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首页 >> 二战那些事儿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武炼巅峰 花豹突击队 我的公公叫康熙 谍影凌云 谍网 红色帝国1924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调教太平洋 红楼如此多娇 朕,君临天下!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84章 攻破西墙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上一回咱们说到,自打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一路高歌猛进,打得德军是屁滚尿流,溃不成军。乐观的情绪,像法国的香槟一样,在盟军的指挥部里到处冒泡。大家都觉得,这场该死的战争,说不定能在1944年的圣诞节前就彻底搞定。

然而,一场名为“市场花园行动”的、雄心勃勃的豪赌,彻底打碎了这份乐观。那场“一桥之遥”的失败,不仅意味着盟军未能“走后门”一步迈进德国,其真正的、灾难性的战略代价,现在才刚刚显现出来。

“市场花园行动”就像一场挥霍无度的豪华派对,消耗了盟军手里本就不多的、宝贵的运输机、燃料和指挥官们全部的精力。而这些资源,本可以,也本应该,被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比如,尽快肃清斯海尔德河口,打通安特卫普港。

由于这个欧洲第一大港口迟迟无法使用,盟军所有的补给,仍然只能依靠诺曼底那个小小的、临时的桑葚港,以及被严重破坏的法国铁路系统,像挤牙膏一样,艰难地往前线输送。这就导致了一个致命的后果:巴顿将军的坦克没油了,霍奇斯将军的炮兵没炮弹了。整个盟军的进攻锋线,就像一辆百公里油耗三百个油的超级跑车,刚跑了几百公里,就趴窝了。

因此,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所坚持的“宽大正面”战略,从一种主动的选择,变成了一种由后勤匮乏所决定的、无奈的必然。他根本没有足够的油料和弹药,去支持蒙哥马利元帅所设想的那种“尖刀突击”。

盟军将不得不为“市场花园”的失败,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只能在欧洲深秋的泥泞和鲜血中,一寸一寸地,艰难地向着德国边境,缓慢地蹭过去。

就在盟军因为“堵车”和“缺油”而停滞不前时,在战线的另一边,一个被一些德国人称为“奇迹”的转变,正在悄然发生。

自打盟军解放法国后,从法国溃退下来的德军,一度濒临总崩溃。部队士气低落,建制混乱,士兵们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然而,盟军的这次意外“刹车”,给了他们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之机。抓住这个机会的,是一位被希特勒从东线火速调来的、他最信赖的防守大事莫德尔元帅。

一到西线,他便以惊人的速度,开始重组防线。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垃圾佬,将那些被打散的师级单位的残部、后方的文职人员、甚至海军和空军的地勤人员,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搜罗起来。然后,把他们胡乱地编组成一个个临时的“战斗群”,并以最快的速度,将他们部署到了德国的边境线上。

他的任务,是守住那条早已被废弃的“西部壁垒”,也就是盟军口中的“齐格菲防线”。

这条防线,在1940年法国战败后,长期被忽视。许多武器和装备,都被调往了法国海岸的“大西洋壁垒”。以至于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曾不止一次地嘲笑它“比一个建筑工地好不了多少”。

但在希特勒的严令下,成千上万的强迫劳工、14到16岁的“希特勒青年团”少年,以及当地的平民,被紧急动员起来。他们夜以继日地,重新加固碉堡,挖掘反坦克壕。

尽管这些钢筋混凝土的碉堡和一排排被称为“龙牙”的反坦克桩,在技术上已经有些过时。但它们与德国边境那崎岖、多山、多森林的地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仍然构成了一道令人生畏的屏障。

盟军最初的后勤失误,与德军的防御重组之间,形成了一种致命的、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盟军每因为缺少一加仑汽油而停顿一天,莫德尔就多出一天的时间,将又一个残破的营,送到齐格菲防线的某个碉堡里。

盟军的停顿,是德军能将一场世纪大溃败,转变为一场有组织的、顽强的防御战的关键因素。反过来,德军防线的日益巩固,又迫使盟军需要消耗更多的炮弹和物资,来进行血腥的攻坚战。这进一步加剧了本已紧张的后勤压力,形成了一个残酷的、无解的消耗战循环。

战争,并未如盟军所愿的那样,在圣诞节前迅速结束。而是在德国的门槛前,转入了一个血腥、苦涩、且泥泞不堪的深秋。

亚琛之战的计划,在美国第一集团军司令考特尼·霍奇斯中将的脑海中,是一次非常经典的、教科书式的钳形攻势。他的目标很明确:避免陷入残酷的城市巷战这个大泥潭。

他计划,让查尔斯·科莱特少将的第十九军,从亚琛的北面发起进攻;而让大名鼎鼎的柯林斯少将的第七军,则从南面进行突击。这两支部队,就像一把巨大铁锤的两面,其最终的目标,是在亚琛东北部的维尔瑟伦镇会合,从而将这座德国的古城,像一块烧红的铁块一样,牢牢地砸在铁砧上,彻底包围城内的德军守军。

10月2日,行动正式开始。

北翼,第30步兵师(绰号“老山胡桃”)的士兵们,向齐格菲防线那些坚固的碉堡,发起了猛攻。这是一场最原始、最血腥的战斗。美军的士兵们,用上了他们所有的家伙事儿:炸药包、火焰喷射器、坦克炮……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去硬啃。

南翼,经验丰富的第1步兵师(绰号“大红一师”),也稳步向前推进。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德军的抵抗意志,远超他们的预期。当战争打到了德国本土,当士兵们脚下踩着的是自己祖国的土地时,德军士兵的战斗精神,似乎被重新点燃了。

一名被俘的德军军官,后来在审讯中说道:“突然之间,我们不再是为纳粹而战,我们是保卫家园的德国士兵。”

这种顽强的、近乎绝望的抵抗,使得美军合围圈的闭合过程,变得异常的缓慢和血腥。

对于盟军而言,亚琛,只是一个军事目标。它是通往鲁尔河平原和德国工业心脏地带的一个重要门户。

但对于远在柏林地堡里的阿道夫·希特勒来说,这座城市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亚琛,是“欧洲之父”查理曼大帝的故都,是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纳粹宣传中所谓的“第一帝国”——的象征。失去这座城市,将是对纳粹意识形态和整个德意志民族自豪感的、一次沉重无比的打击。

因此,希特勒下达了一道不容置疑的、疯狂的“元首令”:亚琛,必须成为一座“要塞”!它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人、最后一颗子弹!

他下令,疏散城中所有的平民。城里的指挥官,第246国民掷弹兵师的格哈德·威尔克上校,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困境:一边,是军事上毫无希望的现实;另一边,是来自最高统帅部的、不容违抗的疯狂命令。

当合围圈最终在10月16日艰难地闭合时,攻入城内的任务,落在了“大红一师”的第26步兵团肩上。

对于那些习惯了在法国开阔的田野里作战的美国大兵来说,亚琛那狭窄、古老的街道,瞬间变成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的、充满死亡陷阱的迷宫。

德军的守卫者,充分利用了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

他们通过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像鬼魅一样,神出鬼没地出现在美军的后方,发动突然袭击,然后再消失于黑暗之中。这迫使美军不得不调来工兵,用炸药去封锁每一个他们能找到的下水道入口。

每一座坚固的、用石头砌成的欧洲古老建筑,都成了一个小型堡垒。美军必须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一个地窖一个地窖地,去进行血腥的清理。美军中士哈利·雷诺兹,后来回忆起当时士兵们中普遍的情绪时说,他们所有人都知道,德国人“绝不会轻易放弃这座城市”,这让整个气氛,都异常地紧张和压抑。

正如我们在讲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说过的那样,巷战,直到今天依然是最难打的战斗形式。无论你手里有多先进的武器——无人机也好,坦克也罢,哪怕高科技装备琳琅满目,一旦进入城市街巷,那些技术优势往往就成了摆设,统统得趴窝。

面对这种牛皮糖式的顽强抵抗,美军指挥官们,采取了一种极其残酷,且财大气粗,但却极其有效的美式战术:用绝对的、压倒性的火力,来取代人力。

他们将155毫米的“长脚汤姆”自行火炮和m10坦克歼击车,直接开到了街道上,对着那些德军据守的建筑物,进行近距离的直瞄射击。一炮不行就两炮,两炮不行就十炮,直到整栋建筑,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和滚滚的烟雾中,化为一堆瓦砾。然后,才让步兵小心翼翼地进入,去清理那些幸存的抵抗者。

这是一种纯粹的、工业化的城市摧毁模式。其核心逻辑,就是用炮弹的消耗,来换取士兵生命的保全。亚琛,这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君王之城,就这样,在美军的炮火下,被系统性地、一块一块地,夷为了平地。

战斗的最后几天,焦点集中在了市中心的奎伦霍夫酒店。这里,是威尔克上校最后的指挥部。此时,他手下的部队,已经弹尽粮绝,伤员躺在地上,得不到任何救治,只能在痛苦中哀嚎。

美军的心理战,也达到了高潮。飞机在他们的头顶上盘旋,散发着雪片般的劝降传单。巨大的扬声器,用标准的德语,一遍又一遍地,呼吁他们放下武器,保证给予他们人道的待遇。

威尔克上校,面临着一个军人一生中最艰难的抉择:是遵从元首那不切实际的命令,带领自己的残部,进行一场毫无意义的、百分之百会全军覆没的自杀式战斗?还是违抗命令,拯救自己手下那几百名士兵的生命?

10月21日,他做出了选择。他正式向美军投降。亚琛,成为了第一个被盟军占领的德国城市。

当美军最终进入市中心时,他们发现,自己占领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死城”。曾经繁华的街道,被堆积如山的瓦砾所堵塞,到处是烧焦的坦克残骸和轰然倒塌的建筑。只有大约4000名平民,面容憔悴、眼神空洞地,从地窖和防空洞中,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

这座君王之城,在现代战争的铁蹄之下,变成了一片冒着黑烟的巨大废墟。

这场战斗,深刻地揭示了战争末期,两种截然不同的“总体战”逻辑。纳粹的逻辑,是意识形态化的、非理性的。为了维护一个虚幻的象征,不惜牺牲一座城市和数千名士兵的生命,完全无视军事上的可能性。而美国的逻辑,则是工业化的、实用主义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的伤亡,不惜动用压倒性的物质力量,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彻底地摧毁。

两种逻辑的碰撞,最终导致了亚琛的毁灭。这座城市,与其说是被“攻占”,不如说是被“消灭”了。

如果说亚琛之战,是一场发生在城市里的、看得见的、惨烈的绞肉战。那么,紧随其后,在亚琛东南方那片广袤森林里打响的战斗,则是一场看不见的、阴森的、吞噬灵魂的地狱之旅。

许特根森林之战的开端,并非源于某项宏大的战略计划,而是一次看似合乎逻辑的战术调整。然而,正是这次调整,却将美军,拖入了一场长达数月、且毫无意义的噩梦。

1944年9月中旬,当柯林斯将军的第七军,正沿着亚琛以南的“斯托尔贝格走廊”,向着鲁尔河高歌猛进时,第一集团军司令霍奇斯将军的目光,投向了其右翼那片广袤而阴暗的森林。

这片占地约50平方英里(约140平方公里)的许特根森林,对霍奇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威胁。这位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经验影响的将军,对于自己暴露的侧翼,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病态的担忧。在他看来,这片茂密的、地形复杂的森林,是德军集结反击部队的理想场所。他总觉得,德国人会从森林里,突然杀出来,像一把匕首一样,狠狠地刺入他那被拉得过长的战线。

于是,他下令,让第9步兵师,对森林的北部,进行一次有限的、试探性的攻击。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肃清森林里的德军,确保自己侧翼的通路安全。

就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最血腥、最愚蠢的战役之一,以一个看似谨慎的、保护侧翼的战术行动,拉开了序幕。

然而,第9步兵师,很快就尝到了这片“绿色地狱”的厉害。在付出了4500人伤亡的惨重代价之后,他们仅仅向前推进了不到3公里。这惊人的、不成比例的伤亡交换比,为之后几个月的战斗,定下了一个极其不祥的基调。

10月下旬,当美军高层,将目光锁定在森林中的一个关键高地——施密特镇时,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诺曼·“荷兰人”·科塔少将指挥的第28步兵师。

这支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以红色梯形为师徽的“拱心石师”,在诺曼底登陆后,已经经历了一连串的苦战,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现在,他们又被投入了这片该死的森林。

11月2日,他们的进攻开始了。士兵们,沿着一条名为“卡尔小径”的、泥泞不堪的林间小路,进入了森林的腹地。这条小径,是他们唯一的生命线。所有的补给、弹药和伤员的后送,都必须依赖于它。然而,这条小径,也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通往地狱的单行道。

德军早已从诸如400号高地这样的制高点上,用他们的迫击炮和火炮,将卡尔小径的每一寸土地,都进行了精确的测距和标定。

德军的炮弹,在高达约30米的、密不透风的冷杉树冠上爆炸,形成了战场上最恐怖的杀手——“树冠爆炸”。这种爆炸,会将灼热的、锋利的弹片和无数碎裂的木块,像暴雨一样,从天而降,覆盖地面上的一大片区域。对于本能地卧倒寻求掩护的步兵来说,传统的散兵坑,几乎毫无作用。因为死亡,是从你的头顶上来的。

当时作为战地记者的着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后来将这场战斗,形容为“带有树冠爆炸的帕斯尚尔战役”(一战中最残酷的泥潭之战),以此来比喻其无与伦比的残酷性。

地形本身,就是最可怕的敌人。陡峭的峡谷、遮天蔽日的密林、没完没了的冰雨和几乎能淹没膝盖的烂泥,让坦克和车辆寸步难行。潮湿阴冷的环境,让无线电也频繁失灵,使得各个单位,经常陷入与上级失去联系、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短短几周之内,第28师,几乎被打残。伤亡人数,超过了6000人。整建制的指挥链,被彻底摧毁。当幸存者们被撤下火线时,个个眼神呆滞,面无表情,饱受着战斗疲劳(今天我们称之为ptSd)和“战壕足”的折磨。

因为他们的师徽,是一个红色的梯形,士兵们自嘲地,给自己的部队,起了一个新的、令人心酸的绰号——“血桶师”。

然而,盟军的高层,并未就此罢手。他们似乎是跟这片森林杠上了。11月中旬,雷蒙德·巴顿少将(不是那个着名的乔治·巴顿)的第4步兵师,被派来接替几乎被打垮的第28师,继续这场看似毫无希望的进攻。

我们的视角,可以跟随查尔斯·“巴克”·拉纳姆上校指挥的第22步兵团。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军士乔治·摩根的声音,来感受士兵们当时的绝望:

“那片森林,是个打仗的、他妈的鬼地方……你根本找不到所有战友的尸体,他们就留在了那儿,烂在泥里,提醒着那些往前冲的弟兄们,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这是一场纯粹的、没有任何战术技巧可言的消耗战。美军每向前推进两码(约1.8米),就要付出一名士兵伤亡的代价。在连续18天的战斗中,拉纳姆上校的第22步兵团,伤亡2773人。伤亡率,高达其满编人数的85%。

这场战斗,也暴露了当时美军人员补充系统的致命缺陷。缺乏经验的新兵,被一个一个地,单独补充到前线的连队里。那些幸存下来的老兵们,甚至懒得去记这些新兵的名字,因为他们很可能,在几个小时之后,就会阵亡。

这种机械的、毫无人性的“添油战术”,虽然在纸面上,维持了部队的编制人数,却严重地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并彻底地、系统性地,摧毁了士兵们的士气。

许特根森林,不仅仅是一片难行的土地。它成为了一个能够抵消现代战争所有优势的特殊战场。它让盟军强大的空中力量,无从发挥;让装甲部队,深陷泥潭;让炮兵的支援,变得困难重重;甚至,让最基本的无线电通讯,都时常中断。

它将世界上最现代化、最机械化的军队,硬生生拉回到了最原始、最残酷的、一战式的步兵对决之中。在这场对决里,隐蔽的、熟悉地形的防御者,拥有天然的巨大优势。而进攻者,则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填平每一道沟壑,去砍倒每一棵挡路的树木。

这场战斗,对士兵心理的侵蚀,是全方位的。持续的阴冷潮湿、密林中永恒的昏暗、看不见的敌人、来自树冠的随机死亡威胁,以及遍布林地、因为战斗持续而无法收殓的、战友们那已经腐烂的尸体,共同构成了一个极端高压的心理环境。

这种环境,系统性地摧-毁了士兵的意志。战斗疲劳、精神崩溃,在这里已经不是新闻,而是常态。许多部队,在失去了大量有经验的老兵和士官后,其战斗意志,也随之瓦解。

许特根森林,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个不仅吞噬血肉,更吞噬灵魂的“绞肉机”。

现在,让我们将镜头,从前线那片泥泞、阴暗的森林,拉回到温暖、干燥的后方指挥部。来审视一下,那些将成千上万名士兵,送入许特根这个地狱的决策过程。

这是一场指挥艺术的较量。一方,是僵化、缺乏想象力、且固执己见的美军高层;另一方,则是灵活、狡猾、善于利用地利的德军将领。

美军的指挥链顶端,是第12集团军群司令奥马尔·布拉德利将军。他以“士兵的将军”着称,备受士兵们的爱戴。但许多军事历史学家都认为,许特根森林之战,是他辉煌职业生涯中,一个“重大的、不可原谅的失误”。值得注意的是,布拉德利和艾森豪威尔,在他们各自的回忆录中,都对这场战役,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似乎都有意地,在与这场灾难性的失败,保持距离。

而直接负责这场战役的,是第一集团军司令考特尼·霍奇斯中将。他是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将领,是从二等兵,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晋升至上将的,与他那位光芒四射、口无遮拦的同僚乔治·巴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历史对他的评价,充满了争议:他究竟是一位坚韧、沉稳的指挥官?还是一个“缺乏战术想象力”、“难以胜任其职位”的平庸将领?

霍奇斯的指挥风格,深受一战的影响。他对侧翼安全的过度担忧,和对正面强攻的迷信,主导了整场战役的基调。他很少亲临前线,习惯于在后方的地图上指挥战斗,并且以严苛和轻易撤换下属而闻名。这在他手下的那些军长和师长中,营造了一种极度谨慎、甚至可以说是畏惧的氛围。

根据他助手的日记记载,霍奇斯对部队的进展缓慢,感到“明显的不快”。但他,从未质疑过,发动这场进攻本身,是否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这种自上而下的、僵化的思维,导致了下级的指挥官,根本不敢提出任何异议,或是替代性的方案。他们只能机械地、麻木地,执行着那些在他们看来,与自杀无异的命令。从而,形成了一种制度性的瘫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军b集团军群的司令,莫德尔元帅。他是一位真正的防御大师。他深刻地理解许特根森林的地形特点,并将其利用到了极致。他采用灵活的弹性防御战术,巧妙地、交替地,使用他手中那些兵力严重不足的部队——包括那些由老人和孩子组成的、战斗力低下的国民掷弹兵师。并在关键的时刻,投入他手中仅有的一点点装甲预备队,发动精准而致命的反击。

德军的指挥官们,甚至对美军为何如此执着于,在这片森林中发动强攻,感到深深的困惑。一份缴获的德军文件中,明确指出,“在林地作战中,美国人表现得完全不适应”。而德军第七集团军的参谋长,鲁道夫·格斯多夫少将,也始终无法理解,美军为何要在一个完全抵消了其空中和装甲优势的地区,投入如此巨大的、宝贵的兵力。

战后,关于许特根森林之战的争论,从未停止。曾作为连长,亲身参与了这场战役的着名军事历史学家查尔斯·b·麦克唐纳,给出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评价:“这是一场构思错误、基本上毫无结果的战斗。它本可以,也本应该,被避免。”

争议的核心在于:当事实证明,最初那个保护侧翼的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价值时,为什么进攻仍在持续?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当最初那惊人的伤亡数字,传到后方指挥部时,美军高层指挥官们的自尊心和个人前途,已经与这场战役,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此时,承认错误,并停止进攻,变得异常困难。

这便引出了军事行动中,一个经典的、非理性的决策陷阱——“沉没成本谬误”。其逻辑是:因为我们已经投入了太多的生命,来夺取这座该死的山头,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之前的牺牲是徒劳的。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生命,来试图换取一个最终的“胜利”,从而为之前所有的损失,来正名。

这种非理性的决策升级,最终导致了数万名士兵,不必要的伤亡。将一场最初的战术失误,活生生地,演变成了一场长达数月的战略悲剧。

随着战役的深入,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真正的战略要点,终于慢慢地,浮现在了美军指挥官们的地图上。

许特根森林,其真正的战略价值,并非森林本身,而是隐藏在其深处的、巨大的鲁尔河水坝群。其中最主要的,是施瓦门奥尔大坝。

奥马尔·布拉德利将军,事后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明确指出了其巨大的危险性:只要德军还控制着这些水坝,他们就可以随时打开水闸,或者直接用炸药炸毁大坝,“形成一场人为的山洪,冲毁我们在下游辛辛苦苦搭建的所有桥梁,并危及我们在科隆平原上,那些已经渡河的、孤立的桥头堡。”

工程师们的计算表明,一旦施瓦门奥尔大坝被完全摧毁,鲁尔河的水位,将在短时间内暴涨25英尺(约7.6米),形成一道宽度超过1.5英里(约2.4公里)的、无法逾越的洪流。到那时,任何渡河行动,都将化为泡影。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极其关键的战略情报,在战役的初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柯林斯将军坦承,无论是盟军最高司令部、第12集团军群,还是第一集团军,在最初的几个月里,都没有对水坝的威胁,进行过任何充分的地形或情报分析。

这意味着,美军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为了一个错误的目标(占领森林),付出了惨重的、不必要的代价。而这场战斗的、真正的根本原因——确保向莱茵河推进的道路不被洪水切断——直到战役的后期,才成为明确的、首要的任务。

最后的冲锋与阿登的阴影

当水坝被确定为核心目标之后,美军的进攻,变得更加不顾一切,也更加绝望。从11月到次年2月的所有行动,都围绕着夺取水坝而展开。美军的精锐部队,如第2游骑兵营,向着能够俯瞰水坝的关键观察点——400号高地,发起了决死的冲锋。而其他的步兵师,则继续在森林的泥泞与炮火中,艰难地推进,试图从地面上,夺取大坝本身。

这些最后的战斗,与之前的并无二致,同样血腥,同样惨烈。

然而,这场战役,最大的、也是最具历史讽刺意味的一点,在于它的结局。

当美军第一集团军,几乎所有最富经验的精锐师团(第1、第4、第9、第28师等),都在许特根这个巨大的“绞肉机”中,流尽了鲜血,变得筋疲力尽时,德军,正巧妙地利用这片森林,以及其南部、那个被盟军认为是“平静的、适合新兵休整”的阿登地区,作为天然的掩护,秘密地集结着他们最后的、也是最精锐的装甲预备队。

许特根森林之战,不仅严重地削弱了美军的几个王牌师,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完美地,转移了盟军的注意力和宝贵的空中侦察资源。正当盟军在齐格菲防线前付出惨重代价、陷入僵局之时,希特勒发动了他在西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这场被称为“突出部战役”的行动,是德军一次绝望的赌博,旨在重演1940年的辉煌,分裂盟军,并迫使西方国家接受对其有利的和平。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赶尸道长 玄鉴仙族 不要啊棺人 快穿玩转逆袭 雪淞散文随笔集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大叔宠娇妻 重生明朝当嫡女 近距离爱恋 异界烽火录贰烽云再起 贵女多娇 大宋游侠 逍遥人生 异度 极品太子爷 穿越之极限奇兵 至尊邪天 电竞路人王又又又成盒 入侵里世界 福艳之都市后宫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抗战双子星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大叔凶猛 李治你别怂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北宋大丈夫 红楼:绝世悍将 这个魏延不一样 纨绔小侯爷 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 亮剑之烽火悍匪 重生三国魏延,睁眼就被刘备坑死 官路旖旎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冰临谷 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 衣冠谋冢 明朝的名义 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 笔架叉将军 大明辽国公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 水浒之往事随风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