构想,并不会挑战“三巨头”的绝对主导权。

斯大林得到了他想要的保证,于是,他顺水推舟地,将话题引向了他更关心的权力分配问题。

斯大林:“只要对中国的安排,不损害到苏联的利益,我们是不会反对的。但我更关注的是,在未来的这个世界组织中,我们三大国,如何来确保我们的主导权。”

潜台词解读:斯大林的意思是:“好吧,既然中国的角色只是个摆设,那我就不纠结了。现在,我们来谈谈正事——在这个新组织里,我们三家,如何分工,如何确保我们的权力,不受那些小国的干扰?”

罗斯福立刻就他那个“三层结构”的联合国构想,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并再次强调了“三巨头私下协调”的重要性。

罗斯福:“这个在上一场三方会上,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认为,可以在联合国的架构下,由美、英、苏、中组成一个执行委员会(即安理会雏形)来承担主要责任。但同时,我们三国,私下里要经常交换意见,形成共识之后,再通过那个世界组织,去实施。”

潜台词解读:罗斯福在这里,进一步描绘了未来联合国的运作模式——一个公开的、民主的讨论平台(大会),和一个由大国主导的、拥有实际权力的核心(安理会)。而在这个核心之中,还有一个更核心的、看不见的决策圈,那就是美、英、苏“三巨头”的私下协调机制。这套“公开场合讲规则,私下密室定决策”的模式,既满足了世界各国对平等参与的期望,又确保了超级大国的绝对主导地位,这让斯大林感到非常满意。

在就未来世界组织的权力核心达成默契之后,斯大林立刻又将话题,拉回到了他最关心的、具体的远东利益问题上。

斯大林:“好的。再有就是远东的具体利益问题。昨天午餐时,我们谈到大连设为自由港,苏联获得暖水港出海口等等。我想重申,苏联在远东的要求,我们会在战胜日本之后,再正式提出,现在不急。”

罗斯福:(笑着说)“完全明白。昨天,我们已经抢先替中国人,‘同意’了一个自由港的方案了。如果中国方面有任何疑虑,我会亲自去说服的。”

斯大林:(也笑了起来)“那就好。总之,我们之间的默契,很重要。”

潜台词解读:这段对话,将大国政治的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斯大林再次确认远东利益时,罗斯福用一个近乎玩笑的口吻,说出了“我们已经替中国人同意了”这句话。这表明,在中国缺席的情况下,关于中国领土主权的交易,已经被两位巨头,当作一个既成事实,轻松地敲定了。而斯大林最后那句“我们之间的默契很重要”,则为这场私下交易,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个“默契”,就是指:在公开场合,大家要维护“四强”的团结和中国的面子;但在私下里,一切都由我们三巨头,根据实力和利益,来拍板决定。

德黑兰的这场私下会晤,为我们揭示了未来联合国,乃至整个战后世界秩序构建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公开的、写在《联合国宪章》里的“门面”;另一个,则是隐藏在幕后的、由超级大国主导的“密室”。

在“门面”上,中国被尊为“四强”之一,拥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参与决定世界大事。这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换来的、之无愧的荣誉和地位。

但在“密室”里,真正的权力,却始终掌握在美、英、苏三巨头的手中。中国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罗斯福出于其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而“扶持”起来的。在涉及到真正的核心利益时,中国的声音,往往是微弱的,甚至是被“代表”的。

德黑兰会议,为联合国的诞生,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它确立了“大国一致”这一核心原则,也奠定了战后世界,由几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基本格局。这个格局,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既维持了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引发了无数的地区冲突和冷战的阴云。

而这一切,都始于德黑兰的那个冬日,始于三位巨头,在地图前,对这个世界的未来,所进行的那些充满了智慧、交易、理想与冷酷的规划。

德黑兰会议,在表面上的一片祥和与团结中,落下了帷幕。

关于第二战场的开辟,达成了协议;关于如何处置德国,形成了共识;关于苏联对日作战,完成了交易;关于波兰的未来,画好了蓝图;甚至连未来联合国的雏形,也已悄然构建。

三巨头,似乎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为整个战后世界,规划好了一切。然而,在这些看似完美的协议和共识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分歧、矛盾和尚未解决的难题。这些在德黑兰埋下的种子,在未来的岁月里,又将如何生根、发芽,并最终塑造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呢?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明1937 天官赐福 末世巨贾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地下城的一千万种活法 夫君,来种田 云间长生叹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玄鉴仙族 鬼帝守护三世的小娇妻又逃跑了 雁鸣长空 重生之不再做女生 穿越贞观之大唐第一赌神 大宋游侠 重生之傻妻狠狠宠 间者 人在斗罗,开局被唐昊抛弃 一品邪凰三小姐 盛宠之嫡女医妃 你是初见的美好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战地军医 红色脊梁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纨绔小侯爷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亮剑之烽火悍匪 绝代神主 无情江湖路 水浒之柴进为王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冰临谷 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 大乾风云起苍穹 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 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 浴血山河 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 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 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 水浒之往事随风 铁骑红颜:大秦霸业 巨宋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