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巴图虎 >> 巴图虎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我真的只是想打铁 篮坛紫锋 回首十年萧瑟处-琅琊榜前传 网游之局中局 九星霸体诀 直播:艾泽拉斯 星途最肉法修 我有一群地球玩家 冒牌大英雄 恐怖直播间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 巴图虎全文阅读 - 巴图虎txt下载 - 巴图虎最新章节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

第1091章 殿求兵权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1091 章:殿求兵权(至元四十八年冬月下旬忽必烈赴白虎殿求掌兵)

至元四十八年冬月下旬的白虎殿,檐角的积雪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殿外广场上,一队玄色仪仗缓缓停下 —— 忽必烈身着亲王锦袍,外罩紫貂披风,腰间系着拖雷系传家的玉柄弯刀,步履沉稳地走向殿门。他身后跟着谋士刘秉忠,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漠南军务疏》,疏中记录着忽必烈近年在漠南的治理实绩与军事谋划,这是他今日求掌兵权的关键凭依。

殿外值守的刘七(白虎堂统领)上前一步,目光掠过忽必烈的仪仗 —— 与其他宗室的奢华不同,忽必烈的仪仗仅带十名护卫,且均为久经沙场的老兵,无冗余装饰,透着一股务实劲儿。“王爷,萧大人已在殿内等候,” 刘七躬身道,“按例需卸下兵器,还望王爷海涵。” 忽必烈抬手解下腰间弯刀,递给身后的护卫,声音温和却有分量:“本王为求兵而来,非为争斗,规矩当守。”

踏入殿内,暖意裹挟着檀香扑面而来。萧虎端坐主位,案上摊着草原舆图,朱砂标记的察合台部动向仍清晰可见。忽必烈行过宗室礼,并未急于开口,而是先看向舆图:“萧大人仍在关注草原动向?昨日漠南传回消息,察合台旧部已开始迁移牧地,似在避寒,暂无异动。” 这番话既显露出他对草原的关注,也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情报渠道,为后续求兵铺垫。

萧虎抬眼看向忽必烈,这位拖雷第四子近年在漠南声名渐起,治流民、兴屯田,甚至曾率轻骑击退过小规模的草原盗匪,确有实绩。“王爷今日前来,想必不只是为草原动向吧?” 萧虎开门见山,忽必烈也不再迂回,从刘秉忠手中接过《漠南军务疏》,递向萧虎:“本王今日来,是为求掌漠南兵权 —— 脱欢余党虽除,草原仍需宗室助力,本王愿为朝廷守好漠南这道屏障。”

忽必烈求掌兵权,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 “草原异动的现实需求” 与 “拖雷系宗室的抱负” 双重驱动 —— 既贴合元代宗室 “守边辅政” 的传统,也源于他自身多年积累的实绩与对权力的诉求,每一步都紧扣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

首先是 “草原局势的倒逼”。自脱欢被处置后,草原诸王虽无大规模叛乱,却暗流涌动:察合台旧部在阿尔泰山南麓重新集结牧地,窝阔台系贵族频繁与西域商队接触,钦察部则在漠北增派了巡逻骑兵。忽必烈在漠南治理时,曾多次遭遇草原盗匪袭扰,这些盗匪中不乏 “宗室旧部”,显然受诸王暗中支持。“若朝廷仅靠禁军与白虎堂,恐难兼顾漠南、漠北两线,” 忽必烈曾对刘秉忠道,“漠南是中都的屏障,需宗室掌兵驻守,才能快速响应。”

其次是 “拖雷系的权力诉求”。拖雷作为成吉思汗幼子,虽曾监国,但其子嗣在忽必烈之前,多专注于漠北治理,未掌中枢兵权 —— 兄长蒙哥虽曾有军职,却早逝于攻打四川途中;弟弟阿里不哥则专注于草原部落联络,缺乏实际战功。忽必烈自青年时便随蒙哥出征,后又在漠南推行汉法,治绩显着,早已成为拖雷系的核心人物。“拖雷系若想在宗室中站稳脚跟,必须掌有兵权,” 刘秉忠曾提醒他,“如今萧虎平叛有功,兵权日重,宗室若不参与,恐日后难有话语权。”

再者是 “自身实绩的支撑”。忽必烈在漠南的五年,做了三件实事:一是 “屯田积粮”,在邢州、怀孟等地开垦荒地,收获粮食数十万石,可支撑数万军队的粮草;二是 “整顿流民”,收纳草原流民十余万,其中半数编入 “民兵”,经训练后具备基本作战能力;三是 “击退盗匪”,去年冬月,曾率三千民兵击退袭扰漠南驿路的草原盗匪,缴获马匹数百,保护了驿路畅通。这些实绩,让他有底气向朝廷求掌兵权 ——“本王并非空言求兵,而是有粮、有人、有经验,” 忽必烈在私下与宗室商议时道,“朝廷用本王,可省军费,可安漠南。”

此外,还有 “朝廷的潜在需求”。元代自开国以来,便有 “宗室掌边兵” 的传统 ——《大元通制?宗室》明确 “边地军务,宗室可辅之”。脱欢事件后,朝廷对异姓重臣掌兵权的顾虑加重,虽信任萧虎,却也需宗室分权制衡。忽必烈深知这一点,在《漠南军务疏》中特意写道:“宗室掌漠南兵,可受枢密院节制,与萧大人协同,既防宗室专权,也避异姓独掌兵柄,于朝廷安稳有益。” 这番话,精准击中了朝廷的顾虑,为求兵增加了筹码。

忽必烈赴白虎殿求兵前,与谋士刘秉忠及麾下将领进行了三日谋划 —— 从 “奏疏撰写” 到 “话术设计”,再到 “应对质疑”,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推演,确保求兵过程无疏漏,既展示自身能力,又不触碰朝廷的权力红线。

第一步是 “奏疏的精心撰写”。刘秉忠牵头,与忽必烈的幕僚们共同起草《漠南军务疏》,疏中分为 “实绩、需求、计划、承诺” 四部分:实绩部分详细列出忽必烈在漠南的屯田亩数、民兵数量、击退盗匪的战例,附上路引、粮册等凭证;需求部分分析漠南的战略地位 ——“漠南接中都,连草原,若失漠南,中都直面草原威胁”,当前漠南仅驻禁军五千,兵力不足;计划部分提出 “掌兵三万” 的请求,其中一万为原有民兵,两万从宗室军队中抽调,驻守漠南的邢州、怀孟、京兆三地;承诺部分则明确 “三不”—— 不脱离枢密院节制、不干预地方行政、不私吞军粮,每一条都有具体措施,如 “军粮由户部直接拨付,本王不插手”。

第二步是 “话术的反复演练”。刘秉忠模拟萧虎可能提出的质疑,与忽必烈进行 “问答演练”:若萧虎问 “三万兵需多少军费”,忽必烈便答 “漠南屯田可供应半数粮草,仅需朝廷拨付三成军费,比禁军驻守节省五成”;若问 “如何应对草原诸王”,便答 “本王在漠南有情报网络,可与白虎堂草原细作营协同,情报共享,行动同步”;若问 “宗室掌兵恐生异心”,便答 “本王愿将家眷迁往中都居住,作为质子,以示忠诚”。这些话术既务实,又能打消顾虑,忽必烈反复演练,直至应答流畅自然。

第三步是 “盟友的提前联络”。忽必烈深知,仅靠自己的奏疏与话术,难以说服朝廷,需争取中枢官员的支持。他提前拜访了枢密院判官王大人 —— 王大人与忽必烈曾在漠南有过交集,对其治理实绩颇为认可。“王爷若能掌漠南兵,既可减轻禁军压力,也能制衡其他宗室,” 王大人道,“届时老夫可在枢密院会议上为王爷进言,但王爷需承诺,掌兵后不干预枢密院的军务调度。” 忽必烈当即应允,两人达成默契。此外,他还让刘秉忠拜访了户部尚书,承诺掌兵后会 “优先使用漠南屯田粮,减少朝廷的粮草拨付”,争取到户部的默许。

第四步是 “应对意外的预案”。忽必烈与谋士们预想了两种最坏情况:一是朝廷直接拒绝,二是仅给少量兵权(如五千人)。针对第一种情况,预案是 “退而求其次”,请求 “参与漠南军务谋划”,不直接掌兵,先积累更多实绩;针对第二种情况,预案是 “以五千人为基础”,通过剿灭盗匪、安抚流民,展示能力,再请求增兵。“求兵如治水,需顺势而为,不可强争,” 刘秉忠道,“王爷只需展示诚意与能力,朝廷自会权衡。”

求见前一日,忽必烈再次翻阅《漠南军务疏》,确认每一项数据都准确无误,每一个承诺都切实可行。刘秉忠为他整理锦袍,道:“王爷明日赴殿,只需秉持‘务实、谦逊’二字,不求一步到位,但求让朝廷看到王爷的价值。” 忽必烈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漠南方向 —— 那里有他五年的心血,也藏着他的抱负,明日的白虎殿之行,将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一步。

忽必烈赴白虎殿的途中,既注重 “宗室礼仪”,又刻意保持 “低调务实”,通过仪仗的规模、与沿途官员的互动,传递 “求兵非为争权,而是为守边” 的信号;同时,他也借机观察中都的动向,尤其是禁军、白虎堂的布防,为后续掌兵后的协同做准备。

忽必烈的仪仗从 “漠南王府” 出发,规模远小于其他宗室 —— 仅十名护卫,均身着玄色皮甲,腰佩短刀,无旌旗招展,无鼓乐随行,只有一辆载着《漠南军务疏》与少量文书的马车。“本王求兵,是为做事,不是为摆谱,” 出发前,忽必烈对护卫统领道,“沿途若遇百姓、商贩,不可惊扰,若有官员问询,便说本王赴殿议事。” 护卫们齐声应诺,队伍行进缓慢而有序,与中都街道上的人流和谐相融,无半点宗室的张扬。

行至 “枢密院前街” 时,遇到禁军巡逻队 —— 领队的禁军小校见是忽必烈的仪仗,立刻上前躬身行礼:“王爷安好,末将奉命巡逻,敢问王爷是否需要护送?” 忽必烈掀开车帘,微笑道:“不必了,本王自行前往即可,你们专注巡逻,守护中都安稳,便是大功。” 他特意提及 “守护中都”,既肯定禁军的职责,也暗示自己求掌兵的目的与禁军一致。小校闻言,心中对忽必烈多了几分好感,躬身退后,让出路来。

途经 “白虎堂侧门” 时,忽必烈特意让队伍停下,目光扫过侧门的暗卫 —— 暗卫们身着便服,却身姿挺拔,腰间的短刃隐约可见,显然是白虎堂的精锐。刘七恰好在此巡查,见忽必烈驻足,便上前道:“王爷可是在看白虎堂的布防?” 忽必烈点头:“刘统领治军严谨,暗卫们个个精神,有你们在,中都安稳无忧。” 这番话既表达了对白虎堂的认可,也暗含 “若本王掌兵,愿与白虎堂协同” 的意味。刘七闻言,心中微动,道:“王爷过誉,白虎堂只是尽职责,若王爷日后掌兵,咱们定能好好协同。” 两人的短暂对话,虽未明说,却已达成初步的默契。

行至 “白虎殿广场” 时,忽必烈让队伍停在广场边缘,而非直接到殿门 —— 他看到广场上禁军正在操练,动作整齐划一,士气高昂。“萧大人治兵有方,禁军的战力比三年前强多了,” 忽必烈对刘秉忠道,“日后若能与禁军协同守漠南,定能事半功倍。” 刘秉忠点头:“王爷这话,明日在殿内可说与萧大人听,他定能明白王爷的诚意。” 忽必烈深以为然,待禁军操练暂停,才率队伍走向殿门,避免打扰禁军的训练,也向萧虎传递 “尊重军方” 的信号。

赴殿途中的每一个细节,忽必烈都精心设计 —— 低调的仪仗展示务实,与禁军、白虎堂的互动传递协同意愿,观察布防为后续合作做准备。这些细节虽小,却让沿途的官员、护卫感受到他的诚意与能力,为明日的觐见铺垫了良好的氛围。

忽必烈抵达白虎殿后,殿外的觐见礼仪与初步互动,既遵循元代 “宗室朝见” 的规制,又暗藏 “权力试探”—— 从卸下兵器到与刘七的对话,再到进入殿内的步伐节奏,忽必烈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宗室的尊严,又展现出对中枢权力的尊重,为殿内的正式谈判奠定基础。

元代宗室朝见中枢重臣,虽无需行跪拜礼,却需 “卸兵、整冠、趋步” 三礼 —— 忽必烈抵达殿门后,首先解下腰间的玉柄弯刀,递给身后的护卫,动作从容,无半点犹豫。“宗室入殿议事,卸兵是规矩,本王岂会例外?” 忽必烈对刘七道,目光坦然。刘七接过弯刀,示意暗卫检查 —— 暗卫仅看了一眼便退回,弯刀虽精致,却无锋利刃口,显然是礼仪用刀,非实战兵器。刘七心中暗道:“忽必烈果然谨慎,连随身兵器都做了准备,避免引起猜忌。”

接着是 “整冠”—— 忽必烈取下头上的亲王冠,用锦帕轻轻擦拭冠上的灰尘,再重新戴上,动作缓慢而庄重。这一动作既是礼仪要求,也暗含 “尊重殿内议事” 的意味。刘秉忠在一旁捧着《漠南军务疏》,目光低垂,不与殿外的暗卫、禁军对视,恪守谋士的本分。此时,殿内传来萧虎的声音:“请王爷入殿。” 忽必烈整理了一下锦袍的下摆,深吸一口气,迈步向殿内走去。

进入殿内的步伐需 “趋步”—— 即小步快走,既显急切,又不失礼仪。忽必烈的步伐不快不慢,每一步都踩得沉稳,目光始终平视前方,不左顾右盼。殿内的陈设简洁庄重:主位后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案上摊着草原舆图,两侧的烛台燃烧着粗大的蜡烛,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墨香。萧虎端坐主位,身着紫色公服,腰间系着平叛时获赐的金带,目光平静地看着忽必烈,无明显的喜怒。

忽必烈行 “宗室礼”—— 双手交叠于胸前,躬身三十度,道:“拖雷第四子忽必烈,见过萧大人。” 萧虎起身,微微颔首:“王爷不必多礼,请坐。” 他示意侍从为忽必烈与刘秉忠奉上奶茶 —— 奶茶是草原传统饮品,萧虎特意用此招待,既显亲切,也暗含 “认同草原宗室身份” 的意味。忽必烈接过奶茶,轻轻抿了一口,温度刚好,甜度适中,显然是提前准备好的。“萧大人费心了,” 忽必烈道,“这奶茶的味道,与漠南的颇为相似,让本王想起了在漠南的日子。” 他借奶茶自然地引入 “漠南”,为后续谈军务做铺垫。

初步互动中,两人都未提及 “求兵”,却通过礼仪、饮品、闲聊,传递着彼此的态度 —— 萧虎的谨慎与尊重,忽必烈的务实与诚意,在这短暂的互动中逐渐清晰。刘秉忠捧着《漠南军务疏》,始终沉默,却在心中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为后续的对话提供参考。殿内的气氛虽平静,却暗藏着权力博弈的张力,一场关乎漠南兵权的谈判,即将正式展开。

殿内的正式谈判中,忽必烈以《漠南军务疏》为核心,条理清晰地陈述 “自身实绩” 与 “掌兵诉求”—— 既用数据证明能力,又用承诺打消顾虑,每一句话都紧扣 “为朝廷守边” 的核心,避免被视为 “争权夺利”,符合元代宗室 “以实绩求权” 的传统。

忽必烈首先从 “漠南治理实绩” 说起,他让刘秉忠将《漠南军务疏》递给萧虎,自己则站在舆图旁,指着漠南的邢州、怀孟两地:“萧大人请看,这两处是本王五年前到漠南时的荒地,如今已开垦出二十万亩良田,去年收获粮食三十万石,可供应三万军队半年的粮草。” 他顿了顿,又指向京兆:“这里收纳了草原流民十万,其中五万编入民兵,经三年训练,已能熟练使用弓箭、弯刀,去年冬月,便是这支民兵击退了袭扰驿路的盗匪,缴获马匹三百匹,保护了中都至漠北的驿路畅通。” 这些数据具体详实,萧虎翻看疏中的粮册、流民登记册,与忽必烈的陈述一一对应,心中对其实绩多了几分认可。

接着,忽必烈分析 “漠南的战略重要性”:“漠南北接草原,南连中都,是中都的第一道屏障。如今脱欢余党虽除,草原诸王仍有异动 —— 察合台旧部在阿尔泰山集结,窝阔台系与西域商队往来频繁,若漠南无重兵驻守,一旦诸王南下,中都便会直面威胁。” 他指着舆图上的漠南防线:“当前漠南仅驻禁军五千,分散在三地,难以形成合力,若遇战事,难以及时响应。本王在漠南经营五年,熟悉当地的地理、民情,若能掌兵驻守,可快速应对草原异动,为中都争取准备时间。”

然后,忽必烈提出 “具体的掌兵诉求”:“本王不求掌中枢兵权,只求掌漠南三万兵 —— 其中一万为现有民兵,两万从宗室军队中抽调,驻守邢州、怀孟、京兆三地。这三万兵,将受枢密院节制,日常训练由禁军派教官指导,情报与白虎堂草原细作营共享,作战时需经枢密院下令,本王绝不独断专行。” 他特意强调 “受节制”“共享情报”,打消萧虎对 “宗室专权” 的顾虑。

为进一步展示诚意,忽必烈还提出 “三项承诺”:一是 “家眷迁中都”,将自己的妻儿从漠南王府迁往中都居住,作为质子,以示忠诚;二是 “军费自筹半数”,漠南屯田的粮食供应军队半数粮草,仅需朝廷拨付三成军费,剩余两成由漠南的商税补充;三是 “每季度奏报军务”,定期向枢密院、白虎堂汇报军队训练、边境动向,接受监督。“萧大人,” 忽必烈目光诚恳地看着萧虎,“本王求掌兵,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朝廷守好漠南,为萧大人分担草原防务的压力。”

萧虎听完忽必烈的陈述,并未立刻表态,而是继续翻看《漠南军务疏》,疏中不仅有数据、计划,还有漠南民兵的训练手册、驿路防护的方案,甚至包括应对草原异动的预案,可见忽必烈确实做了充分准备。“王爷的准备很充分,” 萧虎缓缓开口,“但掌兵是大事,本王需与枢密院商议,再奏请陛下,不能立刻答复王爷。” 忽必烈早有预料,点头道:“萧大人谨慎行事,本王理解,只求大人能尽快商议,漠南的冬季不等人,若开春前不能完成军队部署,恐难应对草原的春季异动。”

面对忽必烈的求兵诉求,萧虎并未轻易表态,而是从 “军务需求、朝局平衡、宗室制衡” 三个维度进行权衡 —— 既要考虑漠南防务的实际需要,也要兼顾朝廷对宗室的态度,还要避免兵权过度集中或分散,每一个决定都关乎中都与草原的安稳,需谨慎再慎。

首先是 “军务需求的考量”。萧虎深知,漠南防务确实存在短板 —— 当前禁军主力集中在中都与漠北,漠南仅五千禁军,且多为新兵,缺乏实战经验;白虎堂的草原细作营虽能提供情报,却无作战能力,若草原诸王真的南下,漠南的防线很可能被突破。忽必烈的漠南民兵有实战经验,且熟悉当地情况,若能整合为正规军,确实能填补漠南的防务空白。“三万兵的规模不算大,且受枢密院节制,” 萧虎在心中盘算,“若能配合禁军与细作营,漠南的防务会更稳固,朝廷也能减少对漠南的军费投入,这对军务而言是有利的。”

其次是 “朝局平衡的考量”。元代自开国以来,便存在 “宗室与重臣” 的权力平衡 —— 宗室掌边兵,重臣掌中枢兵,相互制衡,避免一方独大。脱欢事件后,萧虎因平叛有功,兵权日重,朝中已有官员私下议论 “权臣专权”,若此时拒绝忽必烈的求兵诉求,很可能被视为 “独揽兵权”,引起皇帝与其他宗室的猜忌。“让忽必烈掌漠南兵,既能分散兵权,也能堵住悠悠众口,” 萧虎心想,“朝廷需要宗室参与防务,以显示‘宗室与朝廷一心’,这对朝局稳定是必要的。”

再者是 “宗室制衡的考量”。当前草原诸王中,察合台系、窝阔台系对朝廷仍有二心,拖雷系作为 “支持朝廷的宗室”,若能掌有漠南兵权,可对其他宗室形成制衡 —— 忽必烈的漠南军队,既能防备草原诸王南下,也能牵制其他宗室的势力,避免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朝廷。“拖雷系与朝廷的利益一致,忽必烈又是拖雷系的核心人物,让他掌兵,比让其他宗室掌兵更可靠,” 萧虎分析道,“且忽必烈愿将家眷迁中都,作为质子,这进一步降低了他‘叛乱’的风险。”

不过,萧虎也有顾虑:一是忽必烈的 “汉法倾向”—— 忽必烈在漠南推行汉法,重用汉臣,这与部分蒙古贵族的主张不符,若让他掌兵,恐引起蒙古贵族的不满;二是军队的 “协同问题”—— 忽必烈的民兵与禁军、白虎堂的协同是否顺畅,能否做到情报共享、指挥统一,仍是未知数。“这些顾虑需在后续的商议中解决,” 萧虎对自己道,“可先同意忽必烈参与漠南军务,再逐步推进掌兵事宜,观察他的表现后再做最终决定。”

权衡再三,萧虎对忽必烈道:“王爷的诉求,本王大致清楚了。漠南防务确实需要加强,王爷的实绩也值得认可。但掌兵需经枢密院会议商议,再奏请陛下批准,本王无法独自决定。不过,本王可先奏请陛下,让王爷暂代‘漠南军务提调’一职,参与漠南的军务谋划,协助禁军训练民兵,待开春后,再根据王爷的表现,商议正式掌兵事宜。” 这一决定既给了忽必烈机会,又保留了控制权,兼顾了军务、朝局与制衡的需求。

忽必烈与萧虎在殿内谈判时,殿外的中都已暗流涌动 —— 其他宗室、中枢官员、甚至草原诸王的眼线,都在密切关注白虎殿的动向,他们的反应与态度,既影响着朝廷对忽必烈求兵的最终决策,也为后续的权力博弈埋下伏笔。

首先是 “宗室的复杂反应”。在中都的宗室中,态度分为三类:支持派以拖雷系的宗室为主,如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此时在中都养病),认为 “忽必烈掌兵可提升拖雷系的地位”,旭烈兀甚至让幕僚去联络其他拖雷系宗室,准备在枢密院会议上为忽必烈发声;反对派以阿里不哥(忽必烈的弟弟,专注于草原部落联络)为首,他认为 “忽必烈推行汉法,偏离草原传统,若掌兵会损害宗室利益”,阿里不哥的眼线在白虎殿外徘徊,试图打探殿内的谈判结果,以便提前应对;中立派则以窝阔台系、察合台系的宗室为主,他们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是观望局势,若忽必烈掌兵,便考虑与他合作,若被拒绝,便趁机争取朝廷的信任,谋求其他职位。

其次是 “中枢官员的讨论”。枢密院的官员们在 “枢密院偏厅” 等候消息,王判官(此前与忽必烈有默契)首先发言:“忽必烈在漠南的实绩有目共睹,让他掌漠南兵,可减轻禁军压力,节省军费,是好事。” 但禁军统领却有顾虑:“民兵与禁军的训练方法不同,协同作战恐有困难,需先经过磨合,不可贸然让他掌兵。” 户部尚书则关注军费:“若忽必烈能自筹半数军费,户部支持;若仍需朝廷全额拨付,户部难以承担。” 官员们的讨论各有侧重,却都认可 “漠南需加强防务”,只是对 “谁来掌兵”“如何掌兵” 存在分歧。

再者是 “草原诸王的眼线活动”。察合台系、窝阔台系的眼线在中都的 “西域商栈” 聚集,讨论忽必烈求兵的影响 —— 一名察合台系的眼线道:“忽必烈若掌漠南兵,对咱们可不是好事,他在漠南治理得好,流民都归附他,咱们想拉拢流民就难了。” 窝阔台系的眼线则道:“咱们得尽快把消息传回草原,让贵族们提前准备,若忽必烈真掌兵,恐怕会对咱们的牧地动心思。” 这些眼线还试图贿赂白虎堂的暗卫,获取殿内的谈判细节,却被暗卫拒绝 —— 刘七早已下令,加强对宗室与草原眼线的监控,严禁泄露消息。

此外,“中都百姓的议论” 也不容忽视。在中都的闹市、茶馆,百姓们对 “忽必烈求兵” 的消息已有耳闻 —— 一名曾在漠南屯田的百姓道:“忽必烈王爷在漠南待百姓好,不抢粮,不抓壮丁,若他掌兵,定不会苛待士兵,也不会扰害百姓。” 但也有百姓担心:“宗室掌兵,会不会又像脱欢那样叛乱?” 这些议论虽不起眼,却通过驿卒、商贩传递到中枢官员耳中,间接影响着他们的决策 —— 官员们深知,民心向背是政权稳定的基础,若百姓支持忽必烈,朝廷便更易批准他的诉求。

殿外的这些暗流,虽未直接进入殿内,却如无形的丝线,缠绕着忽必烈的求兵之路。萧虎与忽必烈都清楚,殿内的谈判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应对宗室的压力、官员的分歧、草原的反应,才能最终实现掌兵的目标。

萧虎提出让忽必烈暂代 “漠南军务提调” 后,忽必烈虽未获得正式兵权,却也抓住这一机会,迅速展开行动 —— 从 “熟悉军务” 到 “协调各方”,再到 “制定预案”,每一步都务实高效,既展示自己的能力,也向朝廷证明 “暂代” 的价值,为后续正式掌兵积累资本。

首先是 “熟悉漠南军务细节”。忽必烈接受暂代职务后的次日,便带着刘秉忠前往 “漠南军务司”(中枢负责漠南军务的临时机构),与司内的官员、禁军教官逐一交谈,了解当前漠南的军队部署、训练进度、粮草储备。他让官员们详细汇报每一处驿站的防卫、每一支民兵的训练情况,甚至亲自查看民兵的武器 ——“这弯刀的刃口不够锋利,需重新打磨,” 忽必烈拿起一把民兵的弯刀,对禁军教官道,“草原盗匪的兵器虽差,但也需做好万全准备,不能因武器问题吃亏。” 他的细致让军务司的官员们颇为惊讶,也逐渐认可他的专业能力。

其次是 “协调禁军与民兵的协同”。忽必烈深知,民兵与禁军的协同是漠南防务的关键,他主动邀请禁军统领前往漠南,实地考察民兵的训练:“咱们可让禁军教官常驻漠南,按禁军的标准训练民兵,每月进行一次协同演练,熟悉彼此的战术。” 禁军统领起初有些犹豫,担心 “宗室干预禁军训练”,但忽必烈承诺 “仅提供场地与粮草,不干预教官的具体教学”,统领才同意。次月,漠南便举行了第一次 “禁军 - 民兵协同演练”,演练内容为 “抵御草原盗匪袭扰驿路”,民兵与禁军配合默契,成功 “击退” 盗匪,演练效果远超预期,禁军统领对忽必烈的协调能力也多了几分认可。

再者是 “制定漠南春季防务预案”。忽必烈根据草原细作营传回的情报,结合漠南的地理特点,制定了 “春季防务三策”:一是 “驿路加强防卫”,在漠南的十条主要驿路各增派五十名民兵,配备弓箭与猎犬,提高预警能力;二是 “牧地巡查”,与草原归附部落合作,定期巡查漠南边缘的牧地,防止盗匪藏匿;三是 “粮草储备”,提前将漠南屯田的粮食运往各驻军点,确保春季粮草充足。他将预案呈给萧虎与枢密院,预案中详细列出每一项措施的负责人、时间节点、所需资源,可操作性极强,枢密院很快批准了预案的实施。

此外,忽必烈还 “安抚漠南流民与归附部落”。他派刘秉忠前往漠南,向流民宣布 “暂代军务提调后,不会增加流民的赋税与劳役,反而会扩大屯田,提供更多耕地”;同时,他亲自写信给漠南的归附部落首领,承诺 “朝廷会尊重部落的习俗,若遇盗匪袭扰,会第一时间派兵保护”。这些举措稳定了漠南的民心与部落关系,也为后续军队的部署减少了阻力 —— 一名归附部落的首领甚至主动提出 “派部落勇士协助巡查牧地”,进一步增强了漠南的防务力量。

忽必烈的这些行动,既务实又高效,仅一个月便让漠南的军务有了明显改善:民兵的训练水平提升,禁军与民兵的协同更顺畅,春季防务预案落实到位,漠南的安定局面也得到巩固。这些变化被枢密院的官员们看在眼里,王判官在枢密院会议上道:“忽必烈暂代提调以来,漠南军务进步显着,可见他确有能力掌兵,朝廷可考虑提前批准他的正式诉求。” 萧虎也将忽必烈的表现奏报给皇帝,为后续的正式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忽必烈暂代 “漠南军务提调” 一个月后,萧虎与枢密院将忽必烈的表现、漠南的变化、以及正式掌兵的建议奏报给皇帝,皇帝结合 “朝局平衡、军务需求、宗室态度”,最终做出批复,同时制定了 “正式掌兵的具体安排”,确保权力交接平稳,不引发新的矛盾。

首先是 “皇帝的批复内容”。皇帝在批复中明确:“准忽必烈正式掌漠南三万兵,任‘漠南总兵官’,受枢密院节制,驻军邢州、怀孟、京兆三地;军队编制为‘一万禁军、两万民兵’,禁军从中枢抽调,民兵从漠南现有民兵中选拔;军费由朝廷拨付三成,漠南屯田供应五成,剩余两成由漠南商税补充;忽必烈的家眷需迁往中都居住,作为质子,每年可返回漠南一次。” 批复既满足了忽必烈的核心诉求,也通过 “受节制”“质子”“军费分担” 等条件,对其权力进行制衡,符合元代 “宗室掌兵需制衡” 的原则。

其次是 “正式掌兵的仪式安排”。朝廷决定在白虎殿举行 “授兵仪式”,仪式规模中等,邀请中枢重臣、部分宗室参加,不邀请草原诸王的代表,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仪式流程包括 “授印、授符、训话” 三步:授印为 “漠南总兵官印”,由枢密院判官王大人授予;授符为 “调兵符”(分为两半,一半由忽必烈保管,一半由枢密院保管,调兵需两半合符),由萧虎授予;训话由皇帝的代表(中书省丞相)进行,强调 “忠君、守边、协同” 三大原则,提醒忽必烈 “不可专权,不可扰民”。

再者是 “权力制衡的具体措施”。朝廷在忽必烈正式掌兵后,还制定了三项制衡措施:一是 “枢密院派监军”,向漠南派一名枢密院监军,负责监督军队的训练、作战与粮草使用,监军有 “直接向皇帝奏报” 的权力;二是 “白虎堂情报独立”,草原细作营向漠南传递的情报,需同时抄送枢密院与忽必烈,避免忽必烈垄断情报;三是 “军队轮换”,漠南的一万禁军每两年轮换一次,避免禁军与忽必烈形成过度绑定。这些措施既确保忽必烈能正常行使兵权,又防止其权力过大,兼顾了 “效率” 与 “安全”。

此外,朝廷还 “安抚其他宗室与官员”。对反对忽必烈掌兵的阿里不哥,朝廷任命他为 “草原部落联络使”,负责与漠北部落的沟通,给予其一定的政治地位,减少他的不满;对支持忽必烈的旭烈兀,朝廷赏赐其 “漠南良田千亩”,表彰其 “支持朝廷决策”;对中枢官员,朝廷则强调 “漠南掌兵是为朝廷整体利益,非为某一宗室”,要求官员们 “配合忽必烈的军务,不得因私怨设置障碍”。这些安抚措施有效缓解了各方的矛盾,为忽必烈正式掌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皇帝的批复与后续安排,既体现了对忽必烈能力的认可,也展示了朝廷对权力平衡的掌控。忽必烈接到批复后,立刻前往白虎殿谢恩,对皇帝的 “信任与制衡” 表示理解:“本王定不负陛下与朝廷的信任,守好漠南,协同禁军与白虎堂,为中都与草原的安稳尽绵薄之力。” 萧虎也对忽必烈道:“王爷正式掌兵后,咱们更需紧密协同,草原的安稳,离不开中枢与漠南的一心。” 两人的对话,标志着忽必烈求掌兵权的过程基本结束,漠南的防务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忽必烈正式掌兵漠南后,不仅改变了漠南的防务格局,也对中都的中枢权力、草原的部落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 形成了 “中枢 - 漠南 - 草原” 的新平衡,既巩固了朝廷对漠南的控制,也为后续应对草原异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埋下了宗室权力斗争的新伏笔。

首先是 “漠南防务格局的改变”。忽必烈掌兵后,迅速落实 “禁军 - 民兵协同” 机制:在漠南的三地各设一座 “军务大营”,禁军与民兵混编驻扎,每日共同训练,每月进行一次协同演练;同时,他按之前制定的预案,加强驿路防卫与牧地巡查,仅半年时间,漠南的草原盗匪便减少了八成,驿路通行效率提升,流民归附者也增加了三万余人。漠南的安定,不仅减轻了中都的防务压力,也为朝廷节省了大量军费 —— 户部尚书在年度奏报中提到:“漠南军费较去年减少四成,屯田粮食却增加两成,宗室掌兵的成效显着。”

其次是 “中枢权力平衡的调整”。忽必烈掌兵后,中枢的 “宗室 - 重臣” 权力平衡更加稳固:萧虎仍掌中枢禁军与白虎堂,负责中都与漠北防务;忽必烈掌漠南兵,负责漠南防务,两人分工明确,又相互制衡 —— 漠南的重大军事行动需经枢密院批准,中枢的草原政策也需参考忽必烈的漠南情报,形成了 “中枢决策、漠南执行、相互反馈” 的机制。这种平衡既避免了 “权臣专权”,也防止了 “宗室乱政”,枢密院的官员们普遍认为:“当前的权力格局,是开国以来最稳定的时期之一。”

再者是 “草原部落关系的变化”。忽必烈掌兵漠南后,对草原部落采取 “分化拉拢” 策略:对归附朝廷的部落,提供粮草与保护,支持其发展;对有异动的部落,如察合台旧部,采取 “情报监控 + 军事威慑” 的方式,派草原细作营密切关注其动向,同时在漠南边缘增派军队,形成威慑。这种策略效果显着 —— 半年内,有三个草原部落主动向朝廷归附,察合台旧部的迁移也变得更为谨慎,不再轻易靠近漠南边界。不过,这也引起了阿里不哥的不满 —— 他认为忽必烈 “过度拉拢汉人与归附部落,损害蒙古传统”,开始暗中联络草原保守部落,为后续的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此外,“汉法与草原传统的融合” 也在漠南展开。忽必烈继续在漠南推行汉法,同时尊重草原部落的习俗:在屯田区推广汉族的农耕技术,在部落聚居区保留草原的游牧传统;在军队中,既用汉族的兵法训练,也保留蒙古的骑射技能。这种融合让漠南既有农耕的稳定,又有游牧的灵活,逐渐成为 “中都与草原的过渡地带”,为元代 “多元治理” 提供了实践经验。不过,这也加剧了蒙古贵族内部的分歧,支持汉法的贵族与保守贵族的矛盾逐渐显现,成为后续朝局的潜在隐患。

忽必烈掌兵漠南后的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 稳定了防务、平衡了权力、安抚了部落,也有潜在的风险 —— 宗室矛盾、贵族分歧逐渐积累。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漠南与中枢,呈现出 “稳定发展” 的态势,为元代的中期统治奠定了基础。萧虎在一次枢密院会议上总结道:“忽必烈掌兵漠南,是朝廷的正确决策,它不仅解决了漠南的防务问题,也为咱们应对草原异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后续只需做好制衡与协调,便可维持当前的安稳局面。”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拯救男配计划 大明1937 不要啊棺人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王妃太彪悍:爷,休书拿来!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大叔宠娇妻 重生明朝当嫡女 逍遥人生 重生学霸千金:首席校草,别犯规 重生八八年 异度 风痕篇:丑陋王爷穿越妃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容少的下堂妻 叱咤风云 暖床王爷丑颜妃 携手战神 狼行三国 
经典收藏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我,EDG顶级救世主! 诡秘世界第二部宿命之环无错字精校版 【综奥】贝利亚:人间体不当人了 登陆数码世界 东京:我的超能力每周刷新 慕晴夜君博 我玩游戏成虫帝 NPC觉醒后,疯批领主放肆宠! 王者时刻 高端的npc,只需要当吉祥物 暗黑破坏神之毁灭","copyright":"起点中文网 斩神:埋葬诸神,从破迷雾开始! 丧尸狂潮 柯南:开局与贝姐合作扬名立万 吃货联萌[全息] 旧日棋手 网游:我有神级天赋 游戏降临全世界,开局我成了神器 足坛之开局点满任意球 
最近更新万千功法录 御兽求生,我靠反卷当榜一 被困全息游戏后 执迷为梦以你为荣 异世界骷髅生 斗罗:转投武魂殿后,我内卷成神 网游:开局获得混沌体 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 综影视:一见钟情再见倾心 三角洲:穿成铁驭开局加入赛伊德 聊天群:骷髅岛靓仔的诸天之旅 首席指挥官的自我修养 嬿婉传:本宫踩碎凤冠登帝位 火影:我宇智波,选择做老曹 棋王林默 港片太子:女厕藏枪认错人 全民转职:我有亿万神将! 综影视打倒恋爱脑 你是我的小鸟,啾咪啾咪 万界魂途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 巴图虎txt下载 - 巴图虎最新章节 - 巴图虎全文阅读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