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首页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临高启明 武神主宰 花豹突击队 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 我的公公叫康熙 三国之至尊系统 谍影凌云 三国军神 逍遥太子爷 明末1625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8章 “兵仙”韩信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胯夫逆袭成齐王,背水十面显锋芒。

功高震主遭猜忌,竹片穿身叹无常。

列位,这一章咱们要讲的这位人物,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兵仙”——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韩重言!这人的一生,堪称一部传奇:从街头乞食的落魄子弟,到胯下称臣的“懦夫”,再到统帅百万大军、战无不胜的大将,最后却落得个长乐宫钟室殒命的下场。

话说韩信的老家,在秦末的淮阴县,也就是如今的江苏淮安一带。他祖上据说是韩国的贵族,可到了他这一辈,家道早就中落了——父母双亡,没田没地,更没营生手艺,只能靠着邻里街坊的接济过日子。

韩信年轻,脸皮薄,不好意思总跟人伸手,就常常在淮阴城外的河边晃悠,盼着能钓上两条鱼,凑活一顿饭。有一回,他连着三天没钓到鱼,饿得眼冒金星,瘫在河边的土坡上直喘气。这时候,河边来了一群漂洗衣服的妇女,其中一位姓吴的婆婆,见韩信脸色蜡黄,嘴唇都干了,就从竹篮里拿出一块麦饼,递到他跟前:“小伙子,看你这模样,是饿坏了吧?快把这饼吃了。”

韩信愣了愣,接过饼就狼吞虎咽起来,三口两口就把饼吃完了,抹了抹嘴,对着吴婆婆深深一揖:“老妈妈,您今日救我于饥寒,他日我韩信若能建功立业,必定以千金相报!”吴婆婆听了,却摆了摆手,叹了口气:“小伙子,我给你饼吃,不是图你报答。我看你年纪轻轻,却总在这里消磨时光,心里着急啊!你有手有脚,又不像个愚笨之人,怎的不找条正路走?别再混日子了!”

这番话,像一记重锤敲在韩信心上。他红着脸,谢了吴婆婆,转身就走——从那天起,他不再守着河边钓鱼,而是开始琢磨:这天下大乱,正是英雄用武之时,若总困在淮阴,一辈子也难有出头之日。

没过多久,机会还真就来了。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豪杰纷纷响应。项梁、项羽叔侄在江东起兵,带着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淮阴附近。韩信听到消息,赶紧揣上他那把佩剑,连夜投奔了项梁的大军。

可到了军中,韩信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只是个无名小卒,别说跟项梁论兵,就连见项梁一面都难。好在他作战时渐渐也得了些军功,勉强混了个小校尉的职位。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韩信就归到了项羽麾下。

项羽是个猛将,力能扛鼎,打仗勇猛无比,可他有个毛病——刚愎自用,不喜欢听别人的建议。韩信在项羽身边,常常能看出战局的关键,好几次主动向项羽献计,可项羽要么是冷笑一声,要么是挥挥手让他退下,压根没把这个小校尉的话放在眼里。

韩信心里凉了半截。他知道,跟着项羽,自己的韬略永远也用不上。恰在这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带着人马前往汉中。韩信一琢磨:刘邦虽然眼下势力弱,但听说他待人宽厚,又能容人,或许能赏识自己。于是,在一个深夜,韩信悄悄离开了楚营,投奔了刘邦。

可到了汉营,韩信还是没得到重用。刘邦见他是从楚营逃过来的,又没什么名气,只给了他一个“连敖”的差事——说白了,就是管仓库的小官,跟他在楚营的处境差不了多少。韩信心里憋屈,可也没辙,只能先干着。

没成想,没过多久,韩信还惹上了杀身之祸。当时汉营里有个将领犯了法,按律要连坐,韩信正好跟他在一个营帐,也被抓了起来,要拉去砍头。眼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被斩,轮到韩信的时候,他突然抬起头,对着监斩官大声喊道:“汉王不是想夺取天下吗?为何要杀我这样的壮士!”

这一嗓子,正好被监斩官夏侯婴听见了。夏侯婴是刘邦的老部下,为人宽厚,又识人才。他见韩信长得身材高大,说话又有气势,不像个寻常之辈,就赶紧让人把韩信放了,拉到帐中细谈。这一谈,夏侯婴惊了——韩信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对用兵之道的见解,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夏侯婴赶紧把韩信推荐给刘邦,说这是个难得的人才。

刘邦听了夏侯婴的话,倒也给了面子,把韩信提拔为“治粟都尉”——管粮草的官,比之前的连敖强了些,可还是没让他带兵。韩信心里还是不满足!

就在韩信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注意到了他——这个人,就是刘邦的丞相,萧何。萧何是刘邦的“后勤部长”,也是他最信任的人,平日里负责粮草、兵员的调度,跟韩信因为工作原因常有接触。萧何每次跟韩信聊天,都能被他的才华折服,心里早就认定:韩信是个百年难遇的帅才,若能让他带兵,定能帮刘邦成就大业。

萧何好几次在刘邦面前推荐韩信,可刘邦总觉得:一个从楚营逃过来的人,就算有点本事,也未必能当大将。萧何劝了一回又一回,刘邦还是没松口。韩信见萧何推荐了好几次都没用,心里彻底凉了——看来这汉营,也不是自己的容身之处。于是,在一个月夜,韩信收拾好行李,又一次偷偷离开了军营。

韩信走了的消息,第二天一早就传到了萧何耳朵里。萧何一听,急得直跺脚:“坏了!这韩信一走,汉王夺取天下的希望就少了一半!”他骑上一匹快马,就朝着韩信逃走的方向追了过去。

当时汉营里的人见萧何没打招呼就跑了,还以为他也叛逃了,赶紧跑去跟刘邦报告。刘邦一听萧何跑了,当场就炸了:“萧何是我最信任的人,他都跑了,我这汉王还当得有啥意思!”气得在帐里转来转去,连饭都吃不下。

可没过两天,萧何就带着韩信回来了。刘邦一见萧何,又气又喜,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小子跑啥?是不是也想叛我?”萧何赶紧解释:“汉王息怒,我不是叛逃,是去追人了!”刘邦问:“追谁?”萧何说:“追韩信啊!”

刘邦一听“追韩信”,更火了:“这些日子,逃兵逃将加起来有几十个,你都没追,一个韩信,你居然亲自去追?”萧何正色道:“汉王,那些逃兵都是寻常人,丢了再招就是;可韩信不一样,他是‘国士无双’!天下再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的帅才。您要是只想在汉中当一辈子汉王,那不用韩信;您要是想夺取天下,除了韩信,没人能帮您!”

刘邦这才愣住了。他知道萧何向来稳重,不会说大话,既然萧何把韩信夸得这么厉害,那韩信应该真有本事。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好,既然你这么说,我就听你的,封他个千夫长。”萧何摇摇头:“韩信这样的人才,您要是只封个千户,他还是会走。”刘邦咬了咬牙:“那我就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一听,赶紧跪下磕头:“恭喜汉王!您能拜韩信为大将,天下指日可待!”

接下来的日子,刘邦就按照萧何的建议,选了个良辰吉日,搭起了高高的拜将台,还亲自斋戒了三天。到了拜将那天,全军将士都来围观,一开始还以为刘邦要拜的是樊哙、夏侯婴这些老功臣,可等韩信走上拜将台,穿上大将军的铠甲,全军都惊呆了——一个没什么名气的逃兵,居然一步登天,成了汉军的最高统帅!

韩信站在拜将台上,目光扫过台下的将士,虽然有些人眼里带着疑惑和不服,但他丝毫不慌。等刘邦把大将军印信交给韩信,韩信先是对着刘邦行了大礼,然后转过身,开始跟全军将士讲述他的用兵之道。他从天下大势讲到汉军的优劣,从对项羽的分析讲到未来的作战计划,句句铿锵有力,条理清晰,听得台下的将士们心服口服,之前的疑惑和不服,全都变成了敬佩。

从这一刻起,韩信才算真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手里的大将军印,不是靠运气得来的,是靠他的谋略、他的才华,还有萧何的慧眼识珠。而刘邦这一拜,也为他后来夺取天下,写下了最关键的一笔。

拜将之后,韩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刘邦制定“还定三秦”的计划。当时项羽把刘邦封在汉中,又让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朝降将守在关中,号称“三秦”,就是为了堵住刘邦东进的路。韩信跟刘邦说:“项羽虽然勇猛,但他残暴不仁,又不会用人,天下人早就不服他了。咱们汉军将士大多是关东人,都想回老家,正好可以利用这股士气,出其不意,夺取三秦!”

刘邦听了,立刻下令,让韩信率领汉军出征。韩信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先是派樊哙、周勃等人修栈道,摆出要从栈道进攻关中的样子,吸引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却亲自率领主力,从陈仓古道偷偷进军,打了章邯一个措手不及。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章邯得知汉军从陈仓杀过来,赶紧领兵去抵挡,可汉军将士思乡心切,一个个奋勇杀敌,楚兵根本抵挡不住。章邯大败,逃到废丘坚守,韩信又率军把废丘团团围住,最后引水灌城,章邯走投无路,只能自杀。司马欣、董翳见章邯死了,吓得直接投降。没用多久,韩信就帮刘邦夺取了整个关中——这是刘邦起兵以来,打得最漂亮的一场胜仗,也让天下人第一次见识到了韩信用兵得神奇。

接下来的几年,韩信就成了刘邦的“救火队长”——刘邦在正面战场跟项羽对峙,常常被项羽打得大败,好几次都差点被活捉,全靠韩信率军来救。而韩信自己,更是一路开挂,打了一场又一场经典战役,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背水一战”。

那是汉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韩信率领一万多汉军,去进攻赵国。赵国的国君赵歇,还有大将陈余,率领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口布下了防线。井陉口是个险要之地,两边都是高山,中间只有一条窄路,汉军要想进攻赵国,只能从这条路上过——这简直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

陈余手下有个谋士叫李左车,他给陈余献计:“韩信远道而来,粮草肯定不多。咱们可以派三万精兵,绕到汉军后面,切断他们的粮道;您再率领主力,在井陉口坚守不出,这样汉军前不能进,后不能退,不出十天,肯定会军心大乱,到时候咱们再前后夹击,定能活捉韩信!”

可陈余是个书呆子,总说自己是“义兵”,不屑用这种“阴谋诡计”,他说:“韩信就带了一万多人,咱们有二十万大军,要是还怕他,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咱们就应该堂堂正正地跟他打一场,把他打回老家去!”说着,就把李左车的建议驳回了。

韩信早就派人摸清了赵军的情况,得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心里乐坏了。他率领汉军,一路走到井陉口附近,在离赵军大营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到了半夜,韩信悄悄挑选了两千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让他们绕到赵军大营后面的山上埋伏起来,吩咐道:“等会儿我军假装败退,赵军肯定会倾巢而出追赶,你们就趁机冲进赵军大营,把他们的旗帜都拔了,插上咱们汉军的红旗!”

天亮之后,韩信率领主力,渡过陉水,在水边摆下了阵势——这就是“背水阵”。赵军在大营里看到汉军居然背靠着水布阵,一个个都笑了:“韩信这是傻了吧?兵法上说,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他倒好,把自己的退路都堵死了,这不是等着被咱们消灭吗?”

陈余也觉得韩信不懂兵法,立刻下令,让赵军倾巢而出,进攻汉军。汉军将士见赵军冲了过来,又没地方可退,只能拼尽全力抵抗——毕竟退一步就是水,退了就是死,还不如往前冲,或许还有活路!

双方打了没多久,韩信就假装抵挡不住,带着一部分人马往后退,还把大将军的旗帜、鼓乐都扔在了地上。赵军一见汉军退了,还丢了这么多东西,以为汉军真的败了,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去抢战利品,乱成了一团。

就在这时,韩信之前埋伏的两千轻骑兵,趁机冲进了赵军大营,把赵军的旗帜全拔了,插上了汉军的红旗。赵军在前面追了一会儿,回头一看,自己的大营里居然插满了汉军的红旗,顿时慌了:“不好!咱们的大营被汉军占了!赵王肯定被活捉了!”

军心一乱,赵军就没了斗志,一个个都开始往后逃。韩信见时机到了,立刻下令,让汉军掉头反击。前面是汉军的追杀,后面是被占的大营,赵军腹背受敌,很快就溃不成军。陈余想带着残兵逃跑,结果被汉军追上杀死;赵王歇也被活捉了。

这一仗,韩信只用一万多人,就打败了二十万赵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战后,将士们都来问韩信:“将军,兵法上说‘背丘勿逆,倍水无迎’,您为什么要背水布阵,还能打赢呢?”

韩信笑着说:“兵法上还有一句话,叫‘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咱们的将士大多是新招的兵,没经过多少训练,要是有退路,打起来一害怕就跑了;现在把他们放在死地,他们只能往前冲,这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啊!”将士们听了,一个个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这“背水一战”,不是韩信不懂兵法,而是他把兵法用活了!

打败赵国之后,韩信又率军收服了燕国,接着就准备进攻齐国。可就在这时,刘邦派了一个叫郦食其的谋士,去劝齐国投降。郦食其凭着一张嘴,还真把齐王田广说动了,田广答应归降刘邦,还撤了防备汉军的军队,天天跟郦食其喝酒庆祝。

韩信得知齐国已经投降,就想撤军。可他手下有个谋士叫蒯通,劝他说:“将军您率领几万大军,打了一年多,才打下赵国五十多座城;郦食其就凭一张嘴,就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难道将军您的功劳,还比不上一个书生吗?再说,汉王只是让您进攻齐国,也没说让您撤军啊!”

韩信一听,觉得蒯通说得有道理。于是,他趁着齐国没有防备,率领汉军突然进攻齐国。齐军毫无准备,很快就被打得大败。齐王田广以为郦食其骗了自己,一怒之下,把郦食其煮死了,然后派人去向项羽求救。

项羽得知齐国被攻,赶紧派大将龙且,率领二十万楚军去救援齐国。龙且是项羽手下的猛将,为人骄傲,根本没把韩信放在眼里。有人劝龙且:“韩信的军队远离家乡,战斗力强,咱们不如坚守不出,再让齐王派人去安抚那些已经投降汉军的城池,让他们反叛汉军,这样汉军粮草断绝,自然会不战而退。”

可龙且跟陈余一样,也看不起韩信:“韩信一个毛头小子,能有多大能耐?再说,我是来救齐国的,要是不敢跟韩信打,岂不让人笑话?要是打赢了,我还能得到齐国的一半土地,这么好的机会,我怎么能错过?”

很快,龙且的楚军就跟韩信的汉军在潍水两岸对峙起来。韩信看着潍水,心里又有了主意。他让人连夜做了一万多个沙袋,装满沙子,堵在潍水的上游,让下游的水位大大降低。

第二天,韩信率领一部分汉军,渡过潍水,去进攻龙且的楚军。龙且一见汉军来了,立刻率军迎战。双方打了没多久,韩信又假装败退,往潍水对岸跑。龙且哈哈大笑:“我就说韩信怕我吧!”说着,就率领楚军,渡过潍水,去追赶韩信。

等楚军渡潍水之时,韩信立刻下令,让士兵们把上游的沙袋都挖开。上游的水一下子涌了下来,潍水的水位瞬间暴涨,还在潍水里的楚军,全被洪水冲走了;已经渡过潍水的楚军,也跟后面的大军断了联系,成了孤军。

韩信趁机率领汉军反击,楚军寡不敌众,很快就被打败。龙且想逃跑,结果被汉军杀死。剩下的楚军见主将死了,也都四散逃跑。韩信率领汉军乘胜追击,很快就平定了整个齐国。

这就是“潍水之战”——韩信又一次用谋略,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楚军。经此一战,项羽的主力损失惨重,再也没有能力跟刘邦抗衡;而韩信,则成了当时天下最有实力的将领之一——他手里有几十万大军,占据着齐国的大片土地,就算刘邦,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

平定齐国之后,韩信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说齐国这个地方形势复杂,需要一个王来镇守,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跟项羽对峙,打得焦头烂额,天天盼着韩信来救他,结果却收到韩信要封王的信,当场就火了:“我被困在这里,天天盼着他来帮我,他倒好,还想自立为王!”

就在刘邦要发作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张良和陈平,赶紧偷偷踩了踩他的脚,凑到他耳边说:“汉王,咱们现在形势不利,根本管不了韩信。要是不封他为齐王,他要是反了,咱们就全完了!不如就顺水推舟,封他为真齐王,让他安心帮咱们打项羽。”

刘邦一听,立刻醒悟过来,赶紧改口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齐王!”说着,就派张良去齐国,正式封韩信为齐王,还让韩信尽快率军来援助荥阳。

韩信得到齐王的封号,心里很高兴,立刻率领大军,去跟刘邦汇合。而项羽见韩信成了齐王,又怕又恨,也派人去劝韩信反汉,跟楚、汉三分天下。可韩信拒绝了,他说:“我在楚营的时候,项羽只给我当个小校尉,不听我的建议;汉王却拜我为大将,给我兵权,还封我为齐王,我怎么能背叛他呢?”

后来,蒯通也劝韩信反汉,说他“功高震主”,就算帮刘邦打赢了项羽,将来也不会有好下场,不如趁现在有实力,自立为王,三分天下。可韩信还是拒绝了,他说:“汉王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忘恩负义。”

就这样,韩信选择了继续辅佐刘邦。公元前202年,韩信率领汉军主力,跟刘邦、彭越等人的军队汇合,在垓下把项羽的楚军团团围住——这就是史书中的“十面埋伏”。

项羽虽然勇猛,但楚军被围了好几层,粮草也断了,士气越来越低。韩信又想出了一个计策——他让汉军士兵在晚上唱起了楚地的歌谣。楚军将士一听,以为楚地已经被汉军占领了,一个个都思念家乡,再也没了斗志。

项羽见军心涣散,知道大势已去,趁着夜色,率领八百多名骑兵突围。韩信赶紧派人去追,一直追到乌江边上。项羽看着滔滔江水,又想起了跟自己一起出来的江东子弟,如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心里又愧又恨,最后拔剑自刎了。

项羽一死,楚汉争霸就结束了。刘邦终于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而韩信,作为帮刘邦打天下的第一功臣,他的名字,也永远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刘邦的这句评价,成了韩信一生最精准的注脚。

可谁也没想到,这辉煌的顶点,却也是韩信悲剧的开始。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心里就开始犯嘀咕:韩信手里有这么多兵权,又这么会打仗,要是他反了,谁能打得过他?于是,刘邦就开始一步步削弱韩信的势力。

项羽刚死没多久,刘邦就以“巡游云梦泽”为借口,召见韩信。韩信心里知道刘邦是冲着自己来的,可又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就去见了刘邦。结果刘邦一见到韩信,就下令把他绑了起来,押回洛阳。虽然最后没杀他,却把他的齐王封号撤了,改封为楚王,让他去镇守楚地。

韩信虽然心里委屈,但也只能接受。可到了楚地之后,刘邦还是不放心。没过多久,就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又一次召见韩信,韩信知道这一去恐怕凶多吉少,可又不敢不去。最后,刘邦还是没杀他,只是把他的楚王封号也撤了,降为“淮阴侯”,把他留在长安,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着。

从此,韩信就成了一个没有封地、没有兵权的侯爷,天天在长安城里无所事事。他看着以前不如自己的樊哙、夏侯婴等人,如今一个个都成了刘邦的亲信,心里更是憋屈。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见了他,还像以前一样,恭恭敬敬地行大礼,说:“大王您来看我,真是我的荣幸!”可韩信走了之后,却叹了口气说:“我这辈子,居然要跟樊哙这样的人同列,真是可悲啊!”

他的不满,很快就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刘邦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对韩信的猜忌,却越来越深。而韩信自己,也渐渐觉得,刘邦早晚要对自己下手,于是就开始暗中联络一个叫陈豨的将领,想等陈豨在外起兵的时候,自己在长安里应外合,推翻刘邦。

可韩信没想到,他的计划,早就被人泄露了。公元前196年,陈豨果然在代地起兵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去平叛。刘邦走后,长安城里就剩下吕后和太子。吕后得知韩信要在长安谋反,立刻找来了萧何,商量对策。

萧何是韩信的恩人,也是韩信最信任的人。吕后让萧何去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定了陈豨的叛乱,让大臣们都去长乐宫祝贺。韩信虽然心里有些怀疑,但萧何亲自来请,他也不好拒绝,就跟着萧何去了长乐宫。

可一进长乐宫,韩信就知道自己上当了——宫里根本没有什么祝贺的大臣,只有吕后和一群武士。吕后一见韩信来了,立刻下令把他绑起来,押到钟室里。

韩信抬头一看,这钟室四面是厚厚的宫墙,顶上覆着青瓦,连个天窗都没有,只有墙角几盏油灯忽明忽暗,连半分天光都透不进来;再低头瞧,地面上铺着三层厚厚的锦缎毡子,脚踩上去软乎乎的,连一寸泥土都碰不着。韩信心里“咯噔”一下,突然想起当年刘邦在汉中拜他为大将时,曾拉着他的手私下许诺“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意思是只要他韩信还在天地光照之下,只要取他性命的凶器是铁器,这天下就没人能伤他分毫。

可眼下这钟室,既不见天,也不贴地,这时,吕后从屏风后走出来,冷冷看着韩信:“淮阴侯,你与陈豨通谋反叛,证据确凿,今日便是你的死期。”韩信盯着吕后,高声道:“汉王曾许我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你敢违逆汉王之命?”吕后嘴角一撇,朝武士们递了个眼色。只见几个武士上前,手里握的却不是寻常的钢刀铁剑,而是几把削得尖尖的竹片——竹片非铁,自然不算“见铁”。

韩信看着那些竹片,突然惨笑起来,笑声在封闭的钟室里回荡,听得人心里发寒:“好一个吕后!好一个‘不违承诺’!我韩信征战半生,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今日却要死在一个女人手里!”他转头望向门外,仿佛能看到萧何的身影,又喃喃道:“想当年,我在汉营不得志,是萧丞相连夜追回我,在汉王面前力荐我为大将,我才得展胸中韬略,如今,又是萧丞相亲自来请我,说什么汉王平叛凯旋,要我来贺——原来这一请,是要送我去死!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罢了,罢了!”

话音刚落,武士们便持着竹片上前。韩信闭上眼睛,再没说一句话——这位曾在背水阵前以少胜多、在潍水岸边水淹楚军、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的兵仙,最终没能死在疆场的铁刃之下,却死在了不见天日的钟室里,死在了非铁非钢的竹片之下。吕后为了斩草除根,还下令夷韩信三族,他的父母、妻儿、亲族,全被牵连处死,淮阴侯府一夜之间,就从门庭若市变成了断壁残垣。

我们回看韩信的一生:他有经天纬地的韬略,能率领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堪称“千古第一帅才”;他有隐忍不拔的意志,能忍受胯下之辱,能在落魄时坚守初心,最终成就大业;他也有知恩图报的品格,对漂母的一饭之恩,他后来真的用千金相报;对萧何的知遇之恩,他始终铭记在心,哪怕最后被萧何欺骗,也没说过萧何一句坏话。

可他的悲剧,也正是源于他的才华——功高震主,这四个字,从古至今,不知让多少英雄好汉落得个悲惨下场。刘邦需要他的时候,能拜他为大将,封他为齐王;可天下平定之后,他的才华,就成了刘邦眼中最大的威胁。正如韩信自己所说,他能指挥千军万马,却看不清人心的险恶,算不透政治的残酷。

或许,从他接受刘邦拜将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他是天生的军事家,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他能打赢战场上的每一场仗,却打不赢跟帝王之间的“人心之战”。

今儿个讲完韩信的故事,也盼列位看官能从中品出几分滋味:这人生在世,有才华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审时度势,知进退,明得失。有时候,学会低头,学会隐忍,未必不是一种智慧。若一味恃才傲物,不懂收敛,就算能站上巅峰,也未必能守住自己的事业甚至性命。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拯救男配计划 大明1937 林岚秦小雅 不要啊棺人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王妃太彪悍:爷,休书拿来!  绝情帝少的头号新宠 大叔宠娇妻 重生明朝当嫡女 重生学霸千金:首席校草,别犯规 恶灵龙骑 重生八八年 异度 超神学院之万界英灵 容少的下堂妻 叱咤风云 洪荒之孔宣传 暖床王爷丑颜妃 狼行三国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隆万盛世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抗战之英雄血 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大时代1958 左明天下 承包大明 王牌佣兵 明末:边军不退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明天下 玛雅之小兵传奇 九鼎问道 大唐第一状元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冰临谷 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 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 笔架叉将军 陌上!乔家那位病公子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