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首页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临高启明 三国军神 神话版三国 亮剑:开局收了黑云寨 逍遥太子爷 我在原始社会风生水起 秦时之血衣侯传奇 灵剑尊 封侯 朕,君临天下!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0章 邯:大秦最后的擎天柱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

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列位看官,这章咱要讲的这位人物,可是秦末乱世里的一员猛将——姓章名邯,字少荣(史无确载,文中补缀各位不必较真)。这人本是大秦少府,管着皇家器物铸造、宫室修缮的文官,谁曾想咸阳城危在旦夕时,他竟披挂上阵,领着一群骊山刑徒,硬生生撑起了大秦半壁江山。

话说秦二世元年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声喊,如惊雷炸响在大秦的土地上。没几日,义军就像春草般冒出来,东郡、陈县、颍川,一路势如破竹。陈胜麾下有个大将叫周文,原是楚国项燕手下的谋士,懂些兵法,领着数十万义军从函谷关杀进来,直逼咸阳城外的戏亭。

这时候的秦二世,可真是慌了神。大秦的精锐部队,一部分在北疆(蒙恬此时已死,由王离统领)守长城,一部分在南疆平定百越,关内只剩下些老弱残兵。秦二世胡亥正在甘泉宫看角抵戏,听闻周文大军压境,吓得从席子上滚下来,连鞋都没穿就往赵高宫里跑,哭喊道:“丞相!义军都到戏亭了,这可如何是好啊?”

赵高也是个只会弄权的角色,平日里谋害忠良有一套,真遇着这种情况,只会搓着手说:“陛下莫慌,臣这就召百官议事。”可等文武百官聚在咸阳宫,你看我我看你,竟没一个人敢出声。有的说要调北疆军回援,可一来一回得月余,周文哪会等?有的说要坚守城池,可咸阳城里连像样的守军都没有,守得住吗?

就在这满朝官员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正是少府章邯。他往前迈了一步,躬身道:“陛下,骊山脚下有刑徒七十万,皆是精壮汉子,若陛下能赦免他们的罪过,赐他们兵器甲胄,臣愿统领他们前往戏亭,定能退敌!”

这话一出,满朝皆惊。有人立刻反驳:“刑徒皆是罪犯,放他们出来,若反戈一击,岂不是引狼入室?”章邯朗声道:“赦免其罪,许以军功——斩敌首一级可复为民,二级赐爵公士,三级升上造,若能立大功,还能封爵食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生路在前,谁愿再反?”

秦二世此刻已是病急乱投医,哪还管得了这些?当即拍板:“就依少府之计!朕封你为上将军,持节统领骊山刑徒,兵器甲胄从武库中调取,务必守住咸阳!”

章邯领了圣旨,连夜带着十几个亲随赶往骊山。这骊山工地,自秦始皇驾崩后,胡亥为了赶工期,把各地的刑徒都集中往这儿调,漫山遍野都是穿赭色囚服的人,枷锁碰撞声、监工的鞭子声、刑徒的呻吟声混在一处,好似人间炼狱。章邯到了工地大营,先把监工们叫来,厉声喝道:“陛下有旨,赦免所有刑徒罪过,凡愿从军者,即刻解去枷锁,明日辰时到中军帐领兵器!”

监工们都傻了眼,可章邯手里有皇帝的节杖,谁敢不从?消息一传开,骊山工地群情沸腾。那些刑徒们,有的是因为欠了赋税被抓,有的是因为逃避徭役,还有的本是六国旧部,战败后成了囚徒——他们这辈子早就没了指望,如今突然有了生路,还有机会挣功名,哪有不愿的?当晚就有六十多万人报名。

章邯从刑徒里面挑选了四十万身强力壮的青年,把四十万人分成十营,每营四万人,又从营里找那些有过军旅经验的人当校尉,什长,伍长。

接下来的二十七天,章邯把秦军的“什伍连坐法”搬了出来:一伍之中若有一人逃跑,其余九人连坐;一什之中若能斩敌三人,全什免罪。同时,他又让人从武库调来连弩、战车、长戈,每日操练,这支由刑徒组成的军队,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

再说周文领着数十万义军在戏亭扎营,自恃兵多,根本没把秦军放在眼里。他原以为咸阳城里没兵,只要再往前推一步,就能拿下咸阳,所以每天在营里饮酒作乐,统帅这样,手下的将士就也跟着懈怠了。

这一天拂晓,章邯率领着秦军到了戏亭。秦军分成三队:前队是一百辆战车,每辆战车旁跟着十名连弩手;中队是二十万步兵,手持长戈盾牌;后队是二十万步兵,作为预备队。章邯骑着一匹黑马,手持青铜剑,站在中军大旗之下,身后的“章”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周文得知秦军来了,慌忙披甲出营,登上望楼一看,只见秦军阵列整齐,甲胄鲜明,哪像一群刑徒?他心里咯噔一下,只能硬着头皮下令:“全军出击,拿下秦军大营!”

义军们汹涌地冲了上去,可没等他们冲到秦军阵前,章邯就挥了挥手,前队的连弩手“唰”地一下举起连弩,“放!”随着一声令下,数千支弩箭如暴雨般射向义军。

义军前排的人瞬间倒下一片,后面的人吓得转身就跑。章邯见状,又下令:“战车冲锋!”一百辆战车如脱缰的野马,朝着义军的阵型冲去,车轮碾过尸体,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义军的阵型瞬间被冲垮。

周文在后面看得心惊肉跳,知道这仗打不赢了,慌忙带着残兵往曹阳逃。章邯哪会放过他?下令:“全军追击,不叫周文跑了!”秦军一路追,义军一路逃,沿途丢盔弃甲,死伤无数。

周文逃到曹阳,刚想喘口气,秦军就追了上来。他只能继续逃,逃到渑池时,身边只剩下几千人。章邯把渑池团团围住,派人劝周文投降。周文看着身边的残兵,又想到自己当初夸下的海口,羞愤交加,长叹一声:“我周文一世英名,竟败在一群刑徒手里!”说罢,拔剑自刎而死。

戏水之战,章邯大胜,斩杀义军十余万,解了咸阳之危。消息传到咸阳,秦二世大喜,下旨赏赐章邯黄金千两,封他为“雍侯”。

章邯在渑池杀了周文后,又率军向东进军,一路上平了荥阳的田臧、李归,破了陈县的陈胜(陈胜后来被车夫庄贾所杀),张楚政权就此覆灭。可没等章邯歇口气,又传来消息:楚国旧贵族项梁在吴县起兵,领着侄儿项羽、沛公刘邦,已经拿下了江东、会稽等地,正朝着西进来。

这项梁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自幼习武,兵法,手下的军队也都是江东子弟,战斗力极强。项梁先是在东阿击败了秦军的一支偏师,接着又拿下了亢父,声势越来越大。

章邯领兵到了东阿,与项梁的军队相遇。两人在阵前对话,项梁指着章邯骂道:“你助纣为虐,残害义军,今日我定要取你狗命!”章邯也不恼,回道:“我乃秦将,守土有责,你等起兵反秦,才是逆贼!”说罢,两人各挥兵器,战在一处。

项梁使的是一杆虎头枪,枪法迅猛;章邯使的是青铜剑,剑法沉稳。两人战了三十回合,不分胜负。章邯心里暗叹:“这项梁果然厉害,比周文强多了。”他知道不能硬拼,便下令撤军——这是章邯第一次与楚军交手,也让他知道了项梁的厉害。

此后,章邯与项梁又交手几次,各有胜负。直到公元前208年秋,项梁在东阿再次击败章邯,这下项梁就有些骄傲了。他在定陶扎营,每天摆酒庆功,手下的谋士宋义劝他:“将军,章邯虽败,但其主力未损,若他暗中调集兵力来偷袭,咱们可就危险了。”

项梁却把宋义骂了一顿:“章邯不过是我的手下败将,他还敢来偷袭?你要是怕了,就滚回江东去!”宋义无奈,只能摇摇头,后来被项梁派去出使齐国。

章邯在濮阳收拢了残兵,又从关中调来了两万援军,心里盘算着:项梁骄傲轻敌,正是偷袭的好时机。他先派斥候去定陶侦察,斥候回来报告:“项梁的大营防备松懈,晚上只有少量哨兵,中军帐在大营西边,项梁每晚都饮酒到深夜。”

章邯听了,心中大喜,决定连夜偷袭。他下令:“全军衔枚,马摘銮铃,人披软甲,三更时分,到定陶楚营外集合!”所谓“衔枚”,就是让士兵嘴里含一根小木棍,防止说话;“马摘銮铃”,就是把马脖子上的铃铛摘下来,防止发出声响——这都是秦军夜袭的老办法。

当晚,月色昏暗,章邯领着秦军悄悄摸到定陶楚营外。三更时分,章邯举起剑,低声道:“点火!”十几支火把同时点亮,扔向楚营的帐篷。帐篷都是麻布做的,一碰到火把就烧了起来,“噼里啪啦”的声响惊醒了楚营的士兵。

“不好!秦军偷袭了!”楚营里顿时乱作一团,士兵们慌慌张张地找兵器,有的连衣服都没穿好就往外跑。章邯趁机下令:“冲!”秦军如潮水般涌入楚营,见人就杀,见帐篷就烧。

项梁正在中军帐里饮酒,听到外面的喊杀声,酒一下子醒了大半。他慌忙抓起虎头枪,冲出帐外,只见火光冲天,秦军已经杀到了帐前。章邯骑着马,手持青铜剑,正好与项梁相遇。

“项梁!今日就是你的死期!”章邯大喝一声,挥剑刺向项梁。项梁慌忙举枪抵挡,可他刚喝了酒,手脚有些发软,枪法也慢了下来。两人战了二十回合,项梁渐渐体力不支,额头直冒冷汗。章邯看出了破绽,故意卖了个空子,假装要刺项梁的胸口,项梁急忙举枪去挡,章邯却突然侧身,反手一剑,刺中了项梁的咽喉。

“呃……”项梁闷哼一声,虎头枪掉在地上,双手捂着脖子,鲜血从指缝里流出来,倒在地上死去。

楚营的士兵见项梁死了,更是没了斗志,纷纷投降。章邯这一战,斩杀楚军五万余人,缴获兵器无数。消息传到彭城,项羽悲痛欲绝——项羽是项梁的侄儿,从小由项梁抚养长大,两人情同父子。

章邯杀了项梁后,觉得楚国再无威胁,便把目光投向了赵国——此时赵国的赵王歇在巨鹿被王离的长城军团围困,章邯决定率军北上,与王离合兵一处,先灭了赵国。

章邯领着秦军北上,到了棘原后,与王离的长城军团会合。这王离是蒙恬的副将,蒙恬死后,他接管了长城军团——这长城军团可是大秦的精锐,有二十万人,常年在北疆与匈奴作战,战斗力极强。

赵王歇被王离围在巨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派人向诸侯求救。可诸侯们都害怕秦军,虽然派出了军队,却都在巨鹿城外观望,不敢进攻。只有项羽,在杀了宋义(宋义出使齐国回来后,被项羽以“畏战”为由斩杀)后,领着五万楚军,渡过漳水,往巨鹿赶来。

章邯与王离商量后,决定分工:王离继续围攻巨鹿,章邯则在棘原修筑甬道,往巨鹿运送粮草。这甬道是用木头和泥土筑成的通道,高约两丈,宽约三丈,秦军在甬道两侧派兵守卫,粮草通过甬道直接送到王离的军营——章邯以为,只要粮草不断,王离就能拿下巨鹿,到时候再回头收拾诸侯联军。

可章邯千算万算,没算到项羽会这么勇猛。项羽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凿沉,把锅砸了,把帐篷烧了!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这一战,要么胜,要么死!”楚军士兵知道,没有退路了,只能拼命。

项羽领着楚军,并没有直接去救巨鹿,而是绕到了棘原,目标是章邯的甬道。他知道,只要断了王离的粮草,巨鹿之围自然就解了。

这日凌晨,天刚蒙蒙亮,项羽领着三万骑兵,突然对甬道发起进攻。守卫甬道的秦军还在睡梦中,被楚军杀了个措手不及。楚军士兵拿着刀斧,对着甬道的木架一阵乱砍,木架倒塌,甬道瞬间被破坏。章邯得知消息后,慌忙领兵来救,可项羽已经带着人退走了——他就像一只灵活的狐狸,打了就跑,专挑甬道的薄弱处下手。

章邯没办法,只能重新修筑甬道,可刚修到一半,项羽又来偷袭。如此反复几次,章邯的甬道始终修不好,王离的粮草也越来越少。王离派人来催,章邯只能回信:“粮草很快就到,将军再坚持几日。”可他自己心里清楚,这粮草,哪有那么容易送到?

更让章邯头疼的是,秦二世又派人来催战,指责他“久战无功”。章邯知道,这是赵高在背后搞鬼——赵高自从当了丞相后,就把持朝政,嫉贤妒能,凡是立了功的大臣,他都想办法陷害。章邯担心,要是再打不胜,自己迟早会被赵高害死。

于是,章邯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向秦二世说明情况,请求增兵增粮。可司马欣到了咸阳,赵高却故意不见他,让他在宫外等了三天。司马欣心里发慌,知道赵高要对章邯下手,连夜逃出咸阳,抄小路回到棘原。

见到章邯后,司马欣哭着说:“将军,赵高要害您啊!我在咸阳等了三天,赵高都不见我,还派人跟踪我,幸好我跑得快,不然就回不来了!如今这情况,咱们战也是死,降也是死,您可得早做打算啊!”

章邯听了,如遭雷击。他看着远处的巨鹿城,又想到咸阳城里的赵高,心里第一次有了动摇——他为大秦出生入死,可大秦却要置他于死地,这仗,还有必要打下去吗?

章邯心里动摇,可他毕竟是大秦的将军,哪能轻易投降?就在这时,赵国的陈馀派人送来一封书信,信里写道:“将军啊,您可知白起、蒙恬的下场?白起为秦破楚、灭赵,立下不世之功,最后却被秦昭襄王赐死;蒙恬为秦守长城、逐匈奴,最后却被胡亥赐死。您如今立了这么多功,赵高能容得下您吗?不如归顺诸侯,共灭暴秦,到时候还能封王封侯,不比死在赵高手里强?”

章邯看着这封信,心里更乱了。他召集手下的将领商议,有的将领说:“将军,咱们跟着您打仗,是为了活命,可要是被赵高害死,那太不值了!不如投降项羽吧!”有的将领却反对:“咱们是秦将,投降项羽,岂不是成了逆贼?”

就在章邯犹豫不决时,项羽又派人来劝降,派来的人叫陈稀,是项羽手下的谋士。陈稀见到章邯后,开门见山:“将军,项羽将军知道您是忠臣,也知道您是被赵高所逼。只要您愿意投降,项羽将军愿意与您结为兄弟,共灭暴秦,到时候把关中封给您,让您做王!”

章邯还是不放心——他杀了项梁,项羽能真心原谅他吗?于是,他派赵敢跟着陈稀去楚营,探探项羽的口风。赵敢到了楚营,只见项羽按剑坐在帐中,两旁的将领个个怒目而视,气氛十分紧张。

项羽见了赵敢,冷冷地问:“章邯让你来做什么?”赵敢躬身道:“我家将军想问,若他投降,将军能保证他和手下将士的性命吗?”项羽哼了一声:“我项羽说话算话!只要章邯真心投降,我不仅保他性命,还封他为雍王!”说罢,他抽出一支雕翎箭,“啪”地一下折成两段,“我以这支箭为誓,若我负了章邯,有如此箭!”

赵敢见项羽折箭为誓,心里有了底,回到棘原后,把情况告诉了章邯。章邯这才下定决心,投降项羽。

公元前207年冬,章邯领着二十万秦军,在殷墟向项羽投降。项羽果然遵守承诺,封章邯为雍王,还让他留在军中效力。章邯心里感激,想着以后跟着项羽,或许真能有个好前程。

可他没想到,一场大祸正在等着他的手下。项羽领着章邯的二十万秦军,往关中进军。一路上,楚军士兵经常欺负秦军士兵,有的抢秦军的粮食,有的打骂秦军。秦军士兵心里不满,私下里议论:“咱们投降了项羽,要是到了关中,项羽把咱们杀了怎么办?”

这些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项羽心里也犯了嘀咕:这二十万秦军,要是到了关中反戈一击,那可就麻烦了。他找来英布、蒲将军商议,英布说:“将军,不如把这些秦军都杀了,免得留下后患!”项羽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头。

当晚,项羽下令:“楚军士兵听令,三更时分,把秦军士兵都杀了,一个不留!”楚军士兵趁着秦军熟睡,拿着刀斧闯进秦营,见人就杀。秦军士兵从睡梦中惊醒,有的还没明白过来,就被砍倒在地;有的想反抗,可手里没有兵器,只能任人宰割。

章邯当时在项羽的中军帐里,听到外面的喊杀声,心里咯噔一下,慌忙冲出去一看,只见秦兵的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新安城的土地。他抓住一个楚军士兵,嘶吼道:“这是怎么回事?!”士兵说:“是将军下的令,说秦军要反,所以把他们都杀了!”

章邯看着满地的尸体,又想到自己当初对秦军士兵的承诺,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我章邯对不起你们啊!”他想去找项羽理论,可赵敢拉住他:“将军,您现在去找项羽,只会送死啊!”

章邯瘫坐在地上,看着新安城的夜空,心里一片冰凉——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生路,却没想到,自己成了害死二十万弟兄的罪人。从这一刻起,章邯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项羽在新安坑杀了二十万秦军后,领着大军进入关中,杀了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然后分封诸侯——他封章邯为雍王,镇守关中的废丘、栎阳等地;封司马欣为塞王,镇守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镇守上郡,这就是“三秦”的由来。

可项羽没在关中待多久,就带着大军回到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他一走,刘邦就听从韩信的建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领着汉军杀回关中。司马欣和董翳根本不是汉军的对手,很快就投降了刘邦。只剩下章邯,坚守在废丘城,抵抗汉军。

章邯知道,废丘是他最后的阵地——他害死了二十万秦军,要是再投降刘邦,不仅会被天下人耻笑,自己也无颜面对那些死去的弟兄。所以,他下定决心,死守废丘。

他在废丘城里做了充分的准备:把城里的粮食都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加固城墙,在城墙上修筑箭楼;又引渭水环城,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刘邦领着汉军来攻废丘,几次都被章邯打退。

刘邦没办法,只能让韩信来指挥。韩信到了废丘,围着城池看了几天,终于看出了破绽——废丘城的水源来自渭水,只要截断渭水的上游,再突然放水,就能把废丘城淹了。

韩信让人在渭水上游修筑堤坝,把水拦住。章邯很快就发现了汉军的举动,他知道韩信想水淹废丘,可他没办法——汉军在堤坝周围派了重兵守卫,秦军根本冲不上去。章邯只能下令:“在城里挖排水沟,把水引出去!”可城里的排水沟哪能抵挡住渭水的洪水?

公元前205年春,韩信下令:“挖开堤坝!”随着一声令下,渭水的洪水如巨龙般冲向废丘城,城墙很快就被洪水冲垮,洪水涌入城中,房屋倒塌,百姓哭号。章邯站在城楼上,看着城里的惨状,心里充满了愧疚——他为了守住废丘,却害了城里的百姓。

汉军趁机攻入废丘城,赵敢领着最后几百名秦军士兵抵抗,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章邯知道,大势已去。他回到雍王府,换上了当年的秦军甲胄,拿起那柄陪伴他多年的青铜剑——这柄剑,曾斩杀过无数义军,也曾见证过他的荣耀与耻辱。

他的妻子抱着儿子,哭着劝他:“将军,咱们投降吧,留着性命,才能照顾孩子啊!”章邯看着妻子和儿子,眼里含着泪水:“我不能投降。我害死了二十万弟兄,又害了废丘的百姓,只有一死,才能谢罪啊!”说罢,章邯推开妻子,走到堂前,对着咸阳的方向跪下,磕了三个头——那里,曾是大秦的都城,曾是他誓死守护的地方。然后,他拔出青铜剑,横在脖子上,长叹一声:“大秦亡了,我章邯,也该去了!”

随着一声脆响,鲜血溅在地上,章邯的身体缓缓倒下。那柄青铜剑掉在地上,剑身上的“邯”字,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将军的悲剧。

刘邦进入废丘后,听说章邯自刎了,心里也有些感慨:“章邯是个忠臣,只可惜生错了时代。”他下令,把章邯的尸体好好安葬,也算给这位大秦最后的名将,留了一丝体面。

列位,章邯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他本是文官,却在危难之际领兵出征,凭着一群刑徒,硬生生撑起了大秦的半壁江山;他作战勇猛,战术灵活,戏水破周文、定陶斩项梁,何等威风;可他又生不逢时,遇上了昏庸的秦二世、奸佞的赵高,最后只能投降项羽;他想保住手下的弟兄,却没想到项羽会坑杀降卒;他想死守废丘,却最终只能自刎谢罪。

这正是:

铁甲将军百战休,功名到头土一抔。

若非咸阳奸佞乱,何至英雄血泪流?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拯救男配计划 大明1937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王妃太彪悍:爷,休书拿来!  重生明朝当嫡女 逍遥人生 福艳之都市后宫 重生学霸千金:首席校草,别犯规 恶灵龙骑 悍女斗中校 异度 超级电力强国 风痕篇:丑陋王爷穿越妃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容少的下堂妻 洪荒之孔宣传 暖床王爷丑颜妃 携手战神 狼行三国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秦时小说家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李治你别怂 禁地猎人 穿越遇李白 大时代1958 左明天下 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 王牌佣兵 北朝帝业 红楼从庶子开始 明末:边军不退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玛雅之小兵传奇 九鼎问道 大明:我这就一步登天了? 大唐第一状元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大楚武信君 衣冠谋冢 道藏辑要 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 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